社会流动背景下“外来媳”的社会支持网络重构个案研究
2021-04-19王珠凡
王珠凡
摘 要:在社会流动背景下,针对“外来媳”这类群体,社会工作者需要探究其在新社区社会关系构建中的困境,了解其社会支持网络建构情况,促使其更快融入新社区。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具体阐释在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如何通过社工的介入,为“外来媳”重构社会支持网络。
关键词:外来媳;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社区融入;社会支持网络
一、“外来媳”出现的背景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城市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造成社会人口流动的原因之一。人口发生迁移的原因有外出打工、异地学习、工作变动、个体户经营、婚姻结合等,其中,有一类女性流动人口群体被称为“外来媳”,她们因为跨区域婚姻,从原居地迁移到新的地方定居生活。无论是改革开放前常见的村乡通婚,还是如今人们已习以为常的跨省婚姻、跨国婚姻,流动方多数是女性。在居住地变迁的过程中,女性需融入当地生活,在生活饮食习惯、文化习俗、文化差异、语言交流、邻里关系、社会融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因地域差异,每个人都希望有社会关系来支撑自己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外来媳”社会关系的重构和社会融入存在必要性[1]。在如今社会流动的背景下,社区工作者需要探究“外来媳”这一群体在新的社区社会关系构建中的困境,了解该群体在新社区环境下的适应力,帮助她们在新的环境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使其更好地融入新社区,这种融入包括经济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关系融入和文化融入等多个方面。
二、个案背景
陈某,Z市的居民,多年前其前妻病故并留下一子。陈某与林某再婚,林某是外地M市J村的一位村民,在当地称为“外来媳妇”。半年前,陈某下岗,并查出患有肺癌,经过几轮的治疗,家里的积蓄已经用完,林某为筹措丈夫的治疗费用而犯难。并且,陈某的儿子未成年,刚考上当地初中,林某既需要照顾丈夫陈某,还要赚钱养家糊口,家庭重担全压在林某肩上。林某文化水平低,没有工作技能,靠打散工维持生计,工作不稳定且收入低,感到生活压力非常大,加上她在Z市没有亲戚朋友,也不懂当地的方言,因此与邻居交往不多。林某虽然非常渴望有人帮她,但因为缺少交际,她的压力没有人可以倾诉,平时的社区活动也几乎没有参与过[2]。社会工作者在入户调查时发现,该社区属于比较贫困的社区,像林某这样的“外来媳”很多,其中大部分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社会的帮助。
三、问题的提出
“外来媳”群体通常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重塑这类群体的社会关系,减轻她们在迁入地的生活压力,促进其社会融入与家庭和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案例中的林某是“外来媳”,肩负着巨大的家庭负担,在当地没有亲戚朋友帮忙,社会支持系统和经济支持系统同时断裂,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社会的救助,来帮助她重构社会网络,渡过难关,重塑生活信心。
四、理论依据
社会系统是错综复杂的,一个人的问题是与其相关的系统的问题,而要解决其系统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和策略是引入社会支持网络[3]。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组由个人接触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的体系,通过这些支持体系,获得物质援助、情绪支持、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尤其是来自环境的挑战。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社区、社会网络和来自他人的帮助共同构成了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4]。其中,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为工具性支持,而心理与情绪支持、自尊与情感支持等为表达性支持。
从“外来媳”林某的社会关系构建和社会融入问题来看,需要依托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其重塑社会关系,降低其在迁入地的生活压力。
五、服务过程
(一)接案
介入重点:收集案主的基本信息,疏导案主情绪,与案主建立信任的服务关系,并进行问题初步评估[5]。
主要内容:社工了解到林某的情況后,联系到林某,收集其基本信息。社工通过会谈,主动介绍自己,运用个案工作中的面谈和观察技巧,通过接纳、尊重、理解、耐心倾听等工作技巧,让案主尽情倾诉,抒发情绪,了解需求和心理现状。在会谈过程中了解到林某肩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且社会支持系统和经济支持系统同时断裂,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帮助其重构社会网络。社工在会谈中向林某表达了自己的同理心,以达到互相信任的目的,从而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对她进行心理困扰程度初步评估,做好心理疏导。
(二)预估
预估工作是社会工作者收集资料和认定问题的过程,目的在于为制订有效的介入计划打下科学的基础。通过资料的收集,撰写预估报告,确定工作方向与目标,主要采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对林某的社会网络进行分析,积极寻找与问题解决对应的社会支持资源,利用社会支持帮助案主面对家庭困境。预估经过两个月的专业辅导和介入,案主可以重构社会网络,重新融入社会,与社区其他人一样正常面对生活。
(三)计划
社工要明确案主林某的需求,在沟通和面谈中为其提供精神支持和鼓励,引导案主认识到身边的资源和学会用优势视角看待问题,积极通过家庭、社会资源,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开展能力建设,提升其应对问题的能力。计划为期两个月,通过专业的辅导服务,帮助案主提升自我,挖掘资源,缓解焦虑情绪,增强面对生活的自信心,进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值得信赖的人,有力地抗击由于生活逆境带来的焦虑和危机,解决目前的困境。
(四)介入
介入重点:由于林某丈夫患病,儿子尚未成年,家庭完全由其一人支撑,这使其承受着非常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因此,在社会工作介入中,既要着重对林某家庭进行社会救助,帮助其挖掘社会支持网络资源,也要对林某进行心理帮扶,培育其抗逆力,为其构建和激活社会支持网络。
主要内容:社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推动社会接纳、家庭支持、重塑个人生活[6]。
首先,通过国家的社会救助政策,减轻患病家庭经济负担。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困难群众的帮扶和乡村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7]。我国社会救助的类型有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8种,陈某一家可以申请的救助有3种。一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的组成部分。可以户主的名义向所在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政府审批后会发放低保金。二是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政府对贫困人口患病而无经济能力治疗的人实施的一项专项支持行为,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之一。陈某是癌症患者,医疗费用昂贵,所以可通过医疗救助获得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或减免。三是申请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给予的专项救助,使未成年人能够接受教育、完成教育。陈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该家庭属于因病致穷的低保家庭,所以陈某一家可以申请教育救助,向所在学校申请学费减免。
其次,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案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林某所在的社区可以组织群众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支援。林某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陷入困境,且她在新的环境中没有亲戚朋友,没有正常的社会交往。社区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林某开展个案工作,着重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降低其在迁入地生活的无力感,使其加快融入社区,并教授其相应的舒缓压力的方法,促进其参与社区活动,增加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尤其与同一社区中的“外来媳”多沟通,进而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再次,开展能力建设,进行职业培训。针对林某的就业问题,因其文化水平低,缺乏工作技能,社区工作者可以帮助其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如社区里面的保洁、绿化工人、家政服务员等,并为其提供培训服务,提升工作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家庭收入,促进其与社区的融合。
最后,促进社会融入,建立邻里支持网络。林某是“外来媳”,不懂当地方言,存在沟通障碍。社区工作者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动员社会力量,修复其社会关系,努力为其打造良好的邻里支持网络。“外来媳”因为身份原因,社会交往范围较小,人际圈子同质性高,要帮助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须采取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林某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社区工作者可以开展“外来媳”小组活动,让林某与其他邻里一对一结为互助小组,如帮助其学习方言的方言小组,帮助其参与社区活动的活动小组等。通过小组互动帮助林某构建社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群体融入。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要善于挖掘社区内的资源,为林某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林某寻找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满足其家庭生计需求。
(五)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检查社会工作介入行动是否完成了介入计划和实现了介入目标。在本案中,经过前期介入,案主林某及家庭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整个工作中,社工积极寻找资源,定期探望案主,保持积极耐心的态度,运用专业的面谈和沟通技巧,给予案主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足够的倾听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主的心理压力,增强了其与社会接触的自信心,让案主感受到了关心和支持。在多方努力下,整个介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帮助“外来媳”林某实现了经济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关系融入和文化融入。因此,整个社会工作介入活动完成了介入计划、实现了介入目标,社工所做的努力也获得了案主及其家人的认可。
(六)结案
结案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完成介入计划,实现介入目标,案主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案主有能力自己应对和解决问题时,便可进入结案阶段。结案阶段需要总结工作,巩固已有改变,与案主解除工作关系,做好结案记录,并在服务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定期对案主进行回访和跟踪,做好跟进服务。
在本案的结案阶段,社工带案主回顾整个服务过程,总结进步,填写评估表,明确完成了哪些任务或实现了哪些目标,有什么改变,协助案主进行自我评估,鼓励案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经过两个月的服务跟踪,案主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有了继续改变的信心。社工表达了对案主的关心,并承诺未来如需帮助可随时联系。至此,本案服务目标达成,正式结案。
六、总结
社会流动日益频繁,这使得“外来媳”的迁移距离可能较远,也可能产生更多的问题,如进入新环境的压力,生活习惯及文化习俗差异,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阻碍等。“外来媳”的问题不只是林某的个人问题,而是这类社会问题的缩影,因此,对于“外来媳”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探讨和解决该类社会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务工作中,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和支持。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程度越大,对生活会越有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帮扶社会流动人员方面的专业优势,为这类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为服务对象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帮助服务对象链接和挖掘资源,使其重新认识自我,激发自身潜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8]。社会关系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外来媳”需要社会的接纳与支持,少歧视、多鼓励,少偏见、多关爱。借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对“外来媳”社会关系的重构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新社区,帮助她们构建美好生活,感受“家”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刘琳.农村地区“外来媳”在新社区社会关系的重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5):301-303.
[2]许莉娅.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112.
[3]張洪英.社会支持网络及其在社会工作(个案)中的应用[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3):47-49.
[4]秦俭.农村独居老人养老困境及其化解之道: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分析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3(3):109-112.
[5]方佩.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脑瘫患儿个案服务[J].社会与公益,2020(1):67-70.
[6]田茂琴.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偏差青少年的行为矫治研究[J].大众文艺,2020(6):219-220.
[7]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EB/OL].(2020-08-25)[2021-02-12].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1475.htm.
[8]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