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演进路径与研究热点

2021-04-19

关键词:医学院校发文专业课程

(中国医科大学 医学信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及“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2]。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医学院校正积极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创新,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近年来,医学教育研究与管理者、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逐渐加快对“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发表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演进路径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在2020 年9 月2 日至2020 年9 月9 日期间,以(SU=医学+课程思政)为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共得到检索结果344 篇。根据Citespace 及Vosviewer 统计分析过程中对数据的要求,对关键词与机构的缩写与全称进行了判定、替换与合并等清洗处理,如将“课程思政”替换为课程思政;将专业课替换为专业课程;将思政课替换为思政课程;将MOOC 替换为慕课;将医学专业课替换为医学专业课程等。Citespace 是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通过知识的聚类与离散原理,呈现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演变规律及分布情况,被作为基于引文网络的知识图谱工具被各个学科研究人员广泛应用。本研究中重点使用Citespace 软件的作者共现、机构共现、时区图功能[3]。Vosviewer 是由荷兰学者艾克与瓦特曼联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同样可被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4]。Vosviewer 在分析中文数据时对关键词共现的聚类可视化展示较为清晰,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的补充工具。此外,Excel 2016 被用来绘制发文量与累积发文量柱状图,并进行趋势拟合,对作者、机构及期刊的发文量、累积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

二、我国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1.年发文量与发文趋势。主题下论文每年的发表数量比较可反映出该主题受关注程度改变,进而可以预测今后该主题的受关注程度。作者对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研究论文的年发文量及累积发文量进行统计,见图1。最早的相关论文发表于1996年,从2017 年至今,每年以3~4 倍迅速增加,表明“课程思政”正逐渐成为医学院校的热门研究主题。利用Excel 对累积发文量绘制折线图,并尝试利用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多项式函数等进行拟合,发现累积发文量走势更接近四阶多项式函数,绘制拟合曲线,拟合度较为理想,R2=0.9958,见图2。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年累积发文量的预测模型的拟合方程为y=0.2994x4-4.5564x3+23.087x2-42.345x+24.917。根据预测,2021 年的发文量将近350 篇,累积发文量接近700 篇,可见,近些年“思政课程”将得到更多的关注,相关研究将持续走高,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图1 年发文量及累积发文量柱形图

图2 年累积发文量多项式函数拟合及预测曲线

2.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是推动医学“课程思政”研究的骨干力量,挖掘和分析核心作者可以方便寻找该领域和研究方向人才作为潜在合作对象。根据文献计量学中著名的普赖斯定律,即在同一主题中接近半数的论文由高生产力作者撰写。核心作者发文量的计算公式为M=0.749,是该主题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量[5]。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主题下发文最多作者发表4 篇论文,则约等于1.5。我们对作者按发文量排序,取发文大于等于2 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80名作者累积发表该主题论文172 篇,占该主题论文数的49.71%,接近该主题总发文量的一半,共被引用264 次。其中,赵文星发表该主题论文4 篇,位列第一;另有10 位核心作者每位发表论文3 篇;其余每位核心作者发表论文2 篇。鉴于核心作者发表论文较少,我们选择核心作者中被引次数≥2 的论文,按被引次数排序,结果如表1 所示,共得到33 名作者,共发表75 篇论文,累积被引248 次。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虽然近四年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但目前仍处于该主题研究的早期阶段,每位核心作者的发文量较少,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而且出版时间在1~2 年之间较多,被引次数还未到达高峰。

3.核心研究团队。作者合作的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某主题的核心研究团队。利用Citespace 对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选择的阈值是3,即对该主题发文量≥3 篇的作者聚类。每个作者群是通过作者共现算法发现的核心作者团队。主要有两个大型作者团队、两个中等作者团队及三个小型作者群。以肖丽君为主的作者团队开发了基于“小组学习”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以及基于微视频的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的课程思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显著提升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6-7];以李科友为主的核心团队研究了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与实践效果[8];杜晓娟等人探索了新冠肺炎期间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结果表明在课程后的思政测评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9];赵培等人采用PBL 教学法及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设计[10]。此外,赵文星[11-12]、刘雯[13-14]、杨智[15-16]等分别也有小的科研团队进行了课程思政相关研究。

表1 (部分)核心作者发文量与被引次数

4.核心研究机构。本文使用发文量指标运用普赖斯定律判定该主题研究核心机构,将发文量≥3的机构作为核心研究机构。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承德医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4 家机构分别发文12 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3 家机构分别发文11 篇;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两家机构分别发文10 篇,见表2。

三、我国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演进路径与研究热点

1.演进路径。利用Citespace 工具的Timeline 功能可以绘制出关键词共被引网络时区图,阈值选默认值8,分析医学院校“课程思政”随时间发展的演进路径。一是实践中总结与反思阶段(2012~2013 年)。核心关键词是医学教育,初步开始探索医学生思政课程教学方案的修订,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逐渐重视。例如将医学生思政课中引入公共卫生事件[17]、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18]等。二是理论初步探索阶段(2013~2016 年)。核心关键词是教学改革,主要是研究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医学案例在医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19]、Sandwish 教学法在思政类课程中应用[20]等。三是理论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2016~2019 年)。核心关键词是课程思政,这一阶段既包括思政课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包含在医学院校专业课程中尝试开发德育功能,涵盖多门课程,如《中国医学史》、《人体寄生虫》、《人体解剖学》等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价值引领,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是理论升华及实践改革阶段(2019~至今)。核心关键词是协同育人、思政育人、专业思政、三全育人、思政元素等。这一阶段是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专业思政的新高度,课程思政研究新增了一些公共课,如《大学英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专业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等,这一阶段的课程思政延伸到临床学习阶段及临床医学研究生、高职院校学生等特定人群。

表2 核心研究机构及其发文量

2.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共现,选择关键词共现频次≥5 次作为阈值,在570 个关键词中,满足设定阈值的关键词有30 个。设定每个聚类中不少于5 个关键词,共得到三类,即三大研究热点,如表3 所示。其一,立德树人下的“课程思政”研究。以课程思政理论为主体向医学教育延伸,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挖掘医学教学中各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结合免疫学发展历史,如我国是早于西方一个世纪应用人痘疫苗预防天花的国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爱国情怀;涌现了免疫学家杨贵贞、“衣原体之父”汤飞凡等著名科学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百折不挠、攻克难题、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在《生理学》课程中结合诺贝尔生理学奖背后科学家的故事、近代我国生理学的发展及生理学家的爱国精神、求真求实的精神。其二,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主要研究医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如将人文精神教育、辩证思维教育、诚信意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教育融入《临床医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预防医学》等课程,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将案例式教学、情景还原、PBL 教学法、混合式、翻转课堂等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的改革路径。其三,医学院校思政课程的实践研究。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思政课程改革实践的相关研究,将思政教育贯穿医学生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在基础医学专业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要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与校园文化活动、微信公众平台、专家讲座等第二课堂,实现医学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表3 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研究起源于“思政课程”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探索与挖掘部分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开发育人功能,逐步发展为面向医学院校全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专业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医学教育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而“课程思政”建设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仍未成熟,处于理论与实践探索时期,在未来几年将有较大的增长与深化潜力。此外,应加强作者及机构间合作,将研究成果在医学教育领域高质量期刊上发表。今后,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研究将趋向对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系统挖掘,对医学“课程思政”示范课、案例库的建设,对“课程思政”科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制度与机制的开发,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培养德才兼备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发文专业课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