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名方中肉苁蓉的本草考证△

2021-04-19翁倩倩赵佳琛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陈周全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肉苁蓉历代本草

翁倩倩,赵佳琛,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陈周全,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 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4.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5.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29;8.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肉苁蓉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名贵补益类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可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肉苁蓉药材名方2首,分别为地黄饮子(肉苁蓉酒浸,焙,出自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和济川煎(肉苁蓉酒洗去咸,出自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均采用酒为辅料进行加工炮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的肉苁蓉正品基原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Y.C.Ma 或管花肉苁蓉C.tubulosa(Schenk)Wight的干燥带鱗叶的肉质茎,炮制方法有净制生品和酒苁蓉(炖或酒蒸法)2种[1],与古籍有所出入。经查阅文献发现,肉苁蓉在古时存在草苁蓉、列当等植物混用入药的现象,关于历代所用肉苁蓉的基原问题经诸多学者[2-6]分析考证已基本清晰,历代本草记载肉苁蓉的原植物为肉苁蓉C.deserticola和盐生肉苁蓉C.salsa(C.A.Mey.) G.Beck,且认为前者质量较佳,管花肉苁蓉仅自然分布在新疆南疆地区,植株形态与肉苁蓉和盐生肉苁蓉相差较大,古时肉苁蓉药材原植物应不包括管花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在20世纪50年代始存在地方性入药,20世纪60年代由于肉苁蓉商品紧缺,管花肉苁蓉被大量作为肉苁蓉的替代品使用。因此《中国药典》2010年版将管花肉苁蓉列为基原植物之一,是为了解决肉苁蓉资源不足的问题,在保护资源的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而肉苁蓉属的植物如盐生肉苁蓉、沙苁蓉C.sinensisG.Beck及列当属列当OrobanchecoerulescensSteph.也曾在不同地区作“肉苁蓉”入药。关于肉苁蓉的基原问题现代学者观点较为一致,然尚未达成共识的是2首名方中肉苁蓉的炮制加工问题。如经典名方济川煎中注明肉苁蓉需“酒洗去咸”,其“酒洗”之法不知是指药材前期加工抑或是指炮制方法,查阅现代文献发现关于肉苁蓉的酒洗问题目前还未有学者进行研究讨论,关于“去咸”有认为是采用酒作为溶媒洗涤之意,或认为“咸”具有入肾经之功效。而现行法规中的“酒苁蓉”与古代方法表述亦不相同,因此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基于此,有必要对肉苁蓉历代的采收加工与炮制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明晰其历史演变过程,为涉及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1 名称考证

肉苁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肉苁蓉”为正名,而后世历代本草均沿袭之。李时珍[7]508释其名曰:“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因其药性而得名。

魏晋《吴普本草》中记载肉苁蓉又名“肉松蓉”“黑司命”[8]。“肉松蓉”之名因其外形而来,如《本草原始》记载:“皮如松稍有鳞甲,形柔软如肉,故吴普名肉松蓉”[9]。又有一说因苁蓉感马精而生,唐代《新修本草》记载:“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10]。清代《本草崇原》释其名曰:“马属午畜,以少阴为正化,子水为对化,故名黑司命”[11]。

2 基原考证

2.1 唐代以前

肉苁蓉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久服轻身。生山谷”[12],提及其生长环境。《名医别录》记载:“生河西(今陕西、甘肃一带)及代郡(今河北蔚县)、雁门(今山西代县),五月五日采,阴干”[13],提及其产地及采收时期,与今肉苁蓉属植物相符。《吴普本草》记载:“生河西山阴地,长三四寸丛生,或代郡、雁门,二月至八月采”[8],其产地与今肉苁蓉、盐生肉苁蓉的产地接近,而“长三四寸”“丛生”等特征则与盐生肉苁蓉更为接近。

南北朝陶弘景[14]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生时似肉,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亦可生噉。芮芮河南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形扁黄,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提及肉苁蓉的不同产区及品质。陇西为今甘肃、内蒙古西部一带,为今肉苁蓉的产区,其形态扁圆形、质地柔润、味道甘甜等与肉苁蓉亦相近。北国为今山西、陕西一带,现今有盐生肉苁蓉分布,其描述“形短而少花”与盐生肉苁蓉茎与花序短小的特征相符合。推测陶弘景时期药用肉苁蓉的原植物为肉苁蓉与盐生肉苁蓉,且认为肉苁蓉的品质更好。至于陶弘景所云肉苁蓉是“野马精落地所生”一说,后代多以为荒谬。但此说可以表明古代已经观察到肉苁蓉区别于一般的植物,以此解释寄生植物的现象。现代有学者[5]研究后对此做出推测,认为野马在肉苁蓉属植物的寄主周围活动时可能使散落在地表的种子被踩入土中,接触到寄主后生长,才让古人误以为肉苁蓉是“野马精落地所生”。

2.2 唐及五代时期

唐代《新修本草》对《本草经集注》中所记载的“巴东、建平间也有,而不如也”做出论注:“此注论草苁蓉,陶未见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用代肉尔。本经有肉苁蓉,功力殊胜。比来医人,时有用着”[10],苏敬认为陶弘景所云“巴东、建平间”所产为草苁蓉,而当时人们亦用草苁蓉刮去花入药,但质量较次。巴东、建平为今鄂西、川东的三峡一带,非现今肉苁蓉属植物的产区。

《证类本草》引《蜀本图经》云:“出肃州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绳穿阴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根长尺余。其草苁蓉,四月中旬採,长五、六寸至一尺已来,茎圆紫色,採取压令扁,日干。原州、秦州、灵州皆有之”[15],其描述的“草苁蓉”则与列当接近。

五代《日华子本草》中记载肉苁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据本草云,即是野马精余沥结成。采访人方知勃落树下井土堑上,此即非马交之处。陶说误耳。又有花苁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较微耳”,提出肉苁蓉生长于“勃落树下井土堑上”[16],反对了陶弘景提出的肉苁蓉为野马精生成的说法。“勃落树”有可能为肉苁蓉的寄主梭梭HaloxylonammodenaBunge。《日华子本草》中提出“花苁蓉”,后代认为其与草苁蓉为一种,苏颂曰草苁蓉“即列当也”,《本草原始》中记载草苁蓉:“日华子名花苁蓉,俗呼紫花地丁”[9]。

2.3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苏颂等所著《本草图经》对肉苁蓉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肉苁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今陕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来者,肉厚而力紧。旧说是野马遗沥落地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间及土堑垣中多生此,非游牝之所而乃有,则知自有种类耳。或疑其初生于马沥,后乃滋殖。如茜根生于人血之类是也。皮如松子,有鳞甲。苗下有一细扁根,长尺余,三月采根,采时掘取中央好者,以绳穿,阴干。至八月乃堪用。《本经》云:五月五日采。五月恐已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刮去鳞甲,以酒净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极美好益人,食之胜服补药。又有一种草苁蓉,极相类,但根短,茎圆,紫色。比来人多取,刮去花,压令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耳”[17],其产地与今肉苁蓉属植物产地相近。苏颂以其生长环境推测陶弘景所言“野马遗精所生”的观点错误,认为肉苁蓉由种子生长而来,又猜测其最初生于马精,而后滋生繁殖。苏颂提出肉苁蓉的采收时间、加工方式等与今相近。根据其附图(图1A)及文字描述“其皮如松子,有鳞甲”,与肉苁蓉下部宽卵形或三角形鳞叶特征相近,推测宋代所用肉苁蓉为肉苁蓉C.deserticola。《本草图经》中又记载有草苁蓉“又下品有列当条云: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阴干,亦名草苁蓉。性温,补男子。疑即是此物。今人鲜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见于此”[17]。

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肉苁蓉的伪品曰:“盖肉苁蓉罕得,人都以金莲根用盐盆制而为之”[18],以金莲根加工后冒充肉苁蓉,经现代学者考证研究推测为现今的黄花列当O.pycnostachyaHance[2]。

注:A.《本草图经》所附肉苁蓉;B.《本草品汇精要》所附肉苁蓉;C.《本草纲目》所附肉苁蓉;D.《本草原始》(1.肉苁蓉;2.草苁蓉);E.《本草求真》所附肉苁蓉;F.《本草名实图考》所附肉苁蓉;G.《中国药物标本图影》所附肉苁蓉。

明《本草蒙筌》记载:“今人以嫩松梢盐润为之”[19],当时以松的幼嫩枝梢加工后冒充肉苁蓉。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所附肉苁蓉图(图1B)与今肉苁蓉属植物的肉质茎特征相近。明代《本草纲目》中引述了肉苁蓉的几种伪品:“震亨曰:河西混一之后,今方识其真形,何尝有所谓鳞甲者?盖苁蓉罕得,人多以金莲根用盐盆制而为之,又以草苁蓉充之,用者宜审。嘉谟曰:今人以嫩松梢盐润伪之”[7]508。其所附肉苁蓉图(图1C)鳞叶特征、茎上细下粗的特征与肉苁蓉属植物相近。《本草纲目》中尚对肉苁蓉的易混淆品种列当及锁阳作了引述:“颂曰:草苁蓉根与肉苁蓉极相类,刮去花,压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列当也。陶九成《辍耕录》云:锁阳,生鞑靼田地,野马或与蛟龙遗精入地,久之发起如珣,上丰下俭,鳞甲栉比,筋脉连络,绝类男阳,即肉苁蓉之类”[7]508。明代《本草原始》曰:“如松稍有鳞甲,形柔软如肉,故吴普名肉松蓉。……草苁蓉,生山南岩石上,暮春抽苗,长五六寸,至一尺以来。茎花俱紫色,与肉苁蓉极相类,故名草苁蓉。日华子名花苁蓉。俗呼紫花地丁”[9]。其所附图中肉苁蓉(图1D-1)形态与今肉苁蓉C.deserticola相近,草苁蓉与肉苁蓉极相似,长五六寸至一尺,茎圆,紫色,其所附草苁蓉图(图1D-2)形态与现今列当相近。

清代《本草求真》所附肉苁蓉图(图1E)根据其特征可推测为肉苁蓉属植物[20],而《植物名实图考》所附图(图1F)中植物特征则与肉苁蓉属差别较大[21]。

《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中附淡苁蓉与咸苁蓉2种商品图(图1G)[22],其特征与今所用肉苁蓉药材相近。

综上所述,历代所用肉苁蓉基原不止一种,受当时条件所限,对于同属近缘、生长方式等存在较多不解,但主流当为肉苁蓉C.deserticola无疑,亦有盐生肉苁蓉入药的情况,且认为肉苁蓉C.deserticola质佳。管花肉苁蓉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列为肉苁蓉基原植物之一,为近现代出品,非古代所用品种。肉苁蓉药源稀缺,古时草苁蓉常充作肉苁蓉入药,其来源为列当科植物列当,其与肉苁蓉性状相近,但疗效较次。元明时期有金莲根及嫩松梢常做伪品入药。

3 道地性及品质考证

历代本草记载肉苁蓉的产地均在内蒙古、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宁夏一带,与今肉苁蓉的产区相近。唐代之前以内蒙古、山西、陕西为主要产区和优质产区,唐代以后产地扩展到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而管花肉苁蓉仅生于新疆天山一带,未见有记载,可推测古代药用肉苁蓉中无管花肉苁蓉。现代山西、陕西基本上已不再生产肉苁蓉,肉苁蓉C.deserticola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阿拉善盟、新疆北部、甘肃等地,而管花肉苁蓉在我国分布于新疆天山以南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各县。肉苁蓉历代道地性及品质变迁见表1。历代本草所载肉苁蓉的品质评价中,多以“松子鳞甲”为优质品的标准之一,以质柔润、肉厚紧实者为佳。

4 药用部位考证

考证历代本草对肉苁蓉的描述,可判断其入药部位较为一致,均为其根。《嘉佑本草》转引《蜀本草》记载:“三月四月掘根”[26];《本草图经》曰:“三月采根”[17];《本草品汇精要》:“三月、五月五日取根”[27]268,后世多沿此记载。古代对于该植物的认识与今植物学有所不同,古代将地下部分统称为“根”,对于肉苁蓉而言,即今日植物学上的“肉质茎”。

5 采收加工炮制考证

历代本草中记载肉苁蓉的采收期不断变化,后逐步统一,五月(阳历6月)恐其根过老,多三月(阳历4月)采收,采后阴干。《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于春秋两季采挖,阴干,切厚片。炮制方法为阴干,酒浸去黑汁后蒸制、炙干、焙干等,古代因干燥技术所限,加之肉苁蓉肉质茎含水量高,难以干燥,为防止腐烂采集后于盐湖中腌制保存,随着干燥技术的发展,腌制法已不再使用,现产区均以晒干、烘干等方法加工。关于肉苁蓉的历代采收加工炮制演变情况见表2。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最早记载了肉苁蓉的炮制方法:“凡使,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是。此偏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不出。凡使用,先须酒浸,并刷草了,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28],酒浸后蒸干酥炙,后世绝大多数本草著作关于肉苁蓉的炮制方法均引自于此。

表1 不同历史时期肉苁蓉道地性及品质变迁信息

表2 不同历史时期肉苁蓉采收加工炮制变迁

宋代除沿用前朝制法外还新增酒浸炙干、酒浸焙干、酒洗焙干等法,为后世沿用。《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为宋代官方出版的制剂规范,其中对于肉苁蓉的加工炮制有详细的描述:“凡使,先须用温汤洗,刮去上粗鳞皮,切碎,以酒浸一日夜,漉出焙干使”[31],可见净制采用的是水洗,而酒的处理是指用酒浸,使酒充分的被药材吸收,再干燥的处理过程。

明代所用炮制方法多转引自《雷公炮炙论》,如《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制】先以酒浸,去浮甲、心中白膜,复以酒蒸酥炙”[27]268。《本草蒙筌》记载:“端午采干,用先酒浸。刷去身外浮甲,劈除心内膜筋。或酥炙酒蒸,仍碎掐入剂”[19]。《本草纲目》亦记载:“【修治】斆曰:凡使先须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椶刷去沙土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有此,能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也。以甑蒸之,从午至酉取出,又用酥炙得所”[7]508。此外,明代方书《普济方》记载:“薄切用酒浸一宿火焙干”[24]328,其中已将酒浸焙干法表述较为详尽,系指将肉苁蓉切薄片后以酒浸一宿,后用火烘烤干。其后李时珍[7]509在其附方内引用南宋《济生方》治老人、虚人便秘:“汗多便闷:老人虚人皆可用。肉苁蓉酒浸焙二两,研沉香末一两,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八〕丸,白汤下”,此酒浸焙干制法后世本草多有转引。而《景岳全书》卷四八《本草正》中对于肉苁蓉的处理提到“以其性滑,故可除茎中寒热涩痛,但骤服反动大便。若虚不可攻而大便闭结不通者,洗淡,暂用三四钱,一剂即通,神效”[24]330,张景岳所提的“洗淡”与济川煎中“去咸”对应,然“洗淡”并未明确是用何种液体溶媒予以洗涤,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古代干燥保存技术相对不发达,多采用盐湖浸泡的保存方法,然时至今日已无咸苁蓉。因此古代本草中所记载的酒洗更多是指炮制方法,而非洗涤之用。

清代《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记载:“酒洗。去鳞甲及中心膜,火焙干用”[24]341,《本经逢原》亦有记载:“酒洗。去甲及腐,切片焙用”[24]342,其所载酒洗焙干之法应与前朝所载酒浸焙干法内涵一致,此酒洗之意系是指用酒使药材润透。

清代诸多本草亦多转引《雷公炮炙论》所载酒浸后蒸干酥炙之法,可见此法历代医家皆有传承沿用,如《本草述钩元》记载:“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去中心白膜,如竹丝草样,不尔令人上气不散。再用酒洗,浸透切片,仍酒拌蒸之,从午至酉,取出焙干,用忌铁器”[24]342。《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苁蓉规格采取酒炖或酒蒸2种制法:1)酒炖:取待炮炙品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酒,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汽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2)酒蒸:取待炮炙品,大小分档,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酒拌匀、润透,置适宜的蒸制容器内,用蒸汽加热至规定程度,取出,稍晾,拌回蒸液,再晾至六成干,切片或段,干燥。其炮制之法与诸家本草所载酒浸后蒸干酥炙之法基本一致,经历代医家传承转引,沿用至今。

可见历代主流的炮制方法为酒浸后炙干、焙干或酒蒸。肉苁蓉为贵重滋补中药材,在民间被广泛食用,古时多将肉苁蓉以盐湖浸泡的方法保存,故旧时常用前去咸,随着干燥技术的发展,时至今日已无咸苁蓉。因此古本草中所记载的酒洗更多是指炮制方法,而非洗涤之用,洗涤去土等杂质更多是指用水洗。炮制中的酒作为辅料炮制最早可追溯到《雷公炮炙论》,其酒浸后蒸制之法是历代的主流,相承沿用,至今已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即酒苁蓉规格,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尚有酒洗等不同表述,但主流均为此炮制,少数明确的“焙干”处理,则可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的酒炙方法。鉴于此,建议在开发经典名方济川煎时采用酒苁蓉炮制规格,而地黄饮子中所载“酒浸,焙”之法历代本草皆有记载,发展至今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炙法”炮制内涵基本一致,建议在开发此方时采用。

6 结语

经考证可知,历代所用肉苁蓉基原不止一种,受当时条件所限,对于同属近缘、生长方式等存在较多不解,但主流当为肉苁蓉C.deserticola无疑,亦有盐生肉苁蓉入药的情况,但主流认为肉苁蓉C.deserticola质佳。草苁蓉常充作肉苁蓉入药,其来源为列当科植物列当,其与肉苁蓉性状相近,但疗效较次。金莲根及嫩松梢常做伪品入药。其产地为内蒙、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现山西、陕西已不再生产,甘肃、青海地区的野生资源也已枯竭。本草记载肉苁蓉的入药部位较为一致,均为其“根”,即今日植物学上的“肉质茎”。历代本草中记载肉苁蓉的采收期不断变化,后逐步统一为三、五月(阳历4、6月)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为阴干。酒浸去黑汁后炙干、焙干或酒蒸制,但由于肉质茎较难干燥,古代采取盐腌制保存的方法,因此有盐、淡之分,随着干燥技术的进步,现已不再使用盐腌制的产地加工方法,目前均为淡苁蓉,亦未见历代有关于肉苁蓉盐制入肾经的记载,因此济川煎中肉苁蓉可采用淡苁蓉。历代炮制中的酒蒸相承沿用,至今已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收载,即酒苁蓉规格。

基于以上考证认为,地黄饮子和济川煎中所用肉苁蓉基原应为肉苁蓉C.deserticola。地黄饮子、济川煎中以酒处理的炮制方法演变至今,皆有传承,历代本草所载酒蒸法与今酒苁蓉炮制基本一致,建议在开发济川煎中采用酒苁蓉炮制规格,地黄饮子可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酒炙法进行炮制。

猜你喜欢

肉苁蓉历代本草
肉苁蓉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14C示踪同化物在中国柽柳-管花肉苁蓉复合体内的物质分配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内蒙古药品评价性抽验中肉苁蓉质量分析
干旱地区梭梭接种肉苁蓉滴灌栽培技术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历代画谱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