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从《实践论》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辨证统一

2021-04-18李雪莲眭国荣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辩证统一实践论马克思主义

李雪莲 眭国荣

摘   要: 《实践论》科学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关系。正确理解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现实中检验两者的关系,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活动,是《实践论》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论   认识与实践   辩证统一

毛泽东同志在撰写《实践论》的过程中,依据中国实际社会情况,引经据典,继承了中国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从而完成了这篇文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简单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思想描述出来,《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实践的含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论》的主要观点

1.实践的含义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生产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其他活动起决定性作用,当然不止于此,诸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都是实践,这些社会活动拥有一个共性,都需要人的参与。毛泽东同志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剖析和定义实践。实践是一种具体的活动,不是抽象的,是“根据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从事变革客观现实”的活动。从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现实性、能动性、社会性是实践特有的,是与其他活动本质特征的区别。根据实践的特征与唯物史观中历史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将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归纳为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毛泽东同志强调:“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的能动性。”可以这样理解: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活动。主观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能活动与主观能动性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客观是物质客观实在,涵盖了除思维以外的所有范围。主观见之于客观,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具有实践所特有的直接性、现实性的性质。

2.认识的含义

《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实践和认识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的发展过程。什么是认识,文中说通过生产活动即实践达到了对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其中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了解。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实践论》描述了两种通过实践获得认识的过程的方式:第一种,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员,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并共同参加物质生产活动,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求。第二种,在各种阶级社会中,所属各个阶级的社会成员用各种方式同样结成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求。认识从这两种方式中产生。

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置于实践——认识——实践辩证螺旋上升的过程中理解。

(1)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深化

首先,通过实践获得的是一个低级阶段的感性认识,是对于客观外界、现象片面的外部联系的理解,它是一种感觉和印象,无法对此做出结论。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些感觉印象不断反复出现,便开始了思考的过程,把感觉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改造,使其在数量与性质上得到升华,使其产生质变的差别,最终达到理性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已经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对事物全面的内部联系的理解,在高级阶段就产生了概念,得出结论。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相互升级的过程。无论是低级的感性阶段,还是高级的理性阶段,最终目的都是解决问题。不同之处在于,感性阶段的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阶段的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实践论》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依靠的是知识,那么知识是怎样获取的?文中说,知识是靠我们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受,知识靠肉体感官获取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直接获取,亲身实践获取知识。第二种,间接获取,他人通过实践获取的知识,通过文字、技术存储,我们通过学习再获取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践必须与实际事物相接触,要生活于与实际事物相对应的环境中,这样的实践才是有效的。

(2)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前提是已經通过实践获得理论,运用这种理论实践改造世界,检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一些限制诸如科学技术条件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导致达不到预期目的,只能通过纠正错误,令其符合客观规律,通过这个过程还是达不到预期目的,需要反复纠正,直到最终符合客观规律,达到预期目的。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客观的认识运动,是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属于狭义上的完成。因为外界的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客观过程不停发展,客观规律也会发生变化,在广义上仍然受限,我们的理论已经不适用于这个不断变化的客观规律,需要理论的主观修正。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守旧主义顽固派、超前主义因素的限制,应保持清醒的与理性、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反对,通过主观修正,从而改变对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使实践最终能够达到相对过程中的目的,通过叠加每个相对过程中的认识,得到真理的总和——绝对真理。

(3)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发展动力,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最终要回到实践中;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活动的进步有促进作用,与实际不符的认识导致实践停滞或倒退。

二、《实践论》对当代认识与实践的启示

1.在抗“疫”中坚持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认识来源于实践。新冠肺炎是新型传染病,暴发之前及以后一段时间内,对这种病的认识与研究少之又少,医学专家通过新冠肺炎的毒株分析、感染者症状及传播过程的不断反复研究的实践,实现了对新冠肺炎由浅到深、由表象到本质的科学认识,最终总结出对抗新冠肺炎从感染到治愈的一般规律与科学对待疫情的观点,加深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

新冠肺炎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疫情暴发时期对经济、对大众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医学专家为了研究出对抗新冠肺炎的疫苗,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不断反复结合大量数据与实际案例分析该病毒。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与医学专家的理论创新。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医学专家认识新冠肺炎的毒株结构、传播途径、感染者症状等,是为了运用于实践之中,以阻断传播、治愈病人、研发疫苗、战胜病毒为目的。增强大众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是以日常防护为目的的。认识要运用到实践中,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求。

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医学专家通过实践探究出的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需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终在治疗结果中检验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是否正确,如果最终效果达不到预期,就需要纠正错误直至与预期效果相合。我国“战疫”阶段性的成功证实我国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是正确的。疫情暴发初期,我国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阻断了传染链,避免了疫情的蔓延。对比西方一些国家,在疫情暴发初期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做出不准确的判断,疫情的全面暴发是错误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产生阻碍的体现。科学正确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最终回到实践中,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从实践出发抵制网络谣言

近两年自媒体在大众中流行起来,人们在各大网络平台中发表言论,这些言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一些人随心所欲随意发表言论,随意抨击别人,散发谣言。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而不是张口就是“我听说”。医学专家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坚持不懈反复的研究,在实践中获得了对新冠肺炎新的认识,研发出了治疗方案,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拯救了许多患者,社会慢慢恢复正常发展,他们的研究还在继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网络时代,大众接收到的信息是未过滤的,有时被一些错误的舆论导向所迷惑。《实践论》强调把科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青年在看待问题时,应正确坚持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未经实践证明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青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所学理论相结合投身社会实践中,不断调整主观认识,提高认识与实践的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做“四讲四有”的新青年。

3.科學对待马克思主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其适应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历经百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联系的科学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直进行式的,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体现在它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继续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社会中普及开来,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实践论》警示我们不能主观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从孕育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的最大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联系、发展、与时俱进的特征,它是一个包容的、随着实践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的现实发展相结合,理论认识从实践产生,理论创新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要推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联系、实践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本本主义、主观片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到学习与工作中,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其实,除了马克思主义外,我们对待任何理论时,都应用发展创新联系实际的眼光,继而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的历史进程,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需要科学的理论认识引导实践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决抵制以偏概全,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实践论》虽然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内在所包含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却是与时俱进的。《实践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文中阐释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创新理论,为社会实践服务。未来我们要更加坚持以“实践”为指导的创新,不断丰富《实践论》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黎群笑,欧阳英.毛泽东“实践”概念的历史沿革及逻辑分析——“运动”“调查研究”与“社会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06):17-24.

[2]张颖.实践的主体与主体的实践: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论毛泽东的《实践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02):62-72.

[3]徐浩然.从《反对本本主义》和《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18(05):124-128.

[4]吴毅君,王凯.毛泽东《实践论》在新时代的价值诠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5):10-15.

[5]吕世荣.重温经典:《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多重价值意蕴[J].学习与探索,2018(09):8-17+175-176.

[6]陶富源.《实践论》《矛盾论》的深远指导意义[J].江淮论坛,2018(03):57-62+70.

[7]郎慧慧.系统论视域下毛泽东“两论”的创新价值[J].系统科学学报,2018,26(03):15-19+29.

[8]杨瑞森.关于“两论”的当代价值(二)——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01):75-92.

[9]祝彦.《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价值[J].人民论坛,2017(35):88-89.

[10]韩步江.论毛泽东实践概念的哲学形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6):147-151.

[11]曹海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在关系探析[J].新视野,2020(01):81-87.

[12]李安增,王梅琳.全面理解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9):32-39.

[13]杨秀果,吴怀友.2018年国内毛泽东研究热点问题与最新进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04):94-101+109.

猜你喜欢

辩证统一实践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实践论(节选)
平面设计中实用性与艺术性思辨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