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手段

2021-04-18李红梅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红色歌曲井冈山

李红梅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井冈山》多声音乐思维中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情感想象和声音技术等方面的艺术剖析,探寻红色音乐教育的歌唱魅力,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为红色音乐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   多声音画   红色歌曲

一、红色音乐素材的“多样化”与“革命化”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以下简称《井冈山》)是由井冈山大学联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与同济大学共同创编的一部以“用江西(井冈山)红色音乐资源育人”为目的的舞台教学节目,该剧首演于2016年,截至2019年12月18日已经成功演出了257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期间获奖无数。在这台节目中一共使用了18首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传最广的红色歌曲,新创作了诸如《成长》《乡情》和《曙光》等音乐。这18首红色老歌是《井冈山》多声音画建构的最主要的“红色材料”,笔者对这些“红色材料”进行了分类划分,如表1:

从《井冈山》用的18首红色歌曲初步的题材分类上可以看出,在这些题材类别中,各种类别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对内在的分类原则和整体布局的逻辑都有着较仔细的考量,下图是《井冈山》中各类题材的比占示意图,如图1:

由上图可以看出,这些“红色建构材料”类型基本均衡,其中反映革命信念和军民情深的最多,反映革命事件的最少,(这种划分虽然不够精准,但能从侧面反映创编者的综合考量)。

二、红色音乐建构的多声形式

1.以合唱为主的表现形式

从声乐的表现形式上看,多声部的声乐作品在力量上最震撼,包含男女的高、中、低声部等各种丰富的音响层次和音色搭配,表现力极其丰富,不同的声部搭配、音色混合、力度渲染和对比音区等都能带来不同的音响效果。作为革命场景的再现与舞台叙事,多声部的声音手法更适合《井冈山》红色的艺术性格,因此,剧目中的歌曲基本都是以多声部的形式,或者一領众和的形式,或者男女对唱的形式,或者二部至四部合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但是最多的还是齐唱的形式,具体分类如表2:

2.二部合唱的歌曲

《井冈山》中二部合唱的作品共有5首,这些歌曲大多是不完整出现的,而是经过精心删减、提炼或者重新加工再创造的,比如《双双草鞋送红军》就省略了原曲的引子部分,其一唱一和的演唱形式渲染出军民鱼水情深的热烈氛围。《八角楼的灯光》的歌词简单形象,由八角楼的灯光引发联想,把毛泽东比喻成天上的北斗星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胜利方向。《就义歌》虽然在整体上是以二部为主,但中间亦有三声部和四声部的短暂交替。《苏区干部好作风》用男女二重唱的形式表达苏区广大基层的革命干部艰苦朴素和真抓实干的革命热情。《西江月·井冈山》的二声部手法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场景,歌曲通过恢宏大气的旋律表达了工农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

3.三部合唱的歌曲

《井冈山》中的三声部作品非常少,只有一首《十送红军》,但这首歌也是最经典的、最具代表性的井冈山红色歌曲之一。该曲开始时的引子比较长,从第十一小节开始由女声领唱,如泣如诉地表达着军民离别时的情深意切和依依不舍,随后的三声部合唱由女高、女低和男低声部共同表现,歌词没有实意,只用语气词“啊”烘托;中间的间奏部分由大提琴、小提琴、二胡、唢呐等乐器演奏,最后两个乐段是齐唱,歌曲的情感在这里爆发,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4.四声部合唱的歌曲

四声部的合唱共有两首,分别是《三湾来了毛委员》和《重上井冈山》。其中《三湾来了毛委员》是由领唱到齐唱到二声部合唱再到四声部合唱的,多种演唱形式的改变,凸显了毛泽东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人民群众对他的欢迎,歌曲之所以转变了多种演唱形式,是因为有一种革命宣传逐渐扩大的含义,表现了工农红军从少到多、由弱到强的星火燎原之势。《重上井冈山》采用了男中音领唱与四声部合唱的形式,使歌曲的情感张力大大增强,声部的复杂与层叠渲染,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恢宏的气势,有利于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毛泽东的豪迈气概。

5.齐唱的歌曲

在《井冈山》中,齐唱的歌曲形式占有最主要的地位,多达10首歌曲。这是因为革命题材的音乐作品更多地需要反映出群众性和力量感。革命事业从来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最广大劳动人民组成的群体行为,所以,在节目设计中,除了少数的个体叙事之外,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齐唱是最通俗、简单、有效的歌唱手段,因此,齐唱形式在《井冈山》中占据了一大半比例。在这些齐唱歌曲中,除了《做军鞋》是一首女声齐唱的歌曲,《分田歌》和《当兵就要当红军》是男声齐唱的歌曲之外,大多是男女声混合齐唱,这样设定是为了凸显革命的力量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人民的革命与革命中的人民”的真实写照。

三、红色歌曲的声音表达

声乐作品无论是独唱形式还是合唱形式都必须处理好对声音的把控和气息的处理等技术问题,在这18首红色歌曲中,每一首歌曲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下面将以其中的几首歌曲为例,探讨声音的气息处理和音色把控方面的共性和个性特点。

1.气息控制

比如《就义歌》的情绪沉重悲壮,速度缓慢,作为一首男中音歌曲,需要的是浑厚有力量的声音,吸气准备一定要充分,气息也一定要深,因为音区不高,所以应以胸腔共鸣为主。但是对于没有太多经验的学生来说,胸腔共鸣常常容易犯用大白嗓压着唱和为了配合歌曲感情氛围刻意窝在喉咙里音色出不来等错误,胸腔共鸣一定要气息饱满,让气息推着声音走,但气息饱满并非一口气吸到底,而是保持富足且有余地,身体不能僵硬要放松,否则喉头就会不自觉地紧绷,容易出现扯着嗓子唱的情况。又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气口,不是面部表情喜悦欢乐就可以的,必须通过歌声的情感叙事表达对革命领袖的敬仰和爱戴,在演唱时不仅要把呼吸的节奏和歌曲歌词情绪融合,还要保持声音和气息的位置不掉。呼吸的节奏一般应根据乐句的长短而变化,最常见的是一个乐句结束换一口气,如果气口没有衔接好就容易导致气息不够用,造成大白嗓子喊叫的问题。

2.音色处理

在音色处理上,比如《西江月·井冈山》表现的是在“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紧迫情况下革命将士们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气概,随着歌词的不断发展变化,不同角色的声音也有所区别,所用到的气息量和口腔打开的程度也不太一样的,最终的演唱音色也会有变化。音色的转换是相对的,不是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与前一段或者前一句的歌唱情感和声音状态有关系,要根据歌词旋律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每句歌词的情感都要尽量拿捏到位以更好地表达作品。又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速度较快,音色变化的点在“穿草鞋背土枪”这句,要体现淳朴、自然和热情的情绪,注意把控速度的渐快与减慢。在演唱“嘿”这个语气词时要注意气息和音色与其他部分都有不同,因为这个“嘿”字喊出来的时候只有搭上气息才不会“吊”起来或者“虚”掉没有音量。

3.语言特色

井冈山红色歌曲具有客家山歌的鲜明特点,语言的独特性与音调的地方性使之具有强烈的区域辨识度,在语言的处理方面与当前普通话亦有较大的差异。

比如《苏区干部好作风》最早流传于赣南、赣西等革命根据地,其衬腔衬词凸显了客家方言的独特性,歌词中大量使用了诸如“哎呀嘞”“里格”“呀格”“同志格”等特有语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哎呀嘞”,一般用在歌曲的开头起到提示作用,在演唱中最常见的错误读法是把“aiyalei”唱成“aiyalie”,或者把三个音节唱得特别松散,就好像分别唱出三个字一样。语气词“里格”也是歌曲中常见的客家方言,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在“里格自带干粮去办公”这一句歌词里的“里格”和“那个”的语义相同。如谱1:

谱例1中的“呀格”语气词是客家人的日常语言,“办呀格公”是“办公”,类似于“为群众”和“为群呀格众”的用法,就是单纯方言习惯,并不会改变词的意义。歌曲中的“同志格”是“同志哥”,“格”和“哥”读音相同,有时可互为替换。

又如《十送红军》里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尤其是歌词中的“里格”和“介支”等衬腔衬词,这里的“里格”类似于普通话里的“那个”的意思,如谱2:

歌曲中的“介支”发音是“gaizi”,在客家方言里,“介”发“gai”(盖)的音,“支”读出来是平舌音,谱面上“介支个”的语言处理应该为“gai zhi ge”,它是普通话里的“接下来”“然后”的意思。“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来”的意思是“红军这么多人马,什么时候还会再回来啊?”“介支个下了山”的意思是“紧接着就下了山”,实际上很多方言里面的词是很难用普通话精准地解释和替换的,这也是方言独特的魅力所在。

四、红色音画中的歌唱联觉

1.听觉平衡

合唱与独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集体性,在合唱中最忌讳的是个性声音的突出,所以,训练时必须克服个性张扬的声音,要培养听觉平衡的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把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的声音中,否则就是不协和的。因此,在《井冈山》的前期排练中,除了对歌曲的演唱进行训练之外,更多的是对声音和谐度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在合唱中敏锐地感受自己的音色是否与周围人的音色和谐统一。音准是第二个关键的因素,因为人声和乐器一样,靠震动频率决定音准,这就要求合唱队员在演唱过程和听觉训练中强化音准练习,学会控制声音的音频保证音准,否则,即使音色协调统一,一旦音准出现了问题,哪怕只是微分音上的误差也会影响预期效果,甚至会导致整场演出功亏一篑。第三是声部平衡,即指各声部之间的音量关系要均衡,这就要求合唱队员有很高的听觉敏锐度,能够准确听出自己的音量在整个合唱中的作用,并且能够根据整个合唱队的音量调整音量。所以,必须在前期加强对合唱队员听觉平衡与谐和度的训练。

2.视觉表现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音乐行为,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为了在视觉上达到听看合一,合唱队一般会对着装(合唱服)有统一的要求,合唱队员的服装与肢体行为、面部表情等视觉信息都能增强合唱艺术的情感体验与音乐景观的情景帶入感。同样,《井冈山》对合唱队员有外在视觉上的统一要求,比如帽子、外套、腰带、裤子、鞋子、绑腿等都有统一的规定,能够使观众在视觉上很快进入预设的情景中。除了外在服饰的既视感外,《井冈山》在合唱的队列上也有视觉上的统一要求,合唱是剧情发展的线索引导、故事讲述和情感烘托,整个合唱队被分别安排在舞台的两则,舞台中间留给舞蹈演员,合唱队在演出全过程中的队列是统一不变的。具体而言,就是让100多位合唱队员站在舞台下方左右两侧紧靠舞台的位置,呈阶梯状站立,每一侧有六排,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各三排,队员之间的站位站得非常紧密,这样的好处是在演出时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周围人的声音,便于自己进行调整,使合唱更加统一。在正式演出之前的二十分钟左右,要求每一名合唱队员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好,到位之后不能交头接耳,也不能东张西望,因为当合唱队员站在合唱台时,每一名合唱队员代表的就是一名红军战士,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战士严明的纪律在合唱队员们的身上应有同样的体现。所以,合唱员们提前站上看台,能让观众在视觉上提前感受庄严的气氛。在演出开始之后,合唱队员视觉上的“静止”烘托出舞台中间舞蹈演员的“动”,长时间静止或保持一个姿势不变,对每一个合唱队员们来说都是一种毅力和体力上的考验。舞台上多声音画立体建构的过程都尽收台下观众的眼底,这种视觉冲击能让观众更好地进入预设的情景中,得到置身于革命历史空间的画面既视感。

3.情感想象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音乐舞蹈艺术,《井冈山》中的多声部合唱是与舞蹈肢体语言紧密结合的,许多跨越历史时空的场景再现都是在红色歌声、舞蹈叙事和观众音画思维等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即需要调动观众的情感想象,在多声音画的立体叙事中“脑补”意象中的情景。比如,正式演出时,第一幕中的灯光暗了下来之后,沉重压抑的锁链碰撞的声音渐渐清晰,让人瞬间感受到悲壮与抗争的氛围。“序”的第一首歌《就义歌》中的第一句“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在多声合唱中,结合舞台的视觉冲击,使观众有画面代入感,使观众内心澎湃激昂,仿佛自己就是那些不屈的革命战士。第一篇章“引兵井冈”和“序”有不一样的感觉,随着六首歌曲《秋收起义》《三湾来了毛委员》《做军鞋》《双双草鞋送红军》《分田歌》《当兵就要当红军》,节奏逐渐明快,给人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感觉,大家的表情都舒展开了,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情感的想象变动,台上台下情景交融、通过共同的情感想象一起构筑革命成功的美好愿景。第二篇章“星火燎原”和第一篇章情绪明暗完全不同,如果说第一篇章是光明与希望的话,那么这一篇章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一篇章被枪声、炮声、哭声、呐喊声充斥,从黄洋界到八角楼,从映山红到梧桐树,从盼红军到送红军,全篇充满了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生死博弈,在革命烈士大无畏和视死如归的悲壮之余,更多的是一种气壮山河的革命气概。比如在实际的情感想象中,“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带给大家的除了战斗形式的紧迫感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大无畏的革命态度。在《八角楼的灯光》刚给人一丝希望和温暖之余,画外音的一句“但是”又把人的心揪了起来,紧接着一阵杂乱的枪声伴随着倒地的声音,全场归于寂静。这时,一声撕心裂肺的吼叫彻底击中了大家的心,震撼的音效冲击之后,紧接着《映山红》及《十送红军》随之引出,情感想象随着如泣如诉的歌声变得有些凄婉悲伤,但是在这样的歌声中又有井冈山人民对红军的期盼和对光明的期盼。第三篇章“伟大创举”描述的是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在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合唱队员中每个人都唱得很坚定果断,几乎所有参演者都把自己想象为坚定的工农红军。《人民军队忠于党》是一首齐唱歌曲,许多合唱队员在演唱时都由衷地产生对党忠诚的神圣感。《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这首歌的演唱方式比较特殊,不仅是合唱队员本身的独白,还在合唱队员的带动下,通过一些引导让现场的全体观众一起参与进来,由于大部分人都比较熟悉这首耳熟能详的旋律,所以,台上台下的互动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群体效应,这也是全场气氛最欢快、最轻松的一首歌。在这首多声音画的红色歌声里通过音画思维与情感想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与毛泽东一起生活的真实和一起分享打胜仗的喜悦。

4.红色歌声里的集体主义感悟

多声音乐是一门集体性的、互相配合的音乐艺术。《井冈山》的合唱队员总计约120余人,庞大的合唱队伍要实现各声部之间的统一协调和均衡,使合唱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准确、统一、精细,成功的诀窍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多声音画的建构中,为了保证每首作品的统一谐和,要求所有参与合唱的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必须做到呼吸、节奏、音准、强弱和表情等方面的统一,只有让合唱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让个人的“小我”融入集体的“大我”,才能够从多声部的角度准确表达出每首歌蕴含的感情,才能够让整场合唱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一首歌的演出技巧和情感处理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在长期的排练与磨合中,合唱队队员之间会无形中形成一种默契,集体主义油然而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大家早已学会相互包容、相互关心,有着强烈的共同荣誉感。当演出结束以后,大家必须在观众退场之后才从能从合唱台上按照预先排练的那样依次退场,退场后,大家骤然放松,才突然意识到一个多小时的站立已经全身酸痛,但是回想演出时观众的掌声与认可,那一刻大家眼里只有自豪,只有成功之后的喜悦,那种心情完全盖过了身体上的疼痛。《井冈山》的排演过程中,每一个合唱队员都是从“小我”融入“大我”,从个体变成整体,在这个集体中,合唱队员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奋斗、同进步、共成长。

总之,把江西红色音乐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井冈山》的编创目的。多声部音画手段使该剧的情景再现更加立体,《井冈山》的多声音乐表达方式为广大观演者提供了巨大的聽觉想象空间,无论是听觉艺术上的和谐统一还是视觉艺术上的情景再现,或者情感想象上的角色代入,都在《井冈山》的声音景观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井冈山》的歌唱形式是多声的,“多声”需要集体的参与,不需要个性的差异,需要的是集体的统一性,这种内蕴的集体主义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也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在《井冈山》以歌感人、以乐化人的红色音声画面的多声建构中,我们收获的不只是外在的音乐享受,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井冈山》的成功为其他高校创编同类红色题材的音乐舞蹈节目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泰城.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3]凌伟.声乐理论与术语解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王颖峰.红色音声——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的音乐美学特征[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5]王颖峰.以舞蹈再现革命精神,用音乐传递爱国情怀——谈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观演者的德育体验[J].北方音乐,2015(15).

[6]邓丹心.再唱《十送红军》[J].民族音乐,2017(06).

项目基金: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江西地方音乐在省内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9YB120)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红色歌曲井冈山
井冈山诗五首
井冈山之恋
浅谈红色经典音乐与大学生党课教育相结合的实践
井冈山抒怀
七绝 井冈山
毛泽东上井冈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