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探索
2021-04-18李欢
李欢
摘 要: 高职学生要想在发展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要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实用性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包容性的文化接纳态度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本文通过对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现状进行分析,从学生、教师、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为高职生的教育教学、就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机电学院学生 跨文化交际意识 学习特点 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Made in China”几乎遍及全世界,中国俨然成为一个“世界工厂”。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4月,习近平同志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適应社会的需求,此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不但“引进来”了,而且“走出去”了。然而,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由于历史文化的渊源、地理环境的阻隔等,形成了不同的思维观念、做事方式、语言使用规则、社会价值观等,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较多,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政治等。那么,面临如此繁多的沟通联系,难免会因为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
高职院校在促进国家工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摇篮。对机电专业学生而言,机电学院有与德国合办的中德双元制班,在学校学习期间,有可能接触到外国专家授课,有的甚至有机会去国外深造或实习。在目前就业的大浪潮下,学生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就业环境,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从事技术类工作。一般来说,大型制造类公司,不仅有很多与外国合作的项目,还会派遣大批技术工作人员到国外交流学习。走出去的中国人不仅代表个人,还是国际社会上的一张中国名片,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以后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增强机电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显得非常重要。
二、机电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研究
文化本身是一个很复杂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有多种表述,很难固定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敏感性的认识。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的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1)学习动力不够,基础比较薄弱。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对于学习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做事拖拉。进入大学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娱乐和消费上。(2)生源多样化,个体差异明显。高职院校既有普通高中的生源,又有技校和中专的生源。学生在入学成绩、学习能力和成长环境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高职院校更是增加了招生人数,致使学生素质更加良莠不齐。(3)思维发散,自律性不强。就如,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的实训课比较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纵观有关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期刊及论文,目前进行的讨论与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但是历史的车轮转动到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英语教学是不够的,大学语文课,尤其是专业课,都应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方式和全方位的观察视角,使学生形成包容性的文化接纳态度,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
三、机电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现状
为了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现状,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在进行本学期教学任务之前,笔者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随后在教学期间通过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初期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机电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采取总体统计百分比分析。
3.问卷调查的内容:
(1)学生名字、性别、年龄、专业。
(2)对于外国人不喜欢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婚姻、家庭情况,你如何看待?
(3)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日本送来的口罩包装上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4)你如何看待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5)对于现在网络上公开宣扬“我爱中国”的外国人,你怎么看?
第一,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可知,首先,笔者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观察选课学生性别可以发现,在机电学院本来就男多女少的情况下,选课的女生人数竟然占班级的一半。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对跨文化交际感兴趣的人数占比远高于男生,几乎所有女生都对跨文化交际充满了好奇。可能与男女生的身心特点有关,女生正处于花季年龄,对外界充满了幻想,情感较丰富,独立自主意识趋显,希冀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体验,若有一段跨文化交际的经历,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满足她们的这种探知欲。
第二,大部分“00后”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都抱有积极的态度,只有不到10%的人比较消极。2019级的学生差不多处于18岁—20岁的年纪,这一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的黄金岁月,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被广泛使用,使他们可以随时了解世界上角角落落的时事新闻和奇闻轶事,学生的视野比起前几代中国人更加开阔,所以学生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出现的问题有属于自己独到的见解,包容性较强。
第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多,笔者在课堂上概括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学生大都觉得以前学过,可是进一步提问时,能回答上来的人较少。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机电学院开设的专业属于工科,学生文学修养功底不强。从社会层面来看,一些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就受到社会上对文理科偏見说法的影响,认为文化课不重要。
以上是在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的摸底考察,大体上表现如上的三大特点。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组织了多次课堂小组讨论,比如:故意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印度多人搭载火车的照片,再展示印度首都新德里繁华街头的照片,让学生自由讨论,经过一学期的教学,笔者发现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说,高职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持续时间较短,一两次话题讨论过后,就不再积极回答问题,后期课堂上一些学生会偷偷地玩手机,甚至某些学生出现缺课的情况。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尤其是机电的男同学。对于这种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课程,一些人学习态度较消极。
2.从教师方面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具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教师较少。一些教师上课或者照搬书本的理论内容或者凭自己的喜好选取讲解的知识点,理论课的过程枯燥乏味,实训课的过程只关注学生的实操水平能否得到提高,很少有人提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3.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表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几乎不涉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差不多都是网络选修课,据笔者私下观察,很少有学生认真对待网络选修课,刷课现象较多。
文化本身就包罗万象,古人认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因此,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全面激发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兴趣。
四、机电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措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渐渐被提上日程。对于机电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期间,了解最新的技术性知识动态时,还是在日后选择就业时,拥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都会有更多好处。针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现状,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何为敏感性?西方学者Kealey和Ruben(1983)认为具有如下人格特征的人是高敏感性的人: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对他人的感觉和思想感兴趣,善于在人群中建立关系,对他人的态度积极且尊敬。同时又是自信的,能起表率作用,在模棱两可的环境中能保持冷静和灵活。“00后”学生因为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较多,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多元性、瞬时性、丰富性对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随时随地搜索想要了解的知识,另一方面,繁杂、快速传播的网络信息,有时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辨别信息到底是真是假,容易对某些文化形成“刻板印象”。因此,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有助于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保持自信和冷静。
(二)激发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持久的兴趣。
由于生源的影响,确实有部分高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有极浓的兴趣,积极向上,充满求知欲望。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比如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提不起兴趣的问题,可以先构建一个教学内容体系,分批次给学生展示中国人在国外生活工作的纪录片,一期介绍一个话题,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PPT小组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探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班里一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带动态度消极的学生,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三)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水平。
就业大环境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若只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觉得只要抓住自己该讲的专业课知识就满足了,是远远不够的。高职教师应该积极抓住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开阔眼界,学习本行业的最新知识,将国外优秀的教学方式与国内实情相结合,应该注意强化跨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转变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融入国际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特别是英语课上。
一些高职英语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时,注意力仍停留在对单词字音、字义、句子的翻译上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甚少涉及。英语课是锻炼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极佳机会,主要体现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总体概念来看,那么语言就属于人类的总体文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英语课上,在教授外国语言的同时,应该适当地让学生体验国外的文化习俗、交际习惯、价值观等,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并不是说,其他科目就不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使是专业类课程,也应该在上课时融入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经验。
(五)在语文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高职工科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象征,是一个国家强盛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在语文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认识,心中藏有笔墨。这样,当他们走出去遇到不同的文化时,就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应对这种情况,明白文化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对本国的文化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会在遇到文化冲击时,理解欣赏他国的特定文化,得体地介绍本国的优秀文化,做到文化自信。
五、结语
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加大,以及就业环境对学生个人素养的高要求,使得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人才教学势在必行。因此,高职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抓住机会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样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学生就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立足于社会。
通过诊断性的调查问卷和教学期间的观察,主要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对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跨文化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六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希望对高职生的教育教学、就业发展有所帮助。但是,由于调查对象仅局限于一个学院,论文写作时间较短,因此提出的观点难免有失偏颇。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8C%96/23624.共赢与共存——经济全球化的指标挑选[EB/OL].豆丁网.
[2]史聪.浅析大专院校学生特点及学生管理工作[J].才智,2017(36).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7%A8%E6%96%87%E5%8C%96%E6%95%8F%E6%84%9F%E6%80%A7.跨文化敏感性[EB/OL].globrand(全球品牌网).
[4]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8d3e0e28455472248e 7d6e30e1c84ba.html.
[5]曾玲玲.浅析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J].戏剧之家,2018(19).
[6]薛风敏.服装院校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