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概论”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2021-04-18杨孝富
杨孝富
摘 要: 新修订的“概论”课教材结构和内容实现了创新,教师应改变单纯“说教式”方法,采用史论结合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围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论关键点、社会热点收集史料,科学分析史料,找准史论结合契合点,把中共党史知识融入“概论”课教学中,达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加深大学生对中共党史的认识,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义,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意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史论结合 思政课 教学质量
2018年新修订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以下简称“概论”),与以往版本相比,结构和内容变化较大,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论”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大学生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持续开展“三教”改革,推进“三进”工作,加强“四史”教育,将中共党史知识融入“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教学要求。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可以增强中共党史育人效果,增强“概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吃透教材内容,掌握其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新版“概论”教材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前后约为一百年,是按照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编排的,充分体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制定了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是当代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同时,该教材适时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新举措,具备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教师可以百年中共党史知识为辅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关键点,找准党史知识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落脚点,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概论”课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一)围绕重点准备“史”料,如此才能讲深讲透“论”点。
“概论”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每个章节、每段文字的细究,均需要史料辅助,为“佐料”,如此才能“配方新颖”,津津有味。但是由于课程性质要求,教学中不可能时时处处讲“史”,教师应针对每个章节的主要论点,用好重要史料,解决学生的学习思想理论之惑。如在讲解“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首先借助PPT课件,展示湖南历史上涌现的一大批伟大人物的图片,如屈原、贾谊、蔡伦、朱熹、王船山和曾国藩等,通过视角直观展示湖南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宝地;其次举例说明到了近代,湖南已享有“无湘不成军”“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美誉;运用《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等有关文献,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主观努力。由于深受“湖湘文化”熏陶,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性格,有强学、好学、永不知足的精神和非凡的领悟能力;最后得出“湖湘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它成就了毛泽东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成就了他创造一生异乎寻常的伟业。
(二)围绕难点精选“史”料,如此才能突破“论”点。
从理论相对独立性来说,“概论”课内容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理论体系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每个理论成果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虽然各个理论成果的理论贡献不一样,但都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1](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全面展示每一个理论成果全貌,又要彰显各个理论成果特色和突出贡献,尤其是要重点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大学生在学习“概论”课时,思考较多的是中国共产党当时为什么坚持走这条道路,而不是其他道路,为什么作出这样抉择,而不是其他选择。。针对这些教学重点,教师可以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为辅线,以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两个奇迹”为交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串起来,呈现给学生既相互独立又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强“概论”理论思想的实效性。
(三)围绕关键时间节点整理“史”料,如此才能强化“论”点。
“概论”教材的权威性之一,在于它表达的观点来源于党的文献、经典著作和领导人的讲话,其中有的内容是党的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会议或者代表性事件。讲清这些会议和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教材“论”点。如在讲解“概论”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时,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绕不过去的一次重要会议,必须讲深讲透。教师首先通过视频形式,展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对前苏共领导人斯大林进行的彻底否定,以及给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亂;接着用PPT或图片形式向学生介绍1956年是“多事之秋”,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对苏共“二十大”作出的评价,“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娄子”{2](496),引导学生认清此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关键时期,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新问题新矛盾,如何结合本国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反复比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权,积极探索,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既有丰富经验,又有深刻教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说清这些重要史实,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实践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围绕社会热点收集“史”料,如此才能丰富“论”点。
社会热点是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具有启发意义。利用社会热点对大学生进行世情和国情教育是“概论”课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也是教师将晦涩难懂的教材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喜闻悦见的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是“概论”第十三章第一节知识点“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部分的一大热点,教师可结合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热点,指导学生学习2019年5月《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极限施压”等10篇重要评论性文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美对华贸易摩擦的企图,认识到中美这场贸易摩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清美国现政府对华政策的新战略。组织学生讨论热点问题,是改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理论分析问题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式之一。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教师可组织学生紧密结合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专题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增加学生防疫新冠肺炎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各国采取不同防疫政策的认识,又可以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认同。
二、熟读中共党史,掌握其主流和主要价值
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团结带领中华儿女不断走向辉煌的光辉历史。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解放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只有准确把握历史的主流与本质,才能科学地正确地看待历史,才能“用党的伟大成就鼓舞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化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3](27)。“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思政课教师只有熟悉党的历史、党史人物和党史故事,才能用史实讲清楚“概论”具体内容,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用史实佐证教学论点,需要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重要问题。
(一)引用的史料准确。
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考试命题中,教师对史料都需进行辨别真伪,准确节录。所用的文字史料须准确表明出处,出自哪一本著作、哪一篇文章,主要引用党政部门出版社发行的重要文献、史学论著和知名专家学者的专著文章,而不是历史传说、电视连续剧或网络传言,更不能杜撰历史。如果教师史料意识淡薄,在引用史料时出处不明,释义不清楚,就有可能无意中改变史料原义或产生歧义,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如党的十九大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4](11)。在教学中,个别教师为了“强调”这个新时代,想当然地把“走近”改为“走进”,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是非常明显的错误。
(二)客观分析历史事件。
习近平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新时代客观评价历史事件有助于批判“泛娱乐化”潮流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助于引领和甄别复杂的思想市场,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如在讲述“概论”第四章第二节知识点“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时,大学生对十年“文化大革命”历史事件比较感兴趣,教师应遵循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答疑与释惑。该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5](793),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是讲清楚“文化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最重要史料。
(三)运用积极向上的正面史料。
史料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运用,想说明什么问题和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可以选择发生在身边的、真实可信、接地气和正能量的故事,“努力用成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使命感,用亲历的故事赢得彼此的信任感,用经典的故事传递主流的价值观,用‘点赞的故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6](25)。要着重讲清楚在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面临重大困难时,人民领袖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的历史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具有许多优良的革命传统,能够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善于自我解剖、自我革命,得到了广大群众信任和拥护。教学中只有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优良传统,才能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问题,才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的历史进程,才能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形成统一的正确认识。
三、坚持论从史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8年版“概论”教材“史”少“论”多,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可能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和精神。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找准史与论相结合的契合点,将中共党史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坚持以理论分析为经、以史料说明为纬,践行史论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增强理论学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一)避免引用过多的历史而忽略“论”。
“概论”课的教学重点是讲解“论”,而不是“史”,这是由该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授课目的决定的。“概论”课的理论逻辑性较强,主要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只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只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史论结合法就是为了避免教学理论过于抽象、教学过程过于枯燥、教学效果降低等现象的出现”[7](114)。教学中,如果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故事、讲历史,忽略理论观点的讲解和总结,那么“概论”课就可能成为一门历史课。因此,在运用中共党史知识时,教师应注意将教学重点放在“论”上,以历史史实说明理论依据,而不是空洞地输入历史知识,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单纯地讲历史故事。
(二)坚持“两点论”辩证地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