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究

2021-04-18李家彤刘志刚赵科印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民间艺术基层

李家彤 刘志刚 赵科印

摘要: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但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部分民间艺术发展已面临困境。农村地区需重视文化发展,将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艺术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二者相辅相成,民间艺术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宣传发展的平台,推动自身植根当地群众,实现民间艺术的复兴与繁荣,同时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民间艺术;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基层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类,是人民在社会生活、社会生产中产生的技能,又在审美化的驱动下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艺术性的产品。相对于贵族、文人士大夫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它表现的则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它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植根于民间。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民间艺术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生活与智慧的缩影,衍生出独有的文化价值,是人类发展历程的象征。

一、将民间艺术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类,它具有的特点是不管经历多少年或多少代人,都不会脱离各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民间艺术经历了繁盛又在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在城市化大环境下,随着数字文化的娱乐化、趋同化,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该“何去何从”成为一项严峻挑战。全国政协“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协商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指出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引导,发展先进文化,提供更多体现乡村特点、保留乡土味道、紧贴群众生活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而民间艺术又是乡村文化最具有特色与活力的一部分,是当地人民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灵感,是祖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对于增强当地群众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当地政府需将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活动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展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以更好地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由此,发展乡村文化、繁荣民间艺术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民间艺术的初步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平臺助推,以吸引当地群众的关注,促进群众广泛参与。在此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为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支持,同时民间艺术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两者的结合既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又能使民间艺术扎根于当地,获得稳定发展。

二、民间艺术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一系列民间艺术活动如“戏曲下乡”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地区蓬勃开展。但是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影响,民间艺术发展仍存在活动老套、供给错位、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根据乡村民间艺术发展现状,需要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而充分发挥文化站点的作用,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

(一)改进文化站点内部管理体制,强化宣传功能

1. 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有效运用科学化的管理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以保障。群众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需求弹性的变动性较大,而供给刚性的变革则相对固化。因此政府要对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定期调查。设立投诉点,政府根据村民反映村民针对公共文化服务时刻加以改进,开展使人民满意的文化活动,真正意义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避免形式主义、资源浪费。

2. 培训文化站点管理人员,引进复合型人才。首先政府需要对当地村干部及文化站日常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文化站点的运行管理提供支持,将文化站点的管理进行明确分工,促使文化站点的运行走上正轨。只有文化站点高效运行,其宣传功能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将民间艺术的信息传递给当地群众。其次,政府需设立相关补贴政策以鼓励有技术专长的,热爱农村文化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活动,从而不断吸纳专业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最后,政府可参考嘉兴市基层文化队伍“两员”制度,县文化馆向镇乡文化站下派一名文化员,不仅延伸了县区文化站点的资源、产品、服务、技术和规范,还为乡镇文化站点提供了人才支持,加强乡镇文化站点的长效有序管理。

(二)创建“互联网+”模式,推进协同发展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袭,互联网的应用在商业层面乃至国家的战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与各项目的融合也成为事物发展的重要一步。因此针对当前乡村环境和人口现状,政府需安排青壮年村官或志愿者教授一部分中老年人互联网基础知识,让中老年人能够掌握查询网络知识、获取新鲜资讯等技能,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形成文化、科技“双轮驱动”。

1. “互联网+政务管理”。“互联网+”益民服务是国务院推进“互联网+”行动的重点内容。政府需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服务技术,推进政务公开透明,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在政府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设立实地投诉点的基础上建立网上信访,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此项举措能够以最快、最直观的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以及群众对于民间艺术的偏好,方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安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2. “互联网+文化活动”。在互联网和大机器生产高速发展的时代,民间艺术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必然会陷入困境。首先,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响应中央戏曲振兴工程,选取并拍摄民间艺术的经典片段,并结合网络已有资源做好戏剧、曲艺的音像工作,推进数字化保存。其次,于网络上开展网络文艺创作计划,鼓励通过拍摄网络影视作品、创作网络小说等手段传承发展民间艺术。响应《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号召,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鼓励民间企业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文化活动中去。当地政府整合网络上相关资源,同时也可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相关文学作品,并在文化站点的图书阅览室引入,以供群众进行阅读。最后,随着手机电脑的普遍化,信息传播的“主力军”也在变化,而乡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宣传方式并未做到与时俱进。现阶段互联网潮流中,短视频在各年龄阶层都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可整合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者进行视频创作,既能够在网络上收获一定的关注度,又能够将特色的民间艺术传播给大众,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政府与短视频平台合作,通过大数据管理,检测用户喜好和年龄阶段,有选择地对一定人群进行短视频推送,以潜移默化的手段使民间艺术在群众间传播发展。

3. “互联网+设施成网”。政府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对各文化站点的图书资源进行编码并进行网络系统输入,以互联网为媒介在县镇乡三级形成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县级文化站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由县级文化馆牵头,推动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形成网状结构。因此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借助“三网融合”技术大力构造网络剧场、电子阅览室等新兴文化服务平台,探索长效机制,鼓励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长期开展,开启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革故鼎新,以现代化技术和创新思维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民间艺术的发展。

(三)创新已有活动形式,促进“活态化”发展

文化活动需要创新性发展。现阶段乡镇政府需改变固有的、因循守旧派的模式,创设新的活动形式,提升群众参与度,让村民能够参与其中。同时提高村民对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我国乡土文化历史悠久,在农村培育发展。它是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真正动因。民间艺术作为其一脉,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不容忽视。在原有民间艺术传播中,大家多为听、看,鲜有参与其中的乐趣。在听、看之余,需将体验、参与同时设置,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接触相关文化,同时提升群众的兴趣度。民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向心与群众关注,老旧的、固俗的模式不会让群众提起兴趣,但盲目创新、改革的民间艺术也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求其平衡性,达到“活态化”继承发展是最终目标。

按规定乡镇文化站应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首先,文化站点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文教合作,在假期期间开展各年龄层次都可参与的公益艺术培训活动和民间艺术相关系列讲座,招募基层文化教学者或民间艺术传承者,公益培训的同时也是文化扶贫。在教学过程中群众能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对民间艺术的關注度和了解度。其次,可与当地艺术团体合作交流,尊故融新,打造适合当代的文化形式和表演形式。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根据当代审美观念进行改编,既保留了昆曲细腻婉转的宝贵特点,又以新颖特别的表演形式在当代大获成功。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表现形式,它强调各个群体需随着其所处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文化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因此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以现代化因素合理创新才能使民间艺术真正融入群众。在此基础上,政府需适度增加国有基层艺术表演团体在当地的表演次数,合理规划表演时间,使艺术团体能够最大化展现其魅力和作用。再次,文化站可定期举办民间艺术作品展览活动,让村民在通过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后能够实际见到、摸到、感受到。最后,文化站点要将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经在全国有效实施,广播站需要发挥其宣传功能,不仅将它用作消息通知,还需将它用在文化传播方面,将广播站与电台功能相结合,播报民间艺术介绍、宣传等内容。此外,农村书屋除了发挥基本功能外,还可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丰富阅读的形式,增加更能让村民接受的方式。

(四)培育文化团队,加强品牌建设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今被人们更多强调的是它的艺术性、文化价值。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民间艺术都是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生产出的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因此要想推动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深挖其实用价值,民间艺术最好的发展是创造需求,形成“生产性保护”,将民间艺术的发展带入市场经济是其快速发展的契机。借鉴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密聂家庄泥塑,得益于政府保护宣传,非遗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增大了文化产品的影响力,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使村民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文化产品的保护、传承、发展中去。针对各类民间艺术,携手民间艺术传承人,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迎合21世纪市场加以创新,制作出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形成个性化品牌。以县级文化馆为主体勾连周边乡镇文化站点,通力合作。整合各级场馆文化资源,培育相关文化团队,图书馆、电视台、博物馆等机构各司其职,通过各种媒介如电子屏、海报、网络等将品牌知名度传播出去。

三、结语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类,是当地人民祖先生活方式的凝结,其复兴在政府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民间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真正做到将民间艺术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还需公共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自身功能,创新发展文化活动内容和文化传播方式,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民间艺术的传播发展,助力民间艺术被最大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燕.乡村文化振兴方式初探——谈“互联网+民间艺术”[J].经济研究导刊,2019(33):31-33.

[2]周敏.构建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40(12):38-42+83.

[3]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www.gov.cn.2017-01-2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en.unesco.org.2003-10-17.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民间艺术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