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4-18路培红
路培红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也成为教师的主要授课方式,它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完成相应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状况开展教学活动,将此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以下观点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导学互动”;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3-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43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与低,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着直接关系。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很难提高学习效率的,因为过于枯燥无趣的教学活动很难提升课堂参与度。所以,要想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灵活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今也获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和效果。
一、导学互动的作用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主体地位是否被突出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讲解相应知识点的时候,借助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敢于将心中的疑惑大胆阐述出来。数学本就是一门集抽象化且复杂化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很多疑问,而疑问就需要通过亲身去探讨、研究才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落实。
(二)增进师生之间情感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用,还体现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高效完成,而以往教师总是占据课堂主导位置,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没有及时处理,使其问题越积越多,这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增进感情,将课堂疑问第一时间予以解答,帮助学生快速从困顿中挣脱出来,更好地进行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在解答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平气和,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的自尊心免受伤害,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岗位职能作用,也可以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凸显出来。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方向,这不仅直接关乎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也直接关乎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还应当灵活运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探讨。探讨也是巩固理论知识的一种方式。中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就比较强,因此教师更应该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使其养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可以从课堂中收获大量的数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和眼界,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做好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活动要想顺利有序进行,还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授课之前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比如可以向他们布置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帮助他们初步掌握本节需要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也可以使其明确自身学习的方向。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轻松攻破重难点知识,也可以提高整体课堂教学实效性。数学知识点比较抽象和复杂,倘若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是很难紧跟教师授课思路的,一旦出现溜号或者是心不在焉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后面知识点的学习效率。所以说,做好课前预习具有现实意义,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最终借助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水平。
(二)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键。数学知识点十分繁杂,单纯依靠文字讲解,学生不能够快速地掌握和吸收,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其课堂参与度,使他们能够快速地融入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教师还应当灵活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作用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增进师生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才能够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以便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对其教育指导,全面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和学习自信心,遇到重难点知识时可以随心应对。最后,借助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获得最理想化的课堂效果。
(三)尊重个体差异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均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而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则十分强,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讲解相关重难点数学知识点时,教师更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模式来提升教学水平,以便于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初中教学阶段的学生个性能力就比较强,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也是由于他们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为了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水平,教師还应当灵活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并尊重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待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要给予关怀与引导,不断提高其数学学习自信心,促使他们与其他学生配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最终帮助学生收获大量的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结合实际生活
生活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知识,而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生活知识,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数学又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展开讲解,这样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旦注意力被成功吸引住,就会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样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因此,在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较为符合他们实际生活的事物来吸引注意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进一步去感受到数学知识所散发的魅力,了解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较好地融入课堂活动中,也可以丰富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五)合理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不仅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也是深化他们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课堂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而作业质量的高与低也将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还应当向学生合理布置课堂作业,使他们通过做作业不断巩固旧知识。作业的布置也要具备多样化和灵活化,这样才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做到一题多解,进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除此之外,作业也要具备科学合理性和梯度性,使课堂作业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能力强者可以布置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作业,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人员可以多布置一些基础性作业,不断巩固其基础理论知识,进而通过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为其后续发展保驾护航。
(六)丰富教学活动
以往数学教学水平之所以不高,部分原因是由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和枯燥造成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且学生一旦对知识点丧失了探究欲望,是很难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更不要讲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借助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来丰富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备丰富多样性且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踊跃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升华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此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作用和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也是提高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总之,丰富教学活动有效降低了相应知识点的难度系数,推动了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七)加强课后复习
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工作。课后復习不仅是巩固旧知识、加深新知识记忆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部分数学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单纯依靠课堂上的讲解是难以有效掌握的,这就需要通过加强课后学习来巩固知识,进一步将相应的知识牢牢地固定在脑海中。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往往比较低,普遍缺乏巩固知识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帮助他们及时巩固知识,促使他们获得新的知识,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在后续学习活动中。其次,加强课后复习也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因为课后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做一些习题,练习就是巩固知识、拓宽能力的一种手段,进一步感悟数学知识点中的奥妙之处。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数学成绩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充分发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需求,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他们原有的学习动力,因此,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点讲解中应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起来。此教学模式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大量的知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当然要想发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教学状况灵活运用,努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倩娜.试析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东西南北(教育),2020(5).
[2]罗联熠.“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9(41).
[3]于艳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
[责任编辑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