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021-04-18张凌宇王搏
张凌宇 王搏
摘 要: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既有研究缺少对冗余资源影响企业绩效适用条件的理论阐释和实证证据。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本文基于资源约束理论和企业行为理论,检验了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战略导向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对291家制造业企业的调研结果发现:专用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创业导向均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且市场导向的影响作用更强;同时,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创业导向均正向调节专用性冗余资源和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对拥有冗余资源,尤其是过剩产能的企业有重要的实践启示。关键词: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21)02-0061-07doi:10.11847/fj.40.2.61
Abstract:Slack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enterprise performance, but there is a lack of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slack resources affecting enterprise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is gap, based on resource constraint theory and enterprise behavior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lack resources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 Through the survey of 291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rbed slack resources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unabsorbed slack resources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rket orientation, technology orient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the impa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is stronger; at the same time, market orientation, technology orient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have positivel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ack resources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enterprises with slack resources, especially for enterprises with excess capacity.
Key words:slack resources; strategic orientati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1 引言
隨着制造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体系日趋完善。尽管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离制造业强国仍然有一段距离。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仍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且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我国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本、技术资源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冗余资源。在当前环境变化过快、市场动荡激烈的背景下,很多制造业企业开始积极尝试利用冗余资源来提升绩效水平。Cyert和March[1],Nohria和Gulati[2]认为,冗余资源能够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变化带来的冲击。然而,如何利用冗余资源提升企业绩效,冗余资源的内涵和内在结构如何,学术界和管理学界有待达成共识。战略导向是引导企业战略行动以及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的重要概念,对企业市场绩效以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均具有积极的效果[3]。Gatignon和Jean-Marc[4],李巍[5]的研究均证实,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从实践的角度看,冗余资源如何发挥效用离不开战略导向的方向性作用,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还是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明晰。
本文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现有文献对制造业企业冗余资源的内涵认识不足,无法明晰探究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则依据制造业资源的特征,将冗余资源划分为专用性冗余资源和一般性冗余资源,并进一步研究两种类型的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丰富了冗余资源的内涵及其作用价值。第二,已有对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研究较为普遍,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对战略导向的多元化分类以及要素界定的研究不多,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导向对待,本文则将战略导向依据要素不同划分为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创业导向,以更为清楚地研究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效果。第三,本文创新性地将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并将战略导向作为调节变量,有效拓展了冗余资源的边界作用条件以及战略导向的情境效果。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
企业冗余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和其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源之间的差异[1]。Penrose[6]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各种要素资源以及其动态组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要素资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剩余。同时,企业战略决策具有有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冗余资源普遍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2]。对于冗余资源的内涵,基于制造业资源的特征,本研究根据Singh[7]的划分方式,将制造业企业中适用性较低、转换成本较高且使用范围较小的资源界定为专用性冗余资源,如管理成本费用、企业闲置的专用设备等;将适用性较高、转换成本较低且使用范围广泛的资源界定为一般性冗余资源,如现金以及其等价物,原材料存货等。对于专用性冗余资源,其资源不容易分割,且交易成本较高,短时间内被重新利用的可能性不高,其响应的速度也远远低于一般性冗余资源。因此,专用性资源越多,企业绩效表现就会越差。对于一般性冗余资源,其资源并未完全嵌入于企业的流程之中,且交易成本较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敏。因此,适当的一般性冗余资源能够作为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缓冲器,增强企业战略的持续性,提升企业绩效水平。然而,当一般性冗余资源累积到较高程度时,往往会阻碍企业实施变革的积极性,难以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由此,大量的冗余将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绩效表现也会相对较差。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假设:
H1a 专用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H1b 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2.2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
战略导向是企业对其本身内部资源以及外部环境的总体理解[8,9]。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和实际情境情况考量,进行战略导向的选择[10]。企业对于战略导向的合理选择,为其应对市场动荡、环境变化,获取现有资源以突破资源约束提供了可能。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数字化趋向于无边界,使得企业要有一定的格局思维,精准把握战略导向[11]。本文研究借鉴Zhou等[12]的研究,將战略导向划分为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创业导向三个维度。市场导向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帮助企业获取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无形资源。技术导向可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核心技术知识,灵活的模块设计以及持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13]。创业导向则能够通过更新已有的行为实践,追求新的发展机遇,使企业时刻保持在动荡环境中发展[14]。
对于企业来讲,战略导向具有社会复杂性、缄默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精准的战略导向能够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带动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提升企业绩效[15]。对于采取市场导向的企业来说,其对顾客、竞争者和外部市场环境等要素的关注度更高,市场信息的捕捉较为敏锐,能够有效引导企业将为顾客创造价值作为首要出发点,促使其通过统筹顾客、竞争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资源协调构建竞争优势,此外也能够使企业充分解读市场信息并累积市场知识,从而实现顾客需求满足和绩效提升的目标[16,17]。对于采取技术导向的企业来说,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更高端、更先进的技术,以为顾客开发出更新颖、更优质的产品。同时,新技术的整合速度的持续提升也为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创造了重要条件,企业能够借此构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潜在优势[18]。对于采取创业导向的企业来说,管理者不断寻求新的商业机会来谋求企业发展,倾向于利用先发优势打击竞争对手,掌握在市场中的主导权,致力于建立产业标准占据渠道优势,从而实现绩效的提升。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假设:
H2a 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 技术导向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c 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
对于企业来讲,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可能会受到战略选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冗余资源与战略导向结合起来,剖析冗余资源作用于企业绩效过程中战略导向特征。具体来讲,市场导向属于外向型导向,强调市场引领的作用。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聚焦于顾客、竞争者以及内部资源,能够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效协调,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具有高水平市场导向的企业更能够高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交换与累积[19],且充分利用企业冗余资源,一方面能够降低专用性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加深对一般性冗余资源的利用强度。技术导向属于内向型导向,强调技术引领的作用,认为市场中需要技术领先的产品[20]。企业坚持以技术为导向,倾向于在技术研发上给予更多资源投入,快速实现技术的产品化功能。在制造业企业的产业生态链中,高水平的技术导向能够引发企业持续性的技术投入,提升产业中资源流动的效率[21]。因此,从利用资源效率的角度上看,技术导向能够有效调节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创业导向具有创新性、风险承担和超前行动三个较为明显的行为特征。创新性反映了企业追求创新的机会,风险承担预示着企业具有冒险精神,并且在行动上勇于承担进入未知领域可能的风险,超前行动能够帮助企业开发出超越竞争对手的新产品[22,23]。以上三个行为特征均需要企业对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需要充分利用内部的冗余资源。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假设:
H3 市场导向正向调节冗余资源(3a专用性冗余资源,3b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H4 技术导向正向调节冗余资源(4a专用性冗余资源,4b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H5 创业导向正向调节冗余资源(5a专用性冗余资源,5b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本文研究采取问卷调研方式收集数据,調研对象为制造业类型企业,填写对象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调研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规模、成立年限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主体内容,包括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等相关题项,使用李克特5点正向计分方式。正式调研前,选取东北地区38家企业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结果对问卷部分题项进行修改与删减。正式调研时间为2019年2月~5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一,实地调研中现场发放,并在之后1个月内陆续回收;第二,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依托团队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向满足要求的企业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07份,剔除填写不全或者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291份,有效回收率为83.14%,满足数据处理要求。样本基本情况如下:成立年限方面,1年以下占9.81%,1~5年占37.84%,6~10年占30.17%,10年以上占22.18%;企业规模方面,50人以下占19.85%,51~100人占19.08%,101~200人占22.31%,200人以上占38.76%。
3.2 研究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均为国内外文献广泛应用的量表,对英文量表采用了翻译-回译的形式,以保证语义的准确性。冗余资源的测量参考Tan 和Peng[24],李剑力[25]的研究,共8个题项,其中专用性冗余资源包括“企业目前的生产运营低于设计能力或预定目标”等3个题项,信度α值为0.873;一般性冗余资源包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未分配利润足以支持市场扩张”等5 个题项,信度α值为0.857。对于战略导向的测量,市场导向参考Kumar等[26]的研究,从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企业间协调3个维度测量,共13个题项,信度α值为0.883;技术导向参考Zhou等[12]的研究,包括“企业采取技术领先战略”等6个题项,信度α值为0.905;创业导向参考Wiklund和Shepherd[27]的研究,从创新性、风险承担和超前行动3个维度测量,共9个题项,信度α值为0.846。企业绩效的测量参考张玉利和李乾文[28]的研究,从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2个维度测量,共8个题项,信度α值为0.911。同时,本研究对成立年限和企业规模进行了控制。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各题项因子载荷介于0.615~0.849之间,均大于0.6;AVE值介于0.511~0.553之间,均大于0.5;CR值介于0.863~0.941之间,均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显示,未经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占总变异量的25.436%,远小于临界值40%,说明问卷不存在较为严重的同源偏差问题。
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比较六因子模型、五因子模型、四因子模型以及单因子模型,六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最好(χ2/df=1.986;RMSEA=0.061,TLI=0.907,GFI=0.911,AGFI=0.886,CFI=0.923),且显著优于其他模型的拟合优度。同时,比较潜变量平方根(AVE平方根)与该变量和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小,前者的系数均大于后者。因此,各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4.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专用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r=-0.356,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r=0.390,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导向(r=0.411,p<0.01)、技术导向(r=0.376,p<0.01)和创业导向(r=0.353,p<0.01)与企业绩效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导向(r=-0.211,p<0.01)、技术导向(r=-0.295,p<0.01)和创业导向(r=-0.273,p<0.01)与专用性冗余资源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市场导向(r=0.385,p<0.01)、技术导向(r=0.314,p<0.01)和创业导向(r=0.320,p<0.01)与一般性冗余资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主要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4.4 假设检验结果
本文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在进行回归检验之前,对变量进行了中心化-标准化处理,以降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假设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1)主效应检验
主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1为仅包括控制变量的基准模型,从模型的R2可以看出,模型的解释力不强,且企业规模和成立年限两个控制变量对因变量企业绩效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引入自变量是有必要的。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专用性冗余资源以及其平方项后,回归结果如模型2所示,可以看到,专用性资源对企业绩效(β=-0.274,p<0.01)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专用性冗余资源的平方项对企业绩效(β=0.131,ns)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即不存在非线性关系。H1a得到数据支持。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一般性冗余资源以及其平方项后,回归结果如模型3所示,可以看到,一般性资源对企业绩效(β=0.386,p<0.001)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一般性冗余资源的平方项对企业绩效(β=-0.202,p<0.05)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H1b得到数据支持。由模型4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β=0.394,p<0.001)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a得到数据支持。由模型5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导向对企业绩效(β=0.261,p<0.01)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b得到数据支持。模型6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β=0.233,p<0.01)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c得到数据支持。比较战略导向三个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可以发现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系数以及显著性均高于其他两个维度,说明市场导向的影响作用更强。
(2)调节效应检验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模型7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市场导向与专用性冗余资源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β=0.147,p<0.05)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a得到数据支持。由模型8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市场导向与一般性冗余资源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β=0.206,p<0.01)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b得到数据支持。由模型9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导向与专用性冗余资源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β=0.139,p<0.05)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a得到数据支持。由模型10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导向与一般性冗余资源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β=0.186,p<0.05)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b得到数据支持。由模型11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创业导向与专用性冗余资源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β=0.133,p<0.05)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5a得到数据支持。由模型12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创业导向与一般性冗余资源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β=0.152,p<0.05)具有顯著的正向影响,H5b得到数据支持。
进一步,本文研究依据Aiken和West[29]的方法,绘制了调节效应图。市场导向对专用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如图2所示,市场导向对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如图3所示。技术导向和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图与市场导向类似。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紧密围绕冗余资源如何提升企业绩效这一基本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对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这一基本框架的实证研究,明晰了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本文基于资源约束理论和企业行为理论,检验了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战略导向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对291家制造业企业的调研结果发现:专用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创业导向均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且市场导向的影响作用更强;同时,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创业导向均正向调节专用性冗余资源和一般性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拥有冗余资源,尤其是过剩产能的企业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2 理论贡献
本文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1)探寻了专用性冗余资源和一般性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不同影响,明晰了企业根据要素禀赋对绩效的影响过程,理清了两种不同类型冗余资源作用于企业绩效的内在逻辑。(2)探讨了战略导向的3个维度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拓展了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的理论边界。以往文献多聚焦于某一种类型的战略导向或者将战略导向视为一个完整的构念,忽视了不同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逻辑,本文明晰了这种逻辑关系,为企业绩效提升实践提供了更宽泛的理论视角。(3)本文创新性地将战略导向作为冗余资源作用于企业绩效的调节变量,进一步完善了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解释力。本文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深入理解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内在关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5.3 实践启示
本文研究的实践启示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1)企业需要在内部维持一定程度的一般性冗余资源,尽可能减少专用性冗余资源。由于专用性冗余资源的流动性以及可变现性较差,且占用的资源又相对较多,因此,对于专用性冗余资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消耗,以避免其对企业绩效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经济社会转型下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且资本市场发展不是很成熟,战略要素市场也不完善,企业需要更多地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资源。因此,一定程度一般性冗余资源的存在能够使企业灵活地进行战略转变,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绩效。(2)企业要有一定的格局思维,合理选择战略导向。市场导向满足了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帮助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导向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核心技术知识,增强了持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创业导向通过更新已有的行为实践,使企业时刻保持在动荡环境中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战略导向的选择时,要关注所处市场环境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特征,精准把握战略导向,促进自身资源优势与外部市场环境高度匹配。
5.4 研究局限性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受时间、成本等方面的限制,本文采用了横截面的数据,未来可通过跟踪收集不同节点的纵向数据,以更清晰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提出的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虽然是有效的,但也应该看到,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可能存在一个过程,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引入相关中介变量,以探究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过程。再次,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多为西方情境下的量表,未来研究中可尝试开发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量表,以提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参 考 文 献:
[1]Cyert R M, March J G. The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M].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1963.
[2]Nohria N, Gulati R. Is slack good or bad for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1245-1264.
[3]Zhou K, Yim C, Tse D.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2): 42-60.
[4]Gatignon H, Jean-Marc X.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firm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34(1): 79-90.
[5]李巍.战略导向均衡对产品创新与经营绩效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143-151.
[6]Penrose E T. The growth of the firm[M]. Oxfor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9.
[7]Singh J. Performance slack 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29: 562-585.
[8]Selmi N, Chaney D. A measure of revenue management orientation and its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8, 89: 99-109.
[9]Wu J, Ma Z, Liu Z. The 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on emerging market firmsnew produc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 99: 524-533.
[10]Kim N, Im S, Slater S F. Impact of knowledge type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on new product creativity and advantage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3, 30(1): 136-153.
[11]郭海,韓佳平.数字化情境下开放式创新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9,31(6):186-198.
[12]Zhou K Z, Chi K Y, Tse D K.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 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2): 42-60.
[13]Nakos G, Dimitratos P, Elbanna 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llian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of SME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9, 28(3): 603-612.
[14]Lomberg C, Urbig D, Stckmann C, 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he dimensions shared effects in explaining firm performa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17, 41(6): 973-998.
[15]Eccles R G, Ioannou I, Serafeim G.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on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and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Science, 2014, 60(11): 2835-2857.
[16]Helfat C E, Peteraf M A.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6): 831-850.
[17]Ashwin J W. When does customer orientation hinder (help)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6, 33(4): 435-454.
[18]Slater S F, Mohr J J, Sengupta S.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 capability: literature review, synthesis, and illustrative research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3): 552-566.
[19]Ritter T, Wilkinson F, Johnston W. Managing in complex business network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4, 33(3): 175-183.
[20]Covin J G, Slevin D P. 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1, 16(1): 7-25.
[21]Gawer A, Cusumano M. 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3): 417-433.
[22]Miller D, Friesen P H. 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 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2, 3(1): 1-25.
[23]Menguc B, Auh S. Creating a firm-level dynamic capability through capitalizing 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nes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6, 34(1): 63-73.
[24]Tan J, Peng M W.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firm performance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s: two studies from an emerging econom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 1249-1263.
[25]李剑力.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冗余资源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9):1418-1427.
[26]Kumar K, Subramanian R, Yauger C. Examining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context-specific stud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8, 24(2): 201-233.
[27]Wiklund J, Shepherd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1): 71-91.
[28]張玉利,李乾文.公司创业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1):137-152.
[29]Aiken L S, West S G. 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