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持、企业R&D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2021-04-18陈婕
陈婕
摘 要:随着“双创”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支持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式,探讨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政府支持对企业R&D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企业R&D投入在政府支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4)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
关键词:政府支持;企业R&D投入;技术创新绩效;所有权性质;企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21)02-0040-07doi:10.11847/fj.40.2.40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double innovation era,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realized the key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sta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ment support is the basic way to stimulat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uppor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ow that: (1)Government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2)Government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 (3)R&D investment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uppor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4)Compared with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D investment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R&D investment of large enterprises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Key words:government support;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nature of ownership; firm size
1 引言
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的到来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砝码[1]。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创造更多市场和盈利的机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重强调了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的重要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绩效的提升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2,3]。
但是,创新具有较高风险性以及“市场失灵”可能性的存在,为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甚至是直接对企业进行创新资助的目的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社会的科技创新[4]。在《中国制造2025》和科技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R&D投入是企业微观经济体创新的重要前提,是企业技术创新直接的资金来源,企业需要通过持续的R&D投入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而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初衷是希望发挥附加效应,以有限的支持引导企业增加R&D投入。因此,研究企业R&D投入在政府支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企业R&D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技术创新绩效的增加。然而,不同类型企业等量的R&D投入能否带来等量的技术创新绩效产出?是否有一些因素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熊彼特[1]假说强调了企业规模和制度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现实情况看,国有企业科技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也较为优厚,而非国有企业因为资金、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创新能力薄弱,但技术创新方式较为灵活。学术界广泛认为大型企业由于规模以及资金可获得等优势其研发投入更高,而中小型企业更为灵活,技术引进、协同等方式更为多样[5,6]。因此,本文引入企业规模和制度异质性中的所有权性质,研究其对R&D投入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贡献主要体现在:(1)相对于宏观区域数据和中观行业数据,本文是建立在企业微观数据和异质性视角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更为可靠。(2)本文研究了企业R&D投入在政府支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府支持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3)依据熊彼特假说,引入企业规模和所有权性质两个变量作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边界作用条件,丰富了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对于政府创新政策制定以及我国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政府支持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在经济社会双重转型背景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失灵最为普遍的做法,在面对企业技术资源配置失灵方面亦是如此。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技术创新企业税收优惠,增加企业留置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拨款的方式给予企业直接补助,增加企业创新资金投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7]。同时,政府补助能够弥补由于企业創新活动外部性所带来的损失,使技术创新变成一种收益性活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8]。依据信号理论,政府支持会向拥有资金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释放积极的信号,使得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因此,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政府支持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水平,这也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支持相关产业技术创新的通行做法[9]。专利是被国际所广泛认可的用于衡量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10]。刘德胜和张玉明[11]认为,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Czarnitziki和Hussinger[12]的研究发现,那些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创新产出要大于没有受到资助企业,且受资助企业的专利存量也较高。Bizan[13]认为,政府科技补贴能够增加被补贴项目成功的概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专利技术。李万君等[14]以种子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政府直接补助和税收优惠均有利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R&D投入在政府支持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Guellec和van Pottelsberghe[15]的研究认为,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初衷是希望发挥附加效应,以有限的支持引导企业增加R&D投入。政府提供支持的直接利好就是降低了企业R&D的成本和风险,增加R&D的回报率;同时,受政府补助的创新项目更容易获得社会资金支持,如银行贷款等,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专利等技术成果。而在这些技术成果获得高额回报后,又会产生反哺作用,进一步增加企业R&D投入。从实际情况看,政府支持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一方面,政府出于降低补贴创新项目失败的风险,往往会选择R&D投入较高的企业作为补助对象,因为这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实力,且非常重视创新,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受到政府补助的企业会追加R&D投入,产生更多的创新绩效,而拥有卓越创新绩效的企业则会更加受到政府青睐,享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至此,马太效应显现。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政府支持对企业R&D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企业R&D投入是其面向创新的一种资源分配方式。依据资源基础观,企业利用其独特的资源、知识等维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其基本的逻辑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增加了企业的效率。Griliches[16]通过对美国制造业的相关研究发现企业R&D投入有助于绩效水平的提升。周煊等[17]以我国制药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能力指标,研究发现随着专利数量的增加,企业创新水平不断强化。Kang和Park[18]的研究认为,企业R&D支出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D投入是企业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投入,涵盖了物质、资金以及人力等在内的多种要素,其强度代表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承诺和重视。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 企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通过以上论述,政府支持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直接效应,即政府提供企业所需技术创新资源支持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中介效应,政府支持作用于企业R&D投入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其原因在于政府所提供的补助资金占企业所需创新资金的比例较少,需要通过R&D投入这一中间变量发挥作用。本文认为,企业R&D投入是政府支持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联结的纽带,正是由于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不同支持,使得企业R&D投入产生差异,最终导致了不同的技术创新绩效,企业R&D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起到了传递的作用。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 企业R&D投入在政府支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
2.3 所有权性质对R&D投入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企业所有权性质不同,会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行为、目标和治理机制产生差异[19]。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视角研究所有权性质对R&D 投入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国有企业中缺少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政府作为控股股东,其所委派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官员”身份,不会像非国有企业关注企业长期发展,在其任职期间内极少从事投资收益周期长的创新性项目,R&D投入也会相对有限,从而削弱R&D投入的影响。而从制度理论和资源依赖的视角,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拥有更为有利的创新环境,且在获得研发补贴等资源获取方面更具有优势[20],因此,国有股对企业R&D投入又是有利的。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吴延兵[21]的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存在创新效率上的损失。刘和旺等[22]认为,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均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Choi等[23]利用中国548家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研究结果发现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更高。由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竞争性假设:
假设5a 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
假设5b 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
2.4 企业规模对R&D投入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熊彼特[1]认为,只有较大类型的企业才能承担起高额的研发费用,可以通过大范围的研发创新消化失败,而中小型企业则很难承受研发创新的失败。从规模经济的视角,大规模企业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外部资金,产生规模经济,对研发也会有较高的投入,从而产生更高的技术绩效产出[24]。从企业行为观点的视角,大型企业本身会拥有大量的创新人才和技术手段以支持R&D创新活动,同时也能够有效利用内外部知识资源优势创新[25]。从风险承担的视角,研发伴随着较大的风险,由于R&D投入需要较高的固定成本和投资成本,中小型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26]。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企业规模会增强R&D投入和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怀疑的态度,认为大型企业会存在“非我所卖”综合征的现象,如果自己不能实现技术创新价值的提升,那么其他企业也是不能的[27]。而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小,创新能力有限,更倾向于与其他企业合作进行R&D活动,并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加速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实现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28]。由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竞争性假设:
假设6a 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
假设6b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
综上,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样本企业来源于沪深主板以及中小板上市公司。样本选取区间为2011~2018年,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WIND数据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同时对数据进行了如下筛选:(1)删除有数据缺漏的样本。(2)删除有兼并或者重组情况的样本。(3)删除金融类上市公司。(4)删除在样本区间内被ST或PT的上市公司。最终获得985家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了1%和99%的缩尾处理。
3.2 变量选取
政府支持(SUB)。考虑到政府补贴更能体现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本文参考朱平芳和徐伟民[29]的研究,选择政府补贴强度衡量政府支持,该值反映了政府补贴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
R&D投入(RDI)。考虑企业间的个体差异,本文参考Spithoven等[30]的研究,以研发费用衡量企业R&D投入,其值等于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
技术创新绩效(Patent)。部分文献以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但相比之下,以确定性较强、计量性更高的专利数量衡量更为可靠。因此,本文以企业发明专利的实际申请数量衡量技术创新绩效。
所有权性质(OWN)。本文将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等实际控股人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企业归为国有企业;其他为非国有企业。数值1 代表是国有企业,0代表是非国有企业。
企业规模(SIZE)。本文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参考《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2011年版)》。数值1代表是大型企业,0代表是中小型企业。
控制变量。为了保证模型检验的有效性,本研究设置了如下控制变量:托宾Q(Q)、资产负债率(Zf)、营业收入增长率(Gg)、董事会规模(Bz)、独董比例(Idp)以及年度(Year)和行业(Indu)两个哑变量。变量计算方法具体如表1所示。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支持均值为6.21%,政府补贴总体水平较低。R&D投入强度均值为3.86%,而全球公认的能够维持企业生存的标准是2%,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标准是5%,可见我国企业的R&D投入仍然不够。但从年度增长趋势上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R&D投入均在逐年增加,说明我国企业对研发日渐重视。技术创新绩效的均值为14.21,说明我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所有制类型均值为0.31,企业规模均值为0.79,说明样本分类情况良好,可以进行分组检验。政府支持与技术创新绩效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R&D投入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D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要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同时,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4,说明多重共线性较弱。
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首先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截面异方差现象,因此,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政府支持、企业R&D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第(1)列和第(4)列为假设1的检验结果,结果发现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假设1得到研究证实。第(2)列和第(5)列为假设2的检验结果,结果发现政府支持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假设2得到研究证实。第(3)列和第(6)列為假设3和假设4的检验结果,结果发现企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假设3得到研究证实。且与第(1)列和第(4)列相比,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依然显著为正,但其系数和t值均有所下降,因此,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假设4得到研究证实。
所有权性质和企业规模分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第(1)列和第(2)列为国有企业组的回归检验结果;第(3)列和第(4)列为非国有企业组的回归检验结果。对比两组检验结果发现,尽管两组中企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但非国有企业组中其影响系数远大于国有企业组,且显著性更优,因此,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假设5b得到研究证实。第(5)列和第(6)列为大型企业组的回归检验结果;第(7)列和第(8)列为中小型企业组的回归检验结果。对比两组检验结果发现,尽管两组中企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但大型企业组中其影响系数远大于中小型企业组,且显著性更优,因此,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假设6a得到研究证实。
4.3 稳健性检验
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进行估计,研究发现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未出现显著变化。同时,本文使用上一期的政府补助作为自变量,当前的技术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重新代入模型进行测算,结果发现系数符号以及显著性均未改变,本文实证分析结论稳健。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的到来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支持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式,探讨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本文以沪深主板以及中小板2011~2018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研究政府支持、企业R&D 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权性质和企业规模的调节效果。研究结论如下:(1)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政府支持对企业R&D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企业R&D投入在政府支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4)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R&D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
5.2 管理建议
(1)政府支持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政府对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补助,可通过增加资金、税收优惠以及实物补贴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同时,要建立对已补助企业的追踪机制,要求受助企业详细披露补助款项的用途和去向,并定期进行评估,以确保专款专用。
(2)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能够使企业更快建立技术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更好地控制和理解隐性技术知识,敏锐识别和转化外部知识,提升技术创新绩效。
(3)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因此,一方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引入适当的民营资本,改变国有股一家独大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在一些研发项目上给予补贴或者贷款优惠,努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企业规模正向调节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型企业因其多元化经营,承担风险能力较高,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研发投入较大,也更容易实现创新绩效的转化。而中小型企业本身创新资源有限,研发投入较低,所以应积极与其他企业进行技术联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核心技术上,加快促进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上市公司所公布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可能因企业实际情况产生不同,存在有发生额却没有披露的情况。其次,本文仅研究了所有权性质与企业规模的调节效应,未考虑其他公司治理结构等调节因素。再次,政府支持、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这些问题将会在未来研究中予以关注。
参 考 文 献:
[1]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 London: Routledge, 2013.
[2]Caloghirou Y, Kastelli I, Tsakanikas A. Internal capabilities and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es: 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 for innovative performance[J]. Technovation, 2004, 4(1): 29-39.
[3]Shefer D, Frenkel A. R&D, firm size and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 Technovation, 2005, 25(1): 25-32.
[4]王俊.R&D补贴对企业 R&D投入及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9):1369-1374.
[5]Revilla A J, Fernández Z. The relation between firm size and R&D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J]. Technovation, 2012, 32(11): 609-623.
[6]Koberg C S, Detienne D R, Heppard K A. 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3, 14(1): 21-45.
[7]唐书林,肖振红,苑婧婷.上市公司自主创新的国家激励扭曲之困——是政府补贴还是税收递延?[J].科学学研究,2016,34(5):744-756.
[8]赵玉林,谷军健.政府补贴分配倾向与创新激励的结构性偏差——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匹配样本分析[J].财政研究,2018,(4):61-74.
[9]李磊.政府研发补贴对新能源汽車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7):161-166.
[10]Griliches Z. 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0, 28(4): 1661-1707.
[11]刘德胜,张玉明.政府研发资助驱动SME研发及其效果研究[J].软科学,2010,24(7):27-31.
[12]Czarnitziki D, Hussinger K. The link between R&D subsidies, R&D spending and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R]. ZEW Discussion Paper, No.04, 2004.
[13]Bizan O. The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of R&D projects: evidence from American-Israeli research alliances[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9): 1619-1640.
[14]李万君,李艳军,李婷婷,等.政府支持如何影响种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政策、组织和市场异质性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9):104-123.
[15]Guellec D, van Pottelsberghe P B. From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 do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and the source of funds of R&D matter[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 66(3): 353-378.
[16]Griliches Z.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1): 92-116.
[17]周煊,程立茹,王皓.技术创新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吗?——基于16年中国制药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8):166-179.
[18]Kang K N, Park H.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R&D support and inter-firm collaborations on innovation in Korean biotechnology SMEs[J]. Technovation, 2012, 32(1): 68-78.
[19]陈岩,张斌.基于所有权视角的企业创新理论框架与体系[J].经济学动态,2013,(9):50-59.
[20]Li H, Zhang Y. The role of managers political networking and functional experience i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8): 791-813.
[21]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15-27.
[22]刘和旺,郑世林,王宇锋.所有制类型, 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J].中国软科学,2015,(3):28-40.
[23]Choi S B, Lee S H, Williams C. Ownership and firm innov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3): 441-452.
[24]Symeonidis G. Innovation, firm size and market structure[J]. OECD Economic Studies, 1996, 27: 35-70.
[25]Griffin A, Hauser J R. Integrating R&D and marketing: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 13(3): 191-215.
[26]Vossen R W. R&D, firm size and branch of industry: policy implications[M]. Groninge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1998.
[27]Chesbrough H. New puzzles and new findings. Open innovation: 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8]Andries P, Faems D. Patenting activ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does firm size matter[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3, 30(6): 1089-1098.
[29]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3,(6):45-53.
[30]Spithoven A, Clarysse B, Knockaert M. Building absorptive capacity to organise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 Technovation, 2011, 31(1):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