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评析与备考建议
2021-04-18魏敏
魏敏
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于2016年应运而生。至今,全国卷Ⅲ在文言文阅读命题形式和内容上初步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色,逐步呈现教、学、考有机衔接趋势,对部分地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可发挥积极导向作用。诚然,在语文新课标修订、统编教材投入使用等新发展趋势下,一线语文教师必须顺势调整教学,有效落实文言文选文在提高学生文言知识储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育人功能。
一、试题概况
(一)试题选材
了解高考文言文试题材料的来源出处,对师生针对性备考文言文阅读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2016—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选材进行梳理统计,可以发现近年来选材分别节选自《明史·傅珪传》《宋史·许将传》《宋史·范纯礼传》《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晋书·王彪之传》,其体裁都属于人物传记,分别讲述了传主傅珪、许将、范纯礼、吴起、王彪之的历史故事。为了更直观展示文言文试题选材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简单横向比较展示,如下表:
(二)题型设置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题量、题型及分值在高考试卷中的设置,是测量评价文言文阅读重要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其重要性的最直接表现。通过对2016—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题型设置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近四年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题号、题型及分值处于固定状态。其中,文言文的考察试题为第10题到第13题,第10、11、12题都为客观题,每题赋3分;第13题为主观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赋5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共计19分。文言文阅读分值比重占高考语文分值的12.67%。
(三)考查内容
根据2016—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其说明,高考语文试题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能力维度作为考生考查内容。通过对2016—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考查内容进行分析,可见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主要承担理解、分析综合两个维度的考查任务。近四年的文言文考查内容稳定,都考查了文言断句、文言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翻译,能力考查维度分布一直是理解和分析综合。
二、特征评析
本部分结合近四年高考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统计数据,对试题特征作以下评析:
(一)人物传记为主,形象多元立体
从2016—2020年全国卷Ⅲ文言文阅读试题内容演变来看,选材一直以人物传记为主,传主形象多元立体。试题材料虽然都节选自不同史书或者同一史书的不同章节,但它们都属于《二十四史》;选材体裁同为人物传记,传主形象多元化,具有典型性。一般来说,不同传主的性格、经历不同。选文为了突出传主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往往以时间为节点,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叙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事迹,向后人展示文官武将仁义孝廉、忠君爱民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高尚精神。比如,2016年高考文言文选文节选自《明史·傅珪傳》,选文讲述了文官傅珪刚正忠实、为官清廉的故事;2019年高考文言文选文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选文描写武将吴起军事政治才能突出,同时优待将士的人物形象。
根据比对2016—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全国卷II的文言文试题选材,可以发现所有全国卷的文言文试题选材皆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这体现出全国卷选材一致性的特点。从两方面分析其原因,一是《二十四史》为“正史”,大多数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要求,其历史性和可信度极高;体例浩大且内容繁多,供命题人选择的范围广、导向性强;二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篇幅较为短小、情节完整,语言符合大纲的“浅易”要求,总体符合新课标要求和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实际水平。由此看来,《二十四史》成为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的不二选择。同时,也进一步说明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和语文教材选文一样,自然融入古往今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于无声处内化学生精神追求。
(二)主客观题兼顾,分值题型稳定
从2016—2020年全国卷Ⅲ文言文阅读试题形式演变来看,试题形式兼顾主观题和客观选择题两类,分值和题型都趋于稳定不变。从题型、分值设计到题目编排,都沿袭往年的出题风格,这体现了历年高考试题的可信度与规律性。细化试题考查形式,客观题以选择题呈现,测验学生对文言断句、文言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等多种考点的掌握度;主观题以翻译文言语句形式出现,要求将文言文转化为规范现代汉语。客观选择题答案唯一明确、便于阅卷,主观题则基于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和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答案。因此,试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题型优劣互补,以全面考察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水平。但是,高考文言文试题设置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主观题单设文言翻译题,从句子翻译考查学生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虽然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但是主观题型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考查灵活度较低。
由于高考语文全国卷Ⅲ适用于部分省份和地区的语文科高考,涉及人数多、范围广,一旦出现大幅度分数变化和题型调整,就会给众多与考试相关的人员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高考选拔和评价的公平公正性,稳定师生对语文科的文言文教学情绪,就要求高考文言文试题在形式、分值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仅是2016—2020年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包括其他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试题设置整体上都呈现稳定发展的状态。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稳定并非一直一成不变。当下,语文科正面临新教材、新课标和新课程等大力改革,这需要广大师生及时关注高考文言文试题新变化,从提高学生真实文言文阅读能力入手,应对未来各种文言文试题变化,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三)难易程度适中,注重能力测试
从2016—2020年全国卷Ⅲ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分析来看,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在文言文阅读中以测试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为主。1997年为了明确语文试题的难度和考查要素,提出了“语文能力层级”这一概念,难度从“识记A”到“探究F”逐层递增。针对近四年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各题型设置与相应能力层级各有对应,主要涉及理解B和分析综合C能力层级考查,以理解B为主。理解B部分,主要从知识层面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基础语法知识进行考查。除文化常识题对应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外,其余三个题型都对应理解B。因此,文言文试题考查能力层级跨度不大,难易程度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都较为适中。这启示一线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打牢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在夯实知识基础上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保证大部分学生能达到文言文考试基本要求。
高考文言文阅读不仅注重考查理解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文言知识在真实语言情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最主要体现在文言断句题上。文言断句也称“句读”,要求将没有标点的古籍进行识字断句。如此一来,就要求考生在真实文言运用情境中,将以往所学句读规律和文言语法等知识活学活用,以正确断句和理解文章内容。以2017年为例,文言断句题要求对“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断句,解析本题需要理解句意和分析语法结构。一来“初”作为句首时间状语,其后需停顿,从而排除选项BC。再者“为、诉”两个动作主语不能相同,所以“选者”前需要停顿,排除选项A,最终选出正确答案。因此,未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只会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将文言知识放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更好展现学生的文言素养水平。
三、备考建议
(一)盘活教材,夯基固本
盘活教材,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积累文言语法知识和文化常识,提升文言阅读思维品质,以达到夯实文言知识基础、文言素养基础的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教材编写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千挑万选出来的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材料,所以不管高考文言文考什么、怎么考,它始终以语文教材文言文为主要考查范围和重要参照。因此,为了真正盘活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好教材中涉及的文言语法知识和文化常识。可以设法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积累常见文言虚实词、特殊句式等“工具性”知识,经过反复实践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运用好文言阅读经验。教师可以组织文言文作品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方法对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合作阅读,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阅读和研习,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兴趣引领,反客为主
兴趣引领,是指激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兴趣,增进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化被动文言文学习为主动研习,进而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只要学生喜爱上我国的语文文字,他们就会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发现更多文言文精彩内容。由于文言是古代使用的书面语言,在用法表达上和现代汉语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所以文言文被大多数学生贴上艰深晦涩的负面标签。因而,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習文言文的学习态度。首先教师要丰富文言文教学方式,打破咬文嚼字式的通篇翻译模式,借助经典诵读、故事会、专题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用文言文活动探究代替大水漫溉式课堂。其次,转变不合时宜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全文翻译,也不在于单纯应付高考,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文言这一工具,去深入理解和感受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三)循规应变,科学备考
循规应变,是指师生应当充分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关注并遵循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在掌握科学有效的文言文阅读策略基础上从容应对考试变化,从而有的放矢应对高考。任何一场考试,都会有它独特的考查形式和一定的命题规律,高考作为一种全国范围内选拔和评价考试,自然也不例外。作为教师来说,需要对学生做文言文考前指导,一方面必须明确文言文阅读的命题依据和考试要求,同时关注所处地区高考试题命题趋势及考情变化;另一方面,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动态,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中暴露出的问题,实施查漏补缺式复习,从教师层面保障学生科学备考。作为学生一方,不仅要从知识层面扎实做好考查内容准备,还要从战术层面做好应试策略准备。例如在知识层面,对于自己未掌握的文言实词、重要文化常识等内容,可以利用考试指导书进行梳理总结,及时背诵和积累。在战术层面,一定要形成个人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解题思路,务必在考场上消除文言文畏难心理,不要因为害怕紧张而影响文言文试题作答正确率。
高考文言文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育对文言文教学的定位和要求。从上述2016—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我们可以推断:未来高考文言文试题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用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真实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来考查学生的文言必备知识、文言阅读关键能力。在目前的语文新高考形势下,不管是一线语文教师还是面临考试的学生,在文言文教学方面都需要一个系统优化和提升过程。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思考高考文言文试题与新课标的关系、文言文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以便师生及时调整文言文教学观念和方式,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提供可靠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叶.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30年发展变化概述[C].中学教育科研(2019年第二季度论文合集):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66-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顾之川.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7(09):93-96.
[基金:2019年四川省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校级课题《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编号:AL201903)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