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4-18徐春霞葛跃田林琼王磊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作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徐春霞 葛跃田 林琼 王磊

摘要:工作室育人与高职教育特征的相似性有助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创新,以工作室为载体,从培养理念、培养途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运行管理等要素入手,详细论述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和设计,展现了该模式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育人理念、组织形式、方法内容、运行合作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工作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3-0065-05

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300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总数占比超过50%。

上述内容表明了国家全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态度和决心。高职教育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势必要认真思考,探索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的目的。

一、概念内涵解析

(一)创新型人才及特征

创新型人才是在某一领域、行业或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创新贡献,具备创新意识、思维和才能,擅长不断发现、剖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1]。其特征概括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超越自我的创造能力,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

(二)人才培养模式及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指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具有系统性和可仿效性[2]。主要由培养理念及目标、培养途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运行管理等要素构成。从这些方面研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工作室育人特征与高职教育特征

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创作与生产,开启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工作室”育人先河,重在从学生的职业素养习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职教育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技能实践为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重在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力求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习得上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创造以下条件:创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构架;构建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搭建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实践环境和运行管理机制,便于实现培养目标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与培养途径、教学运行与管理制度的创新。

三、模式阐述

(一)培养理念

利用“专业支撑,精英驱动”的理念,将工作室分等级,教学组织分层次,培养对象分类型——创新型大类人才和创新型精英人才。通过工作室选拔制度,选拔素质良好,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成立“创新精英班”,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通过“精英人才”为主导的培育,吸引和驱动创新型大类人才不断向创新型精英人才学习和靠拢,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精湛、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良好、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时代要求能够胜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工作室构架

工作室分三个等级:专业工作室(等级1.0)、技能工作室(等级2.0)和创新工作室(等级3.0)(见表1)。

专业工作室负责人从骨干教师中选拔;技能工作室负责人由骨干教师或教研室主任担任;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由专业带头人或分院院长(主管教学)兼任,分院院长、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与骨干教师是院部技术力量核心,组成学术委员会,集体管理工作室各项业务。各级工作室的具体功能:专业工作室主要完成专业方向确定、教学计划大纲、课程标准制定等工作;技能工作室负责工作室各项规章制度出台、技能大赛、青年教师培养、团队成员选拔、企业实习调研和兼职教师引进等工作;创新工作室负责校外合作项目接洽、课题申报、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和社会服务工作等。各级工作室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协作交流,统筹安排。

(三)教学组织形式

按照工作室等级与培养对象对应关系实施层次化教学,培养对象细分为三类——创新型大类人才、创新型精英人才和创新型精英人才的佼佼者,如图1所示。

1.专业工作室

专业工作室针对创新型大类人才,属于基础工作室,等级1.0。工作室设计成企业一线的生产车间,根据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职业标准要求、知识技能必备等原则,抽取现场典型设备及典型工作任务汇总,整合重构若干学习情境,以工作任务的形式模拟企业运行主项,任务的完成工艺、实现方式和工具使用等必须保持与国标、行标一致。此类工作室3~4个,主要传授一个专业3~4门课程,理论、实践学时比例1∶1,且课程设置由易到难,时间跨度以三个学期为宜,通常选择一年级(下)至二年级(下)阶梯式开设,如表2所示。此类工作室偏重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在现场中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旨在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具备一定创新能力。

2.技能工作室

技能工作室针对创新型精英人才,等级2.0。一般在一年级(上)期末,通过工作室选拔制度,使得专业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好苗子”进驻到技能工作室,即创新精英班中进阶提升,考入技能工作室的学生除了随班进行大类人才培养的3~4门领域课程学习外,其他专业课程都在技能工作室完成。工作室布置仿真赛场环境,训练紧扣大赛知识点;严格执行教育部、人社部发布的职业技能训练标准。竞赛分两种,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比武”取材实际工程项目,面向岗位技能,突出工程应用,体现新技术推广,拓宽学生知识面,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涉及知识技能精专,逻辑性强,理论难度高,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通过竞技竞赛的“宽度拓展”和“高度拔升”,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此类工作室以竞技为目标,培养学生精英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3.创新工作室

创新工作室针对创新型精英人才中的佼佼者,等級3.0。工作室设计模仿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以跨专业、跨学科的多元化知识归纳整合,挖掘学生自我创新的潜能。由专业分院运作,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办公室统一管理,对接市、省、国家级创新创业类大赛平台。进驻技能工作室的学生经过专业能力提升训练,对自我认知、自我技能、自我创新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在二年级(下)学期,部分能力更强的学生会脱颖而出,在创新工作室成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团队负责人,每逢大赛,代表学院参赛,甚至开始自主创业。此类工作室以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为载体,促使学生进入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状态。

借助层次分明的工作室,组织功能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智力形成、人格和能力提升产生不同的影响,达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培养目的。

(四)教学内容

各级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均来源于真实的项目。专业工作室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企业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以“三个典型”(典型控制、典型工艺、典型设备)为基础开发,制定教学标准,确定教学任务。技能工作室教学内容源于企业“技术比武”赛题和“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创新工作室教学内容源于教师团队的纵向横向课题、自创研发作品和“创新创业大赛”赛项。在项目教学中,遵循“做中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实践,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内容载体,从整体性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过程和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与“专业背景意识”[3],实现知识、技能的自主迁移,完成学生自我教育到自我创新过程。

(五)运行机制

工作室运行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的四步循环作业。

1.确定工作任务

每个新学期开始前,学术委员会进行“学期前工作讨论会”,主要讨论各个工作室核心课程诊断结果与改进的具体事宜,商讨本学期拟申报的课题、各类赛项、企业实习和调研、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和要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2.制定工作计划

工作室负责人制定本工作室的学期工作计划,根据“学期前工作讨论会”确定的任务,准备教学内容,编写指导教案,做好工作记录。

这两个阶段由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负责,关键把控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与企业、现场是否脱节问题。

3.组织实施

工作室负责人依据任务安排及工作室规章制度,布置学期工作任务,合理调配人员,阐明预期目标,激励成员积极工作。

该阶段以学生为主,各级工作室教学任务都以项目形式下发,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教师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学生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和评估工作均独立完成[4],使其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习得自我创新能力。

4.检查评估

各级工作室完成一个项目或阶段性工作任务时都要开展汇报交流,对团队表现及取得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指导教师认真听取团队汇报,组织团队成员自评、团队互评,重点引导大家弘扬优点,总结失误,共同提高,对优秀团队、个人和成果给予鼓励表彰。

最后一个阶段以师生合作为主,互动交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既营造“师导生创,师研生随,师生共创”与“教学相长”的良好学习和科研氛围,也为推进下一次循环提升教学、科创高度做好准备。

(六)管理制度

1.工作室负责人制度

工作室的师资配备由分院教务统筹,选拔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担任,实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负责制。

2.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青年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需要实时进行职业理念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技能工作室每学期初都会拟定教师培训计划,通告院部各个工作室的开放时间及培训内容,组织教师报名学习。

3.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专业工作室每学期拟定聘任计划,聘任现场技术骨干2人,共同把控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内容实施要点,在专业工作室授课,同时还作为技术顾问对技能工作室的参赛团队进行技术指导。

4.学生成员选拔制度

精英班学生初选的途径为自愿加入或班主任推荐,通过逻辑测试、绘图基本功考核后公开录取。对于曾经获得过各类学科竞赛的获奖者,同等条件给予优先考虑[5]。考入技能工作室的大一新生由大二学长带队,采用1∶4的方式,即1位学长带2个小组(新生两两一组,合计4人)培训专项技能,学期末时竞赛汇报,实施末位淘汰制,保证精英班学生的质量和数量,便于“精培”。

5.学生“教师助教”制度

教师在专业工作室进行课程教学时,对技能工作室的学生直接聘为“教师助教”,辅助教师开展教学管理、技能示范、考核评价等各种常规教学工作。创新工作室有科研课题及社会服务工作等任务,工作室里“精英的佼佼者”更是“教师助教”,对于课题调研数据采集、统计及社会服务后的技术辅导,由“助教”们完成。

6.学生例会制度

技能工作室与技能大赛对接,创新工作室与创新创业大赛对接,存在赛前选拔,甄选最强团队。两周一次的工作例会,由高年级学长轮流主持,所有成员参与。各团队将目前工作任务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预期目标进行汇报总结。每次例会必须留下详细的记录存档,以便指导教师查阅,掌控项目实施进度和指导方向。

(七)工作室的育人模型

创建了基于工作室育人的模型图(见图2),将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运行操作细化展现,明确教师、学生在工作室中的角色定位,以工作室为核心分别形成教师、学生自我发展通道。通过通道良性循环,起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双重目的,促使师生的研创、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创新点

(一)依托分层次的教学组织形式贯通培养理念

工作室依据专业特性搭建,项目源于现实社会的典型案例,构建真实情境,依托专业载体对人才进行分层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挖掘个人潜能,树立典型,以“精培”带动“众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内容符合创新能力发展规律

面对一个专业阶梯化构建功能不断升级的工作室,每种类型工作室又具备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既保证“精英人才”的升级培养,又兼顾“大类人才”的常规化培养,通过教学内容里多元化项目中问题的突破,学生的信息意识、技术应用、创意设计、项目设计、问题解决和科研创新等能力潜移默化形成。

(三)以人为本的运行和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师把握节点和监控要点,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咨询、计划、实践、反思、总结、评价等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实践让其找到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技巧,把自我学习以及不断提高和进步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和激励。重点推崇学生“传、帮、带”精神,鼓励学长学弟的上行下效,使得技艺传授过程既有沟通交流,也有合作竞争,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良性发展。

(四)建立学校主管的多元化合作共管的管理方式

工作室基本采用校企合作,共同管理的形式。专业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安排、硬件设计、兼职教师聘用等都離不开企业;技能工作室作为学生的竞技舞台,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行业、省赛、国赛等项目,每年聘请的现场专家均参与了学生赛前培训和技术指导。创新工作室更是内引外联的窗口,技术成果转化和实施需要行业、企业支持,更有政府管辖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和项目孵化基地等在项目接洽、政策支持、资金落地等方面的合作管理。集合校内外力量的多元化管理使得人才培养实时对接现场和社会,达到工作室的“三真”特性——真实问题、真实环境、真实使用的实现,即在真实的环境下利用工作室解决真实的问题,不断塑造学生的实践创新品质,激发实践创新动机,获取实践创新能力。

(五)开放的教学实践环境实现专业指导与资源共享

工作室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学生在完成任务或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可以提交至工作室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直至学术委员会讨论解决,实现了专业指导共享。随着工作室的培养升级,学生在不同的技能工作室专业受训,进入创新工作室后,人才的交叉流动明显增强,有时不同专业团队为了同一个项目发展,进驻同一个工作室,实施专业互补,实现了专业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对于培养高职创新型人才而言,基于工作室的培养模式有着明显优势。然而在工作室运行与管理实践过程中,仍然有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工作室实施教学管理时,专业文化的融入与传承问题;学生获奖考评时与教育学分管理体系中学分对等置换问题;还有使用何种精神或物质奖励,对学生会起到更有效的引导与鼓励作用等问题,都值得通过工作室育人的实践活动做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因此,应不断完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改革,使得工作室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良平台。

参考文献:

[1]殷智远.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2]张涛.从大学职能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68-71.

[3]赵志群.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15-18.

[4]刘运华.行动导向教学视角下高职教师角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83-84.

[5]徐春霞.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7):110-112.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