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2021-04-18林盟初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职教育

林盟初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存在共生、互利、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广西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综合分析自贸试验区发展产业结构特征,研究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提出广西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扩大专业布点规模、发展面向东盟特色新专业、发展部分紧缺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升级改造部分专业等专业调整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调整;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3-0025-06

2019年8月,国家公布了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西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新时代推进广西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是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广西自贸试验区沿江、沿海、沿边,区位优势明显,它将成为广西打造西南中南西北出海口,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重要举措。区域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关系密切,是一对共生、共利、互为因果的元素,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1]。广西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将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特征,研究该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提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优化对策建议。

一、广西自贸试验区的产业结构布局特征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设立经济贸易区、开发区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政策,可以有效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尤其是开发区所设置的目标行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有显著提升[2]。广西自贸试验区划分为三个片区,覆盖面积近120平方公里,其中南宁片区面积有47平方公里,钦州港片区58平方公里,崇左片区最小只有15平方公里。三个片区产业布局各有重点:南宁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制造产业,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节点;钦州港片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和向海经济集聚区;崇左片区围绕“跨境”重点发展贸易、物流、金融、旅游和劳务合作,打造跨境产业合作示范区,构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陆路门户。从以上可分析出广西自贸试验区的产业结构布局的主要特征。

(一)第一产业结构弱化

广西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均未重点布局第一产业,即传统农业在试验区范围内占比被弱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结构占比逐年递减,第一產业就业人员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广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形势也一样,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2013年的1 478万人降到2018年的1 404万人,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了74万人。从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3年广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78%,到2017年下降到14.25%(详见表1)。这说明广西的产业结构在逐步调整,不断优化三产的结构布局。广西自贸试验区是广西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区,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布局第二、第三产业。

(二)第二产业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广西自贸试验区在第二产业中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对先进制造业的布局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

1.智能化特征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我国制造业未来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与智能信息技术关联更加密切,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趋势正在凸显。广西自贸试验区提出打造新兴制造业,促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性能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在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新兴制造业与东盟国家加强北斗导航、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合作。这些新兴制造业通过集成新一代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化、精细化转变[3]。

2.绿色化特征

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4]。广西自贸试验区第二产业中优先布局节能能源和新能源等环保产业,加快促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资源型产业向低碳、高效、知识、技术型产业转变,构建工业化、知识化和生态化一体的工业园区。如在钦州片区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推进下游产业链,纵深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3.服务化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重点发展新兴制造产业,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客户定制”服务模式深入到制造业生产过程,促使产品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更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6]。

(三)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广西自贸试验区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其中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贸易服务业、物流服务业是其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

1.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指通信、大数据处理、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等,它的特点之处是增长率高,有时甚至可以出现成倍增长[7]。广西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物流、网络零售、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态及众包、众筹、众创等服务模式。

2.发展国际贸易服务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贸易服务,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构建以海上运输、铁路运输为主干,公路、航空联动的立体多式联运体系,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

3.打造区域国际物流中心

广西自贸试验区构建出海、出边、出省物流通道,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南宁建成国际性物流城市,钦州、崇左建成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提高物流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一)面向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与产业结构整体契合度不高

“十三五”时期以来,广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16.0%,第二产业占33.3%,第三产业占50.7%。从产业增加值上看,广西第一、二产业增加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2019年广西生产总值21 237.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 387.74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7 077.43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0 771.97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2%、32.5%和52.3%[8]。从2019年广西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来看(如表2所示),开设的232个专业中,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有11个,占比4.74%,招生数占比2.13%;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138个,占比59.48%,招生数占比35.05%;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83个,占比35.78%,招生数占比62.82%。综合广西产业结构与广西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招生比例结构比较,如表3所示,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50.7%,但其在高职的专業结构中只占35.78%,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不高,虽然招生比例上与产业结构基本相符,但专业结构设置没有体现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

(二)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偏低

2013—2018年,广西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区GDP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5.78%、15.33%、15.21%、15.27%、14.25%、14.84%,总体上占比呈下降趋势。广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由2013年的1 478万人降到2018年的1 40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例由53.13%降至49.30%。广西第一产业无论是占全区GDP总量,还是从业人员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据广西各高等职业院校公布的招生数看,近3年在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和招生数相对稳定。2019年,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在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为4.74%,招生人数比例为2.13%。这与第一产业占GDP总量比例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相比,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在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上比例明显偏低,特别是招生比例远低于实际从业人员比例,这也是广西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不够高、不发达的体现。从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结构布局,可以预期第一产业比重将继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增大,同时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将由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生态农业方向转变。

(三)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

2013—2018年,广西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和从业人员人数占比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产值占比由46.71%下降至39.67%,从业人员占比由19.02%下降至17.35%。从2019年高职招生结构中,将第二产业专业招生比例35.05%与2018年从业人员数据比例17.35%相比较,二产类专业招生规模适当超前。高职院校设置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大类有11个,分别是资源环境与安全类、能源动力与材料类、土木建筑类、水利类、装备制造类、生物与化工类、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类、交通运输类、电子信息类、医药卫生类等(见表2)。其中,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与招生比例最高,2019年数据分别为11.21%和21.71%,较其他二产类专业具有显著优势。这与广西基础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轻工纺织类专业是目前专业设置比例和招生比例都偏小,分别为0.86%和0.28%。纺织是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纵深发展的绿色制造业,该类专业应成为高职院校加大发展的专业。生物与化工类专业设置比例仅为4.34%,而在广西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中将作为重要产业之一,将与新能源、新型制造业等成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紧缺专业。

(四)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适应性较好

2018年,广西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5%,从业人口占比为33.36%,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占比35.78%。总体说来,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三产类的专业设置有较高契合度,与广西“做大三产”的方针政策基本符合。从招生规模来看,2019年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产的招生人数31 990人,所占比例为62.82%,这与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知识信息技术产业、跨境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虽然总体上第三产业专业有一定适应性,但是在专业设置中仍缺乏一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如劳务服务、特色旅游、外语类等专业。

三、广西自贸试验区背景下高职专业调整优化建议

(一)专业调整对接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导向机制:扩大高职专业规模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传导机制,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广西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中技术密集型特点非常突出,但是当前广西产业工人队伍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占比明显过低,高级技术工人明显供不应求。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全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为48.1%,而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为39%,差9.1个百分点。从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上看,2018年广西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只有38所,而经济和人口规模相当的江西省有55所、云南省有49所、贵州省有43所,与新形势下广西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不符。因此,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须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对产业人才队伍的数量需要,扩大专业数量,扩大高等职业招生数。扩大专业数量除了在原来高职院校基础上增设专业,还可采取新设高等职业院校来解决。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以加大财政投入为主的手段新设立一批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增加专业数量,从而扩大招生规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专业调整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导向机制:精准设置部分面向东盟国家的特色专业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导向型教育,与地方产业特色结合非常紧密,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工作岗位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与专业设置形成冲击[9]。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西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更为密切,双方互融互通互利互惠将更加全面深入。在广西自贸试验区中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等多个中国—东盟产业园区。因此,广西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开设部分特色专业,建设一批能够满足中国—东盟产业实现与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如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提出加强跨境劳务合作,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考虑到广西与东盟产业合作需要开设一些特色专业,如跨境贸易、语言、跨境旅游等。同时,在招生时,面向东盟国家进行招生,为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输送具有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新技能的专业人才。

(三)专业调整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导向机制:着重扶持部分“紧缺、急缺”专业

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高度契合是地方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应性分析显示,需要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着力发展面向三次产业的部分专业。一是面向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工程、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以满足广西先进制造业人才的需要。如装备制造大类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专业(目前只有专业数1个,招生数22人)、航空装备类专业(目前只有专业数1个,招生数90人),與这两个专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符,应加大建设。二是加大第三产业的金融、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等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如会展专业(目前只有专业数1个,招生数40人)、物流类(目前只有专业数1个,招生数1 616人)、航运类(目前只有专业数1个,招生数234人)的专业数和招生数明显不足;专业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类也是紧缺专业之一,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更加突显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目前广西高等职业院校中只开设1个专业,招生数90名,属紧缺专业。政府应以政策引导,以加大财政投入为主的手段帮助高职院校重点建设这些专业。高等职业院校也应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专业的模式发展这些急需专业。

(四)专业调整符合院校发展需要导向机制:稳定发展已有优势专业。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与产业布局吻合度高的优势专业,例如装备制造的自动化、建筑工程管理、财务会计、信息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类型专业。这部分专业是广西高职院校重点教育的建设的优势专业,它们的设置比例和招生比例都相对具有显著优势,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高职院校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些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将专业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高职院校将优势专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五)专业调整满足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导向机制:升级改造部分老旧专业

在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下,区域性产业结构将不断进行转型升级。广西高职院校要使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对接,则须对专业设置做出相应调整与升级。当前,第一产业的农林渔业正从传统模式向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农林业模式发展,因此,农林类专业应向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方向调整;第二产业中汽车等生产制造类专业,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第三产业低端服务业逐渐向高端商务技术型服务业转型,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逐渐向电子商务服务业方向发展。如随着广西自贸试验区内建成国际性物流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物流网络组织节点开始形成,物流专业的设置应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建设现代物流专业,现代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商流这“四流”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将货物包装、分拣、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有机整合,能够将商品高效快捷地运送至消费者,有效地促进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

参与文献:

[1]陈保荣.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J].成人教育,2020(7):51-56.

[2]李力行,申广军.经济开发区、地区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学(季刊),2015(3):885-910.

[3][6]揭筱纹,罗莹.我国新型制造业的特征及其构建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6(4):184-188.

[4]夏泰凤,董瑞芝.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5):6-7.

[5]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119-126.

[7]平新乔.重视对服务经济的理论研究[J].经济研究,2015(3):190-192.

[8]广西统计局网站数据发布:http://tjj.gxzf.gov.cn/tjsj/xwfb/tjxx_sjfb/t2375080.shtml.

[9]苏丽锋.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92-196.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高职教育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