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启示*
2021-04-18王晓迪郭清
王晓迪,郭清
(1.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311121;2.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本土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处于大流行(pandemic)阶段,4月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标志着我国迎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健康中国”系列文件逐步出台,明确了包括“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在内的3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1],绘就了新时代健康工作新蓝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开局之年,此次“全民战疫”无疑为“健康中国”赋予了新的涵义。
1 从“被动出击”到“主动应对”:建设“健康中国”关键在预防
研究证实,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一方面,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我国采取了快速有力的流行病学措施,如分区管控、居家隔离等,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黄帝内经》有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提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针对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较强、初期症状不显著、潜伏期长等特点,做好充足的预防比事后治疗更为重要[2]。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中国健康状况的“分水岭”,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及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健康状况的变化也导致了居民健康观念和健康需求的转变,传统地被动式医疗服务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多样性需求,需要主动式健康服务的参与。
此次疫情之后,国家将会重视补齐我国健康领域的“短板”,其中,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使“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普惠人民的具体举措。以“预防为主”作为核心理念的主动式健康服务地位将加速提升,“防”与“治”将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2 “四改联动”先行,推动卫生健康资源有效整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地针对卫生健康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协作联动,提高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成效。卫生健康资源的有机整合始终是中国医改目标之一,早在2003年,杭州市为推动卫生健康资源整合率先提出对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4大体制实施联动改革(简称“四改联动”)。实践证明,“四改联动”不仅协调了医疗、医保、医药3大领域的资源,还就当时划归民政部管理的医疗救助体系进行整合,为“新医改”纵深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2016 年,国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工作机制,强调卫生健康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2020年3月,《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和医保支付政策,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在此之前,我国的医疗救助、医保框架下没有针对重大突发疫情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的相关政策,此次疫情发生之后,国家从制度上对此加以完善,体现了医疗保障和医疗救治资源的整合与协同。
在现阶段,需要把医疗、医保、医药、医疗救助改革纳入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之中:医疗解决“可及性”问题,以健康为中心,增进健康福祉;医保解决“可负担性”问题,保障就医需求,减轻医药费用负担[3];医药解决“供给侧改革”问题,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医疗救助解决“公平性”问题,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进行政策“兜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多方联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模式,真正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3 “互联网+健康”成为“健康中国”重要驱动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日前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4]。互联网具有突破时空的便捷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多地医院受到疫情影响,许多科室停止接诊,各地也接连出台了限制人口流动的举措,此时,互联网健康服务在分流患者、缓解医疗机构就诊压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以“互联网+健康”为代表的健康信息服务得到了一次真正的“试炼”,正在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提出要提升健康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互联网健康服务的连接、互动和聚合3大特点,能够促进健康服务机构内部信息互联、面向服务者的健康服务互通以及服务机构间的联合,打破卫生健康资源的 “信息壁垒”,使健康数据实现开放和联通。
在“健康中国”的专项行动中,互联网健康服务大有可为。首先,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中,可利用互联网直播的形式创新服务模式,拓宽受益人群;其次,慢性病治疗重点在于长期动态管理,互联网健康服务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可发挥巨大作用,在用药管理方面,针对慢性病患者开展线上复诊续方、送药上门等服务,患者可以通过线上诊疗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建立更深入紧密的联系;在健康管理方面,对于一些需要日常监测健康数据的患者,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健康数据测量与记录、健康评估的功能,也可以实时将数据传送给医生,真正意义上实现“个人—家庭—社区—医院”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
最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于2020年4月7日印发的《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出台,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将互联网首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互联网诊疗可纳入医保,线上实时结算,患者凭线上医生开具的药方,经定点医院确认后可选择到定点医院取药、到定点零售药店取药或药品配送上门服务,三种方式在取药时均可持社保卡实时结算,加速推进了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
4 数字化“智理”实现健康大数据精准应用
一人一码、一码复用,亮码通行。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国各地陆续推出的“健康码”,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出行必备。为运用数字赋能加强疫情防控,做好群众的健康监测服务,杭州率先在全国推出“健康码”功能。“健康码”是一个包含“线上+线下”“人防+技防”等技术及社会治理改革的大数据网络平台,精准研判不同区域的疫情风险,实现分区复产复工,背后是杭州城市大脑的思路和架构。
杭州城市大脑是为城市生活打造的数字化界面,包括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
疫情之后,“健康码”何去何从?如果就此弃用无疑是浪费,实际上,“健康码”背后蕴含着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思路,对破解健康大数据“信息孤岛”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6]。我国健康大数据主要由医院临床数据、公共卫生数据和移动健康数据3部分组成,数据来源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问题,不同地区、医院间的数据没有联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孤立的信息严重制约着健康大数据产业效能提升,数据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健康中国”行动提出要实现个性化精准健康服务,利用城市大脑等数字化“智理”手段,发挥“健康码”在“后疫情时代”的作用,就必须扩大其数据来源,汇聚公共交通数据、医院诊疗数据、行为轨迹数据、家庭人口数据、职业数据等与个人健康状况相关的数据,实现对个人健康与疾病情况的精准画像。
而这也倒逼相关部门,打破数据分割,一方面推动健康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内部的跨机构、跨地域共享,另一方面推动了健康数据的开放,在保证数据安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利用社会力量发掘健康数据的多维度价值。
5 重视基层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作用
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指出,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7]。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基层社区承担了大量的防控任务,参与了这场国家基层治理的“大考”。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单位,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它不仅具有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提供服务等基础性功能,还承担着面临突发事件时,将国家指令快速、准确落实的职责[8]。通过这场“大考”,我们意识到,基层社区的治理能力建设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投入,具体到健康服务领域:
首先,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根基在人民,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9]。由此可见,获得健康最有效的方法在于个人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基层健康服务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要转变思路,着力培养居民主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健康中国”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此外,建立健全社区全科医师责任制度。在此次疫情重,社区全科医师作为患者的首诊接触者,是疫情监测预警的“守门人”。后疫情时代,更需要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健康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培养水平高、数量足的全科医师团队,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反过来,强有力的基层健康服务能力使居民对基层健康服务机构的信赖感更强,可提高居民社区首诊、健康管理的依从性,更好地实现降低疾病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