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科正宗》论治脱疽探讨*

2021-04-18邓俊林王小平董丽琴

河南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毒气中焦

邓俊林,王小平,董丽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脱疽多发生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患肢末端发凉、畏寒、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剧烈疼痛,日久患肢末端变黑,严重时甚至指(趾)节坏死脱落。脱疽包含了西医学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疾病[1]。脱疽大多愈后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科正宗》为明代陈实功所著,为明代以前中医外科之集大成者,笔者将其对脱疽的论治叙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饮食所伤,浊瘀阻滞素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痰瘀互阻,浊气熏蒸脏腑,虽伤于四肢,实则为五脏受损,脉道不利所致。“此因平昔厚味高粱,熏蒸脏腑”[2]。

1.2房劳过度,伤精耗气精气亏虚,腰腑失养,腰腑乃元阴元阳蓄积之所,自古“阳化气,阴成形”,腰腑失养,脉道直下,摄纳无权,阴成形之力加剧,而腰腑失养,元阳化气不足,故见血脉瘀阻于下。“房劳过度,气竭精伤”[1]。

1.3妄服热药,消灼肾阴过服补肾助阳之药,消灼肾水,燥热内生,脉道滞涩,毒气蓄积而发病。“丹石补药,消烁肾水……蕴蓄于脏腑者,终成燥热火症”“骨枯髓涸,脏败腑亡”[1]。

1.4外邪侵袭,经脉阻滞“寒主收引凝滞”“脉凝泣而涩滞”,寒凝经脉,经络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外力阻滞,经络痹阻,气血瘀滞,不得温养局部组织而发病。“冬月严寒,主使赤足履地不敢移……血水麻木,次日血水俱紫……全变黑色,麻木不痛”“用脚布任意缠紧……胀痛不堪……至半月后流出臭水方解视之,其双足前半段尽皆黑腐,请视之,骨肉已死”[1]。

2 临床表现

“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侵漫,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其秽异香难解,其命仙方难活……血死心败,筋死肝败,肉死脾败,皮死肺败,骨死肾败。此五败者,虽有灵丹,命丧而已”[1]。书中从常见发病部位,疮毒的形、色、味、势、转归及愈后进行描述,并从筋、脉、肉、皮、骨五体的变化预判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愈后,为临床医生判断病情转归及不同分期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

3 病情顺逆

陈实功认为,脱疽一病,首尾吉凶,变驳难定,当知顺逆,才可辨证施治,胸中有丘壑,用药方得法。如“起疮不渴,口润舌和……初出形如麻子,热作痛,一指皆肿,根脚收束者吉”;若“未疮先渴,喜冷无度……初起形如粟米……不肿刺痛,黑色延散……肉黑皮焦,毒传好指,血水臭汗,零仃彻骨”为逆[1]。

4 治疗

4.1内治法陈实功认为:“在外之症必根于内”,故重视扶正,并提出:“治疮全赖脾土”,病情日久或术后恢复均不忘健运中焦,“既割取之后,血水淋漓,疼痛不减,和气血,补脾胃。已成饮食减少,身体倦怠……滋津液补肾水。破后气血受伤,脾胃虚弱……俱宜大补气血”[1]。同时采用天人相应的理念,强调不同服药时机药效不同。

4.1.1 “治疮全赖脾土” “治疮全赖脾土”即健运中焦,使脾升胃降,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成,最终益气扶正。病情日久并不急于割治,先益气扶正,“一夫人中年肥胖,生渴三载……半指已变紫黑……乃成脱疽……先用人参养荣汤”[1];术后正气虚衰,更宜扶脾胃、固根本,“后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萸、五味、麦冬等药,调理月余而愈”“内服补中益气汤接其劳”“此物虽脱,其症未可得愈。每以八味丸料加人参、麦冬大剂煎服,先救肾水,次扶脾胃”[1]。书中用托里消毒散、十全大补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等方剂顾护中焦,贯穿疾病治疗始终,体现其“治疮全赖脾土”的思想。

4.1.2 服药时机 陈实功强调,不同的服药时机,药效不同。医案一载:“早以八味丸,晚用蜡矾丸相兼服之”[1];医案二载:“又熬参术地黄膏朝服接补真元;午服健脾药以回胃气;晚用金液丹以解药毒;如此调理三月而愈”[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早间阳气初升,人体如初出之阳,少佐八味丸、参术地黄膏等药益气扶正,培补真元;中午阳气旺盛,故健运中焦以回胃气;晚间阳气渐衰,邪气渐盛,且心者,君主之官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防毒邪趁机内陷,当以蜡矾丸(白矾、黄蜡、雄黄、朱砂、蜂蜜)、金液丹(人中黄、乌梅肉、胡黄连、茯神、五味子、石菖蒲、辰砂、雄黄、远志、硝石、牛黄、冰片、金箔)[1]等药护心解毒,安神定志止痛。这种服药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4.2外治法在外治方面,陈实功强调开户逐贼,“使毒出为第一”[3]。将灸法、针法、结扎法、药物疗法、切割疗法等多种疗法相结合,未成脓者,助邪集聚;已成脓者,切开排脓,发泄毒血,给邪气以出路。

4.2.1 灸法 陈实功十分重视灸法。疡科素有“阳疮易治,阴疽难疗”之说,朱震亨亦认为:“气血壮实,脓自涌出”[4]。陈实功认为,艾灸可使阳气来复,阴证转阳,气血充沛,毒气集聚,使毒气随火而散,甚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随用艾火明灸十三壮,始大痛乃止”[1]。同时,局部施灸还可阻断气血,利于将坏死组织切除时止痛,减少患者痛苦。“将艾炷安于所扎上面紫色处……仍用利刀顺节取脱患指”。

脱疽一病多发于四肢末端,局部施灸,还与标本根结理论有关。“根”与“结”是指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标”与“本”是指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标本根结旨在说明四肢内脏之间的联系[5]。正如《灵枢·根结》指出:“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阴阳大失,不可复取。”《灵枢·卫气》言:“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在“根”“本”临近部位施灸可充分激发经气,增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交通阴阳的作用。脱疽部位较远,恐药力不达,局部施灸可取速效。故脱疽一病,当辨缓急,明吉凶,方可速效。

陈实功还提出用桑木火灸法。“一男仆,冬月严寒,主使赤足履地不敢移,随后血水麻木……强用辛热散寒、活血熏洗等药,终至不应……令患者常用桑木火灸之,取其温暖活血……其患渐腐渐脱,自不走散。”[1]取桑木温通之性,以祛风散寒;桑木性味苦平,能疏通经络,用桑木灸可达到“未溃则解热毒,止疼痛,消瘀肿;已溃则补阳气,散余毒,生肌肉”[6]的效果。陈实功在此并未首选辛散温通之药,笔者认为,虽说“四肢乃枝干,实则五脏受损”,但是,一者患者因寒凝经脉发病,外邪侵袭而非正虚;二者发病数日,正气尚耐攻伐,而邪郁已甚是严重,若因循守旧,一味追求内服温通之品,只恐药力未达而邪气深入。急则治标,当先局部温通散邪,再服益气温养之品善后。

4.2.2 针法 “本指肿上用披针击刺七八处,发泄毒血”“此疽若不针灸发泄毒气,专假药力敷围,再加峻药攻利,必致伤其元气,岂能保固毒不侵犯得安之理”[1]。毒气内陷当泄之,故用披针发泄毒邪,使脓毒外泄,开户逐贼,与现代的切开排脓法相似。

4.2.3 结扎法 “先取妓者顶发十余根,拈线缠扎患指尽处”“随用软绢条尺许缠裹黑色尽处好肉节上,以渐收紧扎之,庶不通行血络”[1]。对于指节末端坏死者,当切除坏死组织,但应先切断局部血供,防止毒邪向未坏死处侵犯,待边界清晰后再行切除,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大量出血、疼痛及一系列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7]。

4.2.4 贴敷法 《外科正宗》记载了多种贴敷疗法,脱疽一病主要介绍了蟾酥饼及红黑二膏。“以蟾酥饼贴灸上,膏盖”“每灸七壮,各放蟾酥饼膏盖”[1],蟾酥饼与艾灸多联合使用,阻断局部血运,拔毒外泄。“搽贴红、黑二膏生肉止痛”“外用生肌红、黑二膏培长肌肉,百日外愈矣”[1]。术后多用红、黑二膏,使腐肉脱,新肉生,疮口敛。

4.2.5 箍围法 箍围法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2]。“肿外以真君妙贴散敷护良肉,庶不外侵”[1]。为防止毒气走散,邪毒向上蔓延,在边界之处使用真君妙贴散,可促进疮面缩小、消散。

4.2.6 外洗法 “利刀顺节取脱患指……预煎甘草汤浸洗良久”“次用利刀放准,依节切下,将手随浸甘草温汤中”[1]。切割术后多用甘草汤淋洗,取其缓急止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甘草还具有抗氧化、抗感染、抗溃疡、解毒抗癌等药理作用[8]。“先煮参粥食之,次煎葱汤,令彼家侍妇将患足浸入汤内淋洗,再换汤浸,但腐肉不痛者,逐一剪割”[1]。借葱汤通阳散结之性,温通经脉而止痹痛,即所谓“通则不痛”。“次后手背手掌日渐发肿,势恶之甚,惟不黑色,此内毒已出之故,仍用神灯照法,兼以猪蹄汤淋洗”[1]。切割术后,肿势仍甚,故用猪蹄汤(猪蹄、羌活、白芷、黄芩、赤芍、当归、甘草、蜂房)[1]淋洗,消散毒邪,祛除腐肉,敛疮生肌。

4.2.7 掺药法 “连续知痛者又以花蕊石散搽之。保将患者复其生,已坏者得其脱”[1]。切割术后疼痛不已,以花蕊石散(乳香、没药、羌活、紫苏、细辛、草乌、蛇含石、厚朴、白芷、降香、当归、苏木、檀香、龙骨、南星、轻粉、麝香、花蕊石)[1]掺之化瘀止血、疗伤止痛、续筋接骨。

4.2.8 切割法 孙思邈认为,在肉则割,在指则切[1]。“相量筋骨皮肉俱死,仍用利刀顺节取脱患指”[1]。肢端坏死当把握时机,及时行切割之术,勿使毒邪上传。此法对后世的坏死组织剜除术、切除缝合术及截肢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但切割法亦有禁忌证——“富贵及膏粱,素饕色欲,每寓房术,纵恣日久,禁行割法”[1]。患者素来房欲无度,肾精亏耗,脏腑败坏,纵强行刀割之术,亦已回天乏术,根坏矣修支又有何益?只能百苦而终。陈实功再次强调脏腑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元固本,劳欲有节的重要性。

5 小结

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病因病机、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病情顺逆及临床治疗记载翔实。内治强调“治疮全赖脾土”,病久正虚及术后恢复均不忘健运中焦、固本培元。其重视天人相应理念,强调不同服药时机对药效发挥、疾病转归及愈后的影响。外治方面,重视灸法,根据病情的缓急,正邪的进退,内外因的不同施治,使阳气来复,阴证转阳,气血充沛,以起到解热毒、止疼痛、消瘀肿、散余毒、生肌肉、散寒通脉的作用。同时采用结扎法、切割法、箍围法、切开排脓法等方法,防止毒气蔓延。其依据病情,分期论治。初期,以攻邪为主,但不使用峻下攻利之品,而以解毒化脓,发泄毒邪为主,给邪以出路,待毒邪消失大半,再采用箍围药物,使肿势不散,避免毒气内攻入里,后托毒排脓,益气护里;中期,邪正消长,若正气尚耐攻伐,当先行切割法,后益气护里;若病情日久,正气不耐攻伐,当先培护中焦,后行切割法,但多愈后不佳;晚期真阳衰微,脏坏肉腐,只能百苦而终。

《外科正宗》中的外治法对中医外治法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亦可看出,其内治法论述不甚详细。从其病因介绍及医案记载可知,脱疽一病,内治法当健运中焦、培元固本、祛瘀逐邪、通利脉道,值得借鉴。陈实功虽为大医,在疾病面前亦常常束手无策,可见治未病的重要性。“况所生是疾者,不起于藜藿,尽属于膏粱,谁识膏粱味短不及藜藿味长。凡知命者,当远之近之,择而用之可也”[1]。当慎起居,节饮食,畅情志,勿妄劳作,保精护肾。

猜你喜欢

毒气中焦
李聚林从“治中焦如衡”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畅通中焦选对药
美一州要用“纳粹毒气”处决死囚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惊魂毒气战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毒气、侦探和笔记
走开!毒气君
毒气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