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药人才传承能力培养的思考*
2021-04-18李明鉴卢鲭宇钱丝诗胡一梅杨帆
李明鉴,卢鲭宇,钱丝诗,胡一梅,杨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转变在卫生健康领域就表现为人民对健康的更高追求与社会健康促进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健康是个体美好生活的前提,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健康梦是中国梦的基石。中医药在维护我国人民的健康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传承不足,中医药的优势还未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很不平衡,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期盼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医药行业的人才断层、流失现象严重,已成为遏制我国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一大难题,制约了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加强中医药传承能力培养具有紧迫的现实需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医药人才是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其目标定位于立足大健康、大卫生理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经济社会的各领域的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贯穿到城乡规划和建设中,致力于优化健康服务、打造健康环境、普及健康生活、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保障制度等。健康中国战略突出强调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资源下沉,实现可负担、可持续的发展[2];二是优化调整健康服务体系,强化“三早”意识,在强基层基础上,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三是倡导“共建共享”,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全民参与,力求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人享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3]。
中医药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对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的独特认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与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和内容高度契合。健康中国突出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这些正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2020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72355个,其中:中医类医院5482个,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82.9万人,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2亿人次[4],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更新,中医药的价值与优势日益凸显,中西医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增进和维护人民的健康,这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显著优势。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迫切需要中医药在构建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优势。同时,适应未来医学理念与模式的转变,亦迫切需要中医药的参与,发挥其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未病先防、四时养生等精神文化作用,维护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2 中医药人才的传承能力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还存在不足
2.1 中医药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中医药维护人类健康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关注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关注影响健康的多种因素,注重预防-治疗-康复的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的能力在于其特殊的实际效用和文化等价值,其内涵构成主要体现在: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价值[5]。现实中,由于受西医学发展模式的影响,走向了以治疗为中心的发展路径,其结果是既没有在治疗中心的健康维护中充分发挥作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反而在逐渐弱化甚至丢失,导致“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6]。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简单地套用西医院校的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没有构建起以传承能力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需经历诵、解、别、明、彰等阶段,不仅要有教师的传授指引,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领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中医人才的培养需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融合贯穿始终,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的融合贯穿始终,将中医思维发展与能力训练的融合贯穿始终。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误区,影响了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健康中国战略下社会对中医药的急迫需求。
2.2 对中医药传承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
为把中医药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政策,采取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传承中医药精华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业界人士也围绕中医药传承能力培养发表了真知灼见。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张伯礼指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就是要传承中医的思维方式,传承中医大医精诚的精神。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进展,不断汲取当代、至新的东西为我所用,让中医药学真正做到历久弥新。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认为,要加快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构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新格局[7],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提出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中医思维贯穿培养过程的始终”[8]。目前,对中医药传承的研究以传承内容和方式为主,传承的实践主要作为继续教育项目的师承制,但对传承能力培养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传承能力的内涵和外延、传承与师承的关系、传承的主体和客体等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缺乏对传承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
2.3 中医药人才传承能力培养还存在薄弱环节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是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重要力量,其传承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中医药未来的发展。但目前的中医药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中医药传承能力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的地方。中医药是根植于中华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特征的学科,传承发展中医药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而目前中医药人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重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相对不足。到本科教育阶段,也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作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使得中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影响对中医药专业的学习[9]。
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在认识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中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总和[10],中医诊疗疾病的关键是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临床实践最重要的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中医药经典著作中蕴藏着中医药千百年来积累的精华,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重要载体,是让学生承继传统中医的重要抓手,而现实中却存在中医思维训练碎片化、中医经典课时减少等问题,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实际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学习兴趣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中医经典原著,对于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存在困惑[11]。
2.4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还未实现深层次的融合
中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传统科学,在几千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传承方式——师承。近年来再次受到重视并兴起的师承教育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然而,个性化传承的方式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模要求,而且师承教育易受门户学派的影响,从而限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传统的师承教育往往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有些师承教育甚至流于形式[12]。只有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同时发挥两种教育模式的特色,形成优势互补,才能更有利于实现中医药学术精髓的传承,中医药人才职业胜任力的提高和中医药优势的发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院校-师承”教育教学改革,开办了多种师承班、传承班和实验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院校教育与跟师教育如何实现深层融合和无缝对接还面临很多问题,如,临床导师数量不足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矛盾,系统理论学习与临床跟师在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3 加强中医药人才传承能力培养的意义
3.1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重视整体、注重“平”与“和”、强调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使用简便的特点,中医药不仅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贡献了力量,如新冠疫情防控、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等。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其特色和优势还未能充分彰显,原因之一就是中医药传承还远远不够,理论和经验未能全面传承,对中医药的精华挖掘不够。中国古代医家在对疫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和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方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疫病学体系[13],而只有极小部分在目前防疫和临床上得以应用。
3.2 有利于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回归初心
1956年,4所中医学院的建立,使中医药人才培养正式纳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创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根本目的是传承中医药学术与文化,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这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本原和初衷。以传承中医药为目的培养中医药人才,将中医药传承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根本任务正是体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宗旨和初心。
3.3 有利于培养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
由于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是按照西医院校模式建立的,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的学习,中医药氛围熏陶和积淀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中医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医药思维能力较弱[14]。传承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核心工程,唯有传承才能保有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突出中医药传承能力培养,构建以传承能力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大批真正传承中医药思维和学术精髓的人才。
4 加强中医药传承能力培养的策略
提升中医药传承能力,要以中医药传承能力的内涵研究为基础,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与培养规律,围绕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技艺、中医药思维、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构建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协同开放的中医药传承能力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建设多元化需求的中医药传承人才。体现面向中医药院校全体师生、贯穿人才培养管过程、协同利用校内外资源的指导思想。在传承能力培养中应着力做到“五个并重”。
4.1 医德与医术传承并重
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孕育出了以大医精诚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因此传承能力培养,既要注重医理医术的传承,也要注重对蕴含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医德医风、人文思想的传承。目标上要“德术并重”,培养“对中医药事业有深厚感情、对中医药发展有充分自信、对中医药理论有深刻领悟、对中医药实践能力有深入掌握、对中医药文化有深度认识、对社会责任有强烈担当”的“六有”中医药卓越人才。课程设置上,要传统文化、信念医德、中医思维、中医理论、中医技能类课程并重,通过增厚文化底蕴,夯实中医思维训练的文化基础,将“仁爱精诚”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与大医精诚的医德文化相结合,以价值塑造引领知识教育,赋予学生更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更强的中医精髓学思践悟传承能力。
4.2 中医与中药并重
说到中医药,常常局限在医术、医理、医道等“医”的范畴,容易忽视中药领域的传承。实际上,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味归经、组方配伍、炮制都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内容。中医药的传承要始终坚持以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等核心思想为指导,将中医药经典作为传承的重点内容。中医药经典承载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黄帝内经》提出的整体观,《伤寒杂病论》包含113种经方,《金匮要略》详载了260多种方剂,都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技术和经验。要实现中医中药的并重,一是坚持中医中药学科和专业的协同发展,均衡发展中医类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养生学、中医骨伤学和中药类的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二是注重中医和中药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在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中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在中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强调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培养“通医知药”“通药知医”的“大中医”“大中药”人才。
4.3 教师与学生并重
中医药传承需要有主体和客体,传承的过程是由传授方和承接方共同完成的,但主体和客体的角色并非固定的,在不同的场景中可以相互转化。在学校教育阶段,一般意义上讲,学生是传承的客体,是接受方,教师是传承的主体,由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中医药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作为客体,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中医药技能,从而实现中医药的代际传承。但同时,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传承能力,在向高年资教师和名老中医学习时,他们又成了传承活动的承接方。而学生在毕业后甚至在校期间,利用已掌握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在面对服务对象时,他们又成为中医药传承的主体。所以,在传承能力培养上,应该注意教师和学生并重。成都中医药大学为培养传统文化素养深厚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加强学生人文情怀的培育和高尚人格的塑造,传承中医药文化与知识,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以九年制中医专业学生和中药学专业基地班学生为试点对象,进行了基于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国医书院育人模式探索。搭建中医药名医名师成长与优秀临床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承社会集约大众化传播、中医药人才经典理论与专业技能提升三大平台,使国医书院成为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开放性特点的师生学习生活共同体。学校还成立了中医学术传承中心,聘任全国知名专家担任传承导师,形成由“传承导师+传承骨干+研究生”组成的传承团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发挥老专家和骨干教师优势,通过访谈和整理的方式,挖掘、收集和整理他们的学术思想,带动青年教师学术水平提升,建设优秀传承团队。
4.4 政策保障与条件保障并重
中医药传承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既需国家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条件保障,唯有二者并重,才能确保中医药传承的顺利实施。在政策保障上,不仅仅是财力物力上的扶持,还需要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舆论环境,消除一些不当言论的负面影响,提高中医药的社会认可度。在条件保障上,首要的是建设好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中医药院校,同时也应改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基本条件,从而提升中医药传承的整体能力。临床实践是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临床教学资源的保障就不仅需要医院有高水平的带习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的床位、先进配套的仪器设备,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如将医院中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的情况作为综合考评的指标,将临床医生参与指导学生情况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内容,建立起促进医院和医生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15]。
4.5 专业性传承与普及性传承并重
中医药的传承有赖于一批中医药的专业人员,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能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护佑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可以称之为专业性传承。中医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需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领军人才,也需要一批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高水平中医人才,更需要众多服务基层的普通中医师。另一方面,中医药的发展同样也依赖于公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广大群众的认同和信赖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好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还应该让中医药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重视面向公众普及中医药常识,推广中医药在维护健康中的理念,为全民健康提供保障。在普及性传承上,要重视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16],扩大中医药文化推广的深度和广度,面向公众“讲好中医药故事”,普及中医药知识。要丰富中医药传播的路径和形式,让中医药文化更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17]。
5 小结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发掘,屠呦呦在研制青蒿素的过程中就是受到中医古典医籍的启发,可以说是传承中医药精华的一个典型案例。传承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医药传承能力的提升,进而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中的不可替代优势,推进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