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名中医黄健玲教授治疗崩漏经验

2021-04-18黄健陈怡陈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黄教授经血菟丝子

黄健 陈怡 陈颐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州 510120

崩漏是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1],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症。国际妇产科联盟将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和出血量4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不符合正常标准、源自子宫腔的出血定义为异常子宫出血(AUB)[2-3]。各种病因引起的AUB可归属于中医“崩漏”范畴。黄健玲教授是广东省岭南名中医,中医妇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执教30余年,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尤其在妇科危急疑难杂症、治疗崩漏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受益颇深,现将黄教授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崩漏的病因病机复杂,发病源于肾-天癸-冲任-胞宫的失调,虚、热、瘀是其常见病因。黄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经血非时妄行。崩漏主要病机乃脾肾气虚或肝肾阴虚为本,瘀热为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4]。”这说明肾气旺盛对月经来潮极为重要,是月经的主导。如先天禀赋不足、多产房劳或情志失调致肾气虚衰,冲任不固,子宫藏泄失常,经血失于制约,从而导致崩漏。若肾阴不足,肾水亏虚,则无以涵木而肝阳亢动,肝失藏血,导致经血妄行,则无以上济心火,致其妄动,经血失于约束,发为崩漏。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生血之源,并统血,若因劳倦、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无以生化,血液失统,经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则导致崩漏出血。《血证论》云:“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5]。”故脾虚亦是崩漏的重要病机之一。

黄教授又指出,血热、血瘀亦可为诱发本病的一种因素。《备急千金要方》认为“瘀结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是崩漏出血的主要原因。肖静和陈虹[6]溯源指出,瘀血为崩漏的主要病机。热灼、寒凝、气滞均可致瘀,血气喜温而恶寒,血热迫血妄行,黄教授认为血热的形成可因素体阳气偏盛、阴虚内热或是感受六淫之热邪,或过食辛温刚燥之品,或是肝郁化火等,临床上血热致崩有虚实之分,虚多实少。

2 治疗特点

2.1 急则治其标,塞流止血为主塞流、澄源、复旧为治崩三法,一直影响至今,为各大医家所用。黄教授认为,崩漏的治疗应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进行辨证论治。对于出血多,暴崩特别是合并贫血的患者,当务之急是止血,应急则治其标,塞流以止血,临床需灵活辨证,或补气健脾、或补肾、或养阴、或凉血、或化瘀。辨证属于脾肾气虚的患者,常用党参30 g,黄芪30 g,白术15 g,炙甘草6 g,首乌30 g,阿胶15 g(烊化),艾叶10 g,续断15 g,补骨脂15 g,金樱子15 g,血余炭10 g,炒蒲黄15 g,益母草30 g,田七10 g为主方随证加减。脾统血,气为血帅,若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于脉外,引起崩漏发生。黄教授多用大剂量党参、黄芪、白术以益气摄血,达到塞流之效。方中并以首乌、阿胶补血止血,续断、补骨脂、金樱子补肾固冲止血,加艾叶温经止血。黄教授认为崩漏之瘀,多虚中夹实,瘀血不去则新血难以生化,血不归经,则血下不止,故于止血当中喜用益母草、血余炭、田七、炒蒲黄等祛瘀生新之品,使瘀血去则血自止,故纵观全方有益肾健脾、固冲止血之效。而针对气阴两虚的患者,黄教授常用黄芪30 g,太子参15 g,白术15 g,首乌30 g,阿胶15 g(烊化),岗稔根3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生地15 g,白芍15 g,煅牡蛎30 g(先煎),乌贼骨30 g(先煎)为主方随证加减。对于岭南人体质多阴虚、多气虚的特点[7],肾阴虚、脾气虚往往是致病之本,故方中在健脾益气基础上加二至丸滋阴补肾止血,并以生地、白芍滋阴养血,煅牡蛎、乌贼骨收涩止血,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收涩止血之功。

2.2 调经固本,脾肾并重黄教授认为,止血后应复旧固本,继续调经,防止再次出血。《妇人规》提出经血乃“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故五脏功能正常,则经血生化有源。杨家旭和李燕[8]主张运用补肾健脾类中药为主治疗本病,通过补肾健脾法治疗该病在临床上已获得较好的成效。黄教授向来注重调理脾肾气血,从本论治,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五脏中,尤重视脾肾在月经生成中的作用,强调调经要以肾为主,脾肾并重,肝肾并调。肾气的强弱,决定月经的盈亏有无及畅通与否。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化之为血,且冲为血海,隶于阳明,阳明盛则冲脉盛,阳明衰则血源绝。脾肾又有先后天关系,只有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才能使经源盛而经血流畅。因此黄教授治疗崩漏时总以补肾健脾、益气固冲为大法。健脾益气常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山药等,补后天以养先天,再根据肾阴阳亏虚的不同,投以滋阴益肾或温肾助阳之品,常选用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杜仲、山萸肉、巴戟、菟丝子、补骨脂、鹿角胶等。

2.3 按年龄阶段论治《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总结了女性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也就是说,青春期着重滋肾补肾,育龄期着重疏肝养肝,重在调整月经周期,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建立排卵为目的,围绝经期患者重在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调理身体以诱导绝经。因此,黄教授指出治疗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施治。青春期患者辨证以肝肾阴虚多见,调经治疗以滋肾补肾调冲任为主,重用滋肾补肾药物如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熟地、生地、菟丝子等。育龄期妇女家庭及工作压力较大,情志易于损伤,临床上辨证以肝郁气滞多见,调经治疗以疏肝解郁理冲任为主,重用疏肝养肝药物如柴胡、白芍、当归、郁金等。围绝经期妇女天癸已绝,因出血过多,气血、五脏倶虚,临床上辨证以脾肾气血亏虚多见。临床统计研究也表明,围绝经期崩漏虚症中以脾虚最多,肾虚次之[9-11],故治疗以补肾健脾固冲任为主,重用脾肾同补药物如续断、桑寄生、菟丝子、熟地、党参、黄芪、白术等。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0岁,患者因“不规则阴道出血20 d”于2019年5月8日入院。患者13岁月经初潮,(4~6)d/(26~28)d。已婚育,孕1顺产1(2012年顺产1女)。平时工作压力过大,经常熬夜,末次月经2019年4月18日,开始5 d阴道出血如月经量,5 d后逐渐减少,3 d前突然增多,色暗有血块,伴疲倦面色无华,腰酸乏力,舌质淡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消毒后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86 g/L,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14 mm,部分反射增强。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崩漏。证型:脾肾两虚血瘀;治则:健脾补肾,化瘀止血。治疗上给予妇康片5 mg口服,1次/8 h,并给予多糖铁胶囊口服补血。中药拟方如下:党参30 g,黄芪30 g,首乌30 g,炒白术10 g,阿胶(烊化)15 g,续断15 g,益母草30 g,艾叶10 g,补骨脂15 g,炒蒲黄15 g,金樱子30 g,田七末3 g(冲服),共3剂,1剂/d。3 d后患者出血基本干净,精神好转,黄教授指出虽患者出血明显减少,仍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内膜器质性病变,故行宫腔镜加诊刮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术后守方续服,阴道出血2 d后干净。出院带药拟方如下:党参30 g,黄芪30 g,首乌30 g,白术10 g,艾叶10 g,续断15 g,阿胶(烊化)15 g,菟丝子20 g,山茱萸10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出院后5月20日第1次复诊,患者精神改善,腰酸减轻。拟方:党参30 g,黄芪30 g,白术15 g,续断15 g,菟丝子20 g,香附10 g,云苓15 g,当归10 g,丹参15 g,牛膝10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循周期治疗3个月,未再复发。

患者就诊时阴道不规则出血止已20 d,经量较多,有血块,面色无华,腰酸乏力,为脾肾两虚、冲任不固之候。治疗上急则治其标,以益气健脾补肾,固冲止血为主。方中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补气摄血,补骨脂、续断补肾止崩;阿胶、何首乌以补肾养血止血。患者出血量多,黄教授采用炒蒲黄、艾叶温经化瘀止血,另用益母草、田七化瘀缩宫止血。血止后加山茱萸、菟丝子以滋补肝肾精血,经前期再加用当归、丹参20 g,牛膝10 g以活血调经,使新血得生,共奏固本澄源之佳效。另外,本病结合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通过宫腔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内膜病变,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诊疗。

猜你喜欢

黄教授经血菟丝子
武立胜
Las semillas de cuscuta y la lisimaquia
大道至朴,“怪医”仁心仁术治“怪病”
经血发黑怎么回事
男人的护腰好物——菟丝子茶
补阳养阴良药菟丝子
经血逆行说倒经
经血颜色发黑是何因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