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降机路线探讨*
2021-04-18倪炯臣张伟
倪炯臣,张伟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2.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半夏的作用广泛,对“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汗证”均有作用[1]。张寿颐言[2]:“半夏味辛能泄散,且多涎甚滑,而滑能降达逆气”。半夏的作用可用散、降概括。半夏之辛可散气,能入咽喉散结气,入肺散逆气,除烦呕。半夏之辛可散风,善治风痰,故可治中风、小儿惊痫等风证风痰瘀阻证,半夏降泄,则气降痰开、风阳自熄。半夏之滑可降泄,胸胀、肠鸣、便秘者,非降泄不能开通;气火上逆见汗出多者,半夏能抑而平之,达止汗功效;脉络结滞所致痈肿,湿热不通致萎黄者,亦是半夏滑、降功效的体现[3]。
1 半夏的降机路线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有序,则阴平阳秘。若胃气不降,则浊气上逆、气化失司、升降逆反,可见呕哕、噎膈、反胃、痞满、胁胀、咳喘、眩晕、头痛、惊悸等。李可在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应用中认为,阳明之降是人身最大的降机,也即胃气之降是人身最大的降机[4]。半夏辛散、滑降,主降胃气,胃气得降,则诸气皆降,中气健运,气机自转,一气周流,阴平阳秘。
1.1 半夏的降机起点
1.1.1 始降于胃 仲景诸方中半夏不单独使用,其基本组方为小半夏汤,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方中半夏一升和生姜半斤相配伍,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也是治疗呕吐的基本方,后世以生姜炮制半夏制成姜半夏使用。半夏干姜散,以半夏与干姜各等分配伍,用以治胃中有寒、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大半夏汤,以半夏两升与人参、白蜜相配伍,用半夏分阴阳、散逆气,人参、白蜜补虚安中以补脾阳,脾健则升,胃健则降,升降得司,则谷下得通,治胃中虚冷同时兼有脾阳虚衰,食谷不消之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以上半夏均始降于胃。
1.1.2 始降于胸肺 《本草经解》:“胸者肺之部也,胀者气逆也。”[5]《伤寒论》中的小陷胸汤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半夏(半升)、黄连、瓜蒌三药合用,黄连苦寒泻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为辛开苦降之法,瓜蒌甘寒可通胸膈之痹,全方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现多用于咳嗽、急性支气管炎、积聚、痞满、胸膜炎等的治疗[6]。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痛彻背、心气塞而不和,故用半夏逐痰饮而通胸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汤,陈皮、半夏各七两组方,气下而痰散于无形,使气机畅达,善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7]。该方为后世祛痰之基本方。《伤寒论》中的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用半夏半升与生姜、茯苓相配伍,又加细辛、五味子,可逐水饮、止咳满,除支饮上冲,以治咳满在上。以上半夏均始降于肺。
1.1.3 始降于咽喉 《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厚朴汤可行气散结、化痰降逆,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半夏合厚朴、生姜、紫苏降其逆而散其滞,上中二焦气机升降有常则痰自消。《伤寒论》中的半夏散,半夏、炙甘草、桂枝等分为散,治以阴气上冲而咽痛、喉痹,方中半夏、桂枝,降其冲逆,炙甘草缓其急迫。《伤寒论》中的苦酒汤,治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半夏涤痰散结、苦酒消肿敛疮。《金匮要略》中的麦门冬汤,麦冬、人参、粳米、大枣、甘草补中益气源生津液,更加入辛温滑降之半夏,涤饮通津,则逆止下气而咽利,三焦通达。临床中笔者常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口臭者颇为灵验。以上半夏均始降于咽喉。
1.1.4 始降于脑窍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主治痰厥头痛、眩晕,“咳逆头眩者,痰在肺,则气不下降,气逆而头眩晕也”[8]。李杲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方中以半夏与天麻相配伍以祛风化痰,与橘红配伍以祛湿化痰,与茯苓、白术配伍健脾利水,诸药合于炙甘草,则痰消水除而眩停、痛止。《张氏医通》[9]中治“痰饮多汗,小便不利”,皆用半夏一升配伍生姜、茯苓,和胃止呕、引水下行而治眩悸,现临床常用该方治疗水饮上逆之眩晕[10-11]。《灵枢·邪客》中的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相配,用半夏化痰降逆,秫米利肠益气,合用祛痰和胃、化浊宁神,达“通其道而去邪”功效,药后“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可治不寐。以上半夏均始降于脑窍。
1.2 半夏的降机终点
1.2.1 降止于无形 凡呕吐而肠鸣下利、心下痞皆可用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黄芩、黄连为核心,半夏半升重通降,黄芩、黄连清上、中、下三焦之湿热,能除热消痞,姜草枣参补中益气,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补泻同施。此降机路线起于胃,经肠,终点在于降逆气散于无形,则上呕、中痞、下利皆除。小柴胡汤,柴胡主升、半夏主降,二药一升一降,与诸药相合和解少阳。圣散子为治寒湿疫的通用方,方中石菖蒲、半夏、厚朴、枳壳配伍,能开脾胃之结,合用则可分消湿邪,针对湿邪阻于脾胃、四肢、肠道、脑窍均有良效。五积散为阴阳表里之通剂,其中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诸药合用,能袪除表里、气血之寒湿,共奏散寒祛湿、理气化痰之功。此均为散邪于无形。
1.2.2 降止于皮肤 《金匮要略》中的半夏麻黄丸,麻黄主升主散,为太阳表实药,半夏主降主散,为降气主药,一升一降,气通则水通,虽原文治水饮内停之心下悸证,但从组方来看当治皮中有水。越婢加半夏汤,亦为麻黄、半夏配伍,再加石膏,且有生姜配伍半夏降气止呕,大枣炙甘草和中护胃,有宣肺清热、降逆平喘之功,治咳喘上气之肺胀,身形如肿,其目如脱。此均为散浊阴从皮肤出。
1.2.3 降止于小便 《本草衍义》言“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12]。小半夏加茯苓汤在《金匮要略》中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以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组方,可用于痰饮为患所致的咳、呕、眩、悸。朱丹溪亦云[7]“二陈汤能治浊,使大便润,而小便长”。《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主治饮停而心下满痛,欲呕吐,或胸腹挛痛,方中以甘遂行水饮,以半夏辛开,泄其坚满,散痰饮,两药因其势而导饮出于小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辰砂半夏丸,以五灵脂、朱砂、葶苈、杏仁、半夏组方,方中葶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半夏降气散浊,可使水湿痰之邪从小便出,主治小儿肺壅痰实、咳嗽喘息、胸膈痞满等。清肺排毒汤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加用枳实、陈皮以理气健脾祛湿,加用藿香以芳香化浊,使毒热之邪从肺卫宣泄而去,湿毒之邪从小便化解而去[13]。
1.2.4 降止于大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半硫丸,以半夏与硫磺各等分配伍,可温肾逐寒、通阳泄浊,用于阳虚便秘。
2 讨论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有升、降、出、入、收、散,升降又是出入的基本前提。从五脏六腑来看,六腑均主降,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五脏以心、肝、脾、肺、肾则升降出入收散之功皆有。胃气得降,则六腑得降,二便通利;胃气得降,则逆气得降;胃气得降,则升降有序,生长化收藏;胃气得降,则水、湿、痰、瘀、热等产物皆随气而降,或化于无形,或从二便出。《本草经集注》记载[14]“半夏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故半夏主降主散。半夏降机起点可始于脑窍、咽喉、胸肺、胃。半夏降机的终点,主要方式为散于无形,而《温病条辨》中认为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15],亦可散浊阴从二便出。
2.1 半夏的配伍与降机的关系配伍直接关系降机的起点。无特殊配伍时,半夏从胃降,半夏、生姜配伍为基本降胃之方。而半夏配伍天麻,可使降机从脑窍开始;半夏配伍瓜蒌,可使降机从胸肺开始;半夏配伍厚朴,可使降机从咽喉开始。且配伍直接关系降机的终点。无特殊配伍时,半夏皆降浊于无形。半夏与麻黄配伍时,可将升降之机发挥于太阳表,散邪从皮肤出。半夏配伍茯苓、甘遂使水湿从小便出,配伍硫黄温肾逐寒以治阳虚便秘。
2.2 半夏的剂量与降机的关系药证是辨证施治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既包括选药,又包括药量。量效关系研究发现,《伤寒论》中半夏的疗效发挥主要在于药物配伍,但是与黄芩、厚朴配伍时呈剂量相关。因此,在以降机为核心思想选用半夏时,必须考虑其剂量对降机的影响。总观以上诸方中半夏的剂量,半夏半升(64 g)以下用于降轻微逆气的作用;而对于逆气较重者,则加大用量至一升(128 g),而大半夏汤中更是用到二升(256 g),重降逆气。临床研究发现,有用大剂量半夏治疗胃脘嘈杂(半夏半斤,320 g)[16]、失眠(清半夏120 g)[17]者,又有大剂量生半夏(50 g)治疗多囊肝多囊肾者[18]。由此可见,半夏剂量的选择与逆气程度相关,而与半夏降机路线的选择无明显关系。
3 小结
从八纲及病理产物来看,半夏为阳明降药,通过配伍可应用于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太阴病,而且实证宜用,虚实夹杂、虚证通过配伍亦可用之,其无明显寒热属性。通过人体最大的降机以降胃气,可从脑窍、咽喉、胸肺、胃始降,且水、湿、痰、瘀、热等亦可随之而降,或降于无形,或散邪于皮肤及二便。半夏的剂量与降气的力度有关,与降机路线无关。因此,临床时应“辨机用药”,严格遵守半夏的配伍及量效关系,最大程度发挥其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