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创新模式探索
2021-04-18鲁世斌葛保辉
杨 金,樊 敏,鲁世斌,葛保辉
(合肥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课程思政”教育不是在高等教育中新开设课程,而是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格局[1]。“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1 “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于新工科课程教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还略显发展后劲不足,课程建设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制规划建设不完善。健全的、有效运行的教学机制体系是“课程思政”良好发展的根本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依托教育全过程的决策机制、管理体系、实践规范、效果评价等[2-3]。但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试行阶段,机制规划、决策制定缺乏经验和数据支撑。(2)认知融合程度不高。在现行高校工科课程教学机制中,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更多强调育智,在全面思想政治培育实践中,往往融合生硬[4]。这就容易导致思政教育、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两张皮”,融合度不够。(3)资源挖掘不够。很多高校的课程培养方案仅强调专业知识传授,但缺少思想政治引领。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点,无法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知识点之中[5]。(4)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整体基础相对较差、专业教师思政专业功底较薄。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成体系,工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质量评价体系可借鉴参考经验少,教师和学生双方工作学习教学考评中缺乏激励体系等[6]。
目前,距离教育部对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 课程思政创新模式
以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主要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立足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从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激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构建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任务。
2.1 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课程思政研究中存在很多老师个体“单打独斗”、不成体系、不够系统的状况,从机制构建、党员带动、教师主体思政能力与素养培养等方面着手探索课程思政的队伍建设。
1.机制构建。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职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课程帮扶人,建立教师的帮扶体制机制,思政教师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学院通过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课程说课、研讨交流、课堂观摩等形式对课程负责人进行课程思政帮扶。
2.党员带动。学院以优秀党员教师代表作为团队引领,同时强化学生党员的使命感,提升党员的荣誉感,引导学生践行爱国思想。例如:以建党节、国庆节为契机,举行特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党员毕业生到工作中继续发挥党员作用。
3.教师主体的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知识认识不深,体会不透,特别是对一些思政前沿问题缺乏了解,专业性大打折扣。因此,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必不可少[7]。首先,要组织政治学习,这是最容易实施也是效果最明显的一个方法。通过政治学习,专业教师不仅能够提高思政意识,还能够深刻理解并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思政建设的能力,提高具体课程的育人质量。其次,要增加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知识阅读量。人文知识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使阅读者感悟人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追寻人生的真谛。专业课教师要制定适合自身的阅读计划,通过增加阅读量的方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再次,要组织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采取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备课的形式。在备课过程中,探索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会商研讨机制,更好地促进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既有利于为知识点找到最适合的思政元素,又能够促使专业课教师深入领会思政内容。
2.2 教学模式实施
2.2.1 确定教学理念
采用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8],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学理念有机融合,按照“以需求为驱动,以问题为牵引,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基本思路进行课程设计,做到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教育同步发展。
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同时还要做好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科学精神,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2.2 靶向课程思政设计
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综合素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种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具体实施方法和过程如下:
1.课程标准“思政”。将思想教育融入课程标准,以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为例,综合课程特点和德育内涵,课程组修订了原有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以知识传授为基,以价值引领为纲,做好知识拓展与技能培养的同时,融入人生观、价值观和课程思政要素,抓好顶层设计(图1)。
图1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案例图
2.教学内容“思政”。对教材的单元主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挖掘,为每个单元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的应用,引入现实热点事件和社会现象并进行剖析,如“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中国制造等实例,结合集成电路、尖端芯片、太空探索等前沿热点话题,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让学生从思考讨论中自发地接受熏陶和教育。图2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放大电路应用中融入探月工程思政点。
图2 教学内容PPT展示图
3.教学方法“思政”。对接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实践训练法以及归纳总结法等,将实践、能力、思考的哲学专业思维引入教学过程中,同步植入知识教学和社会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2.3 借助智慧教学平台
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的特点,将线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手段的补充和丰富,加速促进高等教育方法的革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相协调、相融合”的教育新生态,有效地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的深刻变革,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体制机制。本课程主要选取超星泛雅学习通平台(腾讯平台为辅佐)为线上交流平台,思政内容易于线上教学与讨论,易于推广。
2.2.4 创新教学手段
研究“OBE成果导向+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加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政点适时穿插其中,润物细无声,实施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
2.3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重点研究过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方式,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制度,设计“理论与实践并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基于“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考核方式,增加思政考核比例,通过目标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措施,建立融入大国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自我认知、团队合作等体现思政元素的评价体系。
设计采用以下考核指标。(1)学习态度;(2)作业;(3)课堂表现;(4)学生自评与互评;(5)终结性考核(一般为期末理论考试)。具体说明见表1。
表1对课程考核评价进行多元量化处理,增加过程性考核权重(由之前的30%增加至目前的50%),并打破传统的教师作为单一考评人的局面,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活动,也更注重隐形的思政引导。此评价标准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佐证,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表1 课程考核评价量化标准
3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高校各部门要积极联动、实施课程建设,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模式,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高校各学科各专业要做好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和质效评估,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综合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评价机制上做好有机结合;全体教学各岗位人员要提升思想站位,深入融汇理论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