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想北平》与《随想录》看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2021-04-18靳佳莹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学作品

靳佳莹

摘要:为了多方面地研究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本文主要以巴金的《随想录》以及老舍的《想北平》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选取了这两部作品中有关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章节进行分析论述,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早期中学西渐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由此得出《随想录》及《想北平》对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交流;早期中学西渐;跨文化交际;文学作品;启示与指导

一、《想北平》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 建筑风格与人文情怀

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代表的是英国最传統的建筑风格。虽然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却也保留着罗马宗教文化,这在建筑上就是一大体现。老舍在他的《想北平》中曾详细描述过巴黎的建筑,对伦敦的描述只是寥寥几笔:“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巴黎的布置比伦敦匀调得多了。”1伦敦的建筑风格保留有很多古罗马建筑特色。观察有些建筑,其中不难发现“英雄状”的屋顶,尖状的设置高耸入云,相对来说略显突兀。其次是相对较低的建筑排成一排,象征皇权至上。

北平,现在被称为北京,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虽然仍然保留着明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故宫,但仍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影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用来形容北京,再好不过了。在老舍的《想北平》中也曾这样描写:“北平在人为中显出自然......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2这种“太极拳”式的建筑不同于伦敦“英雄状”的屋顶,体现出中国人中庸的价值理念。

将北京传统建筑与英国伦敦传统建筑风格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处事方式,人文之道,由此体现在建筑上便是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不管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还是等级森严的三权分立,不管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还是工业化快速发展,不同的发展方式,人文气韵反映在建筑上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文化背景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老舍曾多次出国任教,体会到中西价值理念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由于老舍个人经历的独特性,他在国外任教期间也在不断地进行早期的跨文化交际。在伦敦大学任教期间,老舍对学生们的印象还算不错。“学生们都会听国语,大多数也讲得很好。他们差不多都很活泼......都很爱中国,他们爽直......”3从老舍的描写中,不难发现现如今跨文化交际的部分知识的生动例子。

就性格方面,即使每个人性格不同,大体看来,中国人的性格普遍比较内敛含蓄,而英国人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外放一些。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做人做事首先提倡“时宜”二字。不能太满,亦不能太少。“中庸之道”就是一大体现。意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

英国,由于受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启蒙思潮的双重影响,较早地进行工业化进程,接受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截然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家一天到晚为生活而奔忙。”5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英国人带来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性格上比较直截了当。与“中庸”不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为人处世更显“自尊自傲”。人们乐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办事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旅居国外的老舍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困扰。

三、《随想录》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随想录》等作品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

巴金在法国知名度很大,2005年巴金老先生与世长辞之时在法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报纸竞相刊登巴金的文章,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随想录》中就有不少篇幅是对旅法生活的描写。随着该作品在法国翻译为译本出版,法国不少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巴金热”。巴金笔下的人物与故事情节都活了起来,成为引导法国读者的心灵走向解放的一面面旗帜。随着“巴金热”持续升温,《随想录》中的巴黎、利斯特、马赛等被法国读者传诵与铭记。

1957年,法国作家艾田蒲受邀访华,这是他与巴金的第一次会面。后来艾田蒲也守约完成的当初的愿望。谈起《寒夜》,艾田蒲认为这个“故事毫不客气地描绘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也为女性解放呐喊。”6

不管是《随想录》还是《寒夜》,或是巴金其他的文学作品,在法国受到读者喜爱的同时也为他们带去了新鲜的文学空气。巴金肩上背负的,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使命,更有启发民智的道义力量。这种力量启发了国人,更启发了法国读者,从而为中法文学与文化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二)家国情怀

离开了中国,才更加觉得是中国人;离开了家乡,才觉得家乡是亲。在外漂泊的人,内心始终会有一处故土。的确如此,在巴金的《随想录》中,也有这样的叙写。“离开了祖国,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我是中国人。这感觉并不是这一次才有的。......可是今天不同了。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 人们常说家国之情,可是家与国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身在海外,漂泊无定的中华儿女才会切身体会到。巴金在法国的时光,又何尝不是家国之情无处释怀的日子呢?“我每想到祖国人民在困难中怎样挺胸前进的时候,......母亲的召唤永远牵动着游子的心。”

反观当今文化交流的思潮,每一位置身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人无不心怀家国。国是中国人的国,也是世界范围内无数对中华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外国人的“国”。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从古至今,无数个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都会被这种宽厚的感情所感染。“汉语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则更需要我们怀有这份情怀,宽以待人,用包容的胸襟拥抱来自各方的喜爱。

三、《想北平》与《随想录》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一)多元视角,尊重差异

多元视角需要后天的培养。首先,面对不同文化交流方面的冲突之时,要弄清是什么方面出现了矛盾,比如:隐私、表达方式、价值理念等等方面的冲突。其次,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各方面的冲突,甚至矛盾。所以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需要秉持多元视角,尊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差异。即使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避免冲突,选择一个合适地角度进行解决、调节才是正确之道。“和则两利,分则俱伤。”在处理国际关系,大国外交问题上的方法仍可适用于文化交流领域。

(二)内外兼修,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中国人讲究内外兼修,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提倡内在美。

在文化交流方面,“内”与“外”有着特殊的含义。“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双方的知识储备,即专业素质的体现。而“外”指的是外在的言语风格是否能博得交流对方的喜爱,使对方有眼前一亮之感,愿意并乐于进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这是个人魅力的体现,更需要后天不懈的努力与培养。“内外兼修”意为一位合格的文化交流者,既要注重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外在的个人魅力。

“和而不同”这点并不难理解。“和”指的是和平尊重差异。而不同本就存在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始终。交流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沐浴着不同的文化,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人生而不同,关键是如何在众多不同之中寻找那条最适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老舍,想北平[M].2006,京华出版社.北京:编号059613.

[2]巴金,随想录[M].2014,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3]高方、吴天楚,巴金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J].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2015.

[4]梁瑶,老舍从教经历与其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4.

[5]刘程程,老舍与英国之间关系综述[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