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研究进展
2021-04-17赵颖张小琴
赵颖,张小琴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主要指是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以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腹胀或早饱感、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并排除了可以解释以上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代谢性疾病的一个或一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精神和心理因素在FD的发病过程中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FD的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有增强胃肠动力、抑酸、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抗焦虑、抗抑郁、心理疏导等,存在不良反应大、起效慢、复发率高等诸多局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医药在治疗上具有临床疗效佳、复发率较低的独特优势。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概况整理总结如下。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同精神心理因素,尤其是焦虑、抑郁情绪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调查显示,FD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约54.2%的患者有焦虑和抑郁倾向,高于器质性FD(19%)和其他器质性疾病(28.9%)[2]。还有相关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焦虑、抑郁情绪共病率较高,对治疗和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多方面不良影响[3]。由此可见,功能性消化不良确实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很大相关性,与健康人相比,FD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倾向。在FD的常规治疗过程中加入抗抑郁药后疗效更佳,也佐证了以上观点。许平等[4]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例,治疗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兰索拉唑、莫沙必利,对照组仅服用兰索拉唑或联合莫沙必利,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王新亭等[5]经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较健康人群明显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并对40例存在焦虑或抑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奥美拉唑、莫沙必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黛力新,结果表明,治疗组可更快改善精神因素共病患者的整体症状。近年来,FD发病的本质被认为是脑肠轴功能异常导致脑肠肽水平紊乱,这些脑肠肽包括胃动素、胃促生长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瘦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等等,FD的发病还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对负性心理刺激的反应影响胃肠道功能、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相关[6-7]。
2 中医理论基础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古籍中并无对应的病名,根据症状可将其归纳为中医“痞满”“胃痛”“嘈杂”“嗳气”等范畴。古代医家对情志致脾胃病早有认识,叶天士曾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并明确指出脾胃病与肝木犯病的关系密切。大多数医家认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肝脾配合才能让水谷运化吸收通调顺达,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之,而水谷乃化。”实验研究也证明,中医疏肝理气法可上调下丘脑和胃窦胃泌素、下调生长抑素的表达,促进胃动素、促胃液素的释放,改善胃排空能力[8-9]。此外,经脉循行中,肝、脾、胃三条经脉联络密切,三条经脉在气血分布上相资相助,脾经、胃经的经别、络脉与肝经在食管和咽喉部有联系,进一步显示肝、脾、胃三者通过经络与人体消化系统的广泛联系。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指出:“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中医认为,胃肠动力紊乱与气机失调关系密切,现代医学证明,胃肠动力问题是FD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气机不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发病诱因,可贯穿发病始终。张声生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机为中焦气机升降失调,以中焦虚弱为致病之本,食积、血瘀、痰湿等邪为致病之标[10]。单兆伟也认为,气机郁滞为FD发病的关键,涉及的脏腑除了脾胃和肝还有肺[11]。黄元御《素灵微蕴》云:“胃降则肺气亦降,故辛金不逆。”肺气宣发肃降也可以影响到脾胃功能,现代研究也证实,肺与胃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胃肠道和呼吸道的黏膜可通过黏膜的免疫途径相互影响[12]。
3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的中医证型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较复杂,辨证分型尚未统一。随着精神和心理因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探讨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相关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付丽鹤等[13]统计了60例FD患者发现,经辨证为脾虚气滞的患者最多,较研究人群中其他证型(脾虚气滞型和脾虚湿阻性)的焦虑抑郁得分更高。黄铭涵等[14]在研究中也发现,各证型中脾虚气滞证最多见,但肝气郁结证多见于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肝气犯胃证则多见于伴有焦虑状态的患者,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孟淼等[15]选择100例FD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统计结果表明,肝气郁结证患者评分高于其他证型,且证候积分与评分为正相关。刘汶等[16]在研究F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情绪状况的关系时发现,在各证型中,情绪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中情绪差的构成比占95.2%和76.7%,得出了FD确实与肝失疏泄有关的结论。曾志聪等[17]调查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中不同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采用王琦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结果发现,气郁质和湿热质的FD患者更易伴焦虑抑郁情绪。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的中医治疗
4.1 从肝论治《血证论》云:“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脾胃升清失职,从而出现纳差、腹胀、胃痛、痞满、嗳气等症状,可用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等疏肝之品使肝脾协调。生麦芽性味平和,是常用的消食药之一,临床可加用生麦芽消食健胃,达到疏肝理气的功效。季芳等[18]选取了240例合并抑郁症的FD患者,随机分为加减柴胡疏肝散组、常规西药组(莫沙必利和泮托拉唑)、常规西药联合黛力新组,治疗4周后发现,中药组在症状改善和降低复发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张一昕等[19]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柴胡、枳壳、厚朴、半夏、郁金、炒白芍、炒白术、茯苓、百合、焦楂曲、焦麦芽、合欢皮等)和西药(多潘立酮、黛力新)联合治疗119例伴焦虑抑郁状态的FD患者,治疗组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3.05%),且焦虑抑郁评分下降幅度均大于单纯西药组。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疏肝之药性味多偏辛温燥,易耗伤阴血,对阴虚体质的患者可能不适宜。岳美中先生有言:“肝宜柔而不宜伐”,故有时需用“柔肝法”以柔肝醒脾,选用芍药、当归、香橼、佛手、合欢花、玫瑰花、绿萼梅等柔肝而不伤阴。周凤霞[20]将自拟柔肝醒脾汤(炒白芍、合欢花、砂仁、柴胡、党参、茯苓、茯神、陈皮、枳壳、郁金、焦楂曲等)联合西药(雷贝拉唑、莫沙必利、黛力新)作为治疗组,治疗焦虑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发现,治疗组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金燕芳等[21]选用柔肝和胃消痞汤作为治疗组,治疗59例肝胃不和型FD患者,对比西药组,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胃感觉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高等更明显,且治疗组的复发率也更低。若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横逆于胃而出现胃痛、嘈杂,可酌情加川楝子、黄连、黄芩、栀子等以清肝和胃。闫晓轩[22]在临床观察大柴胡汤和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状患者时发现,大柴胡汤组(柴胡、黄芩、大黄、半夏、生姜、芍药等)可明显减轻患者抑郁程度,降低抑郁量表评分。以上研究选择疏肝、柔肝、清肝法治疗FD均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证实了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是有效的。
4.2 从气机论治脾胃亏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键,补益脾气是组方用药之基础,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等补气升脾。李金娥[23]以加味六君子汤(人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等)作为治疗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患者,对照组应用多潘立酮联合黛力新,研究发现,治疗组有效率达94.7%,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补益脾气的同时可佐以少许辛散行气之品使补而不壅滞,如木香、砂仁、枳实、槟榔、大腹皮等,现代实验研究证实,这类行气药可促进胃排空,增强肠道传输功能。王晶[24]采用补气、行气法治疗FD伴焦虑抑郁状态,治疗组予枳实消痞丸联合黄芪建中汤,对照组使用吗丁啉和奥美拉唑常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达90%,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嗳气、呃逆、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也是临床上FD患者的常见症状,和胃降气必不可少,可选用旋覆花、代赭石、厚朴、紫苏梗等降气之品。燕军玲[25]治疗100例伴抑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将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紫苏叶、生姜)联合兰索拉唑和多潘立酮作为治疗组,单纯西药为对照组,治疗30天后发现,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抑郁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肖琳等[26]观察了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与西药多潘立酮和抗抑郁药路优泰比较,发现半夏厚朴汤心理评分和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而且胃排空率较治疗前也明显增加。甘爱萍教授[27]指出,可选用条参、麦冬、玉竹、石斛、芦根、天花粉等甘养胃阴以降胃气,正如叶天士“津液来复使之通降”。宣降肺气也是调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要点之一,肺气降则胃气和,选用杏仁、浙贝母、瓜蒌等品肃降肺气以达佐金平木之效。综上,从气机论治FD伴焦虑抑郁情绪除了疏肝气,还可以从运脾气、降胃气、宣肺气多方面调整脾升胃降功能,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4.3 从心肝论治《济阴纲目》云:“脾气人心而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心主血脉,肝藏血,脾胃上输水谷精微以化赤为血,故肝、心、脾胃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大多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虚证候,研究表明,这些心虚证候与FD患者焦虑抑郁以及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28]。提示FD伴焦虑抑郁不仅与肝密切相关,而且与心也联系密切,故可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佐以养心安神法,针对此类患者,可选用合欢皮、茯神、百合、夜交藤等养血安神、肝心同治。谭文婧等[29]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分为疏肝组、疏肝养心组、疏肝黛力新组,研究发现,疏肝养心组疗效明显优于疏肝组,而且在改善患者症状、焦虑抑郁水平、生活质量上有显著优势。林柳兵等[30]采用疏肝健脾养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对照组有疏肝健脾组、西药多潘立酮组,结果显示,疏肝健脾养心组疗效最好,可明显降低患者脑肠肽表达含量。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多病程绵长,久病必瘀,可选适量活血化瘀之品如蒲黄、郁金、三七粉、丹参、川芎等治疗。胡丹华[31]观察了活血行气汤对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FD患者胃肠动力指数的影响,对照组仅予奥美拉唑和黛力新,治疗14天后发现,活血行气组的有效率、症候疗效、胃肠动力指数均优于对照组,而且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中医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加胃部供血、改善微循环、增强胃黏膜屏障、防止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减少炎症渗出等作用。
4.4 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中医特色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主要包括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热熨等。张冰等[32]研究发现,腹针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合并焦虑抑郁状态FD患者时,治疗组焦虑、抑郁评分和胃肠道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了腹针联合心理疗法优于常规药物加心理治疗。袁星星等[33]研究针刺内关、公孙穴对3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影响,对照组为常规西药多潘立酮,治疗后显示,针刺在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症状、胃排空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时间越久,疗效越优。姜开妍等[34]进行了电针抑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肝俞、足三里的实验,实验大鼠外侧缰核βCa MK II的活性降低,激活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说明电针肝俞和足三里可改善抑郁状态和胃肠动力,针刺足三里还可明显调整胃的运动和分泌作用,使原本处于亢进的胃运动减弱,处于弛缓的运动增强。根据经络学说选择相关腧穴并采用适当药物贴敷,也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许建军等[35]使用焦三仙、莱菔子、佛手、干姜贴敷于FD患者中脘穴,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4.5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可降低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临床上值得推广。许政等[36]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抗抑郁药盐酸普罗西汀治疗FD伴焦虑抑郁,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更能从标本两方面治疗,不仅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王会丽等[37]将120例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黛力新,对照组仅予黛力新,研究发现,治疗组有效率为93.3%,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精神状态,减少复发率。张梓凤等[38]采用香花泻心汤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对照组是黛力新联合常规西药,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的有效率、显效率、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等,均优于对照组。郭新文等[39]对80例患者使用舒肝解郁胶囊及文拉法辛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使用文拉法辛,治疗6周后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3.8%,患者的不良症状积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中药与西药能从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发挥治疗作用,疗效明确且药物安全性好,给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5 结语
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具有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在合理用药的同时倡导患者怡情悦性,揆度摄生起居,往往起到不错的临床疗效。但目前仍存在以下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临床样本量较小、说服力不强;辨证分型缺乏统一标准、疗效评价受患者主观影响较大、中医药治疗机理不明确、随访较少等。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样本量、规范统一的量化诊疗标准、制定更客观的疗效观察指标、加强基础实验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