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04-17苏啸天
苏啸天
天津市泰达医院骨科 300147
肱骨远端C型骨折是临床中较为罕见的骨折类型,在临床中较为严重,其特点是由肱骨远端内、外侧柱以及肱骨滑车构成的三角稳定结构遭受破坏。对该类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术前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对手术视野进行充分地暴露,同时具有牢固的骨折固定以及关节面的恢复。临床中对该骨折治疗主要采用后方入路的方式进行入路选择,可根据对伸肘装置处理不同将其分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肱三头肌翻转入路、肱三头肌劈开入路、肱三头肌腱膜舌形瓣入路等多种方式[1]。随着临床中“双柱”理论的广泛应用,重建肱骨远端三角稳定性也受到了临床中的不断重视。切开复位固定术(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是临床中对该类骨折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采用Y形钢板、双钢板等方式,达到对患者治疗的最终目的。
1 手术入路
1.1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该入路方式是临床中常用入路模式,通过对距鹰嘴约2 cm处对患者实施V型截骨,将尺骨鹰嘴的遮挡去除,从而对后方关节进行充分暴露。这种入路方式适用于鹰嘴完好的各类C型骨折患者的入路治疗中,其优点在于与其他入路方式相比,关节骨折暴露充分,且术后通过张力带对鹰嘴进行固定,可便于患者早期功能活动,在临床中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这种入路方式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患者术后大多会出现截骨处骨不连、张力带失效及创伤小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同时,传统的入路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受到影响[1]。
1.2 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 这种入路方式与鹰嘴截骨术差异较大,主要通过肱三头肌两侧肌肉间隙进行入路,同时将肱三头肌牵开后,对骨折关节进行暴露,可避免对鹰嘴与肱三头肌造成破坏。这种入路方式优势在于将伸肘装置的完整性进行了暴露,同时保留了肘部肌肉的血液供应与神经支配,对维持肘后动态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肘功能的恢复,同时,这种入路方式可根据术中实际情况与需要,及时更换为其他入路方式。与鹰嘴截骨入路相比,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但这种入路方式的缺点在于术中对患者术野影响较大,患者大多术野受限,在C3型骨折中术野较差[2]。
1.3 肱三头肌翻转入路 这种入路方式主要在内侧Bryan-Morrey入路基础上,将肱三头肌鹰嘴附着点进行切断,再结合外侧Kocher入路的方式,将肘肌从尺骨骨膜上进行剥离,并于距离鹰嘴10 cm处对尺骨侧缘骨膜切开,并将肱三头肌瓣整体向近端掀起[3]。但在实施该入路方式下,术后的重点在于三头肌肌腱附着点的重建。其治疗优势在于可有效对鹰嘴截骨术后并发症进行避免,同时在加大肘关节屈曲角度的过程中,次入路方式可为其提供充足的视野暴露。但这种入路方式不足之处在于对肘部软组织剥离程度较大,主要被运用于各种复杂、粉碎行关节骨折以及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中;这种入路方式会导致肘后方动态稳定性受到破坏,同时对伸肘装置造成影响;部分患者可能于术后出现腱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4]。
1.4 肱三头肌劈开入路与肌腱膜舌形瓣入路 这2种入路方式具有扩大显露范围的特点,其中劈开入路主要通过后侧正中对肱三头肌与肌腱切开,并对鹰嘴上腱性部分进行锐性完整剥离,同时在鹰嘴上保留少量组织附着,并将肱三头肌牵开。术后对腱端实施直接缝合,可通过鹰嘴骨孔缝线进一步将肌腱固定于鹰嘴上。这种入路方式的特点在于对鹰嘴的完整性进行了保留,对机体血运与神经破坏影响相对较少。不会影响伸肘装置的连续性,患者术后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但不足之处在于对C3骨折暴露不足;患者术后可能会发生三头肌损伤与修复后遗症等不良反应。肱三头肌腱膜舌形瓣入路主要在肱三头肌腹部做一舌瓣切口,这种入路方式优点在于手术操作较为简便,可有效减少对患者手术治疗的时间,对尺骨鹰嘴的完整性进行保留,可被运用于多数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但这种入路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可导致肌肉血供与神经造成破坏;患者术后无法进行早期锻炼;被切断的肌纤维愈合速度较慢,易形成粘连与炎性反应等并发症;同时也会伴有伸肘功能障碍等风险的发生[5-6]。
2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1 Y型钢板固定 Y型钢板是临床中常用的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巩固远端解剖形态对患者进行设计的三叶草型的钢板,通过将其放置于肱骨远端背面,其二者解剖形状相匹配,可对肱骨小腿、滑车等具有一定的夹持作用。通过对横穿内外的螺钉进行配合,可有效的形成等边三角形的稳定结构[7-8]。而钢板结构与肱骨远端骨面具有较好的贴附性,其矢状位与前倾角温和,且双叉分布对称均匀,具有较好的抗扭性;此外,钢板分叉处完美的避开了鹰嘴窝,确保了患者关节在活动中不会出现钢板碰撞的现象发生。但Y型钢板固定治疗却具有一定的使用限制,该固定方式多用于骨块较少、形状较为规则的骨折治疗中,而对于骨折情况复杂或骨质疏松患者来说,其疗效相对较差[9]。
2.2 双钢板 双钢板重建技术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且受到了临床中的广泛使用。有相关研究指出,双钢板结构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钢板,相对于各类单钢板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较强抗疲劳性[10]。因此,双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优质与钢板类型无关,主要取决于接骨板结构。当前临床中常用的双钢板结构包括垂直双钢板与平行双钢板2种。但考虑到肱骨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等相关因素,最理想的内固定技术抑制存在较大争议[11]。有研究认为,平行状钢板固定与垂直双钢板固定相比,在抗轴向负荷与抗断裂能力中具有较强的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扭与抗弯曲功能。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2种钢板相关差异较小,可能与结构钢板完全抵抗肘关节生理负荷有关[12-13]。
2.3 非锁定钢板 这类钢板固定术主要以Y型钢板以及根据患者骨骼特殊形态所设计的钢板,其特点在于钢板形态与患处解剖结构弧度相吻合,术中无需再次进行重新塑形,且钢板厚度较薄,强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对神经的刺激,降低闭合切口过大而出现的皮肤坏死现象发生[14]。其优点在于可完全符合肱骨远端生物解剖结构与力学特点,其骨折支撑性与稳定性较高,患者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但不足之处在于钢板与股面具贴附性较强,随着骨折愈合,后期钢板及螺丝取出造成了较大的困难[15]。
2.4 锁定钢板 研究中指出,非锁定钢板对具有一定骨量的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缺乏把持力,但锁定加压钢板可有效的对此类不足进行解决,主要通过锁定螺钉相结合,避免螺钉出现滑动的现象,可提供较高的稳定性,从而起到内固定支架的效果。此外,锁定加压钢板还能有效地为骨折固定提供较大稳定性,特别是对于骨量差的患者而言具有更佳的优势[16]。
3 全肘关节置换术
在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进行治疗中,对于关节面无法重建以及ORIF失败的患者,可给予患者实施治疗性动脉栓塞术(therapeutic embolization of arteries,TEA)治疗。临床研究指出,TEA假体根据是否存在肱骨髁与侧副韧带完整从而维持关节稳定,且将其分为非铰链式与铰链式2种[17]。由于假体柄存在长短之分,通常长柄适用于对新鲜骨折及病理性骨折、骨不连等患者。长柄可与肱骨髓腔接触面积相对较大,可有效的防止应力集中,从而加强假体稳定性。而短柄则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感染等患者,可避免假体柄过长,导致病灶沿假体植入而扩散[18]。
4 半肘关节置换术
当前临床中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技术尚不成熟,且在欧美国家也并不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措施,在我国也缺乏相关的文献报道。半肘关节置换术(distal humeral hemiarthroplasty,DHH)的选择对结构也有较多要求,需要完整或重建侧副韧带、桡骨小头以及冠状突,因此这些结构对维持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DHH主要适用于对急性的、关节面不可重建的C型骨折。与TEA相比,DHH更适用于对功能需求较高的年轻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早期关节松动的风险,并于后期根据患者需要,将DHH进一步翻修为TEA[19]。
小结肱骨远端C型骨折是临床中较为罕见的骨折类型,通过加强对患者术前评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是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入路选择中不但需要对关节的急性暴露充分考虑,同时还需要对患者术后恢复等相关功能进行顾及[20]。虽然此类骨折在临床中发生概率较小,但对患者的治疗都需要结合外伤因素、骨折类型、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制定,从而提高对患者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