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鹅雏成活率

2021-04-17

吉林畜牧兽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孵化场饲养者鹅群

高 华

吉林省前郭县吉拉吐乡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前郭 131100

一般来讲,孵化出壳到出壳后一个月的鹅都被称为雏鹅。雏鹅绒毛发育不完全,有着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外界温度变化能力较低、消化机能发育不完善等特点。能否在雏鹅期间进行良好的饲养管理对雏鹅的生长发育及存活率有着直接影响,这也关系到后期成鹅的饲养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依据雏鹅期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特性科学合理的制定饲养管理措施对提高雏鹅成活率尤为重要。

1 育雏前期准备

针对雏鹅绒毛稀疏的特点,要提前准备好育雏室的保温措施,增设加温设备,维持室内适宜的温度,保持空气干燥、环境清洁、通风和光线良好。此外,料槽、水槽等饲喂工具以及日常消毒药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2 雏鹅的选择

2.1 观察雏鹅外观

雏鹅引进前要对其脐、肛、绒毛进行观察。首先,雏鹅应选择腹部柔软、脐部发育良好且肛门清洁的个体。雏鹅绒毛潮湿甚至互相粘连的一般为发育不完好的个体。所以,绒毛粗、干燥、有光泽是一个优质雏鹅的基本表现。

2.2 观察雏鹅精神状态与体态

一定要剔除掉外形存在明显畸形的鹅雏,而后采用手抚摸触检雏鹅背部,骨骼发育较为软弱的判定为弱雏,同样不宜选择。雏鹅体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判定标准,大型品种的鹅雏初生重一般130 g左右,中型品种在90 g左右,小型品种也要70 g以上。健康的雏鹅出壳后便能平稳站立,一般表现的活泼好动。选择鹅只目光有神、叫声清脆明亮、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鹅雏。还可以用手握住其脖颈将其提起,鹅雏表现为双腿挣扎迅速有力的;或将雏鹅推倒使其背部贴于地面时,能迅速站起的,一般为生长发育正常的个体,生存力较强。其次,头部直立较高的雏鹅活力更好,更适合饲养。

3 雏鹅饲养

3.1 饮水

鹅雏到来前应检查好育雏室的温度、卫生环境及配套设施。鹅雏由孵化场到来后立刻安排进育雏室,稍微休息后应立即喂水。当孵化场与养殖场距离较远时,为提高鹅雏存活率应先给鹅雏配制10%的葡萄糖水饮用,之后可正常饮用洁净饮水,但应注意保证饮水的温度。雏鹅稍微经过安顿后,饲养者可将其逐只放进饮水器中与水接触,若群体数量大可通过先训练一部分,让其余进行模仿从而学会饮水的方式。因为刚出壳的雏鹅腹中尚有部分未被完全吸收的卵黄,而且卵黄被吸收利用的过程会伴随大量水分的消耗,因此在鹅的养殖过程中初次饮水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雏鹅一旦开始饮水,后期就不能再停止喂水,应保证雏鹅随时能喝到水,天冷时要保证水温适宜。

3.2 开食

饮水后一般要进行的是开食,也就是出壳后1~1.5 d。成鹅拥有嗉囊,但相比而言雏鹅的消化器官发育并不完全,只能储存较少量的饲料。针对雏鹅生长发育特点,饲养者最好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优质饲料,或直接饲喂雏鹅专用料。条件不允许时可将青绿饲料与玉米面、碎米、小麦粉、豆饼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制。为了养成雏鹅吃食习惯,开食当天要秉承少量多次的饲喂原则,室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雏鹅采食时间。每次饲喂间隔约为2 h,重复多次直到形成呼唤即来的条件反射。开食第2天起,慢慢由每天8~10次递减至每天饲喂3~4次,采取食槽饲喂专门配制的全价混合料。当鹅群体数量较大时可采用分批饲喂的方式,保证每只鹅都能吃饱。在开食3 d后饲料中可掺入1%左右的沙砾以促进消化,沙砾大小以能吞食又不致随粪便排出为宜。

3.3 日常管理

日常饲养管理中应多注意观察鹅群,当发现有行动缓慢、精神萎靡、体型偏小的雏鹅时,及时挑出分栏饲养,给予体型较小的雏鹅特殊饲养使其尽快追上同群。饲养密度应该不高于15只/m2,要注意观察育雏室温度,避免雏鹅群扎堆,以免轧死。如见有发病鹅只,应记录好病鹅发病表现,立即挑出及时联系专业兽医进行剖检,尽早诊断并对鹅群实施针对性治疗。吉

猜你喜欢

孵化场饲养者鹅群
被鹅追
孵化场的预防措施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孵化场监控和维护的重要性
孵化场监控和维护的重要性
骑车撞狗倒地受伤 饲养者有责赔四万
猪采食量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红糖水防止鹅中暑
小尾寒羊饲养存在的问题和疾病防治探究
牧鹅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