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口蹄疫病及继发病症的综合防制措施
2022-01-21田来明权心娇崔鹤馨付晓霞田来春田桂杰
田来明,权心娇,李 男,崔鹤馨,付晓霞,陈 绮,田来春,张 鸿,田桂杰
1.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1;2.长春市乾艺生物科技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00
1 流行病学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已发现的口蹄疫病毒有A、O、C、SAT1、SAT2、SAT3和ASIA1等7个血清型。各型的抗原不同,不能相互免疫。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鹿感染发病率可达50%以上,患病青年鹿死亡率较高。患病鹿和潜伏期的病鹿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病鹿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大量病毒。
2 发病情况
口蹄疫病近年来多发生于猪、牛、羊等,在山区鹿场基本不发病或偶有发生,但多呈温和型。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多数鹿场鹿表现临床症状明显、死亡率也较高。本病例为2020年12月某鹿场,其中公鹿120多头,母鹿50头,仔鹿30多头,在2018年感染过口蹄疫,但呈一过性,没有造成任何经济损造失。2020年本病呈急性、多发,病死率高等特点。其中一病例情况如下:2020年11月份,一群20头公鹿中有10余头鹿不吃精粗料,喜卧,个别慢走有跛行现象,麻醉后发现蹄部有破溃,舌有水疱,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效果不见好转,在5 d后其中3头死亡,之后其它圈舍也相继发病,也有死亡现象。经询问畜主没有注射口蹄疫疫苗,初步怀疑为口蹄疫病并继发其他急性病。
3 临床症状
3.1 临床表现
临床上病鹿表现亲食但走到料槽后只闻不吃,后期发现多数以蹄冠、蹄叉、蹄踵、鼻端发生水疱,部分鹿跛行但仍可奔跑,喜三五个成群卧地且随意排尿,病鹿后躯潮湿。后期目光呆滞、弓腰,喜饮水,体温多在41 ℃左右;其中长期不吃不喝的鹿发生死亡,其前期排带黏液性粪便,后期有的带有褐色稀便,有的病鹿排血样稀便,多治疗无效,最后死亡。
3.2 剖检情况
肺脏多呈肉样病变,灰红色或暗红色,质地较硬,小叶间结缔组织变宽,有大理石样花纹,各别鹿有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大叶性肺炎;心脏壁及内外膜有出血斑点大小不一,类似针别大小,多集中在冠中沟处,严重者在心内外膜有片状出血,心包积液;切面可见灰白色条纹,并发症的鹿肝脏肿大,尖叶钝圆;肾脏肿大变软,胃、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肠黏膜易脱落;肠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有出血点;气管黏膜上有多量泡沫状。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
取病死鹿的心血、肝脏直接制成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进行用美蓝染色,在60倍显微镜下观察,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明显的两极着色,菌体形态为球杆菌, 单个存在,在菌体周围有荚膜。即可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4.2 无菌采集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鹿肝脏,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血清裂解血琼脂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发现普通培养基上细菌生长不好,细菌很少;而血清裂解血琼脂培养基上细菌生长好,多为圆形、光滑、湿润、隆起、边缘整齐的菌落。革兰氏阴性,美蓝染色为两极浓染的小球杆菌。
4.3 血清学诊断
采集具有临床症状鹿的蹄部水疱皮和结痂组织共计20个样本,利用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的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了血清学的诊断,检测结果(OD值)如下表,通过OD值显示,20份样品都呈口蹄疫抗体阳性。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检测结果
5 防制措施
原则: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时定量注射疫苗;对于免疫后保护率低一定认真找到原因,对于有临床症状可采取强心保肝,采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措施。
5.1 每年进入秋季全群注射口蹄疫疫苗,对于疫区或曾经发生过口蹄疫的鹿场要加强1~2次免疫。5.2 对于新引进的鹿只进行严格的消毒,并进行隔离15 d后注射口蹄疫苗方可混群管理。
5.3 对于偶发疾病的鹿只认真观察,发现有传染性的病鹿立即隔离,并对圈舍进行严格消毒工作。
5.4 如确诊口蹄疫疾病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在疫情期间,杜绝人员、车辆来往和物品交流,同时场内各区域要严格消毒。
5.5 有条件的鹿场可在圈舍内铺柔软的垫草,减少鹿蹄部的损伤。
5.6 待有症状鹿全部转归后,全群进行一次疫苗接种,并进行全面消毒后,报相关部门经同意后方可解除封锁。
6 小结
口蹄疫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不高,但因各种原因处理不当导致继发病发生而导致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各基层养殖场应贯彻防重于治的观点,保证疫苗足量足头应用;口蹄疫病多继发其他疾病的发生,也可注射魏氏梭菌、巴氏杆菌疫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一定的经济损失。在疫病高发期要做好圈舍内外及人员往来的严格消毒防疫工作。对于发病要做到早诊断、早汇报。当发生疫病时应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对于采食不好的鹿可采取流食且在水中添加可溶性营养物质和可溶性中药制剂来达到抗病毒增加营养的要求。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