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饮论治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

2021-04-17陈娜陈竹郑芝

河南中医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胆南星杯状痰饮

陈娜,陈竹,郑芝

1.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痰饮是由于津液代谢失常、水液停聚所致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湿停留;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致水饮内聚,形成痰饮。而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是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研究发现[1],在气道黏液分泌过程中,正常分泌可维持气道屏障,维持气道上皮细胞功能正常,过度分泌可能导致哮喘患者气道阻塞,进而导致气流受限,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死亡。可见,气道黏液高分泌在哮喘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 气道黏液高分泌与哮喘

儿童哮喘[2]是一种以气道黏液过度分泌为特征的炎性疾病,气道杯状细胞的分化调控与气道黏液的生成和滞留密切相关,选择性调控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的分化,可以减少气道黏液的生成。研究表明,哮喘患儿主要气道病理变化为气道壁增厚、水肿,气道上皮细胞不完整,基底膜脱落,杯状细胞增生、肺泡结构破坏,血管生成及其通透性增加等[3]。而呼吸道黏液分泌是气道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状态下,有加温、湿润、保护气道的作用,且纤毛还可将有害颗粒等排出体外;若黏液分泌异常,长期、过多的黏液分泌,可造成气道阻塞、气流受限,还可影响黏膜纤毛功能,加重黏液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哮喘。

儿童呼吸系统发育未完善,其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较狭窄,黏膜较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及清除功能较差,因此,儿童哮喘发作时具有黏液分泌多、痰液壅阻气道、排痰困难、痰喘症状重的特点。同时,大量黏液堆积形成黏液栓是导致儿童哮喘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目前,西医治疗以吸入激素为主,同时配以祛痰、解痉药物,可以较快缓解咳喘症状,但对于痰液壅盛、喉间痰鸣疗效欠佳。西医对哮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防治方面,对于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深入研究较少。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对现有治疗手段局限性的认识,很多学者已经日益重视气道黏液高分泌在哮喘中的作用,加强对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研究已成为共识[4-12]。

2 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西医认识

气道黏液是由多种黏液糖蛋白、蛋白质、水、补体等组成,包括浆液层和凝胶层,可黏附吸入颗粒、气体和病原体等有害物质。而气道黏液大分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黏蛋白,该蛋白由MUC基因编码的高分子量糖蛋白构成[13]。其中黏蛋白5AC为最主要的黏蛋白,该蛋白大部分由气道黏膜上皮的杯状细胞分泌。在感染、炎症、理化因素等刺激下,气管、支气管中的腺体和杯状细胞增多,黏液分泌异常增加,形成高分泌状态。与正常分泌不同,高分泌即痰液的产生可进一步加重感染、阻塞气道,造成气道损伤,影响纤毛清除能力,病原体及颗粒物质滞留气道,为呼吸道反复感染提供良好的培养基[14]。其中值得阐述的是[15],杯状细胞数量的增多,并非指细胞本身增生,而是气道上皮细胞(纤毛细胞、Clara细胞等)在多种因素刺激下,由非颗粒分泌细胞分化为杯状细胞前体,进一步转变为杯状细胞所致,杯状细胞分化需要在某些生长因子作用下,再次被激活后,进而影响下游信号途径使存活的上皮细胞转变为杯状细胞,促进杯状细胞增生和黏蛋白合成。所以,气道黏液高分泌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3 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中医认识

《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出津的生成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功能相关,其中与肺、脾、肾功能最为相关。

肺主气,通调水道,在津液运行、痰饮形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水谷精微与水液代谢的主要方式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上转至肺,以肺为中心向全身布散的过程。而肺之所以能调节水液代谢,是依赖肺气能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调节腠理开合,促进汗液排出;若肺气不足,无法完成宣降功能,则津液输布失常,饮停于肺,形成痰浊。

脾居中焦,主运化,在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通过胃的腐熟、消化及大小肠所吸收来的水液(精华部分)均上输于脾,再通过“脾主升清”的作用上输于肺,因此,《素问·厥论》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若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则水谷精微及水湿停聚,致痰饮内生。

肾主水,在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故称之为“水脏”。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肾脏是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必经环节,若肾气虚,开合失度,则水液代谢失常,波及肺脾,生成痰病或饮证;其二,肾为元阴、元阳之本,在五行中,肾为水,脾属土,若肾阳虚则火不暖土,脾脏失于温煦,致水湿不运,凝聚为痰;若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导致肺肾阴虚,虚火灼肺,炼液为痰。因此,肾的阴阳平衡是五脏六腑功能的平衡,且对痰的生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即痰“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

综上,痰饮是哮喘最为关键的病理产物,也是哮喘发生的重要病理环节,现代医学强调,气道黏液高分泌是诱发、加重哮喘的重要病理基础。有学者强调,气道黏液属于中医之“津”的范畴[16],津液在体内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平衡,肺、脾、肾三脏气机通畅,水道通调,津液输布、濡养脏腑而不凝,则痰无以为生;若肺、脾、肾三脏气机阻塞,津液凝滞不行,则聚之成痰饮,痰饮凝滞,沉留于脏腑、经络,致病广泛,如痰饮流聚于肺,上储气道,易致咳嗽、痰鸣等症。中医学认为,气道黏液高分泌属“痰”的范畴,痰的内涵为“津、液”,正如《医学正传》所说:“津液粘稠,为痰为饮”。中医的“痰”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具有双重性。现代医学认为,痰是由炎症因子所产生,而气道黏液高分泌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所以,我们将贮留在支气管内的分泌物——“痰”理解为气道黏液高分泌。有学者[17]将“水谷精微及津液代谢的双重障碍”归纳为痰饮伏肺的总病机,其中痰是水液输布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故气道黏液高分泌与中医的痰饮关系密切,其中痰饮伏肺是哮喘发病的关键环节。

4 中医治疗

运脾泻肺化痰汤为我院名老中医黄建业教授所创,为《医方考》清气化痰丸化裁,该方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喉间痰鸣诸症,由胆南星、全瓜蒌、法半夏、陈皮、黄芩、杏仁、枳壳、槟榔、浙贝母、甘草等组成。痰由脾产生后,贮留于肺,郁而化热或从阳化热,酿生痰热,壅阻肺窍,故黄教授强调,哮喘痰热壅肺证要肺脾同治,既要泻肺,也要运脾,一方面清肺化痰止咳,解痉平喘,恢复肺的宣降功能;另一方面健运脾胃,培土生金,治病求本,从根本上祛除伏痰。方中黄芩、浙贝母归肺经;胆南星、全瓜萎、杏仁、法半夏、陈皮、甘草归肺脾经;枳壳、槟榔等归脾经,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化痰同时加理气药物,如全瓜蒌、陈皮、枳壳、法半夏、槟榔等。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肺胃气机升降同源,“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也”;痰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故在治疗时应加上辛温药物,如枳壳、槟榔、半夏等,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思想,配以苦寒之胆南星、黄芩、浙贝母,清泻肺壅痰热。有学者[18]研究证实,清气化痰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基质金属蛋白酶9具有调控作用。陈竹教授发现,该方可以减少气道黏液高分泌,减少痰液生成,加速痰液排出,能较好地缓解痰热壅肺型哮喘症状[19-21]。

5 典型医案

张某某,男,5岁,2018年4月26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喘息半月余,加重伴痰鸣3 d。半月前患儿因不慎外感风寒,出现咳嗽、痰多色白,呈泡沫状,伴鼻塞、喷嚏、喘息气急、夜间不能平卧,经西药(具体不详)治疗后咳嗽症状稍减轻,但痰多、气喘症状仍在,以夜间和清晨尤甚,哮喘发作时气喘、痰鸣,经“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后症状可缓解。近3 d来患者咳喘、痰鸣加重,每次咳嗽约10声左右,痰多色黄而稠,伴夜间不能平卧,鼻塞不通。精神尚可,饮食减退,大便稍稀,小便可。有哮喘病史2年,对蛋白过敏,否认其他过敏史及家族史。查体:形体消瘦,咽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舌红,脉滑数。诊断:哮喘痰热蕴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药物组成:胆南星6 g,黄芩6 g,半夏9 g,陈皮6 g,竹茹6 g,细辛3 g,桑白皮9 g,葶苈子6 g,牛蒡子9 g,炙麻黄3 g,射干6 g,甘草6 g。共4剂,水冲服,每次50 mL,每日1剂,避免辛辣之品及冷饮,多饮温水,喘息明显时可加喷雾剂。

二诊:2018年5月1日。咳喘减轻,时有痰鸣,已无喘憋症状,夜间可平卧,痰量较前减少,鼻塞,喷嚏。查体:咽红(+),舌质红,苔白,脉平。患者症状较前减轻,在上方中加入全瓜蒌宽胸宣肺理气。药物组成:胆南星6 g,全瓜蒌9 g,半夏9 g,竹茹6 g,陈皮6 g,桑白皮9 g,黄芩6 g,葶苈子6 g,炙麻黄3 g,射干6 g,细辛3 g,甘草6 g。共6剂,水冲服,每次50 mL,每日1剂。

三诊:2018年5月8日。药后痰鸣消失,但鼻塞、喷嚏症状仍在,体查:咽(+),舌质淡,苔薄白,脉平,饮食较前好转,二便调,病情明显好转,治以祛邪扶正,益气固表。药物组成:黄芪10 g,白术9 g,南沙参9 g,生地黄10 g,淫羊藿10 g,补骨脂10 g,五味子10 g,藿香6 g,辛夷6 g,苍耳子6 g,薄荷6 g,甘草3 g。共6剂,水冲服,每次50 mL,每日1剂。

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有“肺常虚,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藩篱疏松,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肺气郁滞,宣发肃降失调,致津停成痰;小儿为纯阳之体,疾病易从热化,故临床可见咳嗽、哮鸣、痰稠色黄,加之小儿排痰能力较成人差,年龄越小,痰液潴留量越多,故痰易生难消;若脾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久成伏痰,病久则母病及子。此患儿为本虚标实之证,发作期急则治其标,采用麻黄配胆南星、黄芩、细辛等,宣肺止喘,清热化痰;中期余邪仍在,易反复发作,寒热难消,治以标本兼顾,以胆南星、全瓜蒌、竹茹等清热、化痰、宣肺,细辛、半夏、黄芩等温化寒痰。哮喘初期、中期与肺、脾相关,故未使用温肾阳药物,但哮喘后期当以固本为主,故以淫羊藿、补骨脂、五味子温肾阳。

综上,痰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痰易生难消,始终是治疗哮喘的难点。痰饮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调整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状态,彻底清除留伏之痰饮,才能控制病情,预防复发。因此,探索痰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寻找一种良好的哮喘治疗、干预模式,将为哮喘的有效管理带来借鉴。

猜你喜欢

胆南星杯状痰饮
At the Sea-Side
干眼中结膜杯状细胞及其分泌的黏蛋白的变化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胆南星炮制方法研究进展
胆南星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结肠杯状细胞染色的结果比较研究*
胆南星化学成分的研究
大鼠结膜杯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