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艳虹温脾化湿法治疗小儿脾虚泄经验撷萃*
2021-04-17叶孟娜秦艳虹吕政张民杰
叶孟娜,秦艳虹,吕政,张民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0
泄泻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1],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 甚至会出现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全身中毒症,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5大原因[2]。据统计2017全球195个基准国家因泄泻死亡的儿童超过55万[3]。在我国,泄泻是婴幼儿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多发病[4],卫生部重点防治儿科四病之一[5]。目前主要采取补液补锌、调节微生态及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恢复饮食、保护胃肠道黏膜等手段治疗[6],以对症支持平衡患儿内环境为主,但患儿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等症状得不到尽快缓解,同时可能存在抗生素滥用、用药复杂繁琐等问题。中医中药从整体出发治疗儿童泄泻经验丰富,除中药汤剂内服外,还有药物外敷、推拿、灌肠、熏洗、针灸拔罐等治疗手段,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秦艳虹教授从事儿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30余年,有着丰富的儿童泄泻诊疗经验,温脾化湿法治疗小儿脾虚泄疗效颇佳。笔者有幸跟随秦艳虹教授临证,现将秦艳虹教授的治疗理念及诊疗思路总结如下,供同道一起探讨学习。
幼儿诸泄,脾虚为首
泄泻,作为儿科常见病,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特点进行了总结,总体上认为其与脾胃相关。脾胃病在泄泻发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早于《皇帝内经》中就有“其病飧泄,邪伤脾也”的观点,并影响着后世医家。《景岳全书》明确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为病,责之于脾的学术论断。随着学术理论的多样化发展完善,各医家对于儿童泄泻的辨证分型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如韩新民的湿热泻、风寒泻、脾虚泻等7类小儿泄泻和王静安的脾虚、肾虚两类小儿泄泻等,无论基于何种理论分型,脾虚泄泻始终作为一个重要组成存在[7]。秦艳虹教授总结数年的临床诊疗经验,认为脾虚泄泻是小儿泄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此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密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脾主运化的生理机能尚不完善,继之家长过度喂养,以水谷寒热伤人,损伤脾气,脾更虚。脾主运主化,脾气虚则脾运不行,水谷不化,津液停滞成湿,湿邪中阻,气机不行,水谷清浊不分,清气于下,飧泄乃成,《幼幼集成》对于饮食伤脾所致的泄泻做了准确的描述,“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宜”。由此可见患儿脾常不足、饮食失宜加重脾虚是泄泻病的重要原因。
脾虚不运水谷,水精不布,湿邪内生,合污下降,泄泻始作。湿邪是泄泻疾病过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亦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湿胜则濡泻”,“湿成五泻”,“无湿不成泻”都强调了湿邪在泄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脾虚不运内湿可成,《黄帝内经》中就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论断。脾土之脏喜燥而恶润,易受湿邪困厄,内、外湿邪交合而至困厄脾土,脾困而湿胜,脾气受困,气不运,清不升,浊不降,水谷不分,杂合而下,泄泻以成。可见湿邪是泄泻发病的重要因素,湿胜困脾,脾病、湿邪互为因果,脾病致湿,湿致脾病,两者共同导致了泄泻发病。
以温运脾,以风胜湿
脾虚、湿邪,小儿泄泻发病的重要病因,治疗当健脾祛湿。小儿脾常不足,此不足有绝对的生理机能低下,和家长过度喂养所致的水谷积滞脾不得运的相对不足两种情况,此二者皆导致脾不得运,脾不运而水谷滞,水谷滞为湿,湿则困脾,脾困气机不畅,清浊不分,泄泻时下。治疗脾绝对不足的观点早在《小儿病源方论》及《小儿痘疹方论》用药温补固护小儿元阳中得到了体现,后世医家受到东垣、赵献可等影响治疗儿童脾胃疾病更是重用温补。而实际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食积滞所致的脾相对不足失于运化更为常见,健脾以补的方法在现代并不适用[8]。
秦艳虹教授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及临床经验,认为小儿泄泻治当以温脾助运,祛风化湿。现代小儿泄泻的脾虚为多食积滞所致的脾胃相对运化不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夹杂未消化食物残渣,甚者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喜温喜按等症状。阳能激发促进脾脏的生理功能,脾胃功在运化,脾得阳乃运,故秦艳虹教授在江育仁教授提出的“健脾贵运”的学术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运脾贵温”的观点,根据脾困湿胜致泄的理论,并结合临床诊疗经验,认为治疗小儿泄泻:助运当以温,祛湿当以风宣。脾脏居中央,而灌四方,为至阴之脏,脾冷则水泄利。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盛则阳微,困脾阳,脾寒泻利,脾阳反为水湿所害,泻利更甚。“阳气者,若天与日”,阳能够温煦激发脾脏的运化之功,《古今名医方论》有云:“阳之动始于温, 温气得而谷精运”[9],温以助运,脾运则水湿化,清阳升,浊阴降,湿自去;祛湿以风宣,湿土之邪,以风木胜之[10],风行则肝木得舒,郁遏得畅,清阳得升,湿邪自散,故温运化湿为泄泻治疗大法。
针对于泄泻,秦艳虹教授以理中汤为基础方去人参加上藿香、佩兰、砂仁等辛温之品及防风、苍术、荆芥、淡豆豉等祛风之品,构成温脾助运、祛风止泻的温脾止泻汤,主治大便次数增多、质稀,夹杂不消化食物的脾虚泄泻。理中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治疗脾胃虚寒的经方,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原方中选用人参以大补元气,而小儿脏气轻灵,随波而应,用药当以平和,故去人参以防补益太过而壅滞。同时增用藿香、佩兰、砂仁等芳香辛温之品,辛香醒脾,辛温助脾,调节脾的生理功能,脾运则水化,湿自去,泻自止。若脾阳虚弱较甚,水湿之邪难化,则易出现了水样便,更予炮姜、肉桂之品,补火助阳,温煦脾土使水湿得化。
温运之药辛温,为少火,少火聚而不行,佐以风药灵动之品,宣畅气机,降浊阴,升清阳, 助湿邪从内而消[11]。“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风药性升发,能助脾气升胃气降,清浊各行其道。同时又以辛温助脾阳,以风胜湿,《脾胃论》中就有“寒湿之胜, 助风以平”的论述。秦艳虹教授在治疗脾虚泄泻时,在温运脾胃的基础上加入祛风的苏叶、防风、荆芥、苍术等祛风胜湿之品,取其质地轻扬、能散能走之性,使脾胃健运,泄泻自止。
佐以外治,调护饮食
秦艳虹教授认为,内外合治是治疗小儿疾患的重要法则。小儿年幼,易哭闹,不配合服药,仅通过药物口服治疗不易达到预期疗效。小儿肌肤娇嫩、皮脂层较薄,药物可透皮吸收,药物外用贴敷治疗方便高效。故秦艳虹教授在治疗小儿泄泻时,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止泻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止泻贴由丁香、肉桂、荜茇等药物组成,用药辛温,辛则能行,行则气运,温则助阳。治疗上选取神阙、双天枢、中脘、双脾俞穴位。神阙连通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沟通五脏六腑,是治疗腹泻的主穴,具有健脾胃、止腹泻、解腹痛之功,且脐下角质层薄,贴敷药物易透皮深入,对此,吴师机甚至提出“药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的论述[12]。而中脘、脾俞募配穴能使阴阳通、 刚柔济,调节脏腑阴阳失调。双向调节的天枢穴,具有调气机,温脾阳,止泻利之效。诸穴合用,综合调理。
腹泻作为胃肠疾病,饮食调护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预防脱水及营养不良是核心,除此外还有预防胃肠再感染、脱离病因、腹部保暖等其他护理方式。秦艳虹教授认为预防脱水是调护的重点。脱水是腹泻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亦为腹泻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每年有500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250万为脱水造成[13]。在预防脱水上秦艳虹教授采取自制口服米汤盐水补液,500mL米汤+1.75g细盐混匀做成自制口服米汤盐水,4h内服尽液体。同时鼓励清淡进食,食用易于消化食物,预防腹泻所致的营养不良发生。正在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待腹泻痊愈后再行添加新的食物物种。乳糖不耐受的腹泻患儿,选择去乳糖奶粉或去乳糖豆奶粉,远离病因。强调起居有节,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奶具、便器、玩具等的消毒。在穿衣上,要坚持“三暖,两凉”原则,做到足暖、腹暖、背暖,以马甲或者背心固护腹部及背部,避免受凉加重病情。
典型医案
患儿,男,4个月,2020年8月23日初诊。患儿家长代诉:患儿大便次数增多1月余,5~6次/d,质稀薄,偶见黏液血丝,纳可,眠可,曾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就诊,便常规检查见大便中间红细胞及白细胞,给予磷酸酶钙片、益生菌口服用上述药物过程中化验大便红、白细胞消失,停药后复查便常规,大便中仍见白细胞及红细胞,现大便仍为5~6次/d,稀,偶见黏液血丝,纳差,眠可,啼哭有泪,小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查体: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腹部弹性下降。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泻型)。治宜:温脾健运,祛风胜湿。方药:温脾止泻汤加减。方药如下:白术、茯苓、炒苍术、防风、淡豆豉、马齿苋、白头翁、苏叶、砂仁、广藿香各6g,炮姜、肉桂各3g,5剂,1剂/d,水冲服,早晚空腹温服,同时告知家长护理调摄注意事项。佐以止泻贴贴敷双天枢、神阙、中脘、双脾俞3h,1次/d,连用3d,嘱患儿4h内服尽500ml自制口服米汤盐水并告知家长护理调摄注意事项。
2020年8月27日二诊:服药后大便肉眼可见血丝、黏液明显减少,大便4~5次/d,便质稍稀,啼哭有泪,小便量正常。体格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治疗:上方加芡实、莲子、薏苡仁各6g,继行止泻贴贴敷治疗。停口服补液汤。
1月后患儿复诊,患儿大便2次/d,糊状金黄软便。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
按:该患儿大便次数增多1月余,病程较长,且便质稀薄,食欲减退,结合患儿的舌诊脉象,可以明确诊断为脾虚型泄泻。脾主运化,患儿年幼,脾虚不运,元气生成不足,失于统摄,不能固血,血溢于脉外,故见便血,且水湿不运,水湿停滞成痰随糟粕泻下,故便中见黏液。秦艳虹教授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治疗上抓住主要病机脾虚,以运脾助运、祛风胜湿为原则,温药助脾运,佐以风药去湿邪。故在温脾止泻汤的基础上结合患儿便中带血、黏液便的情况予马齿苋、白头翁,取其解毒止血止痢之功,患儿大便质稀,水湿不化,故以炮姜易干姜,佐以肉桂,温后天之本,散里寒,鼓舞气血生长,充实后天,促小儿生长发育,防止久泻所致的气血不足。小儿泄泻日久,脾虚津液不化,精微不布,肌肤失养,结合小儿小便减少、腹部皮肤弹性下降的情况,判断患儿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当急以补液,1.75g盐兑入500mL米汤口服,盐补充钠,米汤养胃气,两者合用口感佳,促进患儿尽快服用,避免脱水。同时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以温药护腹部胃肠,药物经皮吸收直达病所。患儿仅为四月余大小,尤要注意奶具消毒和腹部保暖,患儿家长为年轻父母育儿经验不足,故详细告知患儿家长养育及调护方法,加强腹部保暖。患儿二诊时便血及黏液便情况明显好转,但仍有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考虑到患儿腹泻日久,脾气定伤,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芡实、莲子、薏苡仁,厚肠胃,固精气,健脾收敛渗湿止泻。
结 语
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育儿理念的优化,因泄泻死亡的儿童人数正逐年下降[14],但儿童泄泻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仍不可忽视。若未及时治疗幼儿泄泻,迁延不愈可能会引发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危害患儿健康,部分研究显示早期腹泻甚至可能引发患儿认知发展受损[15],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泄泻的早期治疗干预尤为重要,物资丰富,家长过度喂养,饮食积滞损伤幼儿脾胃是目前造成泄泻的主要原因。秦艳虹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脾虚失运所致的脾虚型泄泻在临床上最为多见。在治疗过程中以理中汤为基础方加减形成温脾止泻汤,全方强调温运之法,以辛香温散之品助脾阳,辅以风药胜湿,标本兼治,避免病情反复。选用的淡豆豉为本方特色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淡豆豉“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功同风药,取升散,升清阳之意,且为谷类可调胃气,有“下气”之功[16],升降一体,条畅气机,气行则水湿不留,脾弱受困立缓,少量豆豉可透脾虚不运水谷积滞产生的郁热,一味淡豆豉升清阳,调气机,透郁热,配合其他风药及温药,共奏运脾助运,胜湿止泻之功。
秦艳虹教授结合小儿泄泻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总结出如下经验:①目前小儿泄泻以脾虚型泄泻多见,此与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家属喂养不当加重脾虚密切相关,尽管脾虚型泄泻在临床多见,但仍需要结合症状明确诊断,若出现大便臭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状为湿热泻,切不可使用温脾助运之法,以免加重病情。需严格遵照中医辨证施治进行。②幼儿泄泻问诊必需询问患儿泪水、尿量情况,检查患儿腹部弹性有无减少,评估患儿脱水情况,及时通过口服盐水米汤补液,补液同时调养胃气恢复患儿胃肠功能。③幼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治疗脾虚泄泻时,未见水样便,不可投用炮姜、肉桂等大热大温之品,以免燥热伤阴助邪。④重视护理调摄,注重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并进行相关育儿知识教育,减少易感因素在降低疾病复发上具备重要意义。秦艳虹教授通过温脾祛风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泄泻症状,不易反复,故将此经验总结,供各位学者讨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