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壮医三气同步理论谈慢性胃炎的病机与治疗
2021-04-17蔡文威秦祖杰韦雨露黄栎磆黎仁权
蔡文威,秦祖杰,韦雨露,黄栎磆,周 慈,黎仁权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201)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以慢性炎症性细胞浸润为主的疾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饭后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无特异性的症状[1],壮医称为“胴尹”,属中医学“胃脘痛”或“痞满”范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2]。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炎虽已比较成熟,但实施起来不尽如人意,且副作用较大[3]。壮医治病历史悠久,对“胴尹”(慢性胃炎)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壮医三气同步理论为指导、内外联合治疗“胴尹”的民族特色疗法,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
1 壮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壮医认为,慢性胃炎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故又称为“心头痛”(壮文:Simgyaeujdot)、“肚痛”(壮文:Dungxin)[4]。慢性胃炎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多因影响体内人气与天、地之气的同步协调运行,进而影响自然清气和水谷之精气的吸收,致使谷道气血化生乏源而为病[5]。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壮医谓三气同步是指大自然之天气、地气与人气协调、同步而行,三气不调则谷道、水道难通,百病起。《壮医针灸学》云:“痛者,不通,气血凝滞也。通者,不痛,气血调和也。”[5]凡外感寒邪、饮食损伤、情志失调、谷道失养,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均可致谷道调节和化生枢纽脏腑功能失职,使三气不能同步运行,谷道运行失常或阻滞不畅,三气不调导致气结“咪胴”(胃),谷道受阻,不通则痛;或谷道虚弱,运化功能低下,谷道气血乏源,不能濡养脏腑,不荣则痛而发为本病[6]。
1.2 三气同步论慢性胃炎 三气同步理论是壮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壮医认为,人体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属天,壮语称为“巧”,与大自然的天相类,上部之气为天气,指膈以上各部位之气;下部属地,与大自然的地相类,壮语谓“胴”,下部之气称地气,指脐以下各部位之气;中部居中,与大自然的人相类,壮语称之为“廊”,中部属人气,是介于膈和脐之间的各部位之气。功能上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三部之气是相互贯通、同步运行和制约化生的,只有三者同步协调运行,人体才能达到气血均衡、阴阳调和、脏腑自安的状态,才能抵御疾病、保持健康。反之,若体内三部之气不能保持在一定常度内运行,就难以适应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从而三气升降失常,疾病丛生[7]。
1.2.1 天气不降,精气难以下送至谷道 壮医认为,人体内之天部居于上,其质虽轻清向上,但其气却宜降,清轻者为一身之气的精华部分,必须下降至人部和地部,将自然界天气中吸收的清气与水谷精气汇合,化生为气血,充养谷道。若天气失降,不能下送精华物质充养于人、地部,则人体各部气血失充,谷道失荣,故见疼痛。
1.2.2 地气不升,浊气堵塞于谷道 地部居下,其质虽重浊沉降,地气却宜升,上升至人部和天部,与下降之天气交合,方可化生为气血,最终变化成有形之体,形体与功能才可得以维系。若地气不能上升,浊气弥留地部,堵塞于谷道,影响气血运行,使三部之气失衡则发为“胴尹”。
1.2.3 人气不和,谷道失荣 三气中人气主调和,宜有升有降,可调和天、地之气并受两者的制约。若人气调和功能失司,制约不及,人气过度上升或下降,谷道功能异常强大,终致气血偏亢,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若制约太过,则人气的正常运行不足,影响谷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现腹胀、纳差、便溏等症状。久之,则谷道消化吸收自然界天地之气的能力减弱,人体气血化源不足致气血偏衰,谷道失荣而致本病。
1.2.4 三气相生相制失常,“胴尹”乃生 三部之气既相互资生、助长,又互相制约。一方面天气可通过气道直接与人体之气相交换以资养地气、人气;地气上升,通过谷道、水道而与下降之天气交合感应,化生为人气、天气;人气则通过气道、谷道、水道资生助长天、地之气。另一方面,天气只有在地气的收敛制约及人气的调和作用下才能使下降不至于太过;地气则受到天气的下降运动和人气调和作用的制约,才不会导致上升太过或不及;而人气同样受到天气与地气的制约,从而升降相宜、调和有度。即每部之气均可制约其他两部之气,同时又受到其他两部之气的制约。若三气中任何一部分出现异常,都会致使其他两部产生病变,进而导致三气不能同步运行,气结谷道,堵塞不通,故生“胴尹”。
2 壮医治疗慢性胃炎
2.1 治疗原理 壮医治病着眼于畅通人体各部之气,而畅通三气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调气,认为只要一身之气调畅,则血行亦畅,气血调和则疾病可愈。因而壮医治疗“胴尹”主以调气、补虚为总则。调气目的是调节人体内三部之气恢复同步协调运行,三气调则谷道通,“通则不痛”;补虚者补其气,气化成血,使气血充足,三气协调而能共荣胃腑,“荣则不痛”。
2.2 壮医内治法 壮医治病常通过药物和针灸进行调气,根据其治疗原则,将壮药分为调气药、解毒药、补虚药、祛瘀药等。其中调气药能激发或通畅体内之气,通过调节人体内天、地、人三部之气使之恢复同步运行;补虚药则通过补益人体气血,令气血充盈而能荣养五脏六腑,以调整人体机能使之达到正常状态。
2.2.1 壮药“调气汤”“调气汤”的基本组成:五指毛桃30 g,麸炒白术30 g,当归15 g,红参10 g,陈皮6 g,升麻10 g,北柴胡10 g,桔梗10 g,麸炒枳壳25 g,炙甘草10 g。此方集补益、调气于一身,能补中益气令气血充盈,兼调节体内三部之气使之同步运行。
(1)补虚:方中五指毛桃又名土黄芪,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通谷道、水道等功效,补虚功同北芪却不温不燥,更适合南方谷道虚弱患者[8];白术性温燥,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兼补四脏而为资养谷道之要药;当归功擅补血,通谷道、龙路[9],能内润脏腑,外濡机表,既生血活血,又宣通气分,使谷道气血各有所用;红参味甘微苦,能大补元气,益气摄血,是阳虚、气虚之人首选药物[10]。此4味药合用能益气补血,荣养谷道,谷道之虚得补,“胴尹”乃愈。
(2)调气:桔梗味苦辛,性平,苦可通降气机,气机升降得复,水液归于正化,则胃痛、痞满、泄泻等谷道病证得除[11],其功善通降下气,而天气主降,故能调理“天气”。升麻为引经药,可引谷道清气及诸药上升;柴胡禀生发之气,肝气郁滞者此能舒之,外邪侵犯者可借其枢转以透膈升出之。两药能引诸气上升至天、人部,地气主升,故可调理“地气”。陈皮辛开散行,苦降燥泄,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及通气道、谷道之功效[12],能调节谷道升降之机;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而能调理谷道气机之枢纽;甘草可调和、缓补谷道之气而兼补与调之效。3药均可调节中部之气,主调和而能调理“人气”。此6味药合用则集调天、地、人三部之气,令诸气各归其位、司其职,故能使三气同步运行,胃痛可愈。
2.2.2食疗方“补谷健脾汤”壮医补虚尤强调药物内服,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推崇食疗,即采用药物、食物的特定配比以补益气血,恢复三气同步运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3]。如壮医药膳食疗方“补谷健脾汤”:党参30 g,山药30 g,麸炒白术10 g,陈皮6 g,蜜枣10 g,猪排骨500 g。方中党参、山药可健脾益肺,生津养血,补谷道与气道之亏虚[14];白术能补益中气,燥湿健脾,增益谷道之气;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集调气、解毒、补虚于一体;蜜枣滋补,可健养脾胃,使谷道得荣。此药膳能健补谷道以增抗毒邪之力,温中除湿以祛谷道之邪,毒邪驱则道路通畅,谷道得荣、畅通则三气恢复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胴尹”的目的。
2.3 壮医外治法 壮医治病多强调一个“衡”字,即平衡、均衡,因而在治疗上注重调节人体气血均衡,这就需要通过调节人体三部之气,即通过各种方法来调节体内天气、地气、人气之间的关系,使三者恢复均衡调和,三气复归同步运行。
2.3.1 壮医针刺《灵枢·胀论》载:“三里而写,近者一下,远者三下”[15]。言针刺足三里可以治疗脾胃系疾病。而治疗胃痛,除足三里外,脐内环穴[16](脐窝外侧缘旁开0.5寸作一圆环,均分为8个点,每点为一穴)也是壮医的常用穴之一。操作时可选用规格为0.25 mm×30 mm的毫针向外呈10°角放射状平刺,进针深度约20 mm,强调无痛进针,不做提插捻转,留针30 min后缓慢出针。施针时嘱患者注意力集中于脐部,做均匀腹式呼吸以诱导调气,凡调气成功者,自觉凉气自足部排出,而后觉腹部温热感传向四肢。临床上可单用脐环穴针刺,也可与中医针刺联合运用,依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配穴。通过针刺脐内环穴可以疏通人体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平衡、恢复三气同步,具有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等作用,而“调气”是针刺脐内环穴最重要的功能[17]。
2.3.2 壮医药线点灸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胴尹”是由壮医理论作指导、用特殊壮药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施灸于体表的壮医外治疗法。操作时将药线的一端点燃,抖灭明火,使之燃成圆珠状炭火星,随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迅速点按使炭火星灸灼在穴位,火星熄灭即为1壮,每个穴位重复点灸1~3壮,每日点灸1次。药线点灸通过刺激体表皮肤,达到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均衡的作用,从而使三气复归同步,疾病乃愈,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壮医外治疗法[18]。
2.3.3 壮医其他疗法 壮医经筋疗法、壮药穴位贴敷疗法、滚蛋疗法、针挑疗法等壮医外治法,亦多假借刺激人体三道两路,从而疏通谷道之气血,振奋体内正气而驱毒外出,达到调节人体三气恢复同步的目的,最终疾病向愈[19]。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45岁,2019年10月24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1个月余。患者自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脘部疼痛,呈阵发性隐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5 h不等,无心悸胸闷,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伴有腹胀、干咳、反酸,小腹偶有下坠感。平素易急躁,口渴欲饮。未曾诊治,上述症状未见缓解,现为求诊治,遂来我院门诊就。刻诊:胃脘部隐痛,纳寐正常,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淡,苔薄,脉弦细。壮医诊断:胴尹(胃痛);辨证:谷道气虚证。治以补益谷道,调气止痛,方用调气汤加减。处方:五指毛桃30 g,陈皮6 g,升麻10 g,北柴胡10 g,麸炒白术15 g,红参10 g,炙甘草10 g,当归15 g,桔梗10 g,麸炒枳壳25 g,厚朴10 g,郁金15 g,大腹皮10 g。7剂,1剂/d,水煎至200 mL,分早晚温服。配以壮医针灸治疗,取穴:脐内环穴、足三里穴、内关穴、脾俞穴、胃俞穴。手法:针脐内环穴向外平刺,用平补平泻手法,不求酸麻胀痛针感,结合患者腹式均匀呼吸以调气。针足三里穴,用吐纳补法,补4次,以上穴位留针20 min。其余穴位用药线点灸,每穴点灸3壮。每周针灸3次。并配合食疗方补谷健脾汤:党参30 g,山药30 g,麸炒白术10 g,陈皮6 g,大枣10 g,猪排骨500 g。10剂,每2日1剂。用法:上药洗净,加水适量,先下猪排骨,武火煮沸后,再纳诸药,改文火炖2 h,撇去浮油,加盐少许,饮汤。
2诊:2019年10月31日,患者诉服用上药后胃脘部疼痛明显缓解,偶有发作,现症见:干咳,胸口至咽喉位置有异物感,饭后尤甚,喉镜检查示有慢性咽炎(具体不详);仍腹胀、易急躁,小腹下坠感较前稍缓解,口干不欲饮,时有恶心,纳常,睡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稍细。予调气汤加味,处方:厚朴15 g,郁金18 g,大腹皮12 g,薄荷15 g(后下),木蝴蝶10 g。7剂,1剂/d,水煎至200 mL,分早晚温服。壮医外治法及食疗方同前。此方服毕后患者胃痛痊愈,干咳仍间断发作,余诸症未见再发,嘱其继续服用补谷健脾汤10剂以巩固谷道功能,适寒温,调情志。电话随访半年未见胃痛复发。
按语:患者谷道虚弱,中气不足,无力运行,使三气不能协调同步,气结“咪胴”(胃),郁滞于谷道;谷道气虚,运化能力下降,影响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气的吸收,谷道气血化生乏源,胃腑不得濡养,故见疼痛。三气运行无序,气逆上肺,气道宣降失常则见咳嗽,胃气上逆则反酸、恶心;气虚无力则三气运行难以同步,气结于谷道而见胀满不适;谷道气虚不能升清降浊,津液难以上送故见口渴,浊气下降不及故便溏。
调气汤兼可调气与补虚,服用后胃痛明显缓解,辨证准确,治法应理,调理两周后患者谷道气虚基本痊愈,另有食疗方兼护三道两路,“胴尹”治疗验效。患者腹胀甚,故加厚朴、郁金、大腹皮以理气宽中、消满除胀。2诊时,腹胀较前稍缓,加大厚朴、郁金、大腹皮剂量以增调气力度后腹胀消除;考虑患者平时压力较大,易烦躁,故加薄荷、木蝴蝶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力,调顺三气以为法。综上,调气汤治疗谷道气虚型胃痛,以其补虚之功增益三气运行之力、调气之法理顺三气令其各循其道,契合病机因而胃痛可愈。另辅以壮医针刺、药线点灸疗法,可进一步强化调气、补虚的作用,如此,三气可复归同步运行,气血均衡,阴阳协调而疾病得愈。
4 小 结
谷道是五谷进入人体并得以消化吸收的通道,上连于口,中有胃肠,下接阴窍,贯通人体天、地、人三部,且与大自然直接相通,为气血化生的主要场所,而谷道畅通尤以气血均衡为前提,只有气血保持充盛平衡,三道两路才会畅通无阻。三气失调,谷道阻滞是“胴尹”的主要病机,故治疗“胴尹”首要调气,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协调,气血均衡方能得愈。西医治慢性胃炎,多以抑酸护胃、调节肠道菌种为主,确有疗效,但副作用多,且易复发。壮医治疗“胴尹”则顾护全局,从整体出发,或调气、补虚,或解毒、祛瘀,或施药线点灸以刺激体表皮肤,进而疏通三道两路,使三气复归同步运行,调节气血均衡;或针刺脐内环等穴位以调气为法,调神为本,令气顺神定,三气同步。最终三气恢复同步运行故而气机调和、阴阳平衡,人自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