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通补”疗法治疗不孕症
2021-04-17李淑女
李淑女
饶阳县中医医院,河北饶阳 053999
不孕症指婚后同居1年而未孕,由多种病因造成的生育障碍[1],主要病机为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临证多从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方面分型论治。近年来,不孕症的西医诊疗已相对规范化,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也越来越多。但是随着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不孕症患者增多,失败的病例也随之增多,超促排卵2~3个周期,移植7~8次未成功者,或移植成功后,到孕中期胚胎停育者,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多数医生的关注点在有无排卵、输卵管是否通畅、精子数量和质量等问题上,诊疗方案如流水线,包括调整内分泌、促排卵、取卵、实验室培养、胚胎移植、黄体支持等[2]。仅有少数医者重视不孕症夫妇的心理、情绪、体质和全身状态。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者多有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肥胖等,妊娠后易出现高血压、高血糖等并发症,如孕前调整至比较好的状态再受孕,往往有好的妊娠结局,所以心身同治和孕前调理值得推广。
妇产科典籍中的调经种子方,综合医籍的求嗣门、种子门专篇专方也很多,颇具疗效,但单纯的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疗程长,见效慢。近年来,很多生殖中心在诊疗方案中虽然也增加了中医药的参与,但方案相对固定,疗效难以保障,没有发挥出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因人施治的优势。
“安通补”疗法最早由珠海道医堂胡逸玄先生首创,用于治疗内科杂症和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笔者有幸与张建民、黎燕玲、张俊清等医师共同探讨,颇受启发。“安通补”疗法的诊疗思路也非常适用于妇科病及不孕症患者。近一年来,反复应用于临床,不断总结提炼,日趋完善,收到满意效果。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安通补”疗法的理论基础
《蠢子医》言:“医道亦从一贯得来。”临证之时要有整体思维,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关系、生活环境、气候等也是一个整体,天时、地利、人和都对人有影响,古人注重天人合一思想[3]。
不孕症的诊治,既要关注病,也要关注人。临床中观察到不孕不育夫妇除了排卵障碍、输卵管阻塞、宫腔环境不良、免疫性因素、精子质量差等具体明确的内在病因外,尚存在诸多外界影响因素,如情绪(常见紧张、焦虑、愤怨、忧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体质(常见肥胖、三高症、瘦弱、痰湿)等。体质受之于先天父母,受后天影响。现代人因生活节奏发生变化,生物钟也受到影响。这些都能影响脏腑正常功能及全身一气周流,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紊乱[4]。尽管现今辅助生殖技术逐渐成熟,但仍然存在久治难愈患者。
为了提高受孕率,受胡逸玄老师启发,治病要先安心,通一气九窍,再补人之精气,故以“安通补”疗法应用于不孕症治疗,收到较好效果。
2 百病皆由心生
《灵枢·口问》言:“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女科经纶》云:“妇人百病,皆自心生。”女子有别于男子,更易被七情所伤。不孕症患者,往往求子心切,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的压力很大,迫切期待治疗效果,而不孕症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时有焦虑抑郁,既不利于病情好转,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反复的不良情绪会影响精神-神经-内分泌通路系统,不良的意志活动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影响促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脉冲式分泌,继而影响卵泡发育、排卵、黄体功能[5-6]。虽然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因素受到一定的重视,但临床实践中仍然广泛存在着不重视情志致病的问题,导致疗效不理想。
治疗以安心、畅情志为主,目标是使之心态平和。七情可致病,也可治病,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具体方法灵活多样,以心理治疗、语言治疗为主,以开解心结、疏畅气机、缓解焦虑、疏导抑郁,以释心怀[7-8]。同时可结合一些现代心理干预疗法,如认知干预,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孕育健康知识,面对面或微信解答患者疑问,除此之外,还包括行为治疗、潜意识疗法等[9-11],同时还可口服中药,如有心气虚、心血虚的症状,而无其他瘀滞者,可予中药补气血安心神,如归脾汤或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3 百病皆郁
3.1 无形之郁指气机郁滞,《济阴纲目》言:“女性多气多郁,气多则为火,郁多则血滞,故经脉不行,诸病交作,生育之道遂阻矣。”不孕症患者多有焦虑、抑郁、紧张、压力大等,凡此种种皆可影响机体一气之周流,导致气机郁滞不通。
治疗应首选通其气。针对无形之郁,可选择或针、或药、或闪罐、或按摩,疏达一身之气机。使中土斡旋,左路升发,右路敛降,一气得以周流。针刺:以调理脾胃(斡旋中焦)、肝胆(左升右降)、心肾(上下相资)等为原则,效果颇佳。具体穴位选择,根据辨证分型灵活多变,如五腧穴、特定穴(原络俞募、交会穴等)、任督二脉等。常用穴位:调理脾胃选用章门、中脘、丰隆、公孙等穴位;升肝降胆选用期门、日月、阴陵泉、曲泉、太冲等穴位;交通心肾选用神门、郄门、侠白、心俞、太溪等穴位。同时可选择疏肝解郁之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小柴胡汤等。
3.2 有形之瘀常见的有形之瘀为湿、痰、瘀血。现代人食多且丰,很多年轻女性喜食生冷、饮料、快餐外卖食品,有以水果为餐者,少活动少锻炼,欲望多,难遂心愿,情志不舒,致五脏失调,湿聚成痰,则成痰湿。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易袭阴位,易伤胞宫,引起妇科诸疾,如肥胖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万氏妇人科》对痰致妇人病有详细论述,认为妇人月经不调有三大原因,其一就是痰脂凝塞所致,万氏说:“惟彼肥硕者,脂膏充满,玄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凝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及为滞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说明了痰阻导致不孕症的机理。
瘀血乃邪气与血相搏结,寒凝、热灼、湿阻均可致瘀;气机郁滞亦可成瘀;脏腑之气虚弱,血脉滞涩,也可致瘀。女子以血为用,瘀血阻滞胞脉、胞络,冲任不能相资,两精不能相合,或胎无所居,则可致不孕症、异位妊娠等。
一气周流是黄元御理论的核心[12-13],可以概括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土为中焦脾胃,四象是肝心肺肾。一气周流受阻,五脏功能皆受影响。虽分无形之郁、有形之瘀,但表现不同,初期可能仅是无形之郁,久病则演变为有形之瘀,两者相互影响,有时可兼见。常见疾病有盆腔粘连包块、附件囊肿、子宫肌瘤、输卵管阻塞、排卵障碍等。
治疗时则以通其形为主要目的,针对有形之瘀,即化瘀滞。痰湿证多见于肥胖型不孕者、多囊卵巢综合征;也有患者虽不胖,但素喜冷食冷饮、多食少动,或先天脾胃弱者,运化不健,常见苔白或厚腻者。方药可选:平胃散、二陈汤、苍附导痰丸、启宫丸等加减应用,药物常选:杏仁、白芥子、苍术、半夏、川贝母、厚朴等。导出痰涎,再调经种子。针灸可选脾胃经穴位,常用穴位:中脘、丰隆、阴陵泉、公孙等。
血瘀证多合并有气虚、气滞、寒凝等,多见舌有瘀点或瘀斑,下腹隐痛、胀痛、刺痛或冷痛等症状,治疗采用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等加减化裁,同时配合针灸疗法[14-16]。宫寒者艾灸命门、关元、中极等穴位,或八髎隔姜灸;血瘀者艾灸膈俞、血海、天枢等;局部瘀络明显者可刺络放血治疗。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亦有优势,常见治疗方法有中药口服、灌肠、离子导入、针灸等,此方面研究颇多,不再赘述。
辟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统养生方式,能激发人体一些“沉睡”功能的觉醒,令其重新启动,可疏导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辟谷也是减肥的好方法,尤其适合肥胖型不孕者,既能减肥,又能调节月经。孕前调理很重要,通过整体调整,月经周期恢复节律,自身阴阳恢复平衡[17]。经调孕自成,母壮子安,还可减少孕期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病概率,究其原因与减肥、锻炼、心态的改变、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的改变等有关。
4 百病皆虚
4.1 女性生理特点妇人以阴血为本,生理上有经、带、胎、产、哺乳之用,最易耗气损血,使正气不足,此为虚也。再加之,现代人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增加,不规律饮食等,故临床不孕症中以气血亏虚为常见证型。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指的是正气、真气。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或机体受邪气入侵,皆因正气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故女子不月”,脾胃与气血生化有关,气血又与月经有关。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充足,血满而溢,月经可按时而下。《妇人规》指出:“调经之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血以安血之室”,故临床遣方用药,需时时顾护脾胃、调理中焦,使其正常运转。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生长发育,肾气充盛,天癸泌至,任通冲盛,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正常,才能有正常的月经和生育,其中肾对生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傅青主女科》指出:“经本于肾”,肾精充足,血海满盈,月经才能如时而下,补肾调肾为调经种子的第一要法。
然先天与后天又紧密联系,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此外,心与脾、脾与肾、肝与肾、心与肾等也都有联系,但总以先天、后天之本为主,用药时可灵活加减。
4.2 治疗方面中医调节周期疗法与现代医药结合,从调理脾肾入手,改善整体状况,以提高治疗效果。
补虚之法,应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其生长规律,此乃天道,天地间有四季轮回,周而复始。月经周期也是如此,顺应天道自然之法,按月经周期之规律用药[18]。
行经期以通调为要,祛陈生新。根据月经量多少,经色正常与否,有无痛经及其他症状,针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应用中药或艾灸治疗。若行经正常,可仅注意慎食生冷,防寒保暖[19]。
经后期(卵泡期):月经过后,血海空虚,故滋阴养血、补虚固本以滋养卵子发育,血海充盈,则可促进子宫内膜增长[20]。治疗方法宜滋阴助阳、阴阳并重;临证时采用调经促孕汤[21]加减,具体药物组成:当归15 g,熟地黄20 g,白芍15 g,黄芪20 g,肉苁蓉10 g,菟丝子15 g,枸杞子15 g,山萸肉15 g,鹿角霜10 g,仙茅10 g,女贞子15 g。排卵障碍者,配合枸橼酸盐氯米芬、来曲唑、尿促性素针,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或中药治疗,并采用经阴道超声监测卵泡生长及子宫内膜厚度。
经间期(排卵期):重阴转阳阶段,出现氤氲状态,“的候”乐孕之机,指导同房或行人工授精,最易受孕。中药多采用补肾活血,促卵子排出,同时可配合针刺治疗促进排卵,常用穴位:气海、血海、关元、子宫、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等。子宫、足三里加用电针,促进输卵管蠕动。当卵泡直径≥18 mm时,则给予药物促使卵子排出,常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肉注射,可有效促其排卵。
经前期(黄体期):阴血、阴精使卵子发育成熟,排出后需要阳长,逐渐达到重阳,一般在排卵后的6~8 d,阴充阳旺,以利于孕卵着床。此期应予健黄体、助着床为主,多采用黄体汤[21]加减,具体药物组成:桑寄生20 g,菟丝子15 g,川续断20 g,杜仲15 g,山药15 g,石莲子20 g,熟地黄20 g,芡实20 g,升麻10 g,紫苏梗3 g,肉苁蓉12 g,仙茅10 g,炒白术15 g,随症加减。西医认为,卵泡期子宫内膜为增生期,排卵后受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影响转化为分泌期,排卵后加用孕激素改善孕卵着床环境。
早孕期:中医药保胎优势明显,受孕之初,补养气血,固其胎元。常用方剂有寿胎丸、胎元饮、安奠二天汤等,西医多给予地屈孕酮、黄体酮类药物。
5 结语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不孕症诊疗方面,能提高受孕率,流产率和早产率明显下降,且能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现今辅助生殖技术日渐成熟,但成功率低的问题依旧长期存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中医药及中医特色疗法运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中,妊娠成功率明显提高。“安通补”疗法用于治疗不孕症,意在安其心、通其郁、补其虚,同时重视心神同治整体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