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法在糖尿病中的运用

2021-04-17周雨桐倪青索文栋

河南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张仲景泻心汤柴胡

周雨桐,倪青,索文栋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张仲景所作《伤寒杂病论》虽未明言和法,然其所制之方、所用之法多阴阳互调、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将和法贯穿其中。糖尿病证候复杂,与张仲景和法作用机理相应。笔者不揣浅陋,从糖尿病常见证型出发,探析张仲景和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

1 和法求源

和之提出始于西周,“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说文解字》言:“‘和’者,平稳、和缓;协调,关系好,均衡;和,相应也。”传统和文化以儒家为主体,强调事物之间的协调与统一[1]。随着社会的进步,《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相继问世,中医学理论形成。《黄帝内经》认为,百病皆生于阴阳不和,“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提出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治疗大法,以期恢复“阴阳和合”的平衡状态,为和法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至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和法进行了发展和充实,将其应用于临床。后世医家对于张仲景所述和法的内容认识不同[2]。清代程钟龄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认为“伤寒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张仲景小柴胡汤是也。”即为“和解”之法,属于“狭义和法。”用于治疗邪在半表半里、脏腑气血不和之证。也有一些医家认为,张仲景六经辨证以阴阳为总纲,认为疾病的本质为阴阳失衡,治疗疾病为恢复阴阳协调与平衡,如戴北山所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用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即“调和”之法,属于“广义和法”。“广义和法”提纲挈领,“狭义和法”提出了具体的治则治法[3],两者互为补充,应全面看待。

2 糖尿病病机

“糖尿病”一词在古籍中并无论述,按其临床症状,可归为“脾瘅”“消渴”“消瘅”等范畴[4]。《素问·奇病论》言:“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灵枢·五变》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或房事不节、劳欲过度,导致肾阴亏虚、燥热内生;后天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脾气亏虚,脾不散精,清浊失司,聚湿成痰,气机不畅,中满日久,郁而化热,导致络脉郁滞;“百病皆生于气”,长期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湿成痰,化瘀阻络。先天肾阴不足,后天脾胃失养,肝气不疏,产生气滞、郁热、湿浊、痰瘀等病理产物。脏腑功能失常,病理产物堆积,机体功能紊乱为糖尿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临床常见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热阴虚证、肠道湿热证、血脉瘀滞证等证型[5]。

3 和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素问·调经论》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认为“阴阳失和,疾病乃起。”如“脉不和”“睛不和”“胃不和”“卫气不共营气谐和”“太过”“不及”等皆为“失和”所致,阴阳气血失衡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糖尿病亦是由于阴虚、气虚导致燥热、气滞、痰湿、瘀血积于体内的一种“失和”状态,临床以湿热蕴脾、肝郁气滞、肝胃郁热、阴虚燥热、血脉瘀滞最为常见,治疗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辨证运用和法治疗。通过运用具有阴阳偏性的药物,组成具有“调和”功效的方剂,调节人体的“失和”状态,使机体“阴平阳秘”。

3.1 辛开苦降和脾胃《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味过于甘,脾气不满,胃气乃厚。”过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精微物质郁于血内,则血糖升高。可见,脾失健运是糖尿病形成的重要因素,湿热蕴脾为糖尿病常见证候。脾胃同居于中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纳化相得,燥湿相济,中焦气机调畅。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升降失调,脾失运化,精微不化,聚为浊邪,“中气失和,上下不通,阴阳错位,水火失序,由此形成‘心下痞’。”症见体型肥胖、腹型肥胖为主,口黏口甜等,治宜和中降逆,散结消痞,方选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类[6]。半夏泻心汤由张仲景所创,为治疗“伤寒下后,心下满而不痛”之痞,“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方中干姜味辛性温助半夏散结消痞、温中散寒;黄连、黄芩味苦性寒,泻热燥湿,顺应胃腑通降。辛散阳药与苦泄阴药相合为用,调和脾胃升降,气机和则诸症消。口渴者加石斛、天花粉;困倦乏力者加黄芪;肥胖者加二陈汤。现代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够均衡胃肠内分泌激素,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7]。

3.2 疏肝理气和气血《灵枢·本脏》言:“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临证指南医案》言:“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医学真传》言:“消证生于厥阴风木主气……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推动营卫气血运行,生命活动生生不息。“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若长期情志抑郁、大怒导致五志过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见胸胁疼痛,津血不能正常输布则血糖升高。治宜疏肝理气,方选四逆散加减。四逆散原为《伤寒论》治疗少阴阳气郁遏,不能布达四肢之厥证。“调气之药,首重疏肝。”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透达郁阳;枳实行气破滞,芍药苦泄通络;甘草和中。柴胡升散为阳药,枳实、芍药苦泄为阴药;柴胡、甘草辛甘化阳,助肝之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补肝之体,苦温相配、体用相协、阴阳相合,气机调畅,津液运行恢复正常,则诸症自消。临床运用时可加香橼、佛手增强疏肝理气之功;若平素脾气急躁、咽干口苦者,加栀子、牡丹皮、黄芩清热泻火;肝气犯胃,嗳气反酸者,可加柿蒂、浙贝母、乌贼骨。四逆散为调肝理气之方,后世在其基础上所创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也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3.3 清泻热结和肝胃张景岳言:“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甘者,性缓不散,故能留中。热留不去,久必伤阴,其气上溢,故转变为消渴之病。”平素阳盛,脾气急躁之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从阳化热,而见肝胃郁热。《素问释义》言:“食肥则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内热中满则水谷精微郁积、血糖升高。胃热亢盛者选大黄黄连泻心汤,肝胃郁热者宜用大柴胡汤清泻热结。《伤寒杂病论》曰:“胃中有热,则消谷引食。”饮食失节,火毒内生,治以泻火解毒,如《活法机要》言:“消中者胃也,热能消谷,如其热在中焦也,宜下之。”方选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苦寒,清泻三焦火毒。大便不通者加芒硝;失眠、心烦者加栀子;肝郁者合柴胡疏肝散;湿热内盛,胸脘痞闷者合厚朴三物汤、平胃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黄连泻心汤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分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8]。

素体脾气急躁,肝火旺盛者,过食肥腻,酿生痰热,中焦气机不通则可见心烦、胃脘痞硬、呕吐、下利或者便秘。宜以大柴胡汤清肝泻热,柴胡辛散疏肝理气、半夏散结消痞;黄芩苦寒清泻郁火,大黄、枳实荡涤实热;芍药、甘草缓解止痛。辛开苦降,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中焦热结得清,气机通畅,诸症得愈。若热邪盛,则减柴胡用量,加黄连、赤芍、牡丹皮清热泻火;“久病入络”,可加三七粉、水蛭粉、丹参活血通络,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大柴胡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效果较好[9]。

3.4 滋阴清热和肺肾《灵枢·师传》言:“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症因脉治》言:“多食易饥,不为肌肉,此燥火伤于胃,即中消症也。”胃中燥热,上灼于肺,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则口渴欲饮;胃火炽盛,饮食入于胃,食随火化,消谷善饥;热耗阴精,下焦不固,则小便频数。肺胃热盛,肾阴亏虚,方选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加减。

白虎加人参汤为张仲景治疗阳明热盛津伤所设,石膏辛寒散热,知母苦寒清热滋阴,人参、甘草、粳米益气生津,诸药合用,清热生津,使肺胃热清,恢复正常通调水道、运化水液的功能。若津伤明显,可加生地黄、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生津,阴阳互根,滋阴亦可益气。有研究证实,白虎加人参汤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10]。

若热盛肾阴亏虚,则宜采用玉女煎加减。玉女煎是张景岳在《伤寒论》白虎汤基础上加减所得,张仲景所立白虎汤治疗阳明有热之证,清热以和胃。“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胃热日久,耗伤肾水,水亏不能上濡则见口渴,故张景岳在此基础上加滋养肾阴之熟地黄,配伍甘寒益胃之麦冬,金水相生;怀牛膝苦平,引热与药下行,诸药配伍,以寒泻热,以甘滋阴,泻火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补泻相宜,阴阳恢复平衡。现代药理证实,玉女煎能够改善机体氧化应激,调节免疫功能,稳定各类糖代谢指标[11]。

3.5 清热利湿和肠胃《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甘厚腻、膏粱之品,脾胃运化不及,甘者满,肥者腻,肥甘之品酿生痰浊,日久湿热互结,湿性重浊黏滞,下注大肠,则大便黏滞不爽,臭秽难闻;水谷精微不化,聚于体内则血糖升高,形体肥胖。治宜清热燥湿,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芩连汤为治疗太阳表邪不解,湿热之邪内陷阳明之下利。葛根为阳明经药,辛凉清热,《伤寒药性赋》曰:“阳明之的药,脾渴可解而胃热能消。”黄芩苦寒,苦燥坚肠胃,寒凉清实热;黄连“味极苦浓,疗渴为最。”两者清热燥湿最宜。葛根与黄芩、黄连相伍,辛开苦降,清浊有序,使中焦气机恢复调畅。若大便干燥难解,加大黄、芒硝、厚朴;便溏者加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研究证实,葛根芩连汤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12]。

3.6 活血化瘀和血脉《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言:“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也。”《血证论》曰:“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瘀血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产物。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则血脉不通;脾主运化,过食肥腻,运化失司,痰浊内生,痰气阻结,瘀血内生;“阴虚必血滞”,久病气虚不能行气,可致血行不畅成瘀。消渴日久,瘀血阻滞,则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若阻遏心脉,则胸痹心痛;上阻脑络、眼络则易中风、视物昏花;瘀血阻滞,精微不能布达四肢,则肢体麻木凉痛;瘀血日久,蕴毒成脓则发痈疽。治以活血化瘀以和血脉,方用张仲景桃核承气汤加减。方中桃仁破血逐瘀;大黄、芒硝推陈致新;“血得温则行”,桂枝辛温,伍入大队寒凉药中,助桃仁活血化瘀;甘草和中、缓和药性,诸药寒温并用,峻缓兼顾,共奏破血逐瘀之效。血糖控制不佳者加黄连;血瘀明显者加牡丹皮、赤芍、鬼箭羽;以肥胖为主者加红曲、荷叶;口苦、腹胀者可合大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桃核承气汤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腺微循环[13]。

3.7 调畅身心和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糖尿病前期为糖尿病的未病阶段,但其阴阳已失去平衡,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注重调和身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张仲景在其基础上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平素心情舒畅,则脏腑气机通畅,五脏安和,身体康健。《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糖尿病多为饮食不节引起脾胃运化失司,脏腑功能紊乱,故应谨和五味,少食厚腻之品[14]。“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调和身心,才能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做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4 小结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医治法的精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和法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和合”“调和”的学术思想。糖尿病病机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分为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热阴虚证、肠道湿热证、血脉瘀滞证等证型,治疗当运用和法辛开苦降、疏肝理气、清泻热结、滋阴清热、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选用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柴胡汤、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桃核承气汤调整气机、平调寒热、补虚泻实,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注重饮食、运动,调和身心。谨和糖尿病病机,调整阴阳,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猜你喜欢

张仲景泻心汤柴胡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柴胡治疗猪感冒症的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