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病治痰从气*

2021-04-17黎婷刘学孙香娟张丰华

河南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肺系肺胀肺病

黎婷,刘学,孙香娟,张丰华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肺系疾病多见痰证,肺之病变以肺之气变为中心,而痰与气有内在密切联系。治肺需治痰,治痰先治气,治气即调气,调气乃遵肺之本意。临证时应遵循整体观念将肺病、痰、气三者结合,以更好地辨治肺系疾病。

1 从痰治肺

肺系疾病的症状繁多,但主要症状是痰,印会河教授在治疗肺系疾病时,抓住了痰作为主症,他认为痰最能反映肺系疾病的本质[1]。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亦不容异物。从肺作为实质脏器的角度来说,脏乃藏精之所在,“满而不能实”,而痰邪多是实像表现,痰贮于肺,肺必为之所伤。肺系疾病多见痰症,如咳嗽、喘证、肺胀均可见咳吐之痰;哮病主要因伏痰而起,又可闻及喉间痰鸣;肺痿主要表现为泡沫样痰;肺痈可见脓(血)痰等。痰可作为肺系疾病的病理产物,同时痰又是致病因素,能够导致多种肺病的形成,痰滞在肺,肺失宣降,则可见咳嗽、喘证、肺胀等,治痰乃治疗肺系疾病的先导[2]。中医辨病需辨证,如何辨别咳喘是水寒射肺,或是痰热阻肺,或是邪热壅肺,或是风寒闭肺,常常以痰来判断。例如水寒射肺之咳喘,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落地成水;秋燥的咳嗽也可吐白色泡沫痰,但量少,或仅是泡沫而吐不出痰,可落地蒸发。因此,从痰辨肺病,进而可从痰治肺,且研究如何治痰对于治疗肺系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是相对于咳吐痰涎而言。《景岳全书·咳嗽》曰:“咳嗽虽多,无非肺病。”然,咳嗽无不与痰有关[3]。刘河间强调无痰不作咳[4],论述治咳:“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先。”钟新渊[3]强调治咳以治痰为先,认为痰液清除之后,咳嗽未有不愈者。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宿痰伏肺为关键,外邪引动内痰,痰阻气逆则发。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古今医家多有“治哮必治痰”之说,发现蠲涤顽固胶黏痰浊是迅速控制症状、缓解病情的有效措施[5]。

肺胀是由于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导致的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咯痰是肺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6]。病机为本虚标实,虽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稳定期以本虚为主,然痰贯穿于肺胀病机之始终,可知不论急性期亦或稳定期,“治痰”应贯穿于肺胀治疗的全程[7]。

如见患者发热、咯黄痰,舌红苔黄,脉滑数,表现为单纯“有形痰热”之时,是痰在肺也;若患者上述“有形痰热”证不明显,而表现为咳嗽,兼有口臭,大便干结,阳明腑实证时,则为痰热在肠,不在肺也[8]。肺病有些情况症见无痰,并不是真的没有痰,某种意义上可归为“无形之痰”。正如曹艺萌等[9]认为,临床无完全无痰的情况,患者症见无痰,多是两种情况,一是咳嗽初发,痰液还未完全形成;二是患者正气亏虚,气虚火衰,无法炼液为痰且无力排痰。笔者认为还有一种情况是久病迁延,伏痰深居,黏滞难出,此谓“肺病多见痰也”。

2 从气调肺

《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中医之“气”,其内涵包含两方面:一是指在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中流动着运行不息极其微小的精微物质;二是指人体内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或能力的外在表现[10]。《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可见天地之间的气机升降出入是万物生长变化的重要特征,生命的正常活动有赖于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气机的升降失常是病理活动出现的主要原因[11]。

《素问·五脏生成》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脏腑组织气机[12],又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肺为华盖,居高位,肺气宣降,涵盖气机升降诸方面[13],又以降为宜。王志英[14]认为肺为气升降出入的枢纽。肺系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气宣降失常,即肺系病证以肺之气变为中心,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15]。”如咳嗽早期,见外感犯肺,卫表被郁,多属肺气不宣;咳嗽后期,有邪去阴伤,肃敛不及,多属肺气不降。肺病者,气机失调见也,则治肺需调气机。《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即指用苦降泄气之法治疗肺气上逆之证[16]。又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在左侧生发,肺气在右侧敛降,一升一降,气机循环。调肺气需理肝气,武维屏等[17]有论述“肝肺相关”理论,认为“从肝治肺”的精髓是“调整气机,和调脏腑”。肝主疏泄,调畅全身的气机[18],而疏泄功能的实现正是从气而论。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19],肺病在治疗上还需注重与胃与大肠的关系。《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云:“肺胃大肠,一气相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胃同司肃降。如便秘不解可使肺气不得下降,邪气无路而恙病不愈[20]。若大便可见黏液,乃是“上之痰涎,从下而出”。肺胃相关,正如陈修园所说:“肺气之布,必由胃气之输。”胃之通降有助肺的肃降,是肺之肃降的必要条件[21]。有见咳喘甚作呕吐者,若降其胃气,亦可平其咳喘也。可见治法仍是遵循气的升降原理,亦“从气而治”也。然,肺气治而各脏之气皆治[22],则宜调气以治肺。

3 从气治痰

气是人体津液物质运行的基本动力[23],朱丹溪指出:“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五脏六腑之所以相生相养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他认为,津液的整个运行代谢过程,完全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若正气亏虚,气化乏力,或气机壅滞逆乱,或气化失衡,均可使津液流通不畅而化生痰饮[24]。痰病的发生,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严用和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而气结则易生痰,而痰随气升降,故痰盛则气愈结。”[25]《石室秘录·气治法》云:“夫痰之滞,非痰之故,乃气之滞也。”有言“气结则痰生,气畅则痰消。”[26]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云:“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变幻百端。”可见,痰与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陈修园说:“痰之成,气也,贮于肺。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本,水也,原于肾。”具体来讲,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则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失输布,则津液凝聚为痰;脾气亏损,运化无权,水失转输,则水湿停聚为痰;肾气虚衰,肾失开阖,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27]。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而“肾为生痰之本”。痰证多以脏腑功能失调为说,其功能即脏腑之气,是气机的表现形式也。经后世不断发展,又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成痰。肝主升、主动,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因素。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而致津液代谢障碍,产生痰等病理产物,故可曰:“肝亦为痰之源。”[28]痰者,似病在脏腑,实起于气也。

经后世医家不断发展,认为痰的生成并不局限于脏腑功能失常一面,提出实邪亦可生痰,如气郁、火炼、瘀血等多种病理因素均可生痰。如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诸病,多生于郁。”《医方论》曰:“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郁是滞而不通之义,以气机不畅。痰与郁关系密切,临证时大多医家注重治痰以解郁,郁解则痰消[26]。叶天士说“痰因气滞热郁”,王孟英认为“气不运则热郁生痰”,因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停,气机阻滞,郁而生火,痰火凝结;无形之热可以灼津,津凝成痰,痰火郁遏[29]。国医大师郭子光认为:“气有余便是火……降气即为降火。”[12]痰由津停而生,血由津液所化,故痰浊为患,壅阻气血可生瘀血,而瘀血内停、津液不布亦可生痰。如唐容川云:“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名老中医邓铁涛曾提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痰瘀同源,痰瘀皆可因气的改变而生成,痰瘀乃津血之病变;津血的生成和运行,必须依靠气的生化布达[30]。朱丹溪提出“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则瘀消”的治疗思路[31]。唐容川认为“治一切血证皆宜治气。”[32]由此,气郁者因气也,火者、瘀者亦起于气也。

各医家认为,痰的病因病机为肺、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亦或是因郁、因火、因瘀等,总归一点,痰因气病所致也,治气即是治本。痰乃水湿之邪,属阴,静者也;气属阳,动者也,直须动其静,活其气,痰消之,亦无痰生也,故临证时多从气治痰。

4 从气治痰以治肺

笔者认为,“从气治肺”是对治疗肺病原则最基本的认识,“从痰治肺”是对治疗肺病原则最直接的认识。痰与气有内在的联系,既然肺与痰、气相关,那么从痰治肺,而治痰由气入手,即从气治痰以治肺,既与上言“从气治肺”不谋而合,亦是对肺病治疗更透彻的认识。

气为人体之根本,气不顺则疾病生。痰因气病而生,所成症状多端,可分为风痰、寒痰、热痰、湿痰、郁痰等,痰因性质不同,确定的治法则不同,如热痰清之,湿痰燥之,风痰散之,郁痰开之等。方从法出,《医方集解》云:“治痰通用二陈。”二陈汤作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祛痰的代表方剂,其妙处在于既有陈皮行气,又用乌梅酸敛,敛的正是肺气。“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下”,逐渐形成了二陈汤的雏形,后世由二陈汤化裁之涤痰汤、导痰汤、砂枳二陈汤等皆有此意[33]。此外,化痰药之药性无论寒热温凉,都可见辛散之性,而辛者行之、散之,其实也是行气之理,且主归肺经,实乃痰从气治,又直达肺处。“见痰治痰,为治痰之误。”善治者,需治生痰之源,甚不用消痰之药,亦可获除痰之效[34]。治生痰之源需从气入手,无论肺病之痰有形或无形,痰因气生,则应从气而治,然治生痰之源,非摒弃祛痰之药,而是要贯彻“从气而治”的思想。

“善治者,不治痰以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顺矣。”“治气”即调气,以畅达全身气机。故治痰须先调气,治其之根本,杜绝生痰之源头,使新痰不生;已成之痰,可因气畅而输化,故治痰以调气为贵[28]。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了“治痰先治气”的观点:“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中出。”周仲瑛等认为气之为病不一,故痰之为病亦不一,必本其所因之气,而后可治其所结之痰[14]。黄陈招等[35]认为,治痰者,当先调其气,杜生痰之源头。如气虚痰生,气逆痰壅,气滞痰阻,气结痰凝,则气虚者宜补之,气逆者宜平之,气滞者宜行之,气结者宜散之,使气血冲和,则痰无以生。在调气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方法,如兼湿邪影响气化宜行气燥湿,因火邪扰乱气化的宜下行清火,因寒邪凝滞气机的宜温化寒湿,因食滞的则行气导滞,做到法证相应,灵活运用,不拘泥于一方一法[36]。

5 结语

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笔者建议从气治痰以治肺。首先,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上,抓住痰这个主证,即肺病者,宜从痰论治,而痰者,宜从气而治;其次,从气治肺病,亦是遵循肺乃气脏的本意。将肺病与气、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辨治肺系疾病。

猜你喜欢

肺系肺胀肺病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什么是肺胀,如何预防和治疗!
肺胀患者便秘与呼吸困难的相关性研究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脾病候”“肺病候”导引法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咳嗽方和桑白皮汤治疗痰热郁肺型肺胀的疗效比较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穴位贴敷加心理护理对肺胀患者活动耐力的影响
“肺系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体会
黄吉赓应用膏方治疗肺系病经验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