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华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经验
2021-04-17沈丹琪戴小华
沈丹琪,戴小华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的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也越来越多,引起包括心脏、大脑、肾脏等脏器功能受损及减退,尤其是肾脏损害,现已引起广泛重视[1]。据统计,大约18%的高血压患者最终可导致肾功能不全[2]。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出现肾损害,产生微量蛋白尿,一般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并无异常,多经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而被发现[3]。本病与原发病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血压不规则的昼夜节律和24h平均血压将使肾脏处于“三高”(高滤过、高灌注、高压力)状态,终致不可逆的肾损害[4]。近年国内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取得了一些成果[5]。戴小华教授擅从脾论治心系诸病及相关并发症[6-8],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吾师戴小华教授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经验总结如下。
从脾立论,执简驭繁
历代古籍中无高血压肾损害病名的明确记载,早期的高血压肾损害多与高血压症状一致,余无不适,故可归属为“眩晕”,“腰痛”、“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9]。戴小华教授认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劳伤、年迈体虚、高血压延治失治误治等。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早期主要以脾气亏虚为主,病久则脾虚及肾,脾肾亏虚,且易合并痰或瘀,或痰瘀互结。《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全身气血津精,濡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邪,皆通脾胃”。说明诸脏腑病变与脾离不开关系,脾虚会影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失衡。
1 脾与心
《黄帝内经》中记载有“心者,君主之官”,“心主血脉”,“脾胃者,仓廪之官”。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致心阳气血不足。脾主统血,脾虚则脾不统血,基于“精血同源”理论,脾不统血易导致精微流失,产生蛋白尿。白永江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提出心脾同治高血压,可以达到心安脉静血压平的疗效且有良好的“未病先防”作用[10]。
2 脾与肝
肝为风木之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怒而伤肝,肝失条达,头目被扰,则有眩晕,引起血压升高等;脾虚而肝阳愈亢,阴虚则火旺,迫使精微外泄。邓铁涛教授认为脾脏受损,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病[11]。
3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蒸腾运化水谷,补给后天之本。脾虚运化失司,生髓乏源,肾精髓海不足,脑窍失养则眩晕。《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水脏,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虚开阖失司,精关不固,而有蛋白尿的产生。李氏[12]认为早期高血压肾损害中蛋白尿产生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上主张脾肾同治,培土固元收效显著。
4 脾与痰
《丹溪心法》中指出“无痰不作眩”。痰饮是高血压主要的发病原因。脾主运化,功能失司,而生湿生痰,痰湿中阻,气机升降失调,则清气不升,头目失养,发为眩晕即为《灵枢·口问》中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痰郁气机,气血逆行,而引起血压升高;痰浊内阻,水湿泛滥,出现水肿并产生蛋白尿。也有研究[13]发现相比其他证型,痰浊壅胜患者中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肾功能标志物水平最高,进一步证明了痰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关系密切。
5 脾与瘀
脾气的升降出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当气机功能失调,血液运行不畅、甚至溢出脉外,形成瘀血,损伤脉络,尿浊外泄。《仁斋直指方》认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北宋即有“血瘀致眩”的观点。瘀血的形成进一步阻滞营养物质上承脑窍,窍系失养,发为眩晕。周氏认为瘀是高血压病形成的主要病理因素,常以活血化瘀法来治疗高血压病,瘀血型的患者存在微循环变化,血管内皮损伤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高血压病[14]。故认为瘀血也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张景岳言:“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故运行水谷,化津液以灌溉于肝心肺肾之四脏者也。”脾虚可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各标本之证,因此,戴小华教授认为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根本是“从脾”出发。
专注健脾,圆机活法
戴小华教授十分重视脾在高血压肾损害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地位,主张“治病求本,整体论治”,因此在治疗高血压肾损害时,治脾贯穿疾病全程,配合健脾护心,健脾疏肝,健脾补肾,健脾化湿、健脾活血等法,以达标本兼顾,阴阳均衡,形肉气血相称之效。
1 健脾护心
适应于心脾两虚证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气短,心慌,食少,腹胀便溏,不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组方君药用陈皮、白术、党参、黄芪,臣药用山药、酸枣仁、远志、茯苓,枳壳,佐使药用竹茹、炒谷芽、甘草等。
2 健脾疏肝
适应于脾虚肝郁证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胀,胸腹胀满,善太息,食少,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爽,舌淡苔白,脉弦或缓。组方君药用陈皮、白术、茯苓、柴胡,臣药用白芍、当归、川芎、枳壳、木香,佐使药用合欢皮、炒建曲、甘草等。
3 健脾补肾
适应于脾肾亏虚证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五更泄泻,水肿,小便不利,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组方君药用陈皮、白术、熟地、山萸肉,臣药用茯苓、山药、淫羊藿、枸杞子、杜仲,佐使药用牡丹皮、炙甘草。
4 健脾化湿
适应于脾虚湿阻证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周身困重,纳差伴口中黏腻,多痰,舌质淡,苔滑腻,脉滑。药用君以瓜蒌、半夏、薤白;臣以陈皮、白术、茯苓、薏苡仁、枳壳、竹茹;佐使以山药、炒建曲、炙甘草等。
5 健脾活血
适应于脾虚血瘀证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气短,乏力,胸胁疼痛,痛处固定,皮肤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沉涩。药用君以黄芪、当归、赤芍;臣以陈皮、白术、山药、川芎,桃仁、红花;佐使以炙甘草等。
脾肾同治,顾脾助肾
戴小华教授认为,高血压肾损害病因不外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主要为肝、脾、肾,且本病多发于老年人,其中脾肾气虚更为多见,可作为切入点治疗高血压肾损害。《医宗必读》:“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病不生 二脏有相赞之功能。”[15]说明李中梓非常重视脾肾同治。仲昱等人经研究发现脾肾在高血压肾损害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6]。
脾肾系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脾运化水谷,有赖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养,肾所藏后天之精及化生的元气,也需脾后天运化之水谷充养,即脾肾在病理上有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等关系。《脾胃论》中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久病及脾,或平素偏嗜肥甘厚腻伤脾,脾虚运化失司,谷气精微不能滋养后天;脾虚气机升降失调,水液停聚,而生湿生痰,且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而瘀,阻滞肾络,精微外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也”。阴气即指肾中精气。肾气可因先天不足、久病不愈、年迈体虚、房劳失度等而虚衰,肾元不足,阴阳失调。《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劳作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清浊不分,有精微失固;肾气亏虚,蒸腾气化失调,下焦开阖失司,精关不固,夜尿频数伴精微外漏,产生微量蛋白尿。脾肾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病情,致疾病迁延难愈。脾与肾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脾肾同治,顾脾助肾。
扶正固本,兼祛痰瘀
脾肾气虚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病程进展的标志之一,脾运失常,水液停聚,加之饮食失度,纳食滞脾,不能化生精微水谷,痰浊由生。肾气亏虚,久之气虚及阴,肾阴虚耗,阴虚则火旺,灼伤津液,导致瘀血。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高血压肾损害,成为高血压肾损害重要的病理机制[17]。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在扶正固本的同时,也需兼顾痰瘀。
戴小华教授常用基础方“陈皮10g,白术10g,茯苓 15g、山药 15g、枸杞子 10g,牛膝 10g,丹参 10g,酸枣仁 20g,远志 15g,天麻 20g,蒲公英 20g,木香 6g,甘草10g”治之。
基础方中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有滋阴补肾、固涩精微之功效,牛膝可强补肝肾之功,也可利水活血,丹参行活血化瘀,利水通络之功酸枣仁、远志合用以养心安神。天麻为止晕之良药,山药补脾肾之气,陈皮为健脾要药,与白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助白术利湿化痰,杜痰生之;木香行气宽胸除胀;蒲公英清热散结,防温燥之品伤阴,甘草补益脾气,调和诸药。全方脾肾共调,标本兼顾,清补兼施,则能发挥健脾益肾,祛瘀化痰之效。现代药理学认为:枸杞子、牛膝均能对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发挥作用[18,19]。丹参经研究发现也有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20]。其中酸枣仁经研究证实其有明显的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21]。多项研究表明天麻具有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肾脏炎症和纤维化[22]等药理作用,陈皮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23]。有研究发现茯苓、蒲公英中有效成分均能发挥保护肾功能的作用[24,25]。现以戴小华教授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1则病案为例说明之。
验案举隅
程某,男,62岁,2018年11月17日首诊。主诉:反复头晕头痛5年余。5年前体检时发现最高血压达165/102mmHg,一直未口服降压药物。近1周头晕头痛症状加重,伴失眠多梦,胸闷气短,腰膝酸软,纳差伴口中黏腻,夜尿次数增多,大便正常。查体:BP:169/105mmHg,HR86次/分,律齐,无杂音。双下肢不肿。舌黯淡,苔白腻,脉濡。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查肝肾功能、尿常规未见异常,尿微量白蛋白:64.7mg/L,血β2-微球蛋白:2.47mg/L。中医诊断:眩晕病 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 中危)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疗方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5mg qd(早1片),氯沙坦钾片 50mg qd(早1片);中医以健脾益肾,祛瘀化痰为治法,处方:枸杞子 10g,牛膝 10g,丹参 10g,酸枣仁 20g,远志 15g,天麻 20g,陈皮 10g,白术 10g,茯苓 15g,蒲公英 20g,木香6g,甘草1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5剂停2天。并要求患者继续监测血压,饮食清淡,适当运动。
2018年12 月10 日,二诊:患者主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较前明显缓解,偶尔有胸闷,小便次较前减少。查体:BP:145/84mmHg,HR80 次 /分,律齐,无杂音。双下肢不肿。舌黯淡,苔薄白,脉濡。处理:处方:上方加枳壳10g,15剂,服药方法同上。
2019年1 月3 日,三诊:诉头晕等诸症好转,继用上方15剂,隔日一剂,早晚分服。
2019年1 月31 日,四诊:患者无不适主诉,夜尿1~2次/晚。复查肝肾功能、尿常规无异常。尿微量白蛋白20.1mg/L,尿β2-微球蛋白 0.26mg/L。处理:①西药继服,停中药;②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随访2月余,患者诉已无不适,纳寐可,二便调。
按:一诊:患者男性,年过半百,久病致虚,脾肾亏虚,先后天不能相互滋生,气血津液匮乏,阴阳失调,内生诸邪,上扰头目,见头晕;淤血阻窍,发为头痛;年老体虚,气机不畅,则有胸闷等不适;精血不足,心神失养,故失眠;脾虚痰生,有纳差伴口中黏腻感。结合舌黯淡,苔白腻,脉濡,辩证为“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予以基础方健脾益肾,祛瘀化痰,消除尿蛋白。二诊:患者口服中药治疗后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症状明显缓解,说明基础方治疗有效,仍诉有胸闷症状,舌黯淡,苔薄白,脉濡,气机阻滞未明显改善,中药在原方加用枳壳行气宽中,山药补脾胃,作用缓和,以助后天之本,加强治疗效果。三诊:患者诉诸症好转,舌黯苔白腻之象已改善,暂继续予以健脾益肾,祛瘀化痰之剂巩固疗效。四诊:随诊2月余,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血压控制达标,也明显改善了头晕、失眠多梦、胸闷等症状,早期肾损害指标基本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