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化学课程思政“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17韩雪莹窦德强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中医药育人

韩雪莹,窦德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现代化事业,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将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中医药工作,并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中药领导批示。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2021年3月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中医药振兴和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黄金时机。

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目标,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从课程思政的新视角深入研究和探索专业课教学模式,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工作。思政元素是以隐藏的形式蕴含在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之中,而且不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故需要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并将其渗透、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目前尚无太多现成的、能直接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参考资料。中药化学是中医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中蕴含了大量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因此,对中药化学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进行探析,挖掘中药化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1 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1.1 从政治高度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相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德才并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它是以具体学科课程的讲授为载体和依托,深入挖掘、提炼与构建学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无缝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赋予的新使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实现高校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1.2 从教育学角度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观,对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师道观赋予了许多新的时代内涵并给予了科学的诠释。课程思政与传统专业课教学的最大区别是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之外,更侧重于揭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密切联系。传统专业课教学更注重于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塑造和道德教化等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强调: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认为任何教育最终目的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之成为“人格完善”的人,而要实现这一德育目标,就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专业课教学注入“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实现“育分”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保证高校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社会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现代化人才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日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思潮也呈现出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也越发表现出自由化、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风气。例如,药品本来是护佑人类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但是极少数唯利是图的不法企业和个人,公然制造和售卖假药,酿成重大药害事件,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3]。更为心痛的是有些假药制造者和贩卖者曾接受过多年的医药专业高等教育,这无疑为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高等医学院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学生医德医风和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从高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源头上减少和阻止药害事件的发生。

中医药事业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因此,要求中医药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职责,担负着传承和创新祖国的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医药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对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化学课程思政“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中药化学是在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先进技术手段来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是联系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桥梁,是中医药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之一[4],其中蕴含了大量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学习和从事中药化学行业,既要坚定传承与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自信、具有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更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敬业精神。在讲授中药化学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技能,还要突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因此,中药化学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基础上,深入挖掘中药化学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将思政之“盐”溶入课程之“汤”,形成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其中,将价值塑造放在育人工作首位,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提升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行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明确提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按七个学科门类列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中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是“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5]。

在中医药院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各门中医药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开创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3 中药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构建

3.1 贯彻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为了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支持中医药的方针和政策。为此,在授课中有机融入党和国家关于中医药发展相关法律规定和方针政策。比如:我国《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6]。通过这些内容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与重视。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指挥下,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现代大国疫情防控战争。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3位院士为首的中医药专家团队以及从全国抽调的数以千计的中医药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药援助队伍逆行而上,日夜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践行中医药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他们从中医古典医籍中深挖中医药精华,在传统方剂中寻求有效方法,提高了新冠病人治愈率,中医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占比达92%[7],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因其在我国抗疫中取得了显著治疗和预防效果而引发了全世界关注。教师要以中医药在我国和世界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在人类和平和卫生健康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切身感受和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导学生积极参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重大科研问题,引导学生多研读中医药经典,深入挖掘祖国中医药宝库的精华,善于从中医药古方和典籍中寻找灵感、汲取有益的专业知识,并利用现代中医药技术进行提取和检验,做到古为今用,推动祖国中医药事业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不断高质量地向前发展,让中医药这块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3.2 突出价值引领,厚植爱国情怀

中药化学课程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因此,既可以向学生传授中药化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学科发展成就时,可介绍中医药研究史上众多名人和当代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从古代神农尝百草,成就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完成药学巨作《本草纲目》;从研究先驱陈可恢、庄长恭等到当代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弘扬和学习他们爱岗敬业、钻研奉献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优秀品质,发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培养和塑造青年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质。

在讲授萜类和挥发油时,引入青蒿素的研究实例。中国本土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历经艰辛,经过反复实验和探索,发现了抗疟疾的有效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用青蒿素的实际疗效向世界证明了中医药的价值,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这体现了老一辈中医药科学家深深的爱国情怀。青蒿素既是传统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又是中药现代化的成功典范,更是中医药对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讲述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科学报国为民的感人故事,感召学生继承他们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医药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坚定学好专业课程的信心,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拼搏奋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讲授生物碱内容时,引入英国化学家Robinson的事迹[8],他巧妙地运用化学降解的手段成功分离并确定了罂粟碱、尼古丁、吗啡等几十种复杂生物碱的结构,开创了应用纯单体化合物治疗疾病的开端,使得治疗用药更精确。他本人也因生物碱研究的突出成就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生物碱之父”。通过这个事迹,激励青年大学生刻苦学习,引导他们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不要有畏难情绪,而是要迎难而上,敢于攻关科研难题,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始终要保持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树立永攀科技高峰的信心。介绍生物碱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介绍麻黄碱、吗啡、可卡因等与毒品的关系。通过播放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视频片段,教导学生铭记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苦难岁月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抚今追昔,忆苦思甜,以史为鉴,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少年强则国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决心。此外,近年来毒品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宝贵的学习机会,牢记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神圣职责,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忘传承和创新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初心,甘当中医药现代化事业的践行者,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到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在讲授醌类化合物时,引入中医药国际化先行者复方丹参滴丸的研究实例。中医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中西方医药学文化和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如何让传统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整个中药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生产的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成为全球首例完成美国FDA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大样本三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中药制剂,是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性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近年来,国内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多个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文件。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又一里程碑事件。随着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更要始终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具备良好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以及多种综合业务能力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

在讲授糖和苷类内容时,引入诺贝尔奖获得者Fischer、Haworth 的研究实例[8]。德国化学家Fischer在 1884 至 1894 年间对糖类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Fischer投影式”,描述了糖的立体结构。此外,他还合成了葡萄糖等单糖,被誉为“糖化学之父”。他本人也因在糖类的结构、合成研究以及嘌呤合成等方面的杰出建树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Haworth进一步对单糖进行了多年持续不懈地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Haworth投影式”,用最直观的表示方法形象地展示了糖的真实结构。通过这个研究实例,注重培养学生潜心钻研、专注执着、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以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使命必达的工匠精神。

此外,在讲授黄酮类化合物时,引入银杏的研究实例。银杏加工一直备受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银杏浑身是宝,银杏提取物及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通过介绍银杏的开发应用情况,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医药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和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考虑到专业课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制作时间短但信息容量大的专业课教学微视频、引入高质量的慕课等网络课程辅助教学,把以往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拓展为线上和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以赢得更多课堂讨论时间[9]。根据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拓展教师与大学生沟通互动、交流思想的空间和渠道,作为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的延伸与补充,热心解答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增强对学生的育人效果。

3.3 挖掘辩证元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的科学思维

中药化学中的许多知识与思政理论课程中的哲学原理存在着天然的契合性。以中药化学课程中关于各类化合物的波谱解析教学为例,波谱解析的分析原理、方法和实践均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这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将其熟练用于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及鉴定过程。运用辩证思维模式中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寻找和挖掘辩证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先深入挖掘黄酮类、木脂素类、糖和苷类等各类化合物的波谱共性解析规律,再归纳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图谱信息和正确解析化合物结构的水平。运用辩证思维模式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技术,使学生在正确认识中药化学成分基础上,准确把握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最新的实际应用;同时从技术创新发展和促进学科发展的角度,使学生感受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运用自然辩证法中对立与统一的规律,在各章节学习和回顾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反应时,揭示其中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充分挖掘中药化学课程中蕴含的辩证元素,从辩证唯物论角度揭示中药化学药理的辩证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论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举措。专业课教师要把握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契机,深入挖掘课程中“隐性”思政元素,并“植入”到教学中去,将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教学课堂”升级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课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为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传承和创新祖国的中医药事业。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继续深入探索适应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以及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是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中医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