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风的本草溯源

2021-09-15孟祥才曹思思孙佳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伞形基原防风

史 磊,孟祥才,曹思思,孙佳琳,裴 丽*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3.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4.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生物产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中药防风是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 Schischk.未抽花茎植株的干燥根,味辛、微甘,性温,归肝、脾、膀胱经,具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痉之功效[1]。防风是我国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释其名称由来谓:“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2]。防风临床应用广泛,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周身疼痛、骨节疼痛、风寒湿痹等证。本研究系统参阅历代文献经典,古今和参、追本溯源,对中药防风的药名、基原、产地、炮制等的衍变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考证,以期为防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1 药名考释

中药药名不仅是文字符号,也代表了中药的起源、发展、功效等内涵。“防风”一名涵义甚殊,由于历代防风药材产地、品质、风俗习惯等差异,故其异名亦多。一药多名和多药同名情况给防风的采集、种植、加工、临床、科研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中药防风的正名为防风[1]。“防风”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亦名铜芸,其中记载:“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3],此为中药防风正名和异名之起源。汉末《名医别录》则出现“茴草、百蜚、屏风”之记载[4]。魏朝《吴普本草》又为防风增加“茴芸、百枝、闾根、百种”之异名[5]。宋代《证类本草》则依产地不同将防风命名为“齐州防风、解州防风”[6]。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称由来,谓:“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屏防者,义与屏风同”[2]。可见,当时对防风药名的认知主要以其能效为依据。《本草纲目》又云:“曰芸、曰茴、曰蕑者,其花如茴香,其气如芸蒿、蕑兰也”[2],则以防风原植物特征描述了防风之异名。清代《本草崇原》曰:“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名防风”[7]。清末民国时期医学家张山雷《本草正义》曰:“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神农本草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诚风药中之首屈一指者矣”[8]。防风仍以其功能为名。同时期,日本药学家小泉荣次郎在《和汉药考》中将中药防风命名为“回辛、防丰、曲方氏、山花菜、续弦胶”[9]。此外,各产地防风异名各有不同:旁风(吉林、内蒙古、山东),屏风草(辽宁),北风(河北、湖北),山防风、山芹菜根、傍风、扦插防风(山东),黄风、黑风、青防风、口防风、硬防风、软防风(河北),云风(云南),关防风、小蒿子防风(黑龙江),旁蒿、旁洪、傍风、山芹菜根(山东)。还有一些异名可循名质实,考订防风药材基原。“公防风、母防风、硬防风、软防风”主要是以植株开花与否对防风进行区分。植株开花结实者称母防风;因其根心硬,又名硬防风。植株只生叶不开花、不结实者称公防风;其根浆水足、性软、有菊花心,又称软防风。其中,临床以“公防风”为佳,“母防风”根柴性,不堪入药[10]。

2 基原考证

中药防风近源品种众多、来源混乱。早在魏晋时期本草著作中即见有防风植物形态之记载,《吴普本草》曰:“正月生,叶细圆……五月花黄”[5],可见当时即有“开黄花”的植物作防风使用。我国首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记载:“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11],为防风道地药材植物形态的早期记载。发展至宋代,本草著作中对防风不同基原植物作出大量描述。唐慎微《证类本草》[6]载有防风附图四幅,其中解州防风图中描述“根稍弯、无侧根,顶部有多数毛状基生叶柄残基,顶生和侧生伞形花序”与今正品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 Schischk.植物形态相符;而齐州防风图中“根多分枝,叶裂片较宽”之描述则与正品防风不同,其植物形态与伞形科华山前胡Peucedanum ledeourielloidesK.T.Fu相似。宋代《本草图经》曰:“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12],书中描述均与今正品防风相似。《本草图经》又云:“又宋、亳间(河南商丘南、今安徽亳县)及江东(安徽、江西)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神农本草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12]。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以黄色而润者为佳,白者多沙条,不好”[2]。《本草纲目》对防风的植物形态虽未作进一步更新,但防风附图中“果序虽呈伞形……羽状复叶对生”等描述与现代防风差异较大。明代植物学专著《救荒本草》在前人基础上,对防风植物形态进行了扩展,曰:“根土黄色,……似青蒿叶而阔大,又似米蒿叶而稀疏,茎似茴香开细白花”[13],且附图中防风原植物形态描述与现代防风更加相似。明代《滇南本草》载有防风5种,即杏叶防风、竹叶防风、绣球防风、白花防风、串枝防风[14],仅竹叶防风可作防风入药。《本草崇原》云:“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7],对防风原植物的形、色、味做了详尽描述。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虽引用《救荒本草》防风附图,但将其叶的描述改为“网状复叶,小叶片对生”。

现代本草著作《中华本草》中还有一种伞形科前胡属植物,谓之“石防风”[15],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其功效为散风清热、降气祛痰,不与正品防风混用。中草药著作中记载的民间使用防风还有云南牛防风和东北牛防风[16-17],前者基原植物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或 杭 白 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 cv.Hangbaizhi,后者基原植物为伞形科独活属短毛牛防风HeracleummoellendorffiiHance var.moellendorffii,二者植物亲缘关系和功效均与正品防风不同。现日本仍然作防风使用的药材称为“滨防风”[18]。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F.Schmidt ex Miq.为滨防风的原植物,临床上作北沙参使用[19]。伞形科植物绒果芹Eriocycla albescens(French.) Wolff产自河北省怀安县,当地习称“小防风、硬苗防风”,其根常充防风销往湖南等省。此外,在甘肃省尚有多种同名异物防风,分布于天水、陇南等地的伞形科长春七Libanotis buchtormensis(Franch) DC,分布于陇南、甘南等地的伞形科灰毛岩冈Libanotis spodotrichumK.T.Fu民间都用作防风代用品,分布于白银、定西、平凉、天水等地的伞形科内蒙西风芹Seseli intromonglicumY.C.Ma在会宁县曾一度以防风收购外销,近年仅见民间入药;分布于陇南、甘南等地的伞形科粗糙西风芹Seseli sguarulasasham,1995年发现局部做防风,舟曲县医药公司以“水防风”购销;分布于甘南、陇南等地的伞形科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L.)Hoffm,卓尼、迭部等地民间曾称防风[20-23]。经考证,中药防风及其习用品基原植物现有11种,均为伞形科植物,其中分为防风属、前胡属等7个属,见表1。

表1 中药防风基原植物Tab. 1 List of original plants of Saposhnikoviae Radix

3 产地考证

历代医药著作对防风产地均有较为详实之记载。《神农本草经集注》云:“防风、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邪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24]。《神农本草经》完整地记载了当时中药防风的道地产地为徐州和山东,而河北襄樊、河南信阳所产防风品质稍逊之,江苏连云港也曾有之。汉末药学著作《名医别录》曰:“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等地”[4]。书中沙苑、琅邪等地分别为今陕西渭南、河北南部、山东、河南。今江苏徐州已不产防风,当地使用之防风均从外省流入,而连云港曾存之防风药材实为伞形科泰山前胡P. wawrii(Wolff) Su的根。防风主产于山东、湖北、河南、江苏省北部地区。唐代官修药典《新修本草》有云:“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11],当时观点指出防风产地已从湖北、河南等地消亡。《本草品汇精要》有云:“今出齐州陇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亦佳”[25],以上防风产地皆为山东境内,当时的山东已发展成为防风的道地产区,现今山东烟台、淄博等地依然为防风的主要产区之一。《新修本草》又云:“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11]。书中所云沙苑,即陕西渭南所产防风与正品防风几无差异,但其根坚硬、多分支,当地亦称其为“硬防风”,宋代《证类本草》所载“同州防风”图与此种防风相似。《本草图经》载:“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12],为古代防风产地新增三个产地。明代《救荒本草》曰:“防风,生同州、沙苑、川泽邯郸……今中牟田野中亦有之”[13]。可知当时防风产地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和陕西,与今防风产地略有异同。清代以前防风的产地可归纳为山东、河北、河南及江淮等地。清代《本草求真》记载:“防风,出北地黄润者佳。泗风车风不堪入药”[26]。

近代本草著作《药物出产辨》有云:“防风产黑龙江省洮南县,为量多”[27]。洮南县为黑龙江省原辖县,位于原黑龙江省南部,今为吉林省洮南市。邯郸历史上即为北药防风道地药材产区之一,历次中药资源普查均有防风分布,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当前域内涉县、武安市虽有多区域、较大面积防风资源的零散分布,但已形不成药材资源[28]。综合古今本草文献,古代防风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浙江、江苏、湖北北部;现代防风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其中以黑龙江产防风产量大、质量优,为防风的道地产区,素有“关防风”之称。此外,山西、河北、宁夏、陕西、云南等地亦产。如表2所示,古今防风产地由南向北迁移,发生了明显变化,原因可能由于原产地过度采挖,导致防风野生资源减少,甚至灭绝;或因清军入关,关内外贸易和交通快速发展,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防风得以大量流入。

表2 中药防风历代产地Tab. 2 List of original place of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4 炮制考证

4.1 防风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载:“去芦叉”[29]。《局方》曰:“凡使,先须去芦及叉头叉尾者,洗,锉,焙干”[30]。《普济方》载:“去皮细切”[31]。现行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毛须,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4.2 炒防风

《朱氏集验方》有云:“防风,麸炒赤色”[32]。《外科启玄》载:“炒防风”[33]。《本草纲目》引《朱氏集验方》治自汗不止,提及麸炒法,其谓:“防风用麸炒,猪皮煎汤下”[34]。《太平圣惠方》中“防风散”下有云:“治白虎风……防风一两(去芦头微炒),地龙二两(微炒),漏芦二两”[35]。现行,取净防风片,用文火炒至冒青姻,呈深黄色或微焦,取出放凉。

4.3 防风炭

《中药大辞典》记载:“取净防风片,用中火炒至外表呈黑色,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凉透”[36]。

4.4 蜜防风

古代方书关于防风蜜炙有不同记载。《普济方》有云:“蜜炙”[37]。《外科证治全书》载:“蜜水炒”[38]。《药品化义》曰:“蜜煮防风同黄芪治痘疮发痒”[39]。现行方法:取净防风片,加炼蜜妙至蜜吸尽,取出放凉。每防风片100 kg,用炼蜜30 kg。

4.5 酒防风

《药品化义》记载:“用酒洗防风合白芍又发痘疮不起”[40],是因防风“善疏肝气”。《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指出:“凡痘手足不起发者,与白芍桂枝同用,须以酒炒。盖酒炒可助防风辛散之性”[41]。

4.6 其它

《普济方》载:“防风醋煮晒干为末”[37]。《女科要旨》载:“黄芪汁拌法”[42]。《政和本草》有云:“治破伤风,以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为止”[43]。

5 讨论

中药防风之名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并有异名铜芸。明代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结合药材之功效将“防风”定为正名,期间尚存“铜芸、茴草、百蜚、屏风”等异名十余个。发展至今,各类医药典籍中防风异名已有三十余个,品种繁多的防风药材通过这些异名而得以区别,每个异名都是对其特征、物性、产地、功效等的高度概括。但迄今为止,异名大多已不作使用。

中药防风的基原植物,除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 Schischk.外,还 有其它伞形科植物作防风使用。如《证类本草》所载之同州防风和齐州防风,经考证为今陕西渭南产华山前胡Peucedanum ledeourielloidesK.T.Fu和江苏北部连云港曾使用的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ae(Wolff)Su。《本草纲目》对防风植物形态未作更新,防风附图中“果序虽呈伞形……羽状复叶对生”等描述也与现代防风差异较大。明代植物学专著《救荒本草》中关于防风原植物形态描述则与现代防风更加符合。日本用滨防风实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F.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临床上作为北沙参使用。经古今本草考证,中药防风及其习用品基原植物为伞形科防风属、前胡属等7个属、11种。

综合古今医药典籍、文献记载防风古代产地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北、陕西、浙江、河南、湖北北部;现代产地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其中以黑龙江产量最大、质量最佳,为防风道地产区。此外,山西、河北、宁夏、陕西等地亦产。可见,古今防风产地由南向北、由关内迁移至关外。

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防风炮制方法之记载较少,其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书中并未见防风炮制之记载,防风炮制方法多见于《普济方》等古代医书中。防风古代炮制方法主要为炒制、蜜炙、酒制等。由于时代的变迁,炮制技术、病症等的变化,防风炮制方法已发生明显改变,并有数法退化消亡。今防风炮制法多为切制,部分地区有炒制、制炭、蜜炙等方法,而麸炒、童便制、酒制等方法已较少应用,其炮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6 结论

中药防风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发汗解表、祛风化湿的功效,因其能抵御风邪,故得名防风,为风药之统领。防风功效多样、应用广泛,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认可,但其近源品种众多,来源混乱,制约防风的资源开发和临床使用。本文从本草研究的角度,引经据典、酌古参今,对防风名称由来、产地变迁、品种炮制等进行梳理和考证,为防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猜你喜欢

伞形基原防风
春天要防风防湿,避免湿热伤身
阿魏提取物对伞形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输电线路及电气化铁路新型伞形桩基础应用研究
提高某伞形罩加工合格率工艺探讨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大楼的防风攻略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败酱及墓头回基原的沿革与变迁
藏药沙棘的文献考证研究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