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思考

2021-04-17韩广富叶光宇

关键词:优势产业攻坚特色

韩广富 叶光宇

[提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肩负着助推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在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持续发展、扩大开放、共享成果等方面做出及时转变。与此同时,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返贫风险长期存在、相对贫困群体庞大、产业发展短板及风险等成为了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梗阻。为此,应从统筹协调多方关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帮扶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等方面探寻转型策略,以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持续发挥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价值。

引言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实现了对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贫困顽疾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我国正经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绝对贫困治理到相对贫困治理的历史性转移,农村内生增长动力短板仍然突出,产业振兴仍旧面临诸多挑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1]。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①使其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相较于传统乡村产业,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集环境、土地、资源、气候、文化等特色于一体,形成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传统优势的农村优质产业,[2]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农业为主导,侧重特色功能性小宗产品的生产,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产品辨识度高、形态丰富等基本特征,[3]而且在要素关系、逻辑关系与利益关系上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4]在发展路径方面,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既坚持贫困治理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相统一,[5]还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以推动产业集群促进科技资源与空间布局协同发展,转变农村地区资源与资本主导的相对落后局面。[6]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强化乡村产业在环境治理、参与动力、风险防范及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机制培育,要重点关注构建全产业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不断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生态资源赋予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7]

长期以来,学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点任务、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而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背景下探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战略转变的学术研究尚显薄弱。面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任务变化,在产业实践中怎样激发乡村相对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更符合相对贫困治理的要求;在产业实践中以何种价值作为基本导向才能体现相对贫困治理设计初衷与接续发展的契合;在产业实践中以怎样策略作为提升方向才能做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是一项亟需深入思考与研究的现实问题。因此,关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的价值追求、内容变化、现实梗阻及行动策略,不仅具有充实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以为新时代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价值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8]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肩负着通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特色资源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要求农村农业要确保基础性产业地位,立足特定资源与环境,彰显地域特色,探索潜力优势,释放乡村价值,成为农村居民就业增收的增长极,发挥在新阶段“三农”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有助于借助区域资源增强竞争力,打造差异化农村产业格局,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聚集式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有助于借助特色化开发,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增强农村产业产品附加值、资源附加值和资产附加值;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能够接续开展产业减贫工程,稳定农民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推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二)助推乡村组织振兴

党的领导是乡村组织振兴的根本与保障。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克服其自身存在的“三化”问题,成为产业政策的落实者、执行者和宣传者,发挥在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能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服务乡村发展提供多元的经济来源;为农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提供活动场域;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密切与农民的群众联系,提升组织领导力、群众动员力、改革发展力。因此,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推进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三)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核心。总体来看,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和转化乡村文化资源,弘扬乡风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产业文化内涵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普及力,发挥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灵魂作用。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能够为讲好农耕故事、弘扬农村特色文化、筑牢乡风文明优势搭建展示平台;能够优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凝心聚力,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使农民增强对文化经济的理解,凝聚发展共识,提振减贫信心。因此,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推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四)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要求着各地农村加快引入和培育涉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技术、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村科技等领域人才,化解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人才总量少、质量低、结构失衡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急先锋、生力军和排头兵,发挥在产业发展中的致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能够为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乡村发展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为夯实农村基础人才提供坚实保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及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打造本土人才;能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硬件升级,使先进人才安心创业,扎根农村。

(五)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与前提。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要求坚持“两山”理论引领,借助自然资源与气候特性实现乡村产业与生态资源融合,破解农村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生态失衡问题,成为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创造者、协调者和沟通者,发挥在产业发展中的改造升级作用。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能够为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提供全面支撑,转化生态资源为发展优势,保护自然生产力;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内在动能,发展生产力,使农民坚定地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道路,让群众享受生态宜居成果的同时,又能获得生态红利。

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要求变化与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9]。但区别于脱贫攻坚时期致力于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主要目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需要从新发展阶段更加注重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此,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充分认识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要求变化与提升,也是顺应时代的应然之举。

第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亟须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既要通过创新破除产业通病与弊端,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带动能力,也要通过创新农村居民积极性,增强相对贫困人口持续发展能力。在拓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实践中:一是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单一供给向多维融合、总量控制向有效供给,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二是创新驱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既要加强传统农业产业与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创新融合,发挥其对相对贫困问题治理的基础性作用;还要依靠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赋予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新动能。三是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带动能力,既要注重生产技术的改革与创新,还要注重农村技术人才的培育工作,培育一批素质高、创新强、业务广、技术全面的人才。

第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亟须强化统筹协调,既要坚持乡村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又要注重产业经营主体与相对贫困人口的协调发展。在拓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实践中:一是坚持以协调农业产业优先发展、优先保障和促进农业产业延伸发展作为壮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化调整的总体要求、发挥农业产业基础性作用的根本要求、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乡村产业的基本要求逐个落实到发展环节。二是统筹协调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关系,确立以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为主体的政策体系、融合机制、合作平台,促进更多人力、资讯、资本、要素等资源向乡村自由流动。三是要坚持经营主体与参与主体协调发展,培育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成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个体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力合作共同开发优势资源,促进乡村事业共同体、产业联合体、利益联合体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确立。

第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要推进现代可持续化转型,既要产业生态化,丰富生态产业,消除自然环境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限制,又要生态产业化,突破自然环境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局限,转变乡村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与产业特色。在拓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实践中:一是推进实现生态环境、相对贫困与经济建设的共同治理,推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实现。二是推进实现生产环节绿色化、产业模式绿色化、农业产品绿色化,积极发展相对贫困地区产业绿色化,确立生态品牌建设,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产品、生态产业、生态品牌。三是坚持以生态优先理念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性,通过高效利用优势资源构建乡村特色,提升相对贫困地区乡村产业生态价值,激活生态特色与优势资源的新功能与新价值,赋予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强劲的转型塑性、市场韧性以及持续的生产动力与消费引力,形成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美丽乡村、农民富裕互促并进的新局面。

第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亟须以扩大开放带动转型,既要增强乡村产业开放的全域化,丰富内外开放合作的多样性,又要在高水平高质量开放中,使红利惠及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在拓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实践中:一是要解决相对贫困农村的内外联动问题,统筹协调的资源要素,使农村各类群体享受区域、市场、产业、城乡开放带来的红利,打造特色鲜明的强村产业、富民产业、聚集产业。二是坚持发挥市场在配置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要素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乡村产业聚集效应,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三是汇聚乡村内外有效资源,聚焦区域市场需求与农村经营主体,集中力量建设产业特色、规模适中、强带动性和区域性的农村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调动区域内外要素资源提供有效供给,打造独具特色、资源优势、主题鲜明、因地制宜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对接效率与对接空间,缩小乡村产业发展差距。

第五,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坚持共享改革成果,既要稳固乡村现有产业的致富水准与发展氛围,确保农民增收渠道与发展机会不改变,又要接续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把更多发展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本地居民。聚焦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拓展实践:一是要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与转型实践中,深化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层面的阶段性与连续性问题,既要实现发展责任、政策、帮扶与监管的接续开展,也要加强返贫风险、新生贫困、特困人员的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二是要根据群众需求与发展实际扩大激活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与配套供给模式,使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远端覆盖到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三是要依靠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拓展农村发展机会和农民增收渠道,挖掘优势资源赋予产业更多附加值,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共享改革红利。

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梗阻

(一)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现实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气候特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使农村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农业发展环境持续完善,乡村产业逐渐发挥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

第一,基础农业根基保持稳固,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目前,农村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农业总产值超10.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营收23.2万亿元,创造特色产业品牌超10万余个,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营业收入近4万亿元。[10]

第二,农村创新创业规模扩大,产业带动效应逐步显现。目前,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拉动就业与收入效果显著提升,带动1.25亿农户进入大市场,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到80%,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超过50%,在乡创业人员超过3100万。[10]

第三,农村农民素质日渐改善,服务农民能力逐步提升。截至2020年,培育各类农村实用型人才超2250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占约1700万人,带头人11万人;[11]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224.1万家、联合社超1.3万家。[12]

总体来看,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在各地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近年来各地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在创新驱动、产业融合、联农带农、科技兴农等思想的引领下,结合各地发展氛围、区位功能与要素资源,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镇(村、区)、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等,形成了现代化的农村产业体系,有效引导了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增值增质,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增收;基本形成了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乡产经济布局;推动了一批品牌增值溢价的乡土特色品牌和绿色农产品;确立了持续扩大农民收益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各地持续关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与组织引导,相继成立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产业振兴推进组,统筹指导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明确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为完善相对贫困多元化协同治理机制提供长期保障。

(二)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现实梗阻

乡村产业是赋予脱贫地区造血能力、增加脱贫人口发展机会的长久之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脱贫地区因地制宜选准选好产业,确保脱贫人口持续受益的根本之策。然而,随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换,贫困性质、治理策略等一系列发展要求发生转变,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梗阻。

1.返贫风险长期存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巩固现有减贫成果是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原深度贫困地区仍长期存在返贫风险,具体表现在几方面:从收入方面来看,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根植于农业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其质量与效益决定了收入的稳定与水平,而农产板块极易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势必会引起农民减产减收,一些边缘性脱贫人口极易陷入致贫返贫陷阱。从产业动力来看,部分脱贫地区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仍较大程度地依赖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等提供支持,农村低收入群体也较大程度地依赖现有的帮扶政策,因此这类脱贫人口容易归为缺乏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性脱贫和指标性脱贫。从返贫原因来看,虽然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能够有效缓解脱贫地区的就业问题,但一些不可抗力还是会引起脱贫人口陷入返贫风险,如疾病、灾难、失业、创业失败等劳动力限制因素极易对低收入家庭产生返贫冲击。另外,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及技术更迭等极易导致农民边缘化,直至被淘汰而重陷返贫危机。因此,新发展阶段密切关注农村低收入群体,就必须巩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成果,注重脱贫人口发展可持续化,通过因地制宜接续开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有效防止“减贫、脱贫、返贫”怪圈现象的发生。

2.相对贫困群体庞大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强化人力资本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庞大的相对贫困群体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总体来看,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庞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27元,[13]仍有大量农村人口不足以达到这一社会平均水平,通常他们只能维持家庭基本开支或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准。二是农村低能力群体庞大。农村低能力群体主要指农村无劳动力、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人口,如农村低保户、特困人员、老幼病残等群体,该类群体受劳动能力限制无法获得稳定且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三是动态标准下的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庞大。由于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动态性,不同时期不同标准下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呈现多样化。为此,进入新发展阶段,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要依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治理。

3.产业发展存在短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补齐短板关系到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带动能力与续航能力。目前,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以中央定点帮扶和地方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产业为主,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发展韧性,一方面能够为脱贫人口持续提供就业与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能够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然而,随着现阶段主要矛盾及产业发展背景、主要目标、衔接政策等发生转变,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仍面临两个明显短板:一是基础设施短板,这方面限制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降低了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可能,如一些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性与生活性基础设施、落后的生态防护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等。二是基础能力短板,这方面限制了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产业单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不利于脱贫地区培育和壮大使农民长期受益的特色产业。另外,从相对贫困治理角度来看,基础设施与基础能力短板限制了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不利于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长效支撑,限制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实践。

4.产业发展存在风险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提升风控能力是兼顾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坚实保障,然而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仍会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限制而偏离预期结果,进而影响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工作。总体来看,产业发展存在风险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一是影响脱贫人口持续收入的经济风险。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在规划布局时容易受趋利性影响使区域产业同质化发展,一旦失去市场优势就会陷入区域趋同竞争的市场风险;在推进发展时容易受要素波动影响而陷入产业周期性风险;在产业链协作时容易受中间采购、生产、销售环节影响而陷入产业关联度风险;在扩大产业规模、壮大中小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时容易受经营问题影响而陷入成长性风险等。二是影响脱贫人口发展利益的社会风险。脱贫人口主要通过提供劳动力、转让土地经营权等方式与特色优势产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14](P.53)而这种关系可能会因逐利、失信、分配不均等行为破灭,进而损害脱贫人口的直接利益,违背国家和地方支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三是影响脱贫人口发展环境的生态风险。脱贫地区在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时缺乏合理的生态规划与自然保护,忽视对生态资源生态价值的产业转化,进而限制了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治理的持续能力与动力。

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行动策略

新发展阶段,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15]。因此,要深刻把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变化,积极探寻农村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策略,以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持续发挥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价值。

(一)统筹协调多方关系,集聚农村产业发展合力

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特色优势产业合力,要率先处理好几种关系:第一,统筹好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关系。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既要有利于化解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要着眼于构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目标,超前研究有利于解决农村多维贫困的乡村产业规划,做好政策储备与退出。第二,统筹好经营主体与脱贫人口的关系。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既要根植于乡村特定资源环境与低收入群体促成多元合作,构建有利于协同增收与风险保障的利益联合体,还要支持小农户抱团创业创新服务,持续刺激农户生产热情,特别是针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群体。完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质量评测机制,加强信息回采、实时调查、运行监测和信息公开,科学评估农村低收入人口主体行为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第三,统筹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发展既要关注结构性改革本身,也要着眼于产业之间的协同进步与融合贯通,围绕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与优势条件探寻产业与业态方面的新路子,实现特色优势产业的去同质化发展,从而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持续增强欠发达地区竞争力。第四,统筹好国土空间规划、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既要优化产业空间利用与土地使用结构,又要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更要着眼于欠发达地区产业政策设计与保障生态效应的协同。农村传统特色产业要激活要素优势与环境优势,有效缓解地域、环境、资源等要素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的限制,继续增强产业主体的生态意识,使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效益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第五,统筹好政府角色与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助力农业农村农民均衡发展的治理格局,既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引导、协调及构建作用,更要着精准定位它们在新发展阶段的治理角色,形成对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合力。要始终尊重群众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在维护农户发展权益的作用,切实沟通落实好产业政策实施的动态调整与农村农户帮扶的科学评估,有效回应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立足各方力量的职能特点与治理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推动产业信息对接共享,确保对新型农村产业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确保对脱贫地区与低收入群体的实时监测,坚持把增值增效与增收增相结合,使产业发展有力度,社会关怀有温度。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产业风险防范能力

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持续带动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当代中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难点、重点以及产业发展现实形势来看,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的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因此要构建专项乡村产业资金支撑体系形成资金合力,确保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成长健康发展。

首先,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央和地方财政始终是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但鉴于新阶段发展要求的变化、农村复杂的相对贫困问题、体量庞大以及产业本身具有领域广、规模大、投入多等特点,财政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有限,因此要求继续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具体包括:一是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其他脱贫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筑牢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资金保障,逐步提高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比例。同时,继续发挥好中央彩票公益金的公益属性,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低收入农户在产业实践中的发展表现。二是继续加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经营主体,如龙头与小微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农户等,缓解欠发达地区基建落后、就业困难、收入差距、税收不高等相对贫困问题。同时,建立具有奖励激励政策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根据特色优势产业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及产品质量、经营主体及参与主体等指标给予资金补贴与优惠政策。

其次,撬动社会资本汇入农村地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面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风险,迫切需要特色优势产业在稳固低收入群体和带动相对贫困户方面发挥关键和持续作用。然而,财政资金在农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效益极其有限。为此,这就需要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农村产业项目短板。一是继续深化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放管服”改革,创新多种资金合作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小农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建立与低收入群体、相对贫困户间互惠共赢关系,合理引入协作项目、技术下乡等支持,促进供应链与产业链条的完善。二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商业、政策、开发及合作方面的特性,重点关注特色优势产业项目,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互助组织的融资需求、贷款需求。三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升社会资本的精准性与对接性,确保资金流向相对贫困地区重点领域,改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确保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能够惠及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精准对接产业实践中脱贫地区与脱贫人口的发展需求,享受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带来的持续收益,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合力。

(三)加大帮扶支持力度,促进产销对接良性互动

从相对贫困治理角度来看,降本增收、产销对接以及持续培育不仅是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还关系到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安稳发展的根本利益。为此,要继续完善产业生产端与销售端的良性互动机制,优化脱贫地区涉农产品与服务,实现消费帮扶的提档升级,确保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力长效发展。

首先,继续保持现有帮扶力度,使相对贫困户持续受益。新发展阶段,继续通过实施消费帮扶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既要加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协同发力,还要把握好新时期“帮”与“扶”的新内涵与新关系。一是“帮”要体现帮购买和帮销售:对口支援单位不仅要设立重点产业产品采购目录,继续采取优先采购、预留采购份额方式重点支持脱贫人口受益为主的产品与服务,还要在脱贫地区与消费市场建立畅通的供需渠道,搭建对称的市场信息与风险平台,树立乡土特色产品代言人形象,扩大规模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帮扶。二是“扶”要体现扶产业和扶信心:“有形手”“无形手”不仅要相互配合打出组合拳,进一步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后续长期培养,构建“扶产品、扶品牌、扶产业”的帮扶格局,更要保持加快推进发展乡土产品精深化、乡村品牌特色化、优势产业自主化的良好态势,夯实每一个相对贫困户致富增收的信心和能力。

其次,加快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提升优质产业供给能力。消费帮扶的提档升级不仅能够最大化地使相对贫困户劳动成果转化为收益,还增强他们及其所在产业的生产动力与升级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积极创新探索集中采购、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等销售新模式,引导社会消费聚焦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与服务,有针对性地支持脱贫地区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让消费帮扶成为稳定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要加快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链上中下游共同升级,推进生产端、供应端、需求端、产品端、渠道端的专业化连锁经营实现农村产业链一体化。同时,要根据消费升级趋势和消费市场变化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有机、绿色、可持续化方向延伸,重点关注脱贫地区尤其是原深度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需求,构建产品物美价廉、产业提质增效、品牌精益求精的致富格局,提升优质产业供给能力,最终使脱贫地区实现产销对接良性互动,有效防止农产品滞销问题,实现农村农民增产增收。

(四)营造产业发展氛围,赋予农民更多致富能力

从相对贫困成因维度来看,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能够夯实脱贫地区的产业根基,还能激发农民增收动力,赋予农民致富能力。为此,要从创新技术、发展经验、人力资源以及扶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强产业配套支持,营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良好发展氛围。

创新技术方面,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变革,通过构建现代农产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成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与气候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集散中心及冷链锁鲜仓储中心。加快建立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现代信息科技的创新融合,建立健全具有高度独立性、融通性和联动性的需求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管信息平台。加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对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强化脱贫地区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标准理念,强化脱贫地区服务业的人本理念,持续培育和支持前景良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经验方面,成熟地区要积极牵头搭建平台,总结分享一批特色模式、产业政策、典型案例、指导经验和创业典范。同时,还要启动遴选一批配套完善、区域集中的脱贫地区,优先支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试点工作。加快规划与布局其他欠发达地区产业试点、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等工作,挖掘脱贫地区成功经验,通过完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链向周边欠发达地区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人力资源方面,着力保持乡村产业与先进人才的生态平衡,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要聘请专业机构、研究人员,加大对农村居民、返乡入乡人员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民的指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人口与合作组织创新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同时,还要兼顾发挥人才虹吸效应,重视引才聚才工作,广泛吸引科技专家、产业专家、咨询顾问等先进人才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着重发挥人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聚集效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经营主体,引领落后农村地区综合化发展;扶持政策方面,脱贫地区政府及职能部门要继续给予各类企业、合作社、小农户提供“绿色通道”,通过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扩大补贴范围以及加强土地流转监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小农户广泛参与,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和税务减免,吸引较大规模乡村产业主体入驻。

注释:

①相关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明确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深化推进产业扶贫、实现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发展潜力巨大。国家采取措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科学布局。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攻坚特色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特色种植促增收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中医的特色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完美的特色党建
推进与优势产业配套的专用装备制造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