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审视

2021-04-17姜东苑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妇女

何 毅 姜东苑

[提要]陕甘宁边区所辖地区曾经是一个封建落后、陋习盛行的地方,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的建立,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政治保证,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又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契机。面对边区妇女过去的悲惨生活,中国共产党以边区妇女为中心,从文化教育、放足、改革婚俗、妇女参政议政等方面领导了边区妇女解放运动。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走上正规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都始终把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融为一体。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不但提高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还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使边区广大妇女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为新时代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妇女事业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1](P.64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运动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有各种运动,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也包括妇女解放运动等。妇女解放运动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扭转女性不平等、被动的地位与局面,让她们获得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方面的公平待遇。

而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使得陕甘宁边区妇女地位逐渐提升,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自身主体意识逐渐明确并得到发展,从而成为推动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范例。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内容、发展过程、社会影响等不同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就相关史料选编看,目前现存或已出版的有陕甘宁三省妇联联合编写的《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大事记》和《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专题选编》、陕西省妇联编的《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等,这也是本文重点参考的史料;专文论述方面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如黄正林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崔兰萍的《陕甘宁边区妇女地位变化简述》、张秀丽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思想观念的解放》、丛小平的《左润诉王银锁: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婚姻与国家建构》、严引仙的《激情年代: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回眸》、陈文胜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等论文。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都是从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探讨陕甘宁边区妇女的解放,但是鲜见根据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总结出历史经验方面的文章。于是拙文由此出发,在探究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出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与理论指导。

一、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政治保证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指的是全面抗战时期至新中国的成立,即在1937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长途跋涉来到陕北,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摒弃关门主义的错误,瓦窑堡会议后,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名为边区政府(于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改称为“陕甘宁特区政府”,与国民党的中央政府相对而言),由林伯渠和张国焘分别担任陕甘宁边区主席和副主席职位。

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范围为23个县,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后,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关逐渐建立并健全起来。从此,在党中央和边区民众的共同努力下,边区政府实现了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到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此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指挥中心和革命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工作的一个集中展开。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为边区妇女解放提供了政治保证。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为其不断努力奋斗,其妇女解放政策的制定和法令的执行也离不开这一宗旨的指导。

(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

陕甘宁边区在全面抗战时期开展妇女解放运动,一方面是边区广大妇女作为中国人民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国家遭受欺凌和面临灾难时的自然反应。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事关全国人的生死存亡,谁都不能坐以待毙、任其宰割,反抗日本侵略者从来都不是哪一组织、党派的事情,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毅然高举抗日大旗。陕甘宁边区广大妇女作为一支数量庞大、信念坚定的重要力量团结在中央红军和边区政府周围,听从指挥,为保家卫国挺身而出;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广大妇女长期遭受封建制度的剥削与残害,为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摆脱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不得不寻求既能帮助自己逃离苦海又能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或力量,这种想法自然与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契合。同时,中央红军的到来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照亮了在黑暗中的边区妇女,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结合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就妇女运动工作采取多领域、各方面的整顿与改革;政治和制度上提倡男女平等、爱护妇女,支持妇女解放的制度保障给她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边区政权建立之前边区妇女生活现状是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直接动因

陕甘宁边区地处中国西北内陆,位居黄土高原中偏北方向,北靠沙漠,南接渭河流域,西接山脉,东临黄河,在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前,是一个地理位置封闭、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落后、信息闭塞的地区,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去接触外面的新世界,更不会有思想上的碰撞与洗礼。自然灾害频仍、军阀混战、土匪掠夺、地主的残酷剥削是陕甘宁边区人民遭受贫穷与压迫的“家常饭”。然而广大边区妇女除了遭受和男子一样的饥饿折磨、兵荒马乱的动荡、繁重的税收剥削外,她们还要忍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束缚,其主要表现如下:

1.受教育权利被剥夺,经济上饱受压迫

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在“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父权、夫权、族权等旧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盛行下受尽歧视。婚姻是她们不自由之基,更有甚者,家里为防止她们出逃就把她们的双脚紧裹起来,这种恶习更是加重了她们心理和形体上的痛苦。1941年,蒋经国考察西北后撰文写道:“在这里,田野里做工的都是女人,同时都是小脚女人,……她们终年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爬,但是,他们依旧要到田里去拔草做工,我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脚也是这样小,西北妇女的痛苦,可想而知。”[2](P.30)她们不被允许有“另类”思想,赋予她们的任务就是操持家务、传宗接代和养育儿女。因而,她们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幸福、没有权利自由活动、没有权利接受教育,更谈不上参与政治活动。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这个地区最坚定的信条。抗战前,当地的政治、经济及生产力相当落后,文化教育也不被重视。一方面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使女性没有接受教育的想法,加之当地没有接受教育的固定场地,教育设施极缺;另一方面是当地整体上文化教育程度低,乡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在当地,识字的人被看成“另类”,认为女性接受教育是可耻的,普遍认为识字读书是富贵人家用来挥霍时间的。家庭地位低下的妇女只能是附属品,没有经济自主权,没有财产继承权,这就从根本上限制和剥夺了妇女争取经济独立的权利。

2.婚姻不能自主,家庭地位低下

在根深蒂固传统婚姻制度的影响下,陕甘宁边区妇女没有人身自由,她们命运的咽喉被封建父权制度牢牢扼住,娃娃亲、童养媳、包办、买卖婚姻等封建婚姻形式屡见不鲜,其中包办、买卖婚姻成为这一地区最流行的婚姻形式。新婚双方的情况全凭父母和媒人一张嘴,新人临婚前连自己的另一半长啥样都不知道。“给你个瞎子就是瞎子,给你个拐子就是拐子”[3](P.229),在这种包办婚姻恶俗下,悲剧连连上演。妇女是家庭的奴隶、男子的玩物、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以经济利益交换为目的的婚姻,在缔结婚姻时,通常会提前考察对方的家产,女性换回家产的多少是女性价值多少的体现。她们的被动地位不仅仅表现在被当作一件物品转让过来转让过去,或者被多次贩卖,而且还要时不时地忍受丈夫的打骂、侮辱,鞭笞、割耳朵甚至遭到暗害;解除婚姻时,她们因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低下而没有发言权,她们的感受无人顾及,任由自己的丈夫摆布,她们唯一有的就是无限心酸与悲苦的泪水。

“儿凭爷娘虎凭山,婆姨凭的是男子汉”“妇以夫贵,母以子荣”[4]是对当地广大女子依附男子的真实写照,妇女在操持家务和养儿育女时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女子对男子的依赖首先是经济上的依赖,这也是她们各自在家庭地位上始终不能平等的原因所在,她们只能负责侍奉丈夫、公婆、子女,包括遭受家庭暴力,她们只能将自己的出头之日全然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

3.医疗卫生落后,采用旧时方法接生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前,当地群众医疗和文化教育程度几乎为零,识字的人少之又少,无知与连年战乱使他们陷入苦海无法自拔。[5](P.2)广大边区妇女的卫生、健康状况很差,传染病到处流行,严重威胁到她们的健康。[6](P.520)比如在妇女产子时仍然沿用旧时的接生法,即让产妇坐在灰堆上生产(灶灰被边区人民赋予了神秘的情结,觉得灶灰可以清除产妇分娩的“不干净”之物),加之严重缺乏营养,产后身体来不及得到完全恢复就过早下地劳动,导致很多妇女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子宫脱垂、尿瘘等疾病;还有好多妇女因为没有其他换洗衣服,一条裤子常年穿着不换,这就容易受病菌侵袭;此外,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的蔓延也容易危及母婴的生命健康。

一代又一代陕甘宁边区妇女深受封建旧礼教约束的悲惨现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政权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就包含保护妇女权益的政策,为边区妇女解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增强了反抗封建礼教旧俗的意识,妇女解放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二、全面抗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起着领导示范作用,也推进了陕甘宁边区妇女的解放。研究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重新确立对妇女运动的认识。

(一)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初创阶段(1936年-1939年)

1936年1月,陕甘宁边区妇女代表大会颁布的《妇女代表大会组织大纲》强调了“组织妇女参加抗战”的重要作用,以前一盘散沙、孤独作战的旧组织被现在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新组织代替。1937年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党中央鼓励并支持妇女尝试担负支援抗战工作。妇女加入到抗战队伍中,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够,抗战工作效率不高,所以为提高她们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中央妇委指出:“要动员妇女抗战,要达到妇女解放,必须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准、政治觉悟和培养她们的工作能力”[7](P.47)。由此,轰轰烈烈的妇女文化教育活动就拉开了序幕,鼓励妇女学习文化知识成为抗战时期的当务之急。党中央到达陕北后,蔡畅是第一位对广大妇女进行知识教育的同志,1937年国际妇女节那天,甘肃庆阳地区的广大妇女在蔡畅同志的组织下首次庆祝了属于她们自己的节日。党中央鼓励广大妇女要齐心协力、要学知识、上夜校、要积极加入抗日救国运动的浪潮中。同年9月,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颁发了《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8](P.47),要求将广大妇女的国防教育和识字运动提上日程,增补她们所欠缺的救亡知识,提高她们的思想文化认知水平,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做铺垫。在党中央和边区妇联等组织部门的努力下,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妇女抗战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1938年,以“组织和领导边区妇女争取抗日民族自卫战争的最后胜利,并谋妇女的解放”[9](P.13)为宗旨的陕甘宁边区妇女联合会(简称“边区妇联”)应时而生。此后,边区管辖下的其他县、乡等也召开了妇女代表大会,并成立了各级妇女代表大会。

全民抗战大形势掀起学习文化知识的潮流对广大妇女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种迫切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致使边区妇女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入到抗战中去,在后方织衣织鞋、缝缝补补以保障后勤补给;而且还积极动员家中男丁奔赴前线,所以做好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工作的前提就是维护好边区广大妇女的合法利益。这一时期的妇女运动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行动上,仍处于大革命时期反对封建礼教和总结城市妇女运动经验的旧范围。故而,整个边区妇女解放运动虽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二)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成熟阶段(1939年-1943年)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开展全国妇女运动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妇女干部的培养力度,将妇女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政治高度。1939年中央妇委颁布《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将“坚持抗战,扩大与巩固民族统一战线”作为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随后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规定要加强“妇女干部的培养,鼓励女党员和妇女干部起带头模范作用”。[10]《指示信》和《决定》的发布使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有了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除此,陕甘宁边区各级党组织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党中央和中央妇委极力支持建于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上千名政治觉悟较高的女干部,提高了根据地的工作效率。由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的发展壮大可见,专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专门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为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截止1940年8月,占陕甘宁边区妇女总数的70%已经被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吸收,参加的人数已经增长到21万人,比1938年增加4万多人。[11]

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而推进,也将主要目标逐渐转移到解决妇女经济独立问题上来。号召广大妇女干部深入基层,鼓励她们开展生产运动,做好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教育工作。由此既可保障前方物资的供应,又可稳定后方人民的生活。在生产运动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是她们个人劳动价值的体现,有利于提升她们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有利于增强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

(三)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稳步发展阶段(1943年-1945年)

1943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即“四三”决定)指出:“在日益接近胜利而日益艰苦的各抗日根据地……广大的农村妇女能够和应该特别努力的就是参加生产”[12](P.7-8)。“四三”决定的发布标志着党领导妇女运动的基本指导思想迈入新阶段。此后,边区各根据地妇女运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就妇女参加到劳动大军的情况来看,人数大幅增加,最具特点的是年龄跨度明显增大,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其次是生产内容丰富多样,农业、副业、家庭纺织等等不一而足。总而言之,妇女们的专长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为继续支持和鼓励边区广大妇女的劳动热情,边区政府给她们其中表现突出的、做出卓越贡献的给予“劳动女英雄”的光荣称号,一则是给予她们精神上的安慰,二则是肯定“劳动是光荣的”这一思想,让劳动深入人心,人人都应该热爱劳动。直至1945年前后,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当属绥德分区发展最快,“纺妇达8.5万多人,占全边区纺织人数56%,年产纱94.9万多斤,占民间纺织总数的57%;织布73.34万匹,占全边区总产量的63%。”[7](P.147)

纵观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走上正规三大阶段,能将妇女解放运动与抗战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是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最大的特点,过程虽然曲折坎坷,但取得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所有取得骄人成绩的根源在“四三”决定的颁布,它是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转折点,它突破了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瓶颈期,并把它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

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之所以会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时期爆发,除了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这个外在原因外,还有广大妇女自身的原因,就是受够了长期旧礼教的摧残与蹂躏后的愤怒与反抗。正如毛泽东所说“很短的时间内,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她们将冲决一切束缚她们的落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13](P.13)。一切都是应势而生,恰如其分。

1.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积极引导边区妇女参与政治管理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之前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恶俗与陋习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它封闭的地理位置,与外界接触的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文化素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识字的人凤毛麟角。要改变边区落后局面,就必须扫除文盲,极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与思想认知,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边区大政方针的理解。首先开展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边区政府根据他们居住分散、家务繁重和心理上的抗拒等情况做出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冬学运动和妇女识字组。冬学运动就是在他们冬季农闲时间组织的短期教育活动。[7](P.51)1942年全边区已有新文字冬学250处,其中女子冬学24处,学员达622人。[14](P.86)妇女识字组教育形式是最能发挥“民教民”的作用,比如儿子教母亲,丈夫教妻子等方式,他们能够做到边学习、边生产,使识字与政治文化教育两不耽误,而且效果极佳。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文化学习方式来打开阻碍他们接受教育的屏障。

其次便是针对农村适龄女童进行义务教育。为此,陕甘宁边区政府还特地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适龄女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15](P.235-236)该项举措使适龄女童接受先进知识的熏陶,增强她们的民族意识、民主意识,为参政议政奠定知识基础。妇女参政议政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状况及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16](P.1)1937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妇女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7](P.160)《条例》的发布更是从法律层面赋予了边区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政治参与权,她们可以和男子一起平等地参与边区政权建设与社会事务管理,这也对以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启示意义。

2.开展禁止缠足运动,鼓励妇女积极参加生产活动

禁止缠足,解除妇女形体上的束缚、心灵上的桎梏是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又一重要目标。只有脚解放了,妇女才能走出家门参加抗战。1939年8月,陕甘宁边区规定“凡边区妇女在18岁以下者,自本条例公布之日起一律禁止缠足”[17](P.43-44)。《条例》的公布,拉开了边区反缠足运动的帷幕。各级妇联干部深入家家户户做宣传动员工作,使禁止缠足观念深入人心。据调查,“1930年至1940年出生的妇女90%以上有缠足的痕迹,但都已放足,当地称‘解放脚’”[18]。

解放妇女就是维护她们应有的独立与尊严。何以维护?唯有社会劳动。首先就将妇女的活动范围从门内解放到门外,走出家门,参加抗战和边区经济建设,鼓励妇女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1939年2月,党中央根据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发展程度适时做出进行“大生产运动”的决定。紧接着大力宣传劳动光荣的思想,广大妇女日益被组织起来参加劳动生产。正是有了各级政府、妇联、干部等的引导,边区妇女才能积极投入到生产大军中,为解决抗战后期的军队物资紧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家庭副业、手工业、纺织业等生产中她们都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为边区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在此过程中,她们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女劳动模范,如郭凤英(1908-1973)是燕家圪台村人,她幼年饱受苦水浸泡,婚后生活更是艰辛,家有24亩山梁薄地,其中15亩都因公公和丈夫的相继离去而被典当出去,此后就家徒四壁,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为养家糊口,艰辛劳作,披星戴月。几年后靠自己辛勤劳动赎回典当出去的15亩地,为全村妇女主动参与到社会劳动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1940年红军下乡动员群众积极抗战,那些翻身求解放的道理使她的觉悟迅速提高,很快就成了妇女活动的骨干和带头人;[19]李凤莲(陕西靖边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工作出色,1942年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20]还有冯桂英等300余人[21]积极参加社会劳动。

3.改革婚俗制度,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权建立后,对当地不合理的传统婚姻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婚姻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原则,维护了边区妇女的地位与合法权益。193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第一部关于婚姻制度的条例——《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诞生。《条例》规定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纳妾、买卖婚姻。同时《条例》在缔结婚姻方面提出实行婚姻登记制;在解除婚姻方面的规定亦积极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条例》规定“结婚前男女双方原有之财产及债务得各自处理,结婚后男女双方共同经营,所得财产及所负债务得共同处理之”[17](P.40-42)。以上诸多举措进一步保障了妇女的婚姻权利,提高了广大妇女的地位,冲击了男性顽固的封建思想,使边区妇女心灵上得到慰藉,精神上得到空前解放。在边区政府的极力宣传推广和女性强烈的呼唤下,新民主主义性质婚姻制度快速落地生效,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朱德认为妇女的努力生产对于边区经济、抗日战争乃至民族解放作用至巨。[22](P.7-8)在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党委与有关组织部门的努力与支持下,边区妇女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社会生产运动中去,帮助前线军民安全渡过作战艰苦期,她们“半边天”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二)全面抗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1.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全面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是推动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边区妇女解放运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都是其他地区妇女解放运动所不能及的。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因时制宜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并颁布相应的方针政策,还能够及时深入到基层检验、收集方针与政策实施的民意情况,并对其做出及时、合理的修正和完善,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支撑,这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严格遵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一方面使陕甘宁边区人民从形体上获得解放,成为自由人;另一方面她们心理上也获得解放,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同时在边区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支持下,她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中,不光解决了物资严重紧缺的问题,还从中体会到了劳动带给她们的光荣,实现了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大提升;对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将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融为一体

推动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广大妇女的参与和配合,她们是这场硬仗的主力军。从起初心理与行动上的抗拒,到后来的思想上逐渐觉悟,到最终的全身心投入,离不开边区广大妇女的自觉自愿和自信。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她们不惜把亲人送上前线,自己还身体力行支援前线、参加大生产、建设边区经济等。妇女解放运动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就是通过团结组织基层群众的方法,把妇女的解放和参加大生产融入抗战救国的紧急任务中,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方针政策,既切实地维护了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还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推进妇女解放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彰显了妇女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共存的观念

这一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即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所以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同时承担着救国与救民的双重责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她们的群体性力量支援抗战。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能够轰轰烈烈地开展,完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理论与政策的支持,正确的理论与政策可以为妇女解放运动带来强大的组织力量,因为从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把妇女解放运动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而且妇女们也期待着妇女问题的早日解决。思想上的进步使她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不断萌生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所以无论是在大生产中、婚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她们都能适宜地展现自己的愿望和优势,并与一切顽固派作坚决斗争。换个角度来说,也只有先实现国家统一、民族解放,她们才有机会谈地位、谈平等、谈解放、谈幸福。因此,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四、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及启示

(一)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

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以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气势之盛,影响了陕甘宁边区各根据地的方方面面,增强了边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对边区的建设、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非凡意义。

1.提高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

其一,妇女政治地位提高。中国共产党及边区政府根据妇女解放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颁布、制定了一系列切实维护妇女切身权利的政策制度,为妇女有效参政奠定了法律基础。党中央还注重培养边区广大妇女参与到边区各级政治事务中去的能力,帮助她们接受政治文化教育、解放思想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她们才会自我觉醒。

其二,妇女社会地位提升。自我意识觉醒了就会去追求经济上解放,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地位与家庭地位。1939年的《提高妇女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案》为广大妇女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同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树立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思想。以上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调动边区妇女的积极性,使她们自愿参加到边区经济建设中去,主动改善军队和人民生活。在生产战线上,她们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边区妇女通过学习,文化水平有所提升,思想观念得以更新,逐渐摒弃恶习陋俗,知道在工作上讲方法、生活上讲卫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对党中央和边区各级政府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极大肯定。

2.为边区建设做贡献,并极力支持抗战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民主政权后,就积极开展妇女解放运动,致力于解放她们的形体、思想,帮助她们识字、学习先进文化,维护她们的既得权益,开拓她们的视野,增强她们的自信心,丰富她们的精神世界。在这场运动推进的同时也逐渐完善和修正了陕甘宁边区的部分条例法规。在大生产工作中,由于男丁都去了前线,所以妇女就是农村的主劳力,她们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和社会生产中,为边区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在支持抗战工作中,她们积极动员自己的家人去前线奋战,她们则担负后方警戒任务、缝补、慰劳救护、战地服务等工作,为了抗战,她们不惜把自己的粮食、衣服拿给八路军,她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前线士兵送去温暖。

3.边区广大妇女“政治认同感”得到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和解读

“政治认同感”是指人民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认同与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边区政府建立以后,从维护妇女的切身利益出发,改革婚俗制度,举办灵活多样的识字学习活动,制定法令;勒令解足,成立妇女联合会,培养女干部,鼓励支持妇女走出家门;鼓励、支持妇女参与政治生活,参加大生产劳动等活动,不仅仅使她们获得了自身的解放,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移风易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感染了边区民众,加深了边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认为中国共产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好政党”,认为边区政府就是边区人民的“好政府”,这更加坚定了她们“一颗红心跟党走”的信念。边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肯定与赞许也表明了她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拥护。

(二)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启示

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是全国妇女解放运动中的经典案例,也为其他未解放或正在解放的地区、民族、国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与理论。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完美答卷对我国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妇女事业有着深远启示。

1.加强党和政府对妇女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妇女工作的前提

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广大劳动妇女为边区建设和支援抗战做出巨大贡献,归根结底都是党和边区政府的正确决策与坚强领导。只有广大妇女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才能使党的政策方针真正化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还能检验党的政策方针的合理与否,并及时对其不合理之处做出修正和完善,使中国妇女事业高质量的发展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势头。

2.做好妇女工作,要公平公正、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妇女解放运动求得最大效益的保障,它是对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是一种手段。在全面抗战时期,因为颁布了众多条例、政策、办法、决定等为妇女运动做保障,边区妇女才能在维护自己权益时有理可据、有法可依。目前,正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还很长、任务更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完善相关的法制体系,用法律讲话,让法律落地升温。这样,妇女们有问题才会勇敢的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权益,才能更自信、广泛地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与建设中去,才能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广大妇女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广大妇女同胞自身素养的提高会帮助自身获得自信与尊重,因此,要首先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始,不断提高广大妇女的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转变观念,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思想道德建设也很关键,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P.12)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有了思想,行动才会更有力量,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只有个体的素养提高了,整个民族的素养才会提升,中国妇女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推进。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努力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妇女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