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建构:组织框架及运行机制
2021-04-16陈春霞王云清
陈春霞 王云清
摘 要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建设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对“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进行价值探寻,发现其存在能够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从单一短视到长远多元,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局面从对立博弈到双向协同,城乡从二元分裂到城乡一体、交互共生”等多重建构价值。为此,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要素,其运行机制是:创新外部政策配置,形成现代治理制度,建立协同协商机制,打造文化同构格局。
关键词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组织框架;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4-0062-05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思路符合我国城乡发展实际,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1]。我国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由城乡对立到均衡,再从城乡统筹到融合,最后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这个过程符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律,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建设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共同体”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拉丁文“Communis”,是指由共同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活有机体。在当今学界,共同体作为一个备受关注且又颇具争议的概念,最早在社会学领域被正式提出,后被逐渐引入到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经过长期发展,共同体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演绎,每一领域对共同体都有着自己的界定和诠释。保罗·霍普提出,共同体建立的关键在于激发民众的“公共精神”[2];马克斯·韦伯认为,“共同体”关系指社会行动的指向是建立在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互相隶属性的基础上[3];斐迪南·滕尼斯则将共同体的本质理解为人与人通过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4]。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就必须协调内外部多层面的关系。为此,建设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需充分理解和掌握共同体的构成要素、特征及运行规律,并基于城乡融合的特点及其运作的体制机制进行构建。
一、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价值探寻
(一)共同体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从单一短视到长远多元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全球化进程、现代化趋势等都会对其产生重大冲击。在现代化语境中,建构共同体有助于解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多重现实困境。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应然趋势与农村职业教育实践的实际考量,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依然存在“面向狭隘的乡村”“完全的离农教育”等问题。共同体理论下的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将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衔接,首先解决的将是农村职业教育原有功能定位的单一短视问题,定位既不是完全的“离农”教育亦不是完全的“为农”教育,而是基于共同的需求,以前瞻性的视野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市民服务。
(二)共同体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局面从对立博弈到双向协同
从现实局面来看,城市与乡村往往是双方的“对立博弈”,城市职业教育之所“得”或许就是农村职业教育之所“失”,两者此消彼长。在短期表面的“繁荣”过后,必将出现区域人才积压而最终产生城市混乱的“破产”悲剧[5]。由此可见,对立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承担了潜在的巨大风险成本。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基于此,有必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从而促进城乡要素有序充分流动。而基于双向协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扩大农村经济市场的同时,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有利于增进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三)共同体促进城乡从二元分裂到城乡一体、交互共生
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城乡一体、交互共生。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发展制度,造成了二元社会群体。而共同体建立后的城乡均衡发展应当是以双方自愿、互利为原则,以优化每个子系统为目标,进而实现多赢互惠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共同体平台下的城市与乡村具有交互共生性,具体体现在互为资源、市场、服务,使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达到多维度、多层面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城乡依据各自优势与特点,实现各种要素双向流动、优势互补、相互依存,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缩小,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最终实现以公平为特征的和谐共生。
二、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框架
基于对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内涵特征的相关研究发现,共同体内部的要素之间实质上存在着与生物界类似的共生关系。共生关系理论认为,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组织要素。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内容,共生模式是实现共生的关键范式,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支持条件。基于此,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将围绕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组织要素展开组织架构的建立,见图1。
(一)共生单元是共同体组织框架的基本内容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同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单位,其是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基本内容。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立的重点是通过“共生单元”搭建城乡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从共生发展愿景、共生目标定位、共生职教体系、共生人才培养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系统改革着手,以共同要素为纽带,促進有机结合,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1.共生“发展愿景”勾勒
从哲学角度来讲,一切共同体都有着统一性的追求。学者沃伦·本尼斯提出,在人类组织中,共同愿景作为共同体产生、维持和发展的关键,是一个最具力量性和激励性的因素[6]。从个体愿景融合到集体愿景,是形成共同体的基础[7]。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涉及内部不同价值观念的交叉或冲突。因此,建设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绝非是通过行政安排即可达到的,也绝非经济利益的博弈可以度量的,而应将共同体置于各种意义的联结中,基于现实图景形成公平公正的共同体发展图景。城市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有了共同的价值认识和发展愿景,才能形成深度有效的共同体发展格局。然而,对于长期不断发展的共同体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愿景的发展与活动开展的逐步深入。
2.共生“目标定位”明晰
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战略背景下,现有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已无法满足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城乡职业教育必须在对自身功能定位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基于此,职业教育必须跳出城市职业教育为城市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服务的狭隘思维,清除思想上城乡隔离的藩篱,从一体化的高度审视职业教育的功能。农村职业教育除了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己任外,还要继续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服务。城市职业教育除了为工业化、城市化培养人才外,必须把农村发展看作全民族的事业,而非“农村人自己的事”[8]。这意味着,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应树立整体发展的思维,即农村、城市职业教育都必须同时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3.共生“职教体系”重构
第一,在城乡共同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需要在政府层面推进现代治理。具体而言,政府作为主导者,不仅要推动城乡职业教育职前和职后的衔接,还应积极推动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机制。第二,构建城乡职教共同体中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大职教观的角度,做好不同主体之间的衔接,确保在经费、评价、资源等方面的协调一致[9]。第三,根据城乡一体化趋势,基于新农民、新市民培育的需要,建立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广泛参加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新格局。高校、社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相关科研院所等要树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理念,全面合作,联合办学,提升合作水平和教育培训能力。
4.共生“人才培养”改革
第一,课程模块一体化改革。在共同体系统中,将城乡职业院校或机构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特色和精品几大类,其中基础类课程是城乡都需开设的诸如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农村职业教育增设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技能培训等特色项目[10]。而精品课程作为城乡各职业院校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城乡各职业院校之间由于刻板定位妨碍了课程品牌效应的溢出,阻断了课程资源的共享优化[11]。在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系统中,需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城乡沟通中介。由此可以确保城乡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满足跨区域交流的需求。第二,师资模块一体化改革。城乡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可以共享的师资队伍。为此,亟须在政府层面建立师资流动机制,借助云计算技术创设一个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师资资源共享平台。第三,就业模块一体化改革。城乡职业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检验标准是就业机会是否公平。目前城乡之间仍存在着专业人才流动的区域限制。例如在S市出现对农场主这一职业的户籍限制,即非本地农民不得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这与国家提倡的城乡融合相背离。因此,要鼓励地方取消户籍限制,接纳有志回归农村的城市精英、城市市民跨区域就业、创业,从而促进劳动力实现真正的双向自由流通。此外,还可以通过面向城乡一体化市场的订单培训与就业,促进就业模块一体化。这种城乡联合促进就业渠道打通的方式,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参与、宏观管理,更需要实行政校分离,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二)“共生模式”是共同体组织建构的关键范式
共生模式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能量模式。在共生模式的多种状态中,从寄生到偏利共生再到互惠共生,是一个逐渐走向理想状态的一体化过程。尽管走向互惠共生是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最终目标,但当前更多的是处于从偏利共生关系走向互惠共生关系的进程中。基于此,可以通过城乡间多元要素的有序互通,实现乡村内部结构重组和外在价值输出[12]。基于圈层结构理论和职业教育分布特性分析,可构建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三个空间布局模式。
第一,区域中心发散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以城乡优质院校或专业为核心,在农村地区建立分校、兼并农村较弱职业院校的形式,整合资源,将经过验证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扩散到农村地区,对区域内其他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给予全面支持,以提升其品牌号召力和示范效应。区域中心发散模式既可以由政府教育规划产生,也可由“領头羊”学校自主形成。第二,区域集群统筹模式。区域集群统筹型指的是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将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形成类似工业园区形式的“职教园区”模式。在综合职教园区内,要实现人才培养效能最大化,就必须对园区内的发展规划、培养规模、专业设置、教师资源、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等诸多要素进行统筹规划。第三,同城化点轴联合模式。该模式是指利用城市或城镇间形成的“极化—扩散”效应来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首先,同城化的发展必然会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对城乡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发展模式等提出改革要求。其次,在空间布局上,城乡可共享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共享城市工业区的实习实训基地,将城市边缘区的农村职业院校和中央商务区的城市职业院校联系起来[13]。如此,通过“点对点”联合形成轴线帮助扶持,达成新的城乡生态下职业教育培训的最优联合。
(三)“共生环境”是共同体组织运行的有效支持
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对城乡共生系统来说,共生环境主要体现在城乡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所需的经济、文化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由于我国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取向或偏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市与农村发展存在明显差距,这些都是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立与发展的反向环境。因此,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战略等都为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系统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共生环境,而共同体单元间的体制与机制建设则从微观层面构建了良好的共生环境。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体制建设,涉及如何实现成员或组织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成为真正的共同体,对于共同体的建立与运行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组织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组织的治理结构分为价值理念、组织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等维度。基于此,为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着重对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进行抽离并作深入分析。
三、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既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政策配置,又需要从内部做好博弈规则、协商平台、文化同构、内部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顶层设计。城乡职业教育共生系统的机制建设越完善,共生单元间的互动就越顺畅,共生模式與环境的正向激励就越强[14]。为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和谐共生,必须按照共生发展规律、共生组织框架,构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共生系统持续发展的相关运行机制。
(一)创新外部政策配置
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必然要求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整体重构,通过新的政策创新和制度配置,为新农民、新市民以及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在政策体系的配置与创新中必须坚持如下原则:无论是其政策或是制度都必须具有前瞻性。唯有如此,所建立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才具有现代性和更强的适应性,才能成为“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教育依靠或有力的依赖路径;基于城乡共同体而进行的农村区域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从政策的源头逐渐消除原有的歧视性和非均衡性政策,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投资中,在坚持公平公正共享原则的同时,在现阶段要对乡村职业教育培训给予倾斜。
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能够创新发展、有效运行的重要路径是通过各级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政策创新。而建立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平台,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是城乡共同体建构的主导力量,应首先建立市级政府统筹、实现区域城乡共同体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学校、企业等部门形成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15]。其次,针对当前城乡协同“周期短”“范围小”“效能低”等问题,城乡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对共同体参与学校进行遴选,构建“学区内—跨区域”的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框架。此外,在学校招生与管理上打破壁垒,对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和再分配,以实现基本均衡[16]。当然,基于共同体框架下的政策改革,在给农村学校及其生源地学生带来“改革红利”的同时,无疑会给城市学校带来“改革阵痛”。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引导城市学校抛却自身利益羁绊,责无旁贷地承担重任,从大局出发理解并支持改革,这样才能为多元政策体系的建构打下基础。
(二)形成现代治理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稳定的制度对共生系统的诸多共生单元具有强大约束力。因此,制度是将“共同愿景”转化为行动的关键因素。首先,在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实践中,应重点建立以多重治理逻辑为起点的国家、地方政府、职业院校构成的治理体系。在这个治理体系中,存在“委托—管理—代理”三方组织关系[17]。其次,从现代治理内容来看,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合作共建是多层面的,各层面间有着共同利益取向以及合作需求[18]。在具体内容上,涉及各类职业教育主体、不同群体需求、职业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管理以及师资等各类要素的整合。第三,调整组织结构,以制度创新激发城乡学校共同体的组织内生力。我国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需要改变过去的多级科层体系,尽早建构扁平化的共同体组织框架。此外,基于大框架,成立“行政管理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学生成长共同体”等相对微观的共同体分支机构,提升整体工作效能。可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完善各种监督考核机制,不断激发和释放共同体内部潜力和创造力。
(三)建立协同协商机制
首先,建立稳定的城乡职业教育协商、谈判平台。共同体协同发展却要通过协商、对话、理解和合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协商、谈判平台的建立依赖于多部门、多行业之间的全面协同。其次,构建城乡多边协调机制。基于互动所涉及的政府、企业、行业、职业教育机构四大主体,构建由制度、行政、行业、学术机构四个层面构成的多边协调运行机制。制度协调是指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保障互动的运行。统一的制度可以部分消解区域内诸多制度各自为政、主体多头、职责不清的难题,推动区域内要素的充分、合理流动,行政协调是由政府行政部门通过签订行政协议的方法作为磋商沟通的机制[19]。第三,建立多元共享的信息交流机制。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必然表现之一是城乡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亟须建立一套信息交流共享机制。这意味着,协同协商机制的构建有赖于政府和市场双重主体的努力。
(四)打造文化同构格局
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要实现从松散走向聚合,最终达到共栖共存的境地,就必然涉及文化同构格局的建设。当前,城乡文化隔阂最为关键的是文化适应能力欠缺。因此,加速文化同构成为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能够真正运行的重点。理想中的文化格局是既能够保留城乡原有“地域性”的文化基因,还能在文化同构、融合中增添新的文化元素,使城乡文化各自有新的变革与转型。首先,文化同构的“扁平化”是城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应然。具体来说,就是要推进政府向学校、学校向公众放权,彰显家长、企业等办学主体的管理职权,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的“扁平化”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其次,城乡文化同构的“市场化”架构,意味着城乡文化同构需要努力通过市场调节来建立健全办学主体多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并充满生机的创新型办学体制,从而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市场化”办学新格局。
参 考 文 献
[1]谭璐.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理论预设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4(6):12-15.
[2]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
[3]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4]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5]林克松,朱德全.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城乡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2(5):5-7.
[6]吴秀圆.信息化促进教学点质量提升与师生发展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8.
[7]张金英,张灵仙,冉云芳.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构建与机制创新——以杭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9):58-63.
[8]肖稱萍.新时期农民工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55-62.
[9]聂学东.城乡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动因、障碍与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4):60-64.
[10]谭璐.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的职教发展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7):70-74.
[11]梁成艾,朱德全,金盛.“云计算”情境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3(2):78-83.
[12]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职业教育机会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5-11.
[13]杨斌,尹皓,阳勇.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基于圈层结构理论[J].教育导刊,2009(8):12-15.
[14]施丽红,朱德全.和谐共生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体制与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1):65-70.
[15]孙晓玲.现代治理视野下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5):9-12.
[16]袁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的隐性矛盾及其消解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7):1-5.
[17]朱德全,李鹏.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2013(7):43-52.
[18]邢昌华,于飞.试论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9):169-170.
[19]林克松,朱德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103-107.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Chen Chunxia, Wang Yunqing
Abstract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build an urban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mmunity. The urban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ty has important constructive values such as“promoting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single short-sightedness to long-term diversific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opposing game to two-way coordination,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split from duality to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mutual symbiosi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ty includes the factors of symbiosis unit, symbiosis model and symbiosis environment, etc.,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include: innovating external policy configuration, forming a modern governance system, establishing a coordinated negotiation mechanism, and creating a pattern of cultural isomorphism.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peration mechanism
Author Chen Chunxia, lecturer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 Wang Yunqing, principal of Liy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作者简介
陈春霞(1990- ),女,江苏理工学院职教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常州,213001);王云清(1968- ),男,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政府购买农村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制模型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17YJC880115),主持人:杨海华;2020年度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KYY20503),主持人:陈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