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1-04-16羌毅
摘 要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绘制了“施工图”、亮出了“责任图”、建好了“指挥部”,同时还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质与量”内容并重、“内与外”机制协同、“行与知”评价合一等新要求。但由于我国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轻德、重智、去体、弃美、厌劳”的现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未能完整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严重不足、质量评价标准未能有效制定。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从构建层次性、梯次性、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搭建课程实施“立交桥”,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努力发掘与开拓劳动教育创新性发展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新时代;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4-0025-05
“培养什么人”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这不仅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关联,更是明确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价值和实施路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德、重智、去体、弃美、厌劳”的现象,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五育”中的地位未曾得到充分重视和彰显,以至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对于如何“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是一项严峻挑战。本次《意见》的颁布,涉及到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实践活动开展、支撑保障能力提升等多个层面,对职业院校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近年来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应有贡献,培养了大量一线专门性技术技能人才。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在校生2685.54万人[3]。从体量和规模而言,职业院校无疑已成为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4]。系统梳理《意见》精神,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量”与“质”并重的内容要求
一是劳动教育课开设要足“量”。《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相关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具体人员,保障劳动教育实践时间不得被任意挤占和挪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主要以实训课程为载体,其中关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同时,《意见》规定,职业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设立劳动教育活动周或安排劳动教育活动月等,确保劳动教育“量”的充足。二是劳动教育效果要提“质”。《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提升,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落到实处;要真正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和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要掌握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获得能够独立生活的手段。
(二)“内”与“外”协同的机制要求
一是职业院校要苦练“内功”。《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职业院校要充分开放校内外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及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内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要求;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二是职业院校要善借“外力”。《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争取在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上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劳动教育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鼓励行业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三)“行”与“知”合一的评价要求
一是强化对“行”的评价。《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要通过推动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增强他们的劳动素养,锤炼他们的劳动心态,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保障他们可以从事一般性劳动,甚至开创性地开展劳动。二是对“知”的评价。《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这里面的劳动素养,应该包括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认知和选择倾向;也应该包括学生通过企业调研、主题辩论、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等活动,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等情况的考核。
二、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意见》对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出的“质与量”内容并重、“内与外”机制协同、“行与知”评价合一等新要求,“对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另一种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来说,必定是一个新挑战”[5]。为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应面对三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该如何构建
劳动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途径,更是劳动教育展现其科学性、层次性和延展性的最佳表现形式。我国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和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等文件明确要求义务教育的3~9年级要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但是目前劳动课程设置率低,即使开课,也常常被所谓的‘主科占用”[6]。此外,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一直缺乏连续性,尤其是进入中学以后,其开设基本处于无序和碎片化状态,多数学校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前期规划、资源投入和评估系统统籌不够,致使许多学校开展劳动课程的行动力不足,基本上仅停留在劳动实践的表面,缺乏理论层次的观念支撑、逻辑组织及长远规划[7]。因此,《意见》要求职业院校要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其中规定课时不得少于16学时。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落实好《意见》精神必然带来以下问题:一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如何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有机衔接,既能体现劳动教育自身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又能体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二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模块该如何搭建?除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作为教学规定内容之外,还有哪些内容可供职业院校选择并充实到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以上问题的处理与解决,对于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保障劳动教育课程质量至关重要。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该如何组织
组织实施是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落地生根的基本标志,是劳动教育由表及里、走向深入的具体体现。对于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而言,一般包含:谁来组织,即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师资从何处来;怎样组织,即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采取何种形式。对于“谁来组织”,《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学校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设意见。专任教师主要来自高等学校的师资培养和现有师资培训,“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兼职教师主要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从操作层面来说,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时效上肯定是“来不及”,其影响主要着眼于长远。为此,目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师资来源只能是对现有教师专项培训和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但究竟该如何操作,哪些教师和行业专业人士可以承担劳动教育,如何遴选,标准是什么等,《意见》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另外,《意见》还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要求职业院校“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但对于课程究竟该如何组织实施,《意见》也没有明确规定。这些都需要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解决。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量该如何评价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导向,更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保障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而言,在逻辑上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谁来评价”,即评价主体如何组成;二是“怎样评价”,即评价标准如何制订。前者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后者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不同评价主体的视角差异,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全面;评价标准是开展科学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标准的评价只能是盲目的、主观的,更是没有依据的。然而,现实状况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有效、科学的劳动教育督导和评价机制,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及标杆来衡量劳动教育发展”[8]。因此,本次《意见》对于劳动教育评价非常重视,不仅提出了“知”与“行”合一的评价要求,而且还提出了建立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等实践举措。但《意见》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究竟由谁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等具体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些问题也需要职业院校在实践中探索。
三、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突破路径
针对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开展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更需要职业院校在实践行动上能够真正担负起主体责任,在遵循职业教育运行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努力探索劳动教育的突破路径。
(一)构建层次性、梯次性、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位居中小学和更高层次劳动教育课程的中间地带,担负着整个劳动教育课程系统能否贯通上下、承前启后、接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一,职业院校的劳动课程应体现层次性。要加强系统规划,既要体现劳动教育课程在不同学段的渐进性,又要体现不同层面教育对劳动素养的要求,要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9]。一般来说,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目标是推动小学生能够“爱劳动”,应侧重于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目标是推动中学生能够“会劳动”,应侧重于培养中学生掌握某项劳动技能,并能够熟练开展劳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推动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懂劳动”,并让他们能够明劳动之理,从而结合今后具体的职业类别创新性地开展劳动,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应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专业劳动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师范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应着重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劳动的荣誉感、使命感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综合性大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第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应体现梯次性。职业院校第一学年应主要开设培养基本生活能力、体会劳动意义的生活教育劳动课程,譬如安全卫生保洁教育等;第二学年应主要开设与专业结合、体会劳动精神的生存教育劳动课程,譬如公益实践教育等;第三学年应主要开设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生计教育劳动课程,譬如专业实践教育。第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应体现一体化。除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之外,职业院校还应将劳动安全教育、劳动卫生教育、劳动平衡教育等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从而充实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同时,职业院校要通过学分制改革,建立学分银行等方式,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其他不同类型和层次劳动教育之间课程学分的衔接互认,并将学生休学创业或曾在校外工作的经历,换算成劳动教育课程的学分,形成一体互认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搭建课程实施“立交桥”
走专兼结合之路是破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问题的关键。从实践维度上讲,劳动教育组织实施涉及到学校教务处、后勤处、学工处、科产处、相关学院等部门及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等单位,实施主体构成复杂,教育形态表现多样。一是要制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遴选标准。要设置“准入”门槛,按照“能教”“会教”“愿教”等原则,将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具备相关资质资历的辅导员、班主任、其他岗位教师以及企业“师傅”选拔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中来。“能教”主要强调要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资质资历;“会教”主要强调要熟悉劳动或技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愿教”主要强调要有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训。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要通过挂职轮岗、服务企业、担任导师等各项政策机制,进行系统性、专业性和制度化培养培训,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劳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对成效显著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承担劳动教育的企业兼职教师,可参照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激励与绩效的做法,在评奖评优、带薪休假等方面给予补偿和倾斜。三是要搭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立交桥”。职业院校应整合学校优势社会资源,跨地区、跨学校、跨部門、跨专业共商共建劳动教育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实践岗位和基地,将军训演练、助学岗位、文化活动、实习基地等打造成教育课程的实践平台;充分利用良好的校企合作项目,在企业和政府单位内为学生提供劳动技能实训场地;充分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态,探索实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家校合作”等模式,推动劳动教育学校资源平台与校外资源平台的紧密对接,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渠道,推动劳动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10]。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因地制宜”着力形成点面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多渠道、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三)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劳动状态、精神面貌、团队协作、任务达成等劳动素养进行过程性和整体性评价,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尽快建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建立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推动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相关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组织。二是要注重定性评价。在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基于体验的特性,全部让学生自我去经历、去感知、去省思,从而唤醒其内心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就是说,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以劳动任务的达成情况分高低[11]。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常规的基本劳动素养,还要考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技术水平、成功程度与行业影响力。同时,学生参加重大社会活动作为志愿者行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贡献度、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突破等,都可参照技术含量纳入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三是要结合定量评价。职业院校要通过劳动教育计分卡、实践手册等形式,构建学生劳动教育档案。劳动教育计分卡或实践手册要能够忠实记录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等,对学生劳动出勤、组织纪律、用具保护、互助精神、熟练程度和劳动效果等进行客观评价,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成为施政目标之一。“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具体行动指南。职业院校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锤炼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态,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更要融合職业院校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唯有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03)[2020-06-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09-11.
[3]教育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达1.17万所,发展规模世界最大[EB/OL].(2019-02-19)[2020-03-03].http://edu.china.com.cn/2019-02/19/content_74480883.htm
[4]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8-81.
[5]姜大源.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新思考新措施[EB/OL].(2020-04-14)[2020-06-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14/202004/t20200414_443260.html.
[6]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7]胡华,梁德萍.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路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9(10):101-107.
[8]宋乃庆,王晓杰.“劳动教育”:内涵、意义及推进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15.
[9]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5):14-18.
[10]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1-56.
[11]刘盼倩.教育与劳动结合可能性的教育哲学阐释[J].职业技术教育,2019(19):6-11.
New Requirements,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Labou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Qiang Yi
Abstract “The Guideline on Strengthening Labour Education among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has drawn“working plans”, highlighted“responsibility distributions”and established“headquarters”for labou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Meanwhile, 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how to carry out labour education, such as equal emphasis on“quality and quantity”, coordination of“internal and external”mechanism, and integration of“knowledge and practice”evalu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phenomenon of“ignorance of morality, focus on intelligence, overlook of PE, abandonment of beauty and tiredness of labor”in different degre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labour education has not been fully constructed,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and the standards of quality evaluation have not been effectively formulated. The labou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strives to explore and exploit innovative breakthrough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founding of a hierarchical, echelon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a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ching staff, the set-up of a“overpass”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 standards of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ur education; new era; breakthrough paths
Author Qiang Yi, research associate of 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作者简介
羌毅(1967- ),男,南通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区域经济(南通,226007)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三全育人与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国工匠精神涵育体系建构”(2019SJZDA086),主持人:赵峰:2017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大德育教育范式探究”(17SZA-01),主持人:王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