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

2021-04-16贺书霞冀涛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产教融合共同体

贺书霞 冀涛

摘 要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形成。社会转型打破了传统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式,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转变、组织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升华。共享发展理念对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其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导向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构应做到:在政治文化层面,推进多主体协商的发展与包容文化的社会内化;在制度保障层面,确保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与公共服务的实效性;在实践治理层面,积极创设“合作治理”的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 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教育;共享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4-0035-07

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真正的、意志的和完善的统一体,具有主体多元性、目标公共性、整体协同性、利益契合性等特征。共同体具有以下要素:第一,在开放社会网络中的不同个体,通过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形成发挥作用的联合统一体;第二,这种联合统一体具有整体“身体的——精神的”性质;第三,各主体的自由意志行为产生一种联合体,自由意志行为不仅仅是基于契约,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整体行动。职业教育产教共同体存在三种发展形态,即传统的政府(学校)单一主体走向产教自然共同体,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自然共同体走向自由意志共同体,进而逐步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进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继承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功能和属性,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单一主体的扬弃;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发展和服务局限性的摈弃,即超越主体属性和利益界限,建立的政治、经济、资源、文化共建共享联结网络。社会转型是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的机遇,并且对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产生具有一系列的推拉作用;共享发展理念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灵魂,对于产教共同发展的理念支撑和路径规划,以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转型及其影响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征

当代社会结构、技术技能和价值形态等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转型则是该变革的集中表征。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型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现有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发挥出来的,而其中相对比较直接和凸显的应是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由我国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出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等形式的转型发展浪潮,源于人才供给的计划经济体制被人才供需的“双向选择”和市场导向所替代,企业人才竞争的加剧、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及其多元化的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的传统模式被突破。

职业教育伴随社会转型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社会化特征。第一,市场导向发展意识的强化。市场导向的发展意识对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传统政府主导的以计划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联结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质是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对于技能专业人才爆发式的强烈需求导致传统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入市场主体不仅拓宽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同时有效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需契合。第二,单一主体模式的突破。伴随着市场导向发展意识的强化,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政策的支撑下,职业教育单一主体模式迅速被突破,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氛围和文化正日益形成。第三,职业教育面临多元主体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发展困境。随着职业教育多元发展模式的确立,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起点,职业教育正处于由单一主体主导向多主体协同创新发展转变的新时代,在政府、学校和企业等社会主体关系中,带有社会和价值利益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教育发展相比其他产业更有可能导致出现广泛关注、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多主体利益冲突问题未得到合理有效协调,使得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利益协调问题使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合理有效地协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的矛盾冲突,规范主体行为成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特点

社会转型促进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多元性突破了职业教育传统的决策方式和组织结构,影响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有序状态并增加了职业教育决策的不确定性。主体多元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成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随之增多,异质主体的利益追求使职业教育的风险增加。

1.主体行为的无序化

主体参与行为按照正式规则(显规则)称为有序,若主体行为按照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潜规则)或违反规则运行,则称之为无序。共同体的理论出发點是主体意志完善的统一体,主体行为是共同体形成的实践基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导向和主体多元化对主体的参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体行动受“溢出”的主体利益和参与激情所支配,但外在规范、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致使主体参与行为产生消极效应:一是盲目、自发、缺乏约束的行为会成为强势主体或特殊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虽然无序行为并非主流,但因相对隐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其对产教融合的稳定发展和主体和谐形成巨大的阻碍。二是受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及产教融合结构特性等方面制约,产教融合的空间和范围缺乏完善的正式规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体无序行为会导致难以化解的“非制度化”矛盾或冲突事件。三是无序的主体参与行为不仅阻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生成,而且严重影响社会动员的引导和组织功能;长期无序的主体行为会消磨主体的参与热情,不仅会引发合作效能降低导致的合作问题,而且会压缩和破坏民主协商和平等交流的空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无序行为长期发展甚至会导致主体从合作走向分离,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形成时空障碍;无序行为还会影响主体协商的真实性、运作的规程性和互动的充分性。

2.组织形态的碎片化

组织是把人、财、物、信息等构成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合理配置,促成各要素协作并有效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其能使动态组织活动中有效合作的协作关系相对固定下来,形成一定结构和模式的相对静止的结构模式,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上的高效与工作关系中人际关系的和谐至善是衡量组织形态的主要指标[1],组织形态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和成熟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已经从政府的计划调控分化为具有自身运行特点又相互作用的多源复杂系统,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多元化是其组织复杂的重要原因。政府、学校、企业、非政府性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构成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的基本单位,它们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影响教育公共决策、凝聚参与主体多元诉求、动员社会参与及培养人才、服务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各参与主体互动与协作纽带的缺乏,导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出现碎片化:一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因主体的异质性,致使主体缺乏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主要原因是统一、完善的实施规范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发展章程等;三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涉及多个代理主体的组织和协作机构,参与主体存在利益博弈、缺位、越位等不良现象,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四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参与主体权限和角色定位也不够清晰;五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缺乏有效的组织创新。组织管理和组织创新的深度是推动组织发展和判断其成熟与否的标准。在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组织通过信息沟通结构的建立,确定了制定决策的信息环境。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管理和创新。

3.主体价值观念的异质化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社会效益是其价值重要性的关键体现,这构成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属性基础和文化支撑,经济效益只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产物,社会转型对职业教育发展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转型打破了职业教育价值观念的单纯性;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导致职业教育价值观念的复杂性,不同价值观念的主体行为可能会相互对立和排斥。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价值观念的异质化表征与影响在于:一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中传统伦理和道德状态被冲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观面临多元主体、多元价值思潮的冲击;二是具有典型经济特性的社会主体强烈的经济价值需求不断影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观念;三是由于多主体异质及价值文化的差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的矛盾和价值冲突呈现多样、频发和复杂现象。经济效益为主的普遍价值不断冲击社会效益为主的必要价值,导致多主体民主协商、合作和协作精神不断弱化,分化的价值理念甚至超越公共理性。

二、共享发展理念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

(一)共享发展理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的新理路

共享发展就是要共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2]。当前,人类获取、加工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正在向信息化社会转变。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全面注入共享发展理念,用信息化等现代技术优化其建构路径。

1.治理方面: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分裂走向共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体分裂是当前共同体运行的典型问题,并存在一些由于分裂而导致的一般性社会问题:一是各主体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各主体之间、主体的资源之间相对隔离;二是各主体之间缺乏协作,各自为政,容易触发产教融合矛盾的发生机制;三是受主体对个体利益追求的影响,容易造成对共同利益的分割,势必会导致共同利益受损。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可以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各主体由分裂走向共治:一是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和多主体资源共享,强化共同体意识,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集体发展和共同治理提供组织依托;二是有利于凝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价值的共识和内在认可,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共治提供集体目标及其价值理念;三是有利于提升产教融合共同体执行组织的权利界定、集体利益及利益的公正分配;四是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事业的发展,为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共治创设发展纽带。

2.利益层面: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体资源由独享走向互助共享

价值追求和利益矛盾是导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碎片化的重要原因。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体资源和利益独享现象普遍。首先,强势力量基于个体利益不愿甚至抵制共享。其次,产教融合共同体存在个体利益异质化和集体利益争夺化的不良现象。再次,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共治的民主协商机制、利益冲突协调机制和服务供给保障机制尚未完善。基于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职业教育传统利益分配模式的突破,一方面,有利于通過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和个体等领域的服务供给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共同体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深化和加强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同。

3.价值观念: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异质走向融合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价值观念在多元异质主体的影响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作用下,内部结构和构成要素不断变化,异质的价值形态向融合的价值观念转变:一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成主体多元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价值观念构成要素因主体多元而多元化,但基于共享发展理念成为具有共同价值目标的共同体;二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价值冲突的形式多样且内容更趋复杂,但基于共享发展理念成为矛盾的发展统一体;三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伦理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不断由多元趋向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融合对共同体的建构会产生重要的整合效应。共享发展理念是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统一,其在强调利益共享的同时,也强调资源的互融、互通、共享、共进[3]。因此,共享发展理念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更高要求,即在异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多元价值观念的互动融合和共同发展。

(二)共享发展理念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问题的回应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价值追求多元异质的作用下,存在组织形态碎片化、参与行为无序化等发展问题。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发展过程中,秉持共享发展理念的共建共享基本原则,不仅可以有效化解融合发展中的“碎片化”现象,而且能够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主体行为的有序性,进而构建良好的组织生态环境。

1.化解融合发展中的“碎片化”现象

目标利益的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异质是导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碎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基于共享发展理念建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不仅可以消弭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对立,也可有效解决“碎片化”问题。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建共享、机会公平和利益共享。所以,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既可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也有利于消除目标利益的对立、博弈和竞争局面。另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强调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多元有效供给,并主张文化互通和资源共享。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有利于促进主体资源和价值走向共享融合。

2.提升参与行为的有序性

协同一致是共同体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和法律法规的服从,即主体行为要遵守社会规范、遵守共同发展的制度约束、遵守共同目标的愿景追求,并依此行事,主体的各方希望自己和对方是守法、合作、负责的,不存在行为失范的。一是共享发展理念倡导提高教育质量[4],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契合了当前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发展要求,也为多主体参与及其良性互动和协作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共享发展理念提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这不仅和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也为主体参与行动提供了价值支撑。三是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完善和优化社会管理机制,强化社会危机的应对处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因此,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减少多元主体的冲突并提高冲突处理能力。四是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可以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有序参与行为提供平台保障和丰富资源。彼此隔离的主体资源难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只有借助共享发展理念导向下的资源共享及合理配置,才能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提供持续稳定的发展利益。

3.建构良善的组织生态

一是共建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有利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的有效培育和持续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在组织共建中的民主交流、发展和共享,有利于实现共商共建、协同发展和利益共享的组织发展目标。二是秉持共享发展理念,对于突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不当主体限制,实现职业教育的跨界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三是共享发展理念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意识创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导致集体性结构的式微和共同体意识的淡化。践行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参与主体的资源共享、价值共通和体制共建,提升参与主体的集体观念和共同体意识,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和组织归属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共享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一)政治认同的文化路径:多主体协商与包容文化的社会内化

多主体协商与包容文化的社会内化,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民主沟通、管理互信、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

1.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民主协商制度的建构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必须以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前提和基础,必须能够反映共同体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公共诉求。一方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民主协商制度作为共同体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能够提供明确的框架来衍生共同體的组织形式,是衍生相关主体方在合作中建立更为复杂组织形式的基础和依据,能够容纳各主体的民主诉求并对民主参与进行有效规范;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民主协商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差异”的公平正义,对于防范和化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民主协商制度的完善:一是建立包括民主执行组织和主体议事机构等规范的发展协商机制,保障共同体能够广泛、充分、民主、平等地进行协商,从而有效保障主体的参与、责任和权利。二是完善产教融合共同体民主协商的法制建设,制度安排是共同体民主建设的前提,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民主协商法制建设对于共同体的民主协商具有关键作用。三是提升基层政府组织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民主协商的领导能力、服务作用和协调功能,强化基层政府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

2.培育和践行包容性发展文化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包容性发展文化作为先进性文化应有的品质,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其要求尊重文化等多样性,包容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础在于保障“底线均等”。即共同体每个主体成员的基本权利底线都能够公正地得到保障,而且随着共同体的发展能够不断提高,每个主体成员都能够持续获得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其次,支柱在于维护“差异的公正”。这是在保障“底线均等”的基础上,更注重尊重、包容个体的差异及其需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6]。再次,目标在于实现“发展的公正”。包容性发展追求的不仅仅是共同体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同时要保障与支持所有主体培育、提升与实现个体的多样化需求和发展目标。最后,重点在于抑制发展中的各类不平等现象。通过社会监督等促进主体参与行为的理性和有序,并通过法治方式肃清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中出现的违规违纪及不良现象,确保主体权利和利益的公平公正,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创造基于公共理性和民主协商的社会环境。

(二)制度变迁及其优化路径: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与公共服务的优化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建构和发展都必须依托于国家制度指引和组织规范框架,制度和规范既是国家建构意识的体现,也是服务管理和实践创新的依据。制度保障是维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主体和谐的基础,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保障,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特定价值追求的手段,具有保护协同关系的重要联结作用。制度保障能够提升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运行规范,并保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可持续和谐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建构在社会需求、公平公正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之上,在适合它所服务的社会区域,减少主体冲突、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凝聚力,确保融合发展的实效性得以实现。

1.打破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的主体割裂局面,推动共同体多元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亟需解决组织层面的产教融合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理念因多元主体而存在差异;二是共同体发展的公平公正需要通过制度进行保障;三是当前主体参与存在不当限制。为此,一要通过主体间的深度对接,有效传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共同理念,完善主体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指引,加强合作指导与民主协商,提前化解差异和纠纷,达到产教融合共同体主体理念和集体价值的有机统一。二要强化制度建设,制度性安排是为抵消合作不确定性的影响而产生[7],要加大制度创新,促进公平公正,保障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主体的合理诉求和正当利益,抑制和打击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过程中强势主体对公共资源的排他性、垄断性占有等行为,促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公共资源共享和收益的公平分配。三要强化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创新发展,清除主体参与的不当限制,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的参与实效,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体参与方式和渠道。

2.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多维公共服务

服务民众、服务民生、服务市场是公共服务的最大价值,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使命,也彰显了政府的责任和担当。当前围绕我国产教融合共同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公共服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公共服务受政府对职业教育传统计划管理模式和体制遗留的困扰,重管理、轻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出现基于部门利益的管理割裂;二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模糊并制约了多元协同治理目标;三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公共服务缺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有效参与[8];四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强化以下措施:首先,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须实现纵向和横向贯通,即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地方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服务贯通,改变传统的计划管制模式为立体多维的服务监督体系,满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日益递增的公共服务需求。其次,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公共服务的协调统一,并培育充分的社会参与力量。重视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表达与管理,强化政府供给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治理和协调,强化政府行动目的纵向和横向的一致性。再次,建立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适应的、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提供了新的契机。丰富的社会和市场力量不仅能够拓宽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也可以解决政府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供给中的“失位”与“缺位”所导致的供需失衡问题[9],因此,需要理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逻辑和社会责任,解除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和服务的不当限制。最后,主动借鉴德国、英国、新加坡等世界职教强国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和经验,努力探寻适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特点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途径和策略,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和公共服务方式变革。

(三)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路径:“合作治理”的融合发展模式

治理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一方面,治理结构是指产教融合共同體相关利益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其宗旨是促使组织能真正为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工作;另一方面,治理结构是指把不同性质的交易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与市场、组织或中间组织相适应,以节约交易成本,即交易如何和为何能以各自的特有方式与组织制度相匹配[10]。基层治理不仅要保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决策权、自治权,同时也要促进其进步和发展,并保证公平正义。其路径在于构建“合作治理”的共享融合发展模式,其构成了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理性的内涵,能够提升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公共性和协同性。

1.治理视野下多中心供给的主体角色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治理”的主体主要涉及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等,各主体在“合作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同角色。其一,政府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并具有主导性作用,是“合作治理”的主导者和协调者。对此,一方面,避免精英主体通过不平等地获得合作享用权来霸占支配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在不同利益主体冲突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强化政府的监督、服务职能,必须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执行组织建设成各主体的“代言人”和实体服务机构。其二,学校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基本组织依托,在“合作治理”中承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但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学校对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变化转型不敏感,一定程度上缺乏变革的文化[11]。其三,参与企业等社会主体为“合作治理”提供资源保障,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必须确保它的决策参与权,并纠正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过程中政府、学校或企业的独断式决策和垄断式占有。其四,社会组织能够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资源支持,因此,社会组织应当是“合作治理”的参与者、服务者和监督者。其五,学生(家长)的权益构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合作参与及决策制度,并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营造氛围,提升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和合作能力。

2.确立“命运共同体”的治理理念

“命运共同体”构成“合作治理”的基本理念,即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共享发展利益观念,合作、共同、综合、可持续而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制度观念[12],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融通发展的行为观念。其主体内化为“合作治理”提供了共享价值、制度安排和行为理性的支撑。对此,第一,强调互利共生、合作共赢的价值新理念,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决策管理和多元融合发展过程中,以利益相关方的民主参与为基础,以共识型决策和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促进利益主体由合作共享发展为涵盖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第二,促进公正平等的制度理念的社会内化,通过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民主协商机制,强化民主协商对共同体的价值影响和价值内化。第三,积极开展包容性的行为实践,抑制多主体参与中的主体排斥和主体霸权行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需要一致的价值目标、统一的认识规范、相互合作的气氛,以及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治理过程中政府和学校不是单一主体,而是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相互补充、共同规制、共同激励、共同生产、共同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工具[13]。

3.关系、互动与协同的治理逻辑

多元协同治理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治理运行体系的目标内容,通过激发参与主体的动力和功能提升融合实效,促进综合治理。主体关系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基石,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主体关系和主体组织关系的互动合作和协同发展,实现主体融合和产教融合,而且凭借主体融合,达到多元文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管理经验互鉴互补的效果[14]。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关系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各种关系的联结存在着动态复杂的互动过程,互动推动了协同,协同效应正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直接力量。因此,关系、互动与协同构成了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治理逻辑。关系、互动和协同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治理”的重要途径和实践形式,共享协同是其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因此,必须强化以下措施:第一,促进组织整合。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目标依赖于共同体控制的资源及其分配,而且共同体的收益来源于资源的整合,和谐、互补和共享是共同体成功运行的基础,这些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通过组织共建、文化共建和制度共建实现主体的合作性和整体性[15]。第二,促进主体理性并提升决策系统的完善。受异质多主体的价值观念影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多元,并存在一定混乱。因此,必须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集体价值观念为引领,提升参与主体的认知理性,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制度法律为依托构建共同体发展的实践规则和社会规范,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决策程序化和开放性建设,保障共同体的决策共识和执行能力。第三,强化“合作治理”互动共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可以通过共同的目标、互惠的规范和彼此的信任降低机会主义现象的出现,主体间互动越频繁,主体资源累积效应越强,主体资源的价值就越高,进而促进共同体的发展壮大和共同利益的实现,共同利益的实现又会整合提升共同体的凝聚力。因此要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凝聚、民主共治体系构建等内容和方式,实现主体关系和谐、互补匹配、互动共享的“合作治理”,保障共同体的整体高效,减轻主体异质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利益冲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和共同体的价值升华。

参 考 文 献

[1][11]刘延平.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2-13.334-335.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2).

[3]王永友,史君.“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49-156.

[4][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6]白晨.包容性发展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分析[J].教学与研究,2020(3):49.

[7]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7):106-107.

[8][9]张文静.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5):38-39.

[10]阎亚军,祝怀新.变革文化与学校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9(7):47-48.

[12]丁煌.基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北极治理机制创新[J].探索与争鸣,2016(3):94-99.

[13]俞可平.政治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5.

[14]孙国强.关系、互动与协同:网络组织的治理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14-15.

[15]贺书霞.职业教育供给多元合作模式构建:供给有效性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9-12.

Building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ommun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haring Development

He Shuxia, Ji Tao

Abstract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commun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commun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orm.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commun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commun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community must promote three aspects of work: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level, promote the social internalization of multi-agent consultation and inclusive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optimization, ensure the optim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public services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 of practical governance level, actively create the“integrated governance”development mode.

Key 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mmun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aring development

Author  He Shuxi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 Ji Tao, lecturer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作者简介

贺书霞(1977- ),女,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区域社会发展(贵阳,550025);冀涛(1977- ),男,贵州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

2019年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研究”(2019YJ034),主持人:贺书霞;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疫情背景下中职学校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2020YB1452),主持人:許大春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产教融合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