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021-04-16天一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酒酣耳热之际,他问群臣:“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掉天下呢?你们直说无妨,不要有顾忌。”大臣高起、王陵分别就此问题发表了言论,说刘邦能够与天下人同利,而项羽嫉贤妒能,自私自利。高祖听后,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进而解释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意思是自己因善于用人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刘邦的这段话中,提到了三个人,分别是子房、萧何、韩信,他们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三杰”中首先提到的子房,指的是张良,刘邦说他能“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评价是相当高的。
东汉末年,荀彧离开袁绍而投奔曹操。曹操见而爱之,高兴地说:“吾之子房也。”当即任命其为司马。
明太祖朱元璋对大臣刘伯温颇为器重,曾对群臣说:“伯温,吾之子房也。”
可见,在古代统治者眼中,张良已成为股肱之臣的化身。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张良究竟有哪些事迹,能让他有如此声誉呢?
避难下邳,圯桥受书
張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他祖父名开地,先后在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时期任宰相;父亲名平,在韩釐王、韩悼惠王时做过宰相。按照父祖的身份地位,张良起码可以在韩国任个高官。然而,在他父亲死后二十年,即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年轻的张良没能在韩国做官以施展自己强韩抗秦的政治抱负,身遭国破家亡厄运的他,内心埋下了反秦复韩的种子。
韩国虽然被灭,张良虽然失去了做官的机会,但他的家境还是殷实的,仅奴仆就有三百多人。为了复仇,他散尽家财,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又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的行踪。按照当时的制度,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要由六匹马来拉,其他大臣的车则由四匹马来拉,张良刺杀的目标就是六匹马拉的车中之人。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秦始皇东巡,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张良得知后,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 博浪沙(今称古博浪沙)。然而,秦始皇为了避免遇刺,将所有的车都改由四匹马来拉。张良这下难以判断了,他见车队中间的那辆最豪华,断定这应该是始皇所乘,于是指挥大力士拿起大铁锤向这辆车击去,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了现场。谁知,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死者并非始皇帝。这次袭击事件令秦始皇十分恼怒,他下令在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张良才得以“逍遥法外”。
张良自博浪沙逃跑后,不敢在家居住,他逃到下邳(在今江苏)躲了起来,直到此事不了了之。
下邳城北有一条沂水,沂水上有一座桥,张良经常到桥上散步。有一天,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来到桥上,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扔到桥下,毫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快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十分生气,可见他是位老人,便强忍怒火走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又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给他捡上来了,那就给他穿上吧。于是跪在地上给老人穿好鞋。老人放声大笑,抬腿就走了。张良十分诧异,望着老人的背影站在那里发呆。老人走出不远,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可以教诲的。五天以后天亮时你再到这儿来和我见面。”张良觉得这位老人不同寻常,便恭恭敬敬地答应了。
五天以后,天刚刚亮,张良便来到桥头。谁知老人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他一见张良便生气地说:“你和老年人相约,为什么反而迟到呢?”张良只好按照老人的要求,等五天后再来这里会面。
又过了五天,鸡刚刚打鸣,张良就赶到桥头,谁知老人又先到了。老人更加气愤,说:“你怎么又晚了!还是五天以后再来见我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唯恐再晚,半夜时分就来到桥上,这下总算比老人先到。不一会儿,老人慢慢地走来。他见到张良,十分高兴,说道:“这样才对!”于是拿出自己珍藏的一部书送给张良,并说:“你读完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十年以后,你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十三年以后,你到了济北的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色的石头,那就是我。”说完,老人就走了。此后,张良再也没有见过这位老人。
回到家中,张良打开书,吃了一惊。原来,这是一部十分名贵的《太公兵法》。张良爱不释手,把它作为经典,每天阅读和研究,从中学到了许多文韬武略,为他日后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就是著名的张良圯桥接受黄石公赠书的故事。
唐代诗人李白在《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一诗中这样写道:“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在下邳期间,张良还广泛交友。楚国贵族、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为杀了人逃到下邳,投奔了张良。鸿门宴上,项伯之所以保护刘邦,与张良也有很大关系。
结识刘邦,献计破秦
张良在下邳一住就是十年。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反秦的大旗,各地纷纷响应。他们杀秦官,占郡县,声势浩大。第二年,陈胜被杀,他的部将秦嘉立景驹为楚王,驻在留县(今江苏沛县西南)。此时,张良率领一百多人前往留地,准备投靠景驹,路上遇到了刘邦。当时,刘邦有几千人马,还攻占了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见刘邦很有发展前景,就归附了他。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就是负责掌管军马的官。史籍这样记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即刘邦),沛公善之,常用其策。”从此,张良成为辅佐刘邦的重要谋士。
后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一举击败了秦将章邯,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接着又攻到殷墟(今河南安阳),收降二十万秦军,并封降将章邯为雍王。与此同时,宦官赵高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王。秦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为刘邦顺利攻入关中创造了条件。不久,子婴杀掉赵高,并立即派兵增援峣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想阻挡反秦的军队。
峣关是河南南阳一带通往关中的必经要道,也是守卫秦都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刘邦计划发兵两万立即强攻峣关。张良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秦军尚有力量,不可轻敌;与其强攻,不如智取。于是建议刘邦一方面派出一部分部队先行,并准备五万人的糧食;另一方面,他已经打听清楚,驻守峣关的秦将多为屠户子弟,这些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贪图钱财,见利忘义,如果派人拿着财宝前去收买,他们必降无疑。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张良的识见和分析能力。刘邦见自己马上就要攻入咸阳,心情自然急切,正因为急切,才可能出现考虑问题不周全的现象。张良灭秦之切不亚于刘邦,但他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却能先静下心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详加判断,更可贵的是他还掌握了守关敌人的重要信息。《孙子兵法》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张良既知彼,又知己,于是给刘邦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刘邦欣然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并布置诸将依计而行。果然,守关秦将纷纷背叛秦朝,要求与刘邦讲和。刘邦打算应允,张良又劝阻说:“投降的仅仅是秦朝将领,士兵们恐怕不会服从。如果这样,对我们十分不利。现在不如趁秦军懈怠之时进行奇袭,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样就会万无一失。”刘邦又按照张良的建议,亲自带兵绕过峣关,急行军数十里,在蓝田之南大败秦军,一举攻占蓝田,并于公元前206年十月到达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刚刚做了几十天皇帝的子婴手捧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
顺利进入咸阳的刘邦志得意满。他曾经见到秦始皇出巡的阵势,感叹地说:“大丈夫应当如此啊!”如今,他自己就在秦朝皇帝的宫中,但见宫室陈设豪华,美女众多,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于是乐不可支,想留在宫中享乐。身边的樊哙劝道:“您是想得到天下呢,还是想当富翁呢?这些奢华之物,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啊,您要它何用!还是赶快回到霸上,不要留在这里享乐。”然而刘邦根本听不进去。
张良得知此事,认为事关重大,就对刘邦说:“正因为秦朝无道,您才能来到这里。要为天下扫除残贼,就应该力求节俭。现在您刚刚攻入关中,就贪图享受,乐而忘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助纣为虐啊。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应该听樊哙的意见才是。”
刘邦一向信任和倚重张良,听了这番话后,他幡然悔悟,并立即下令封锁咸阳的宫室、府库,急忙率军回到霸上。同时,他还申明军纪,就是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又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结果大获人心,老百姓纷纷杀牛宰羊犒劳将士。
共赴鸿门,最终脱险
项羽得知刘邦率先进入关中的消息后,既怒又急,因为此前他和刘邦曾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被封为关中王。于是项羽下令连夜攻破函谷关。这时,刘邦手下有个将领叫曹无伤,他为了讨好项羽,暗中派人向项羽报告说:“刘邦想做关中王,甚至要把天下珍宝都据为己有。”项羽听后,怒不可遏,他犒劳士卒,准备一举消灭刘邦。当时项羽有四十万军队,号称百万,驻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一场鸿门宴即将上演。
项羽的谋士范增对他说:“以前刘邦是个贪财好色之徒。这次入关以后,他却不贪财宝,可见志向不小。我们应该尽快消灭他,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啊。”项羽点头称是。
这个时候,一个关键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前面讲到,项伯曾因杀人而逃到下邳投靠了张良,此时,他知道张良在辅佐刘邦,为了避免项羽攻杀刘邦时牵涉到张良,同时为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他决定给张良通风报信。
当天夜里,项伯骑上一匹快马,悄悄地离开了鸿门,奔向刘邦的驻地。他找到了张良,告诉他项羽和范增的计划,劝张良赶快逃离,不要引火上身。
张良头脑冷静,足智多谋。他听了项伯的话,平静地说:“我奉命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有急,我却偷偷溜掉,这样做太不义了,还是跟他说一声为好。”
张良把项伯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吃一惊。张良又问刘邦:“您觉得自己的兵力能够阻挡项羽吗?”刘邦回答:“不能。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张良说:“既然如此,您就亲自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羽。”刘邦答应了。张良转头去请项伯,让他无论如何去和刘邦谈一谈。项伯奈不过情面,只好去见刘邦。
刘邦见项伯到来,设宴招待,还约为婚姻。其间,刘邦对项伯说:“我入关以后,清查人口,封锁府库,一丝一毫也不敢自取,只等项将军的到来。我日日夜夜都在盼望项将军入关,怎么可能有自立为王之心呢!还请您把这些情况如实告诉项将军。”项伯满口答应,并对刘邦说:“明天您一定要去见项羽,亲自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刘邦同意了。
项伯回到楚营,把刘邦的话如实地报告给项羽,并说:“如果不是刘邦先攻入关中,您哪敢轻易入关呢?人家有功,您不但不赏,反而要攻打,这么做太不义啦,您应该好好招待他才是。”项羽表示同意。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领张良、樊哙和百余骑兵来到鸿门,向项羽赔罪。项羽见刘邦十分诚恳,脱口说:“这都是曹无伤说的,要不然,我哪能如此呢?”
接着,项羽便请刘邦赴宴。席间,范增频频向项羽使眼色,要他下决心杀掉刘邦。可项羽毫无反应,依旧饮酒。而这一切,张良都看在眼里,他暗思对策。
范增见项羽无意杀掉刘邦,又不愿失去良机,就叫来大将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趁机杀死刘邦。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可是这个用意又被项伯看穿,他也拔剑起舞,并用身体时时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后来,刘邦借口去厕所,离开宴席;继而骑上一匹快马,由樊哙等人保护着抄小路奔回霸上,留下张良来对付项羽。临行时,刘邦对张良说:“我从这儿回去不过二十里,你估计我到了霸上,再进去见项羽。”
张良盘算刘邦已回到霸上,这才从容地回到宴席上,他对项羽说:“沛公喝多了,不能亲自来辞行。他让我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双赠给亚父(即范增)。”项羽问:“沛公去哪了?”张良平静地回答:“他听说您受人挑唆要杀掉他,所以一个人走了。现在应该回到霸上军中了。”项羽听后没再说什么,接过白璧赏玩起来。范增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计划失败,一怒之下拔出宝剑,将玉斗击得粉碎,气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和你争夺天下的必定是刘邦。我们就等着做他们的俘虏吧!”
几天以后,项羽带领人马向西进发,屠了咸阳城,杀了子婴,放火烧毁了秦朝宫室,并把秦宫的宝物劫掠一空。汉中百姓目睹项羽的所作所为,更加仇视项羽而拥护刘邦。
建言献策,助汉灭楚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接着便大封各路诸侯。为了限制刘邦的发展,项羽借口巴、蜀也是汉中之地,封刘邦为汉王,统领遥远的巴蜀地区。为了牵制刘邦,堵塞他东进的道路,又三分关中:把秦朝降将章邯封为雍王,统领咸阳以西;封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咸阳以东、黄河以西;封董翳为翟王,统领上郡(今陕西北部地区)。
如果刘邦真的只在巴蜀之地为王,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他想得到汉中之地。这是因为自关中通往巴蜀,险峻的秦岭和逶迤的巴山是必经之地。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两地之间的谷道、栈道就陆续开辟、修筑。在汉代之前,贯穿秦岭的褒斜道,跨越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已经形成,而这几条道路,都必须经过汉中郡的南郑等县,因此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刘邦王汉中之后,人们对此地的认识更加充分,论述也更深刻,比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说:“汉中地形,实有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可以这么说,汉中财富土沃,北窥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羌陇,历来为兵家所重。欲王巴蜀,必据汉中;欲进兵关中、中原,必先得汉中。巴蜀只有与汉中连为一体,刘邦才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向项羽请求汉中之地呢?刘邦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项伯,而与项伯联系,最合适者莫过于张良。于是刘邦给了张良许多财宝,让他转送项伯,好让项伯在项羽面前为自己说好话。最终,项羽同意了刘邦的请求,将汉中划给了刘邦。
为了打消项羽的疑虑,张良写信给项羽说:“汉王如今已经如愿得到汉中,他绝不敢再向东发展。”张良还把田荣与陈余联合起来企图反叛的事告诉了项羽,以便转移项羽的注意力,使他放松对刘邦的戒备,集中兵力去攻打田荣。
应该说,被封为汉王的刘邦之所以能有发展,与张良成功请得汉中之地有极大关系。《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就说“为汉王请汉中地”是张良的“侯功”之一。
得到汉中之地的刘邦,逐渐向东发展。在与项羽战于彭城时,由于孤军深入,被项羽打败,汉王军队死伤二十余万人,刘邦只率领数十骑兵逃到下邑(今江苏砀山)。
这一仗不仅使刘邦的主力损失惨重,而且连先前投靠刘邦的诸侯也纷纷倒戈,又投向了项羽。刘邦无计可施,便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为我立功破楚,我就送给他。”张良听后说道:“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他和项羽隔阂很深;彭越也跟齐国联合,在梁地跟楚军作战。这两个人都可以利用。在您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以重任,独当一面。如果把关东地区赏给这三个人,就一定能打败楚军。”刘邦听了,转忧为喜,一面派人去游说黥布,一面又去联合彭越。以后,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打败了项羽。可见张良的远见卓识。
逐渐地,战争形势向刘邦偏斜。韩信活捉了魏王豹,接着又向燕、代进军,从侧翼声援刘邦,孤立项羽。不久,九江王黥布归汉,刘邦让他驻守成皋。
这时,项羽也加紧进攻刘邦,把荥阳团团围住,并断了汉军的粮道。刘邦忧虑不安,便把谋士郦食其找来商议对策。郦食其认为,当初商汤伐桀,武王伐纣,都曾把亡国之君的后代分封为王。秦始皇对六国诸侯斩尽杀绝,使他们的后代无立锥之地,所以才导致二世而亡。他建议刘邦重新分封六国的后代,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百姓、诸侯的拥戴,最终称霸天下。刘邦听了,连连称善,下令立即赶制印信。
这时,恰逢张良来见刘邦,刘邦便谈起此事,并征求他的意见。张良听后,说道:“这是谁给您出的主意?如果这样做,您的事业就完了!”刘邦连忙追问原因。张良说:“商汤封夏桀的子孙为王,武王封殷纣的子孙为王,那是因为有置昏君于死地的把握,现在您能置项羽于死地吗?周武王伐纣以后,曾经表彰贤良,为圣人修建坟墓,发放粮食和钱财以救济穷苦百姓,现在汉军连粮草都无法保证,哪有条件这样做呢?再说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表示不再打仗,让百姓安居乐业,马放南山,收起兵器。如今您却面临着项羽的包围,胜败未卜,况且您的部下离乡背井,征战天下,无非是想得到封地,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的后代,这些人没有了指望,就会离开您。这样,谁还跟您去打天下呢?再说现在最强大的还是楚国,即使分封了六国,他们因势单力薄,也会纷纷投靠项羽,谁还会顺从您呢?”
一连串的发问让刘邦恍然大悟,他放下碗筷,吐出嘴里的东西,骂道:“这小子(指郦食其)几乎坏了我的大事!”说罢,连忙下令把印信销毁。
客观来看,张良的眼光确实独到而准确。他联系历史,又根据实情,不泥古,又不冒进,所谓运筹帷幄,正体现在这里。
而下面这个事实,更体现了张良的变通和才略。
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率军平定了齐国。这时刘邦正驻军广武。韩信派人送信给刘邦,信中说:“齐国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又紧靠楚国,请封我为假(代理)齐王,以便镇服齐国。”刘邦一听,十分生气,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能来辅佐我,你倒要自以为王!”此时,张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深知韩信的重要性:如果他归顺刘邦,刘邦就会胜利;如果他投靠项羽,项羽就会成功。要战胜项羽,就必须利用韩信。于是他对刘邦说:“现在的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哪能阻止韩信自立为王呢?不如就势封他为齐王,让他安心驻守齐国。否则就会发生变故。”刘邦听后,表示赞同,又改口骂道:“大丈夫能平定诸侯,就应该立为真王,何必做假王呢?”于是他命张良拿着印信到韩信军中,封韩信为齐王。
前面是不封,这里又要封,看似矛盾,却是张良根据形势而提出的合理举措。后来,项羽派武涉去挑拨韩信与刘邦的关系,劝韩信三分天下,独霸一方。韩信没有答应。接着,谋士蒯彻也劝韩信鼎足而立,韩信又婉言拒绝。这说明,张良的封王之策确实高人一筹,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不能稳住韩信,楚汉之争的结果就很难预测了。
公元前202年十月,楚汉之争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于刘邦。此时,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本来他已经和韩信、彭越约定,要在固陵会师,共同围攻项羽。可是韩信、彭越没有如期到达。楚军趁刘邦孤军深入,把汉军杀得大败。刘邦只得坚壁自守,同张良商量对策。张良说道:“现在楚兵即将被消灭,韩信、彭越却没有划定封地,他们自然不会前来助战;如果您能跟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就会立刻赶到。韩信虽说被封为齐王,但并非您的本意,所以他将信将疑;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应该受封,但由于魏王豹当时还在,所以您只封他为相。现在魏王豹已经死了,彭越也想封王,可是您又不下令。我建议您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至东海封给韩信;把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封给彭越。韩信的老家在楚地,他早就想得到家乡的土地了。如果您能把这些地方封给他们,让他们如愿以偿,他们必然会全力助战的。”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韩信、彭越果然很快前来会师。
最终,垓下一战,项羽于乌江自刎。随后,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封彭越为梁王,自己则即皇帝位。
功成身退,善始善终
汉朝建立后,摆在皇帝和大臣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都城定在哪里。当时大部分人主张建都洛阳,只有娄敬主张定都关中。刘邦也是犹豫不决。这时,张良提出应该定都关中,他认为:洛阳四周虽然有山河之险可以凭借,但是洛阳地域狭小,方圆不过数百里,而且容易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岷山,中间地域宽阔,沃野千里。再加上南有巴蜀之饶,北有畜牧之利,西、北、南三面有险可守,东面又便于控制诸侯。在天下安定时,可以从黄河和渭水运输全国物资,供应京城;如果诸侯反叛,则可以顺流而下,进行征讨。最终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决定建都长安。
定都后,就要开始论功行赏了。因为张良是谋臣,没有战功,刘邦让他从齐国选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辞谢道:“当初我在下邳起事时,跟陛下在留地相遇,這是天意成全我,把我交给陛下。以后深得您的信任,我的计策还算有用,所以把留地封给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要三万户呢!”刘邦接受了他的请求,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不争功,但有些将领却另有算计。有一次,刘邦看见一些将领坐在地上交头接耳,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回答:“陛下难道还不知道吗,他们在谋反呢!”刘邦大吃一惊,问:“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什么又要反叛呢?”张良回答:“陛下是普通百姓出身,这些人跟随您夺取天下,就是为了封官加爵。今天陛下贵为天子,被封赏的人都是您的老朋友,被问罪的又都是您的仇人。现在即使拿出整个天下也不够他们每人分一份。他们既担心得不到封赏,又害怕因为有什么过失而被杀掉,所以他们就聚在一起准备反叛。”刘邦急忙问道:“那我该如何做才好呢?”张良从容答道:“您平生最恨且为大家所知的人是谁呢?”刘邦回答:“雍齿和我有旧怨,曾经背叛过我,使我很难堪。我本想杀他,念他功劳不小,所以才不忍心这样做。”张良说:“那您就赶快封雍齿,人们见雍齿这样的人都被封了,就都安心了。”于是刘邦摆上酒宴,召集群臣,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之后,群臣议论:“连雍齿都被封侯了,我们就更不用担心了!”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这件事,认为张良这样做,使刘邦避免了“阿私之失”,使群臣消除了“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张)良者,可谓善谏矣”。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则写诗说:“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这是肯定了张良在打败项羽、巩固汉朝统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史实来看,张良在汉朝建立后,采取了功成身退的策略。他经常对人说:“我家世代相韩,韩国被灭后,我不惜花费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刺杀秦始皇一事使天下震动。现在我以三寸不烂之舌辅佐皇帝,被封为万户侯,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说,这已经是登峰造极了,我张良心满意足。我情愿摒弃人间事,跟着仙人赤松子去游历天下。”
《道德经》有言:“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人在功劳和成绩面前,一般有两种态度:一是洋洋得意,居功自傲,目空一切;一是谦虚谨慎,内敛低调,反省不足。而后者往往能使人善终。张良正是如此,他在荣誉、地位、财富面前不贪婪,表现出知足的思想,这一点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看,张良的这个选择无疑是明智之举,使其避免了像韩信那样悲惨的结局。
张良是一位奇才,他虽然没有战功,却是秦亡汉兴的“幕后操纵者”,刘邦能够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汉初的政局能够逐渐趋于稳定,张良功不可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这样评价道:“运筹策划于帷幄之中,无形之中克敌制胜,子房谋划克敌制胜之事,没有智巧之名,没有勇武之功,从易处着手解决难题,从小处着手成就大事。”(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确是公允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