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于天下,九合诸侯

2021-04-16

月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鲁庄公鲁国齐桓公

《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b,鲁请比关内侯以听c,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d:“君宁死而又死乎e?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于坛上f。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g,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h,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i,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j,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k。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l,壹匡之而听m,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大意:

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鲁国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齐桓公答应了。曹翙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庄公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曹翙说:“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而又生;您如果不听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险和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庄公说:“我愿意听从你的话。”

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翙都怀揣着剑来到盟会的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向自己,说:“鲁国都城本来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无法生存了。削减领土不能生存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的面前。”管仲、鲍叔牙要上去阻拦,曹翙手按着剑站在台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边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是用领土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双方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齐国跟鲁国订立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以后又想不还给曾经所占鲁国的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想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订立盟约,可是您却不知道,这不能算是聪明;面对危难而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不聪明、不勇敢、不誠信,有这三种行为的,不可以建立功名。还给鲁国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却能得到诚信的声誉。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有所得的。”

鲁庄公是齐国的仇人,曹翙是齐国的敌人,对仇人和敌人都讲诚信,更何况对不是仇人和敌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一匡天下而使各国诸侯都能听从,就是因为诚信而产生出来的。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他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后来却有所得了。事情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点评】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商鞅立木为信”“季札挂剑”等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吕氏春秋》专有《贵信》一篇,意在阐述诚信的重要性。其中说道:“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又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足见诚信的意义和价值。除理论阐释外,《贵信》篇中还列举史实加以说明,本文所述即管仲劝齐桓公信守诺言,最终成就霸业的故事。

齐桓公因受鲁庄公的威胁,不得已而同意在汶水边封土为界,并答应归还此前占据鲁国的部分土地。然而,会盟后,桓公突然变卦,不准备履行诺言。此时,作为宰相的管仲立即加以制止,并围绕“诚信”讲了一通道理,最终让桓公履行了承诺。

文章的最后,作者对此事进行了评论,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在于他的诚信,由此强调诚信的确是立身之本、为政之法、成事之基,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和原则。(海涛)

猜你喜欢

鲁庄公鲁国齐桓公
东野稷驾马车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柳季与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
第三只眼看庄公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