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研究省思与展望

2021-04-16马仁锋朱保羽刘丽东陈佳锐

上海国土资源 2021年1期
关键词:损益指标生态

马仁锋,朱保羽,刘丽东,陈佳锐

(1.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宁波 315211;2. 浙江省新型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211)

随着滨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空间外向性扩张趋势明显,有限陆域土地难以满足城市产业、生活、生态用地扩张的需求。围填海项目成为了滨海城市增加土地供给的有效路径之一。国外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起步很早,在围填海工程管理、围填海工程生态环境与社区福利影响等研究领域业已累积一定理论成果[1]。中国围填海历史悠久,但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围填海工程及用海管理研究滞后,尤其是围填海工程的综合评价尚未形成。现阶段综合影响评价还处于初级阶段,形成了以经济影响为主体内容的相关领域研究。梳理围填海工程的经济影响研究文献,剖析研究现状与研究不足,诠释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的内涵及客观规律,是我国围填海影响研究亟待系统化的重要领域。根据工程影响评价开展时刻与围填海工程施工时序相对性,中国将围填海工程评价研究分为预测性评价研究(适宜性评价、可行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后评价三类。预测性评价及阶段性评价研究内容基本位于项目后评价研究框架之内,后评价在方法选取、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备受学界关注。以项目后评价阶段相关涉海工程研究文献为对象,基于学界现阶段经济影响研究成果的总体分析,重点梳理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的内容、机理,阐释现阶段学界有关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方法选取的研究现状;以经济影响评价案例的工程属性及研究视角为分类依据,将不同案例归纳、预判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研究未来趋势。

1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的内容及其关联

综合评价体系中,围填海工程一般以项目经济收益为目的,经济影响评价是衡量项目成败关键。综合评价各方面权重看,经济影响评价占据主体地位。学界研究经济影响评价时,按照经济影响评估内容划分为直接经济损益、间接经济损益。直接经济损益在“填”部分一般指土地开发所形成的经济损益,“围”部分一般指项目经济产品收益以经济作物(养殖、晒盐、淡水等)销售额为主;间接经济损益是指围填工程形成土地及其景观变化所引发相关产业变化带来的经济损益,涵盖内容相对较广,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外部性等特征。

1.1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内容

(1)单一土地经济损益评价

围填海工程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工业及农业的土地需求短缺,土地要素相关影响分析是经济损益评价关键。评估围填海工程经济损益时,往往将土地收益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国内学者构建围填海综合效益评价时将土地经济收益作为围填海经济损益的主体,重点分析围填所形成土地的绝对收益或相对收益。如测算江苏围填海项目时采用土地损益度将工程邻近陆域同类型土地基准地价和围填成本的差值与围填土地面积乘积作为项目实际经济收益,基本能体现围填海项目的经济量化值[2];采用成本效益测算方法将土地开发收益作为项目主体的实际收入[3]。总体来说,采用单一土地经济收益来衡量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测算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一般只限于项目工程开发领域。学界采用测算单一土地直接收益方法种类相对较少,特别在环境管理、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往往倾向于复合对象测算。

(2)多联系度复合对象效益评价

围填海工程新增土地有效地缓解了滨海城市人地矛盾,为滨海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土地[4-7]。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研究从最初工程领域规划论证向多领域、多学科综合评价研究拓展(图1)。

图1 围填海工程的经济影响评价模式分类Fig.1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clamation project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pattern

学界测算经济影响时,通常会考虑到复合对象选取以及间接经济效益对实际经济损益的重要性。衡量间接经济收益一般采用两种路径:一是联系实际将围填以后产生的产业进行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收益中。如评价海洋资源影响时在经济影响层面考虑了旅游、港航、渔业等资源间接经济领域对综合效益影响,选取一些有别于直接经济损益评价相关指标,探究间接经济损益对整体影响;将养殖产品、海盐产品、交通运输、旅游娱乐、工矿、渔业设施列入经济损益中量化分析;在评估围填海项目时定量计算食品产出、文化功能价值、支持功能价值,作为相关经济损益输出纳入经济损益中[8];采用不同方法测算浅海滩涂、港航、旅游、渔业、珍稀物种等资源的损益值[9]。部分学者尝试间接经济损益值测算或整体影响分析,但是普遍遇到间接经济损益衡量局限性。采用间接经济收益测算方法存在一定程度偏差:间接经济类型界定比较模糊,对实际经济损益估算存在影响。二是将经济损益与社会效益相关联,对间接经济损益做出定性评价。如采用灰色关联法选取旅游总收入、海洋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核心指标衡量经济影响在综合评价中作用程度[10]。国内有学者将间接经济归为单一指标。如采用围海造地前后经济收益差作为间接经济收入,采用德尔菲法赋值计算各评价对象的权重;通过经济收益增值、经济发展潜力指标涵盖间接经济影响,进行综合影响测算[11]。两类方法比较(表1),第一类方法直接量化经济损益相对具有直观性,但考虑不全面、部分间接经济影响无法量化;第二类方法考虑相对全面,但是采用模糊关联、德尔菲法,存在评价过程主观化局限性,需要学界创新赋权方法。

表1 复合对象选取分析模式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mposite object selection and analysis mode

1.2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与其他影响的关系

学界现有围填海工程评价研究,经济损益评价占据首要位置,经济损益评价主流方法以货币量化及模糊评价指数化为主。发展态势呈现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在企业生产项目、城建项目的重要性正逐步变大。采用方法不再局限常用计量,多学科借鉴创新评价方法是未来重点。此外,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影响三者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亟待学界在理论层面做出辨析,对围填海工程影响综合评价的指标选取及方法集成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1)经济损益与社会效益

综合评价体系中,经济损益、社会效益属于不同评价维度。早期围填海项目评估,经济损益与社会效益相关联形成混合概念,经济损益评价基本涵盖了社会评价内容。如评价湖泊围填项目时研究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利弊得失[12]。事实上,经济损益提升与社会效益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采用经济增加值上升衡量社会效益提升幅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随着非经济损益权重在现阶段综合评价中提升,学界评估方法将会更多考虑社会相关指标。有关城建项目评价将社会、经济损益评价区别成互为独立的评价子系统,采用不同方法、不同核心指标。如评估海门港新区围垦项目时将综合评价细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选取新增就业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率、人均收入年均增加率、渔民利益协调完成度、养殖面积保证率、产业结构优化度、人口文化素质贡献率、产业契合度、群众支持率等社会效益指标,采用统计年鉴、问卷调查综合获取相关信息,提高项目综合评价的合理性、全面性。企业层面,经济损益评价仍然是主体,但是同时也将社会效益列入评价体系。如评估社会效益时采用模糊评价法选取拉动就业成效、对工农业促进作用、缓解人地矛盾、区域社会发展潜力四个指标综合衡量,研究显示小型围填海项目中生态效益影响低于社会效益,尤其是拉动区域就业成为重要的社会收益。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居民对围填海关注度提升,社会影响在综合评价中权重将逐步提升,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是围填海项目设立的既定前提。

(2)经济损益与生态环境影响

外部性视阈围填海工程影响评估,经济、社会可以归于正外部性相关,而生态环境影响一般为显著负外部性相关。围填海工程目标是提升经济及社会效益,尽量将工程对生态环境损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学界关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相对较多,生态环境影响估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不单独罗列生态环境成本,在计量实际经济收益时将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纳入项目成本。如构建生态成本预算模型计算了近岸生物资源、海湾废物处理功能、港口淤积泄洪纳潮功能、水质净化、防潮削波等损失具体价值,采用市场法、代替价值法估量了上述生态环境成本并列入项目成本[13]。该类型使生态服务损失直观化、可视化,但是具体损失量是否准确要依赖方法科学性。二是认为生态环境损失量在围填海项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将生态环境损失量与经济损益并列。如选取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纳潮量、无机氮含量、活性磷酸盐含量及冲淤速率变化量等生态环境指标,与经济、社会效益相关指标一同构建了项目综合评价体系[14]。有学者单独测算了生态环境损失量,突出注重生态环境损失对综合评价影响。如采用生态足迹法测算厦门海域历年围填海项目对生态环境赤字的影响程度[15]。单独对企业围填海项目生态环境损失量评估相对较少,单一进行生态环境损失量评价多用大范围区域遥感地类数据估算。

总体而言,生态环境影响与经济损益关系呈现出内部分支从属关系转向并列态势(图2),生态环境损失量重要性正逐步得到重视。企业项目层面研究更多采用了数值量化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以提升适用性。大范围区域层面,生态环境损失量、经济损益大多进行单独测算,鉴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未来研究需要剖析两者间的内部关系及对综合效应影响。

图2 围填海工程影响的评估分类及关系Fig.2 Assessment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impact of reclamation project

2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方法及指标遴选

2.1 评价方法比较

(1)单一量化——土地及经营项目收益分析

围填海工程目的是获取土地资源保障企业开发、政府城镇或耕地占补平衡。不同目的项目经济影响评价侧重点不同,但最基本内容以土地实际价格的收益为参考基线。城镇项目经济影响评价,如在综合评价滨海新区围填海项目经济损益时重点关注新增土地直接收益。以土地价格为基础核算围垦增加土地收益为核心的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是现阶段主流范式,尤其在小区域围填海项目经济影响评价中重点关注新增土地实际收入,对社会效益评价或者生态环境影响重视不够。企业经营项目评价,单一量化指标以用海项目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为主。如从财务、国民经济两方面综合评价项目经济损益;以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净现值(FNPV)、回报期(Pt)、经济内部收益率(ERRR)、经济净现值(ENPV)的企业运营业绩测算项目经济影响[16];在测算江苏某围填海项目时构建了两套经济损益评价体系,普通项目采用以工程邻近陆域同类型土地基准地价、用海面积数值量化指标为核心计算经济影响;用海企业层面选取用海项目经济净收益、项目用海期限内预测工程的总收益、用海工程投入总成本、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年收益、用海期年限等具体指标测算了围填海区域的经济损益值,即将用海企业产值评估作为区域围填海后经济损益评价数据源。

总体而言,单一量化——土地及经营项目作为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的主体,多存在于项目评价工作中,重点是基于用海企业层面项目经济损益评价;部分以货币量化方式计算为主,获取企业数据来源相对准确、可靠,但在一定程度缺乏对生态环境损失关注以及后续发展的间接经济价值考量。尤其是在核算基本工程以及生态环境成本时,参考数据源于往期项目平均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拟定成本估算的准确性。

(2)多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

相对单一量化分析法,采用多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更为全面,一般有主观评价法、客观赋值法两类(图3)。数据选取对数据量化属性要求相对较低,特别是主观评价法对于经济损益各指标评价依靠专业素养的专家,通过选取经济损益相关指标采取主观赋值求出各指标权重及最终评价值。如研究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建设用海一期规划的综合效益选取经济内部收益率、效益费用比等指标,结果表明该围填海项目综合效益良好、基本实现了项目规划预期[17];在划分海域环境条件较差海域(劣Ⅳ类水质且劣Ⅲ类沉积环境海域)且有合理填海造地需求、合理建设性用海需求且海洋功能区划允许适当改变海洋自然属性、有强烈围填海需求且海洋功能区划允许改变海洋自然属性海域三类围填海工程,测算项目适宜性标准并划分大连沿海岸线适宜性[18]。主观评价法解决了数理方法对数据依赖性的弊端,能够抽象、模糊化的对经济损益及相关联系进行评估,具有一定优势。客观赋值法一般采用熵值法、主成分、CRITIC法。如在构建苏北地区围垦适宜性评价体系,比较该三种方法后选取CRITIC法评估了苏北地区围垦项目;采用主客观相结合(CRITIC法与序关系法)形式为构建评价体系进行权重评定,并以江苏省海门腰沙港围填海项目为例进行了相关效益评价[19];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山东滨海地区围填海项目发展带来的经济损益、社会效应、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程度,发现经济损益程度优于社会效应及生态环境效应[10]。

2.2 评价指标遴选

图3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方法分类Fig.3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for reclamation project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指标遴选思路可分两类(图4):一是量化型指标,在项目收益、产业预期领域采用的相对较多;该类以货币量化思路来衡量经济损益,直观性强,但是相对较少考虑间接经济收益,尤其是未能从全局考虑生态环境损益影响。通常考虑项目投入—产出的实际效益来刻画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所选指标具有量化基础。二是采用模糊性、定性主观分析指标,指标相对笼统,指标属性量化要求相对较低,衡量过程中存在方法选取多样,有造成权重计算主观性较高的弊端,可以归为专家评价法。不同研究思路所遴选指标具有差异性,确定研究方法后对指标选取规矩做出进一步阐释(表2)。

图4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指标选取思路差异Fig.4 Difference in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eclamation project

(1)基于逻辑—框架法遴选指标及其特征

逻辑—框架结构法中位于二级指标的经济影响评价采用投入—产出模型结构进行量化。基于经济损益研究内容选取不同,直接/间接经济损益分类研究会导致经济损益评价指标选取存在不同。直接经济损益选取量化指标,通过货币量化得到围填海项目直接经济收益。直接经济损益计量为主的评级体系,主流计算逻辑是根据围填海增加土地收益扣除必要成本得到直接经济收益。如评价福清湾项目时按照新增土地收益扣除基本成本原则,评价了项目经济收益,其中新增土地收益包括土地实际价值及每年土地的经济贡献,基本成本包括工程成本、维护成本、生态环境损失[20];在基本成本核算时选取工程前期勘察费用、工程成本、拆迁补偿、渔业资源补偿、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围填海需支付的海域使用金等指标,测算经济收益相对客观与全面[2]。

表2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指标分类及相关特点Table 2 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reclamation project

间接经济损益评价,具有非量化、滞后性、社会关联性等特征,无法直接市场价值法量化。学界考虑围填海工程实际经济影响,一般基于所采用方法选取指标。如选取旅游总收入、海洋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变化评估围填海后区域内旅游、海洋产业、地区经济、港口运输业等的增长;选取人均GDP、旅游产值、渔业产值衡量大连市沿海地区围填海后经济间接影响[21]。这些衡量间接经济损益的指标一般具有经济社会双重属性,指标选取一般考量经济发展、就业人口增减等方面构建间接经济价值。学界衡量间接经济损益量化方法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给投入—产出模型的实际运用造成了困难。

(2)专家评价法选取指标及其特征

通常采用主观赋值法,选取评价指标涵盖面广,具有模糊化、定性化特征。专家评价法选取指标也可根据围填海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专项定义,采用少量指标即可代表经济损益评价内容。专家遴选指标过程,指标测算一般以主观赋值法为主,评价人专业素质及主观感知对围填海工程实际效益评价具有很大影响。也有学者选取部分量化指标进行赋值采用主客相结合方法测算总的经济损益,如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区域相关政策对开发支持度、区域交通条件指标,综合评价围填海项目经济损益与社会效益[22]。相对于量化指标,主观赋值法选取指标时受空间尺度影响度较小,指标赋值客观性及评价人员专业性是提升经济损益评价准确性的关键。

3 中国围填海工程研究案例的类型与特征

3.1 围填海工程案例地域类型划分

围填海工程在中国滨海地区普遍存在,从最早的围海晒盐发展盐业开始,经历了国民基本生活需求、农业用地需求及现阶段城市及产业用地需求三阶段。国内开展围填海项目评价研究的相关单位一般以海洋研究机构及研究性大学为主。海洋研究机构包括各级海洋研究所、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性大学细分为相关专业性大学(以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厦门大学为代表)以及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以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为代表)。随着现阶段围填海单个工程用海面积趋于大型化、技术趋于专业化的发展态势,不同学科领域用不同视角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整理围填海项目影响评价案例,根据项目类型及研究视角分为两类(表3):一是以工业、城镇发展需求为目的,从经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重点分布地区是具有经济基础,但缺乏土地的滨海地区(环渤海湾、长江出海口、东南沿海、华南沿海);所涉及围填海项目分布范围较广,项目属性较为多样。学界选取围填海工程案例进行综合评价,所选择案例一般集中于这些地区。如以福建省过桥山围垦工程为例,构建了绿色核算法评估围垦后产业综合效益值[23]。这类研究案例相对较多,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广泛,中国学界大多从事这类案例评价研究。二是以特色岸线资源为对象,以旅游经济为目的从生态经济学角度选取国内案例研究。如以国内红树林、珊瑚礁海岸为对象构建了特色评价体系对国内海岸开发适宜度分析[24-25]。但作者未选取具体案例,只进行了相关特色评价体系构建,缺乏具体研究对象验证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具有特色岸线资源的围填海项目往往以旅游业发展、生态资源开发为主,对生态功能权重要求较高,在国内学界相关经济损益评价案列的关注比较少。

表3 围填海工程案例的地域选取类型分类Table 3 The geographical selec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clamation project cases

3.2 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案例的尺度特征

尺度是地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尺度的围填海项目影响评价有不同评价特征,可将围填海工程影响评价分为两类研究(表4):一是以企业项目建设评价为主,其空间范围相对较小,评估重点在于经济损益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往往纳入成本计算内。企业项目的经济损益评价以企业预计产值为主要经济损益值,社会效益层面采用增加就业人口、地区GDP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采用企业层面生态治理费用代替。较小空间尺度上此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评价方法以市场价值法居多,其经济损益评价比较直观;指标选取上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及专业化,基本体现出逻辑—框架结构法的目的、目标、投入、产出的研究思路;学界案例相对较多,现阶段研究难点在于方法选取、价值参数设置以及具体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及代表性。二是以城建项目为主的空间尺度相对较大围填海工程,学界基于行政区或者生态环境分区进行经济影响评价,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影响同样是评价重点。较大空间尺度属性使得围填海影响评价体系无法采用单一的国民经济量化指标进行专项评价,大多采用自定义的模糊指标,并采用专家评价方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初步解决了无法量化的问题。大尺度空间围填海项目一般为城市土地围垦项目,经济影响评价在注重直接经济损益同时,需要考量与社会效益相关联的间接经济损益,但国内学界讨论直接经济损益与间接经济损益的货币量化相对较少。另外,国内学界大空间尺度案例多以省、地级市围填海项目或者海湾为评价对象,构建评价体系具有一定项目特色。在更大空间尺度案例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学者以不同海域资源属性为对象进行围填海工程综合评价研究,未选取具体研究对象,以整体性研究为主或者是评价方法理论探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及经济影响评价子系统尚未形成公认体系。

表4 不同尺度类型的围填海工程的经济影响评价属性Table 4 The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scale types of reclamation project

4 与国际围填海影响评价差距及其中国行动方向

综合而论,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作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部分,评价准确性是衡量综合评价水平的关键。特别是工程项目评价中,经济损益评价处于重要地位。在小尺度的企业项目评价,直接经济损益是表征项目盈利数值关键指标。本文着眼于经济影响评价三方面动态:(1)经济损益评价对象,纵向剖析对象包含的具体内容,横向辨析了经济损益与社会向效益、生态环境价值的关系;(2)围绕经济影响评价方法及指标,梳理现阶段国内研究方法进展及创新点;(3)分析国内学界经济影响评价案例选择,归纳不同案例的空间区域特征、研究尺度差异。

系统分析三方面研究动态及其主体与机理,总结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的内部要素关系、方法及指标的选择、案例研究态势。围填海项目经济影响研究呈现:(1)经济影响评价在综合评价中处于重要地位,但生态环境影响、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快速提升;在城建项目权重较高,在企业项目中其重要性正逐步增加。经济影响可以采用经济损益刻画,进而分为直接经济损益与间接经济损益,间接经济损益与社会效益相关联,生态环境影响与直接经济收入相结合形成了绿色经济损益。发展趋势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影响评价具有并重趋势。(2)围填海工程经济影响分析指标体系与方法探究,聚集在投入—产出的价值量化、综合模糊评价两类思维,具体评价指标源于项目价格数据、国民经济数据、主观赋值三类。不同学科领域方法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别,工程评估、土地开发等领域相对注重经济损益的量化,需求项目效益的直观性、货币化等特点;区域经济、城市管理等领域更加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需求经济损益的绿色化、相对性。企业(工业)项目,要求项目经济损益的直接效益;城镇土地项目兼顾生态环境、社会效益。(3)围填海项目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案例选取一般以省/市级城建项目、企业用海项目为主,用途以土地开发、产业用海等常规围填海为主,现阶段评价研究聚集在中小尺度层面的常规企业项目、城镇用地项目;大尺度层面尚未形成一致认同的评价体系。案例选取视角大致分为经济、管理、生态环境影响三类,项目经济视角聚焦于企业项目,以追求企业经济损益分析为前提,同时关注项目的短周期生态环境影响;项目管理视角经济损益评价与其他评价对象整合成为项目工程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加强项目综合评价研究;生态环境方面以经济损益、生态功能价值估量为对象,强调项目的相对经济损益及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较欧美国际研究而言,围填海工程影响研究应加强:(1)对围填海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结合港口建设、石油开采、渔业、水产养殖及海堤防御四类项目[26]以及准确的地形信息以有效地开展填海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损失测量[27]研究;(2)围填海工程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影响具有过程性,过程性估算可以采用系列遥感影像解析地类利用变化规模与速率计量[28];(3)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识别需要采用关键环境指标(KEIs),主要基于修正后主成分(MPCA)确定KEI,重点考虑了环境变量两个重要属性:污染状态和时间变化,以及通常考虑的数值分歧属性,还需要结合了距离相关性(dCor)来代替Pearson相关性来衡量变量之间的非线性相互关系[29];(4)如果要综合性评价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影响,就必须构建指数,结合GIS进行空间影响选择海岸资源、建筑、基础设施等方面指标构建可持续性指数(RSI)是未来趋势[30]。

因此,我国应加强围填海项目经济影响评价内容、指标构建、尺度变化影响等方面研究:(1)经济影响分析内容及其与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辨析,需要进一步廓清间接经济影响与社会、生态环境影响的关系及各自边界,进而解决间接经济影响的量化难题。此外,生态环境影响估量在项目评价的单列研究趋势明显,如何协调经济影响衡量中的生态成本与生态服务价值估量及其地位是未来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经济影响评级子系统赋权都不可避免的难题。(2)经济影响评价方法探索,学界尚未做出公认的量化体系与主观赋值体系,对于部分指标无法量化、赋值法凸显主观性的弊端亟待深入探索。经济影响量化方法大多基于土地价格,方法单一,需要进一步创新;借鉴发展而成主观赋值法,改进了综合模糊评价法。但是指标遴选,急需解决相对权威性的经济损益评价要素—指标—数据源问题,避免出现指标选取片面化等情况。(3)案例选取,中小尺度的常规围填海项目经济影响评价是学界研究热点,大尺度、具有特殊岸线用途项目的相关研究较少,相关指标及评价方法需要学界进一步探讨与验证。部分学者对小尺度企业项目的经济损益量化时,需要验证数据、计算参数在不同地域的可靠性、准确性。随着生态服务价值、社会效益重要性的提升,项目管理、项目经济、生态价值视角将深化关于三者评价深度与广度,提升围填海经济影响的在项目综合评价体系与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损益指标生态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外汇风险与会计外汇汇兑损益
资产处置损益会计处理的一致性研究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