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探究
2021-04-16陈俊俏
□ 陈俊俏
“十四五”时期是“浙江制造”锚定“高质量”再出发的关键时期。义乌作为承担创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的地区,未来如何在立足制造业现有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快速突破,全力推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做实“两个样板”、当好都市区领头羊中再创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乌市制造业发展的可喜动向
(一)制造实力向“好”迈进
“十三五”以来,义乌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7.66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73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11.4%,增速比2015 年提高5.56和8.4 个百分点。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20 年末,义乌市累计有7 家企业跻身“超十亿军团”,国内外挂牌上市企业达16 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2 家和10 家。工业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绿色动力小镇、光源科技小镇等省级制造业特色小镇核心区基本建成,累计实施小微企业园建设项目95 个,总用地面积6800 亩、总建筑面积838 万平方米,省级认定小微企业园总数全省第一,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二)产业结构向“新”转换
近年来,义乌市扎实做好“有中生新”提存量和“无中生有”扩增量两篇大文章,以服装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为引领,全面推进传统小商品制造业改造提升,以新业态新动能培育为重点,全力引进吉利英伦新能源整车、华灿光电、爱旭太阳能等一批新兴领域重大项目,基本形成了以智能照明及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时尚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2020 年,义乌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8%、75.6%和12.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9.7%、29.3%和31.1%,比重比2016 年分别提高了34.21 个百分点、21.6 个百分点和19.95 个百分点,极大带动全市产业结构新优化、新升级。
(三)数字经济向“快”提速
义乌市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进行培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2020年,义乌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45.6 亿元,比上年增长78.7%,总量和增速双双位居金华第一。数字经济主体不断扩大,2020 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23 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 家,10 亿元以上3 家。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全力推进纺织、服装、工艺品、化妆品、饰品等传统产业领域的“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2020 年,全市共实施以吉利、棒杰、梦娜等为示范的智能工厂和无人车间项目11 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23 个,新增企业上云3000 家,工业设备联网率51.2%,比2019 年提升10%以上。数字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0 年末,全市建成开通5G 基站2100 多个,基本实现主城区和核心镇区5G 网络基础性覆盖,智能制造、电商直播领域5G 应用逐步展开。
(四)创新环境向“优”调整
近年来,义乌坚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实现全省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四连冠”,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先后引进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多所高校院所来义建设技术合作平台。创新载体加速搭建,2020 年,陆港电商小镇孵化中心、微谷智创园被列入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各1 家。创新主体培育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4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7 家。科技金融快速发展,2020 年,全市共发放“科技贷”1.1 亿元,发放创新券296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位列金华第一,使用范围覆盖长三角地区。
|义乌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义乌市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旧动能转型不快与新动能培育缓慢的“接续不畅”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新旧动能的有序衔接、良性转换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近年来,义乌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代工环节,再加上要素成本上升、区域资源向新兴领域倾斜、外需市场紧缩等“多重挤压”,使得产业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全市传统制造业产值增速从2015 年的17.18 %降至2018 年的4.41%,利润总额从2015 年的62.45 亿元缩减至2019 年的13.41 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凸显。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支撑能力。虽在新兴光电等产业实现了从“零”到“有”再到“链”的聚集转变,但集聚企业数量不多,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集群发展效应。2019 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9.2 亿元,与同为省内经济强县的萧山的129.76 亿元、慈溪的55.57 亿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科技创新支撑水平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不足”
科技创新是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当前,与省内外先进市(区)相比,义乌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显薄弱。从创新投入看,2019 年全市R&D 经费支出18.23 亿元,不足对标城市张家港75.14 亿元的四分之一,只有萧山54.5 亿元的三分之一,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由2015 年的1.61%降至2019 年的1.2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 个百分点。从创新主体看,截至2020 年底,义乌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7 家,不足张家港785 家的三分之一、萧山1023 家的四分之一。从创新载体看,目前全市有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均为1 个,与张家港的6 个、5 个,萧山8 个、3 个存在较大差距。从创新产出看,2019 年义乌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49.66 亿元,仅为同为省内十七经济强县(市区)的桐乡市777.98 亿元的二分之一,亟待突破增强。
(三)重大项目引进与空间环境承载受限的“协调矛盾”
土地要素制约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义乌也不例外。从调研的工业主平台和各镇街道来看,全市可供用地明显偏少,例如高新区内可开发利用工业用地趋于饱和,存在项目等土地现象,通过二次开发的存量土地难度大、面积小且分布零散,制约大企业大项目引进。再加上原先粗放型开发模式,用地集约利用效率明显不高,2019 年义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2.0 万元/亩,在全省22 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中排名靠后。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制约显现,随着光电、汽车等大型产业化项目落地投产,能源双控形势严峻,甚至一度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
|对策建议:“补新强旧”构筑制造业发展坚实堡垒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量变”的发展思路转换到“质变”的发展理念上来。要加快“补新强旧”促进新旧动能同频共振,着力打造形成“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发展韧性足”的产业结构,推进义乌制造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义乌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一)搭建新兴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必然规律,而完善的产业链条是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策略。在新兴产业培育上,义乌市应立足“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信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芯片传感器及智能终端、医疗健康四大新兴产业,借助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对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以构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导向,以搭建新兴产业链条为着力点和发力点,加快理清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招大引强”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加速推动新兴产业链横向集聚和纵向延伸,加速培育发展成根植于义乌的新产业集群。
(二)加速价值链高端攀升,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
从当前义乌制造业发展实际看,服装服饰、袜业、饰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传统小商品制造仍占据全市制造业发展的主流。2019 年,义乌全市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38%。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产业高端升级是势在必行的。产业高端升级就是意味着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从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升级过程,即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从简单生产、制造和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向创新设计、研究开发、品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获取更高比例的价值分配。
在传统产业转型上,义乌市应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重点聚焦推动小商品制造企业重塑价值链分工地位、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供应体系,按照“补齐两端、做强中间”要求,加速推进传统产业价值链攀升:以创新赋能破解企业创意设计能力不足、新面料纱线研发短板等问题,加快实现由“来样加工”向“设计选型”攀升,以数字化制造增强企业柔性化、精细化、品质化生产能力,加快实现由“制造”向“智造”攀升,以品牌增值提升企业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和附加值,加快实现由“义乌产品”向“义乌品牌”攀升,重塑传统小商品制造新优势。
(三)增强创新源动力,提升制造业发展“硬”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对于义乌来说,全市制造业脱胎于纺织、服装、拉链、饰品等传统加工业,以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为主,受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等影响,难以承担持续性的创新研发投入,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能力不强等问题,2019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22.68%,均低于全省平均(30.31%)和金华市平均(25%)。再加上城市能级、发展空间的限制,义乌在“人才争夺战”中也面临着较大的创新人才引进难压力。
义乌市在强化科技创新上,要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核心,围绕“4+X”产业发展重点需求部署创新链,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科创飞地”和“在地”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借脑研发、柔性引才的同时,切实增强创新服务深度和广度;继续抓好人才引育工程,加速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源动力支撑。
(四)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护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土地空间是城市的载体,是生产之要,充足的空间规模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工业用地紧缺成为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义乌市应以强化用地要素保障为抓手,按照“总量只增不减、存量有效盘活、质量逐步提升”的要求,创新与完善同步,严控与激励并举,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持续打好存量工业用地改造提升系列组合拳,着力提升义乌存量低效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先行先试工业区块线保护管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机制等土地供给新机制,确保与工业经济增长相匹配的用地规模总量,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土地要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