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快递进村”路长且阻
2021-04-16□汪汛
□ 汪 汛
2021 年是“快递进村”政策实施第二年,安徽作为全国6 个试点省份之一,承担到2022 年底所有建制村通快递重任。为了解试点成效,近期,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在全省23个市、县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快递进村”在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打通农产品上行“主动脉”、畅通乡村物流“微循环”等方面成效显著,但面临政策、资金、人员瓶颈等难题,路长且阻,相关部门应予以关注。
|安徽“快递进村”发展现状
(一)推进进程符合预期
2020 年7 月8 日,国家邮政局印发《关于开展“快递进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安徽省随即制定《安徽省“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明确“三步走”战略,各地相继出台相关行动方案予以推进。截至2021 年2 月,合肥市建制村快递服务网点共1017处,覆盖率74.1%,安庆市覆盖率75.1%,黄山市覆盖率55.8%。
(二)试点模式多样
安徽“快递进村”推进模式主要有六种,一是邮快合作,如合肥市邮政公司与顺丰、“三通一达”等数十家快递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二是交邮合作,利用乡村客运班线运输快递进村,如肥东县、肥西县已建成并运营4 处“交邮合一”乡镇交通综合服务站;三是快商合作,邮政快递企业发挥优势,帮扶重点贫困村发展产业,如顺丰为加快长丰县草莓配送速度,推行“陆铁空”多式联运模式,寄递范围覆盖全国96%大中型城市;四是快电合作,搭建“快递+电信+电商”合作平台,形成快递企业、电信企业与农村消费者多赢局面;五是快快合作,快递企业通过联合进村方式,摊薄成本;六是“邮路外包”模式,如亳州市邮政企业动员村级站点负责人组建转运队伍,按照规划运输路线将快件投递到村,村级站点负责接收投递,转运队伍收入由邮政企业补贴和派费抽成构成,此举对村级站点持续运营起到较好推动作用。
(三)政策措施力度不同
各地政策措施不同,试点进展参差不齐。如目前阜阳市辖县区尚没有针对“快递进村”资金支持政策,仅阜南县邮政管理局为该县快递企业争取了免除3 年共配处理场地租金。凤阳县对本年新建村级网点,给予3000 元补贴,对“快邮合作”网点,每派件一个给予1 元补贴,双方各占0.5 元。
|存在的问题
从“快递下乡”到“快递进村”,看似一步之遥,实则困难重重。快递行业进驻农村需规划路线,招聘员工,安排运输车辆,农村地区点多、面广、线长,且上行快递业务量较少,过高成本让快递企业望而却步。
(一)末端网点本大利微
农村快递业务普遍“收少派多”,完全竞争,现仍处于高投入培育期,营利前景对外部产业发展依赖度较高。加之受疫情、品牌市场份额博弈等因素影响,上行份额不高的农村地区派费不断下调,利润空间变窄,村级网点难以生存,影响可持续性。宣城市宣州区一家快递公司负责人反映,2020 年该公司农村业务量比上年增长30%左右,目前在宣州区172 个行政村已实现全覆盖,每个标准网点建设成本8000 元左右,前期投入较大,总公司给每件派件费1 元左右,扣除班车、人员、装卸、场地费用等,快递员每件0.7 元,经成本测算后,派件费至少1 元才能保证基本平衡,目前下行件基本处于不赚钱或亏损状态,公司对快递进村热情不高。繁昌区湾店村快递网点设立在电商站点“希林超市”,店主反映,本村快递业务量不大,与邮政快递合作,收件0.5 元/件,基本没有寄件业务,此项月收入不超过100 元。
(二)管理机构不健全
省级和市级“快递进村”业务由邮政管理局牵头,协调邮政公司和各大快递企业共同推进,而安徽绝大部分县区无邮政管理局。如芜湖市仅南陵县设有邮政管理局,县区级“快递进村”工作无明确牵头部门,县级邮政公司作为企业,无监管协调能力,与快递公司更多是竞争关系,身兼“运动员”“裁判员”双责。
(三)上行渠道仍未畅通
“快递进村”前期工作侧重理顺下行工作机制,对于上行研究谋划、部署推动相对欠缺。如农村地区上行农产品,需要冷链运输,成本较高,影响物流意愿。此外,由于乡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多地成功举办农产品上行对接会,但后续成效还未充分显现,相关企业快递上行授权还需继续细化方案。
(四)部门企业沟通不足
邮政部门与快递企业签订合同帮助其在村开设站点,在实际运营中,有些地方邮管部门与快递企业交流沟通需通过快递协会,削弱邮管部门对快递企业约束力,对快递损坏、丢件、投诉等问题处理不当,让用户心生不满,村内站点建设存在阻碍。此外,对快递未直接进村现象,邮管部门还存在监管不到位情况。
(五)末端运营缺乏监管
按照国家邮政局要求,快递企业必须推进“快递进村”,且新建一个网点补助3000 元,快递企业之间会积极合作完成当年目标任务,但因部分乡村居住分散,快递业务较少,导致网点后续无法持续运营。同时,因缺乏监管,出现问题难以解决,造成前期投入浪费。如凤阳县某村级邮政代理网点是村某小卖部,日均快递量15 件左右,由乡镇邮政公司统一送至村,若快递量少,可能两三天送达一次,偶尔会出现错件、丢件情况,需店主先行垫付,且长期得不到处理,目前小卖部店主已失去继续代理意愿。
|建议
(一)突出资源整合,做好成本控制文章
部门牵头、多方合作,力争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提升节点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将农村站点打造为集电信、快递、商超、农资等一体的服务综合平台,切实解决农村站点可持续经营问题,确保村级站点不仅能“建的好”,还能“稳得住”。
(二)突出行业监管,做好健全机构文章
应加快成立县级邮政管理局,明确县级牵头部门。同时注重提升“快递进村”质效,巩固现有成果,畅通申诉渠道,对用户反映的服务、违规收费等问题及时核实处理,切实解决农村末端配送难点问题,满足群众用邮需求,依法整治农村快递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用户合法权益。
(三)突出减负政策,做好精准服务文章
快递公司对“快递进村”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是成本偏高利润较低,甚至有亏损风险。政府不宜强制要求推进进度,将成本风险一味转嫁,非但不利于提升企业积极性,还有可能造成快递服务质量下降。应积极提供多元化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场地租金减免、财政补贴和免息贴息贷款等。此外,可根据各地情况,实施特色政策支持,如根据村级快递点辐射范围和人数,分级、分档开展扶持。
(四)突出基础建设,做好效益提升文章
从调研情况看,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地区,快递网点经营能力明显占优,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证村级道路、农村通公交车,降低快递进村的难度和成本,提高网点效益。
(五)突出共享原则,做好合作共建文章
邮政、财政、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根据各地实际,搭建县级物流一体化分拨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整合快递企业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减少资源浪费。
(六)突出转运畅通,做好邮路外包文章
可借鉴亳州经验,加快推进“邮路外包”试点,以临近的几个或十几个村级站点为片区,组建转运队伍,降低村级站点运输成本,提高站点负责人积极性,并适时将试点经验向省内推广。
(七)突出创新意识,做好模式探索文章
积极探索构建以村委会、农村政务服务代办点、农村综合服务站等为载体的乡村快递服务平台,并对快递企业开放;健全农村服务网点设置,推广“快递智能箱”等自助快递服务,在人口聚集区设立共用快递柜,降低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