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马克思《福格特先生》研究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的《福格特先生》研究述评
2021-04-15杨仁厚
杨仁厚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福格特先生》是马克思1860年底出版的论战性著作(1)《福格特先生》的主要内容是反驳卡尔·福格特对马克思和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污蔑,批判他在诸多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恩格斯说这是到那时为止马克思写得最好的论战性著作。然而,我国不但没有研究《福格特先生》的专著,甚至也没有研究其思想的论文,目前仅有齐刚的美学论文《马克思与〈福格特先生〉》和笔者的两篇相关文章。为了更好地发挥马克思著作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认真开展对《福格特先生》的研究。,中文单行本有500页。《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三卷本)是许征帆等人于1987年出版的学术性著作,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在迄今为止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中,《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最为重视《福格特先生》一书。它的研究值得我们认真述评,以便为进一步开展马克思的《福格特先生》研究奠定自觉的学术基础。这里,我们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对《福格特先生》的零星关注为背景,详细叙述该书有关章节对《福格特先生》的研究,并从比较的视角评价该书对《福格特先生》研究的特点和地位。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福格特先生》的研究
马克思的《福格特先生》中文版20世纪60年代才在我国出版(2)包括三个版本:《福格特先生》,杨一之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内有《福格特先生》),人民出版社,1964年;《福格特先生》,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都没有研究《福格特先生》的成果,哪怕是零星的。
但是,有个特殊情况需要做些介绍。1930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了我国学者李季的《马克思传》。李季(1892—1967年),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20年参与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留学德国,入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系学习,1925年归国任上海大学经济系教授、社会学系系主任。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社会学教授。因为掌握了不少德文资料,他写的《马克思传》不仅内容详实,而且很多资料都有出处,可信度很高。该书首版于1926—1932年,是出版时间比较早的马克思传记,比最著名的梅林《马克思传》仅晚十来年,与李阿萨诺夫(后来翻译为梁赞诺夫)的《马克思恩格斯传》同步。李季的《马克思传》认为,《福格特先生》“是争辩文字中一种最有价值的名著,凡当时读过此书的人,无论是马克思的朋友或仇敌,无不异口同声,交相赞许。”“马克思在书中不独是洗刷自己的事件,证明福格特受拿破仑第三的贿赂,并且大体把欧洲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历史,特别是一八四八年党人的行动史一起叙述出来了。”[1]李季的著作还对《福格特先生》或者福格特事件的背景、创作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也涉及到《福格特先生》的效果和影响。他的论述引用和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例如拉萨尔的书信片段。但是,他对《福格特先生》的定位还比较低,主要是从个人关系角度阐述,远远没有达到无产阶级政党和事业的高度。
20世纪的整个80年代,除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其他著作和论文对《福格特先生》的研究都是零星的、顺便的,严格说来都还不能算是研究,但是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接受《福格特先生》或者说《福格特先生》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还是有一定的意义。这些零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传记中的研究。萧灼基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若干人物》在介绍约翰·菲利普·贝克尔和威廉·沃尔弗时,有1500字的篇幅涉及到马克思批判福格特事件,并且认为:“1860年,贝克尔在反对福格特、维护马克思的崇高威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1859—1860年,在马克思与波拿巴的特务、披着自然科学家和民主主义者外衣的福格特进行斗争时,沃尔弗也起了重大的作用。”[2]201984年,孟氧在评论梅林《马克思传》的长文中有4页涉及福格特事件,批评了梅林贬低《福格特先生》的态度,还引用了拉萨尔的有关信件[3]。1985年,刘凤舞在其所著的《马克思传略》(据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撰写的首部马克思传记)比较重视《福格特先生》,该书第五章第八节(一场官司)用了8页篇幅叙述此事[4]。它着重介绍了《福格特先生》撰写的背景:德国民主主义者围绕意大利战争而发生的争论,马克思为了支持李卜克内西而做出的各种努力,特别是步步逼迫布林德承认自己是传单《揭露》的作者。此外,它叙述了马克思支持律师维贝尔对《国民报》编辑察贝尔的控告,以及控告五次受挫的过程。同时,它也对《福格特先生》的内容和意义做了简单的阐述。
第二种,是工具书中的研究。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书目呈现的信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共出版了6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具书:许征帆等的《马克思主义辞典》;于俊文等的《马克思主义百科辞典》;刘佩弦等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刘炳瑛等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辞典》;何承艰等的《马克思主义人物辞典》;巢峰等的《简明马克思主义辞典》。这6部工具书中,只有两部涉及到《福格特先生》。198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百科辞典》收录了条目“《福格特先生》”,但是,篇幅很短,仅680字,好在词条后半部有些作者自己的东西[5]。198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人物辞典》有“卡尔·福格特”条目[6]。该词条仅有550字,但内容比较详实,然而对事实的介绍有几个错误:说福格特的《我对〈总汇报〉的诉讼》出版于1852年,但事实上是1859年;说马克思的《福格特先生》是一篇文章,但实际上是一部著作;说卡尔·福格特1833年(才16岁)毕业于伯尔尼大学,实际上福格特1839年(22岁)才大学毕业(3)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院虚拟图书馆,原文是:1833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Giessen under Liebig;1835 change to Berne and studies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underValentin;1839 medical diploma.网址为http://vlp.mpiwg-berlin.mpg.de/people/data?id=per359。。值得注意的是,有三部准工具书也关注了《福格特先生》,即中共中央编译局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第一至三十九卷)》有“卡尔·福格特”条目,除了简介,还有丰富的索引;中共中央编译局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注释选编》有“《福格特先生》”条目,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题注为基准,增加一段,减去一段;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写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有 “《福格特先生》”条目。
第三种,是专门学科中的研究。1982年,杨柄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对《福格特先生》比较重视,除了对《福格特先生》进行简明扼要的综合介绍、对重要段落做摘编,还对《福格特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情况做了精确的统计:“《福格特先生》一书引证和论述了大量文艺作品,提及文艺家49人,艺术团体一个,作品56种,引证和论述的次数达114次之多(其中引证104次)。全书译成中文240,000字,平均2000字一次。”“引证最多的是莎士比亚,计作品6种,34次。其中又以《亨利四世》中的福斯泰夫为最多——25次。”[7]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摘录了《福格特先生》十来个相关段落,收录了与《福格特先生》有关的两封信件即马克思1859年10月19日和1860年2月21日《给〈总汇报〉编辑部的信》,还在一个脚注里对《福格特先生》的背景做了简要介绍[8]。1987年,陈力丹编写的《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摘录了《福格特先生》以及相关文献5次,并分别安排了标题:报刊的首要职责;不值钱的文人;《每日电讯》编辑勒维和他的通讯员阿贝尔;报刊有权冒犯社会活动家;我期待的是一般的公正。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摘录了《福格特先生》第八章(达-达·福格特和他的研究)的不少篇幅,主要是批判福格特在俄国对外政策和法国对外政策上的观点的那些内容[9]。这让我们注意到《福格特先生》所包含的民族思想。遗憾的是,该书没有任何评论性的内容。
第四种,是专门的研究。这里特指翻译专家、哲学专家杨一之先生在其《自述》中对《福格特先生》的论述。杨一之先生长期留学欧洲,是黑格尔《逻辑学》和马克思《福格特先生》的译者。写于1985年的这个自述有1800字论及《福格特先生》,除了背景和内容,还包括风格和翻译。关于风格,杨一之先生讲了三句话,“马克思不仅是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理论的创基人,也是古今少见的文学巨匠。考茨基(应该是李卜克内西——本文笔者注)称他的《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福格特先生》代表三种迥异的文体,又皆各极其胜。马克思此书的文体,与一般尖刻论战之作,根本不同,它具有正气磅礴,压倒一切的声势,而又出以嬉笑怒骂、酣畅淋漓之笔。”[10]4其中最有创意是第三句,表明马克思的风格是两个特点的有机结合。作为《福格特先生》第一个中文版本的译者,杨一之先生对翻译该书所谈的心得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福格特先生》一书的翻译,困难还不仅在于意思要准确;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再现原文的格调与风神。书中援引的资料很多,外交文件、法院判决以刻板的面貌而暗藏诡谲的祸心;两个曾参加1848至1849年德国宪法战争的流亡者的信函则袭用流行的文体,讽刺诙谐,又喜炫弄词藻;而福格特本人也文如其人,装腔作势,又极其卑劣;这些都不能用同一笔调去表现。至于马克思这位语言巨匠,在这本独特著作中的文字,更是高妙难跻。”[10]6杨先生还列举了三个实例,分享了翻译过程的酸甜苦辣,极为细腻和真切。杨一之对《福格特先生》的专门论述,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的研究
198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以下必要时简称《学说史》)第一卷专门设置一节(4)第五章第五节《福格特先生》一书对无产阶级政党早期活动的科学总结。,专门比较详细地阐述《福格特先生》的思想。从大标题看,它侧重的仅仅是一个方面即对无产阶级政党早期活动的科学总结,从小标题看它只阐述了三个问题:风格独具的战斗性篇章;对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回顾;对欧美各国爆发革命条件的再认识。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的本节论述涉及到了《福格特先生》的诸多问题。我们按照出现的先后逐一论述。
第一个问题是对于《福格特先生》风格的定位:风格独具的战斗性篇章。在介绍了《福格特先生》基本信息后,《学说史》紧接着指出:“这部批判性、战斗性的著作,以它生动优美的文笔和犀利睿智的批判精神,赢得了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普遍赞誉,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风格独具的篇章。”[11]628这个部分的结束段落,再次论述到《福格特先生》的风格:“《福格特先生》一书的特色不仅在于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充满着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对工人运动的敌人的不可调和的战斗精神,而且形式新颖,独具风格,”[11]629具体说来,“文中引用了很多文艺著作中的警句和艺术形象,采取辛辣尖锐的讽刺形式,给那些采用诽谤和造谣污蔑手段攻击无产阶级运动的敌人以有力的反击。”[11]629总而言之,“这部著作,就艺术价值而言,也堪称讽刺文学优秀典范之一。”[11]629但是,由于受到篇幅和著作性质的限制,它没有对此深入开展论述。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福格特先生》的“主角”卡尔·福格特的情况介绍。卡尔·福格特是《福格特先生》一书的“主角”,对他的情况介绍是《福格特先生》研究的基础部分。这里,我们以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人名索引“福格特,卡尔”条目对比的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对卡尔·福格特的描绘。1.卡尔·福格特(1817—1895年),德国自然科学家,庸俗唯物主义者。跟索引条目“福格特,卡尔”相比,这里少了“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身份标识。2.他早年毕业于瑞士伯尔尼大学,1847年任吉森大学教授。相比于人名索引,这是新增的信息。但正如前面所述,说他早年毕业于伯尔尼大学,时间有些含糊不清,应该讲清具体时间。3.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他卷入了革命的洪流,并任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后又为帝国五摄政之一。这里没有注明福格特在议会中“属于左派”。4.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他逃离德国,侨居日内瓦,并以地质学教授身份四处活动,利用他在流亡瑞士的人士中间的“英雄”面目,鼓吹假民主主义,多次为瑞士当局效劳,破坏工人组织和民主组织,充当拿破仑三世雇佣的代理人。这里新增了两点:以地质学教授身份四处活动;多次为瑞士当局效劳,破坏工人组织和民主组织。考虑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的学术水平和资料状况,《学说史》对卡尔·福格特的描述还是比较全面和具体的。
第三个问题是《福格特先生》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是这样阐述的:第一,1859年12月福格特发表了《我对‘总汇报’的诉讼》。在这本带有严重诽谤性和挑衅性的小册子中,他竭尽造谣污蔑之能事,对马克思及其战友(早期德国流亡者)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的活动大肆攻击。这里,实际上只涉及到了一个背景,当然是主要的直接的背景。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这种攻击与1852年普鲁士政府制造的所谓“科伦共产党人案件”遥相呼应,是泼向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上的一盆脏水,其目的是企图把行将走向新的高涨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重新打下去,阻挡和破坏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向前发展。这个介绍注意到了具体历史的关联,很有必要。第三,福格特这种攻击不仅给无产阶级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给马克思的工作造成困难,因为他伪造历史,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在德国民主派中进行招摇撞骗;不击退福格特的进攻,不对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早期活动进行科学的阐述并作必要的澄清以回击福格特的造谣和中伤,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就不能发展。这两句对重要性的论述是必需的。《学说史》还引用了马克思1860年2月23日致斐迪南·弗莱里格拉特的话证明,同福格特的斗争对于党在历史上的声誉和它在德国的未来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四个问题是对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回顾。这也是《学说史》里面的一个小标题。它对《福格特先生》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叙述是这样概括的:第一,进行总体概括:“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一书中,为了回击福格特对德国早期流亡国外的革命者所进行的攻击,用了不少篇幅对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和回顾。”[11]629第二,简要叙述历史:共产主义者同盟是1836年在巴黎成立的,最初使用的名称是正义者同盟,这个组织是侨居在国外、特别是侨居在法国的一些德国流亡者建立起来的,成员大多数是手工业工人。1840年以后,活动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伦敦,由单一的德国人组织变成了同时吸收其他国家革命者参加活动的国际性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在与共产主义者同盟进行联系并在后来参与其活动的过程中,从组织上和思想上对它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它由原来的一个半宣传、半密谋的具有狭隘宗派主义情绪和浓厚神秘色彩的组织,逐渐变成为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第三,强调经验总结:在回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时,马克思总结了两方面的经验,第一方面的经验是关于同盟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第二方面的经验是关于同盟的指导思想问题。在对同盟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抓这样三件事:撰写和出版一系列政治性文章和批判性著作;把对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结构的科学研究作为唯一牢靠的理论基础;号召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去参加改革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第四,重视一个原则:“马克思在他从事革命实践活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时,始终注重斗争的实际进程,而不是专门为建立某种空想的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以往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一个根本的区别。”[11]632第五,止于最高成就:正是在马克思上述三项工作和思想原则的影响下,同盟中央委员会在伦敦召开大会,宣布接受马克思学说的指导,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撰写宣言。他们接受了这个光荣的战斗任务,写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可见《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历史的叙述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它对《福格特先生》共产主义者同盟历史叙述的概括不够完整,至少对于同盟与1848—1849年欧洲革命的关系、革命失败后同盟面临的困难(外部压力与内部争斗)及解散没有涉及,而《福格特先生》对此有很多论述。另外,《学说史》把很多党建和革命理论一并放在同盟历史中阐述,这虽然丰富了同盟的历史,但是客观上也淡化了《福格特先生》的党建思想、革命思想等理论内容。
第五个问题是对欧美各国爆发革命条件的再认识。这也是《学说史》的一个小题目,是一个重点。《学说史》开门见山地总结说,“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一书中,针对自由资产阶级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问题上所进行的歪曲和攻击,就欧美各国爆发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再次进行科学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在对待革命爆发的条件上的正确态度。”[11]633它还强调,这些分析和论述,对指导当时还处于幼年时期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直到今天,这些分析和具有再认识性质的论述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学说史》在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原因的各种分析后认为,在《福格特先生》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工业发达国家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具备这样几个基本的条件:工业无产阶级要具有全国规模的发展,并且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要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例如能够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来领导,这是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要有爆发革命的危机。在这个分析框架下面,《学说史》对有关问题做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并且往往能够使用马克思《福格特先生》中的实例或者文字进行证明,可信度很高。例如关于革命的发生需要有革命的危机,《学说史》就引用了《福格特先生》中这样的话:“事实上,欧洲的历史只是从1857—1858年的危机以后才带有一种尖锐的、也可以说是革命的性质。”[12]
此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还涉及到了《福格特先生》中的其他问题:对于福格特丑恶嘴脸的揭露,对于波拿巴主义的批判,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的阐述,对于《福格特先生》意义和地位的论述,等等。这些问题,《学说史》或者论述不多,或者定位偏低,这里就不做专门介绍。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的《福格特先生》研究至今无人匹敌
《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版的。从那时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有些领域的进展(例如《资本论》研究)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让人费解的是,《福格特先生》研究在我国仍然非常冷清。《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的研究在我国至今无人能够匹敌。
首先,《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的研究是有权威性的。1.作者具有权威性。《学说史》作者是6人组成的群体,其中许征帆、李鹏程、马绍孟等都是著名的学者。第一作者许征帆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出版有《马克思主义原理》《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论库》等专著。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的写作过程中,“许征帆主持撰写等多项工作,并进行全书的调整安排、增补删节和统改定稿。”(5)许征帆、李鹏程、马绍孟、成保良、刘伟能、刘炯忠编著:《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卷一书后絮语。2.著作类型具有权威性。《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属于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综合断代类著作。综合,是因为它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或社会主义,比专门领域思想史著作影响的人要多。断代,是因为这三卷的研究对象限于马克思恩格斯这个时期,虽然本身涉及的时间也不短,但是相对于涉及全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著作而言,它比较专门,研究相应深入一些,而且研究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活水源头这个阶段,因此有着特殊的意义。用三大卷体量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马克思恩格斯阶段,还有两次尝试:第一次尝试(6)第一次尝试涉及的时间长、出版社多,而且最后没有完成:第一卷《马克思主义诞生史》,葛锡有、赵邨方、靳辉明、蔡金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二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848—1883)》,蔡金发、周海乐、黄复真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计划中的第三卷《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没有出版(洪韵珊出版有《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但不属于这个计划)。的第二卷对《福格特先生》还比较重视,简要介绍背景后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它的内容[13],但无论从文字体量、篇章地位,还是从思想广度、理论高度,都无法与《学说史》相比;第二次是2018年,即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3卷)(这是十卷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前三卷)。但是,包含《福格特先生》时期的该书第二卷没有《福格特先生》任何信息,正文里没有,参考文献里没有,大事记里也没有(7)只有一句行家才能看出是与《福格特先生》有关的话:1860年5—11月,马克思研究19世纪的政治史和外交史。见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35页。,人名索引里还是没有。3.体量具有权威性。《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三卷共计129万字,涉及《福格特先生》的部分共计7300字。这个体量是笔者目前所见最大的,即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十九卷的前言,相关部分也只有5200字。4.影响具有权威性。《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国家图书奖。
其次,《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的研究是全面深入的。全面性的表现,一是逻辑结构的全面,二是内容概括的全面。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对于《福格特先生》的阐述包括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写作风格、作用意义等方面的论述,逻辑结构是全面、清楚、合理的。内容概括的全面是指《学说史》有关部分对于《福格特先生》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早期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欧洲爆发革命的主客观条件进行了深入全面理性的分析;对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和原则、指导思想、未来理想等做了阐述;对波拿巴主义进行了批判;对福格特的反革命性质和虚伪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等等。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十九卷(2006年出版)前言对于《福格特先生》内容的介绍肯定也是全面的,对于它的背景和意义也有一定的论述,但那不是专门的研究,而是对《福格特先生》的读者进行总体引导。深入性,主要是指《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部分思想内容的揭示、概括、阐述比较深入,特别是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结构、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无产阶级革命条件论述的概括。例如关于指导思想,《学说史》详细介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者同盟指导思想的思考和行动,并且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特别是马克思强调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展科学的研究,批判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流派,为同盟制定合理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马克思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去构想什么空想的体系,而是投入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实际斗争。当然,齐刚1991年的论文《马克思与〈福格特先生〉》肯定是深入的,但是仅仅涉及《福格特先生》的文学技巧和思想。
再次,《学说史》采用革命视角对《福格特先生》进行阐述。特别是《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的内容进行概括时,视角集中,特色鲜明。整部《福格特先生》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的篇幅有400多页(单行本是500页),内容非常丰富,如果没有明确合理的视角,就容易陷入具体内容而迷失方向,或者让丰富多样的内容显得杂乱无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十四卷(内有《福格特先生》)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十九卷(内有《福格特先生》)的前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有这个缺点。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以《福格特先生》为基础,回顾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应该怎么规定、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应该如何确立),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经济发展、阶级成熟)、主体条件(思想科学、品德纯洁、政治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情境状况(经济危机以及其他危机)等重大问题,还概括了马克思对于波拿巴主义这种反革命现象的批判,以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革命)为视角和主线,把《福格特先生》的思想内容有机地概括起来、组织起来。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优点。
最后,我们不讳言《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研究的不足。1.标题过于专门,以偏概全。《学说史》相关部分的标题叫做《〈福格特先生〉一书对无产阶级政党早期活动的科学总结》。这虽然有明确的主题,而且展示了革命的视角,但明显过于狭窄,历史特点过于突出,理论特征没有彰显。2.结构的安排比较凌乱。《学说史》相关部分被分为风格独具的战斗性篇章、对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回顾、对欧美各国爆发革命条件的再认识三个部分。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不够合理(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背景—思想—意义”这样的模式),而且每个部分都有文不对题的内容:第一部分里面有很多与风格无关的背景内容,第二部分有很多与历史无关的思想内容,第三部分有革命条件以外的内容。3.对于背景的揭示还不全面不深入。由于受到篇幅有限、个人偏好、认识水平的影响,《学说史》对《福格特先生》背景的阐述还非常粗浅,例如对福格特为什么要撰写《我对〈总汇报〉的诉讼》就没有任何交代,对于马克思与波拿巴主义的十载恩仇也没有涉及。4.对于作用意义的认识还不全面,还缺乏高度,阐述也比较简略。《学说史》提到了《福格特先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编纂学,阐述的原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部充满无产阶级党性和战斗性的优秀作品,但是都没有具体地开展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