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意义建构*

2021-04-15杨乐强刘丽杰

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观念建构个体

杨乐强 刘丽杰

内容提要:意识形态发挥效能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是非、善恶、美丑进行根本性的界定和泾渭分明的区分,使人的意义得以彰显并获得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心旨归,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将人置于中心地位并颂扬其价值,而这一点恰恰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所忽视。直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的问题域,理清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意义建构,这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意识形态问题是整个话语体系中展陈主体意义的宏大工程。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列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理应“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2)《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3页。。对于意识形态理论而言,“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3)《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页。。习近平强调新时代必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3页。。要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5)《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http://www.wenming.cn/ldhd/xjp/zyjh/201808/t20180822_4803950.shtml。。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关照为我们探析主流意识形态之于人的意义建构提供了根本性指南。

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指向涵盖宏观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生活中人的存在方式。换言之,意识形态是个面向广阔的命题,不仅涉及思想政治,而且涉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现实境遇。人穿梭于不同的境遇之中、受到不同话语的影响,这对主流意识形态之于人的意义建构提出严峻挑战已有研究多从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安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之宏观视角展开论述,较少从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意义建构之微观视角进行话语建构。事实上,贴标签和喊口号的方式无益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效能发挥,本文转化视角,在诊断意识形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之基础上,架起连接主流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意义之间的桥梁,着重论证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意义建构。

一、主流意识形态看护人的日常生活

进入新世纪,意识形态呈现出日常生活化趋势,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体现着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以长期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人的现实生活,构成我们不可规避的观念系统;在原型学层面,个人的生存受到意识形态的看护,人本身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意识形态的维护力量和支撑力量;此外,意识形态对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也有重要意义。

(一)主流意识形态展陈观念系统的框照

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意义建构是通过其具象化操持实现的,这种具象化运作过程展陈了其背后蕴涵的观念图式,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对人的信仰系统的引导,包括政治信仰和哲学信仰。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对信仰的引导体现为意识形态的旗帜意义。意识形态通过与人的实际关联而发挥作用,这是意识形态强大的基础性建构,意识形态发挥标杆和旗帜作用,实现对人的引领,引导人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到追求精神意义的实现,从追求个体价值实现到追求社会价值共同体的价值整合与和谐,这是对人的政治信仰的引导。另一方面,体现为意识形态对人的统摄意义。意识形态从统治话语的普遍叙事着手,将意识形态观念内在化为个体性话语,彰显意识形态不断强化的统摄效果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这是对人的生存论层面的哲学信仰引导。

(二)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生存论看护

就应然性而言,现代人是高度理性、高度自由、高度自信和具有充足主体性的人,然而追问现代人的具体生存境遇,我们会发现,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存在诸多弊端。如何引导人的生存从实然走向应然、从已然走向预设、从偶然走向必然、从自在之存走向自为之存?诸如此类构成了主流意识形态为现代人提供生存看护的现实构序起点。既然人的生存是充满张力的生存,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要在这种张力之中建立一种平衡和谐的言说机制。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导人从自然生存的匮乏、不足走向物质生活的满足,从对自然困顿的不断超越中展陈这种超越的必然性,言说每个个体遵循这种必然性的努力及其价值。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与社会的和谐。每个人都要接受社会赋予的观念系统,并努力保持与社会观念秩序的一致性,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个人朝向合理化的观念秩序和行为规范而努力奋斗,这是接受社会观念秩序统摄、秩序内在化和生存信心的意志合理性过程。

(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身份认同

作为哲学概念的身份认同本义是谋求自我与社会联合中的“同一性”,即主体自在地拥有对个人自我身份的自觉意识、对人格统一性的追求和对某种生存范例的趋同倾向。文化身份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文化价值观念,这不仅体现为宏观层面的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更体现为微观层面的个人文化身份的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成为“自由”的人,这是现代人获取现代性的基础底盘。意识形态引领自由和自信的张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义展陈都要以自由为最高目标。与此同时,主流意识形态摒弃许多精神桎梏和旧观念的奴役,使人摆脱既往传统的羁绊。事实上,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生成,而且与社会个体日常生活环境的浸润相关,因此,每个人的观念就未必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有时候甚至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相反。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对社会个体加以引导,那么个体的观念就可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保持一致,这不仅有利于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也是个体社会身份认同的表现,有助于社会个体建立良好的制度认同、国家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

二、主流意识形态调适人的价值图景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依靠观念体系建构和优化人的思想秩序,从而使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某种社会倡导的位格、风度、气势等等让人尊重的特质。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这一功能,就需要规范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引导主体处理好合目的性与合类性之间的张力、约束主体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价值图景调整主要体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与人从价值分歧到价值共识的内在韵律的展陈和演绎。人的思想空间是复杂的,必然受到各式纷繁思潮的影响和扰动,为避免不同思潮的误导导致的价值冲突,尤其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引导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要看社会大众是否建构起一个社会价值共同体,这个价值共同体彰显的是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具象化转化所要生成的人的内在价值图景,它也是一个从价值分歧到价值共识、再到价值整合的逐渐生成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所承载的价值图式内在化为展陈人之精神力量的强大支撑,在引导人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同时,实现了对人的价值图景的调适与整合。

(二)主流意识形态规范合目的性与合类性的统一

每个人秉承自身的目的而生活,凸显为自我生存的合目的性,即不断追求个人目的和诉求的实现,但个体的目的必须放在人作为类存在的类的规则和秩序中来完成,人在追求目的性需要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是人的合目的性诉求实现的合类性要求,也是人的合目的性诉求得以实现的保障,所以,人的目的实现必须纳入到这种类的规范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合目的性与合类性之张力,处理这种张力关系必然就关涉到意识形态的效能发挥。一方面,意识形态作为类的法则和范例,规范着社会个体行为的应然性,是个体应该遵循的典章,是个体行为得体、获得合法性、合理性和生存的全部尊严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必须遵循合类性准则,因为合类性的准则既源自于文化积淀中的良知、道德因素,又源自于这种良知准则之上的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系。无疑,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人去追求合类性、合理性、合法性与意义价值,实现了由个人内在世界的张扬到集体意志的表达。另一方面,与我们普通个体形成的是生存论关联,个体每天的日常操持要处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之间的张力。个人目的性的应然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文化等意识形态赋予的。个人的成就与价值的实现受其生存文化的制约,个人成就的高低、价值实现与否受意识形态规定的合类性法则的检视。

(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意识形态对人的规范,转化为对人自身有效的自我约束,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个从他律逐渐向自律生成的过程。具有充足主体性的人一定是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这是意识形态持续运演的目标。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依赖于很多因素,例如道德因素、利益因素、认知水平和社会文化进步因素等等。不能将他律如何向自律转化置于抽象的语境中空谈,必须将其置于现实的具体境遇之中进行探究。每一个个体都是从不完备走向逐渐完备的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处理合目的性与合类性关系过程中如何做到自律?显然需要强调个体内引文化基质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但又不能仅仅止于个体修炼的维度,事实上,自律的人是否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还要看他律性所构成的现实语境和生存境遇是否发挥作用。如果说现实境遇对于个体的道德没有约束力的话,那么其自律也会坍塌,所以我们强调一种文化建构和意识形态的强大他律性气场和氛围,这种氛围让我们的自律变得具有高度约束性,此时,他律性要求转化为个体自发的内在遵循和高度自律秉性的生成。

三、主流意识形态张扬人的主体性

人不仅是生物学存在,同时还是社会精神维度的主体性存在。其中,追求主体形象的彰显、主体精神的张扬和主体位格的呈现都是人的主体性表现。这种主体性并非与人的主体直接相关,而是一种需要通过内在机理及其内在活动效能才能得到彰显的特质。它包括认知层面的自我决断能力、意识形式上的自为能力、整体判断能力与探究能力,即鲜明的自我意识、否定意识、批判意识、预见意识和构境思维,对这些意识和思维的建构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

(一)主流意识形态凸显主体形象

外在形象是现象,而内在才是人的本质所在。首先,作为有充足主体性的人,应该追求内在价值的呈现和意义的展陈,通过自己的内在形象影响周遭世界。其次,主体精神。人作为主体性存在,其生存不仅要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而且要满足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日常生活中的人,追求丰衣足食的同时,会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提高,会寻求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位格,比如做慈善,比如崇尚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比如会形成自己的家风以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工作中的人,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人塑造自己主体精神的过程。具有主体精神的人不会满足于敷衍应付工作,而是努力在工作中做到最好,习得更多的职业技能以使自己更好地提升自身价值。人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尽管有时人会利己,有私心,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高扬正义,这就是人之为人的主体精神。最后,主体自觉。具有主体性的人之成长不仅包括体格的健壮,还包括位格的呈现;追求社会现实的地位,而且追求一种精神位格,即进入一种场所并征服这种境遇的强大精神魅力;追求一种自我靶定的生活,凸显自己对全部生活的总体性的自觉支配和把控。

(二)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主体

意识形态的深刻根基存在于日常生活世界中,是以广泛的现实实践为依据的,虽然被抽象化为哲学、政治、法律的思想体系,表达着人们生活要求的价值信念和更广泛现实实践的准则,但是,意识形态是要以日常生活主体和更广泛实践主体的建构为目标,只有不断建构这样的主体,才能将意识形态的观念和准则具体化和现实化。从这个意义而言,意识形态根据生活世界的变化和现实实践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加內契和有效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和现实实践,建构现实的主体,从而使得人呈现为主体化成长的状态,表现为:其一,高度理性。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对意义的理性追问,而不是一味的盲从。其二,高度自由。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追求日常生活和社会意义展陈的自由。其三。高度自信。主流意识形态在引导日常生活的主体成长为一个价值自构和追求自由的现代人的同时,也引导人摆脱精神桎梏和旧有观念的奴役。

(三)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和展陈主体的多样化自信

主流意识形态规范和彰显主体形象的过程,建构生活主体和社会实践主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培育和展陈主体多样化自信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各种类型昭示出一种文明的存在,实质是表明文明主体自信的存在,主体自信的多样性,是文明演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明持续整合力和凝聚力的外在显现。我们党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对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强调和张扬,既是对党的主体自信的根本界定,也是对社会大众认知我们的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的原则性引导,是对社会个体主体自信内容的具体认定,这种对个体主体自信和多样化自信的培育和引导,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体作用。

四、主流意识形态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作为物质性存在的人,面临着生命机体更新问题,这是人生存的自然意义,自然意义的满足是显现其全部生存意义的前提基础。除此之外,人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即追求精神意义的成长。人的意义实现更重要的在于个体精神生命力的张扬、伦理形象的建立和对生命共同体的维护。

(一)从自然意义向伦理意义的跃升

自然意义的实现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遵从主流意识形态就能在社会中获得承认和肯定,就可以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个人敬业,遵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要求,爱岗敬业,就会得到物质汇报和物质利益的满足。换言之,主流意识形态与人的自然意义实现具有一致性。而伦理意义是较高的精神追求。所谓追求伦理意义即主体所具有的精神追求与职业规范。每一个人的奋斗和生存方式要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目标,实现自然意义是主体对自身较低层次的要求,要想实现生存意义的跃升,还需要在实现自然意义的基础上,有更高一级的精神追求。不能停留于物质利益的实现,而是要力争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做到更优,这是伦理意义的满足。

(二)从伦理意义向信仰意义的跃升

信仰是人的核心关切和人的生存的根本性精神支柱,是以人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为标的的终极追求。崇高信仰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在于其受到圣化的无形感召,而这种圣化就来自于共同体的绝对性,是对共同体命运集体维护的需要而生发出来的强大力量。人的生命共同体整合着个体生命,是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永恒眷顾,它本身表现为一种力量约束、力量统摄和力量规范。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规范通过意识形态来完成,并且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是一种科学信仰,是内化于心的根深蒂固的坚信。所以,人就不能停留于自然意义的生存之境,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伦理意义的实现,还要在总体性的和终极性的价值追求中不断地谋求信仰的提升,为远大社会理想的实现奋斗终身。如果说个人谋求自然意义和伦理意义的实现比较偏重于个人理想的话,那么谋求信仰意义的实现则属于更高的社会理想的层面,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实质,就是引导对远大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共同实践,引导最高信仰意义的不断跃升。

五、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意义建构策略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422页。在今天,意识形态的建构、传播和认同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尤其重视认同环节对人的意义建构作用,为此,要有直面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困域的勇气,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人民立场之话语建构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功能,注意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个人意志发挥作用,使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落脚于外部“灌输”与内部“粘合”,在外灌与内引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建构意义。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立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人的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中心,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坚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中心的对象性关怀。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5页。其一,了解对象和关心对象。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体,尤其在价值观多元化和西方观念冲击等多重考验下,坚持人民立场、为民发声、为民服务要先了解人民诉求,理清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什么,了解人民需要什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什么,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依靠谁”和“为了谁”的初心。习近平曾一再强调,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人民立场和人民中心就是“不能改的”,这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基础;其二,增强内容的人民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必须重视与人民的情感融通,贴近人民情感体验、契合人民情感结构、引发人民与主流话语共情。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摒弃空洞的理论化教育,应在内容建构方面着重体现人民的核心利益和价值诉求。其三,解答人民问题。时代是思想之母,而时代问题就是人民的呼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要努力听取人民声音,以人民提出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实现自我创新,提升主流话语解释力、创新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完成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8)《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http://www.wenming.cn/ldhd/xjp/zyjh/201808/t20180822_4803950.shtml。的历史使命。

(二)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功能

意识形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既包括概念化和逻辑化的理论化样态,也包括表象化和象征化的感性化样态。并且在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通常是借艺术、伦理、道德等感性化样态以影响人的观念、规范人的行为。为此,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效能必须凸显其感性化功能的重要地位。其一,具体化。意识形态不是高高在上的脱离人的日常生活的空洞概念,要发挥意识形态效能则必须具体化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内在化为对个体成员的价值图式和意义建构的影响;其二,灵活性。主流意识形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大众时,要肯定大众各种多样化观念的合理性,在肯定其观念合理性的过程中,实现主流价值观的目标效能。其三,生活方式化。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体系不能高高在上,必须生活方式化。肯定每个人的独立存在、肯定每个人追求生存方式的价值,追求自我本位的东西,只能通过生活方式化,变成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只有生活方式化才能使意识形态真正地显现其效能。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其本质是集团性话语,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反映和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前提下,围绕现代中国实践的重大问题,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使得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形成共识和稳定人心的保障。实际上,理清主流意识形态之于人的意义建构,是对如何认识主流意识形态之集体性与个体性、先进性与大众性、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关系的一种言说。通过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的内容,是意识形态进入人的“头脑”的通道,是让本质上代表特殊集团利益的观念穿上“普遍性”外衣,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扩容”,是不断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主义文化良性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观念建构个体
维生素的新观念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健康观念治疗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