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节点
2021-04-15任晶惠余雅风
任晶惠 余雅风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委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中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1]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家校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促进“家校协同育人”作为根本性任务,提出以促进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构建为主要目的,积极推动家校协同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然而,家校协同育人落而不实,甚至流于形式,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深入剖析,找到堵点,抓住关键,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学校和家庭协同共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国内外家校协同研究综述
(一)家校协同教育是社会协同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协同学理论是20 世纪70 年代赫尔曼·哈肯创立的,但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社会发展理论时,就形成了社会协同思想。社会协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协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为实现系统总体发展目标,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2]若没有协同,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前进。
协同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个系统,并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的现象。[3]协同教育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际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协同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苏联学者凯洛夫的三因素论进行过分析。凯洛夫把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环境与教育三个因素,并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家庭作为最为重要的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能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水平,而且取决于它与其他环境、活动影响之间的协调。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家校协同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家庭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向同频同步教育,使教育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模式。[4]
(二)国外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家校协同教育是许多国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他们尝试运用理论来分析家庭和学校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爱泼斯坦认为,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有助于解决儿童学习与发展。上述三种理论模式都已应用于实践之中。英美等国政府对家校协同也高度关注。英国教育白皮书《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中提出,青少年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密切配合。美国教育部长贝尔指出,要提高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学校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全力配合。[5]
新加坡政府推出社会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计划,明确指出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加强学校、家长、社区合作教育孩子;新加坡教育部组建了社会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合作;英国政府推动家校协同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组织家长担任“教学助手”;法国则通过法律来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意识,同时配备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协调人,把学校和家长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双方合力;日本的家长在家长教师联合会的组织下,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各种日常活动。
世界很多国家在家校协同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值得学习和借鉴。综合分析他们的经验发现,家校协同教育的切实推进,需要政府的主动作为,需要颁布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提升家长意识,更需要落实责任主体。
(三)我国家校协同教育落而不实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就已开始以家长学校为主要载体,开展家校协同教育探索。经过40 年的发展,全国已挂牌的家长学校数百万所,虽然家长学校在数量上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效能发挥上却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家校协同育人的需要。
家长学校真正严格按照规范办学的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只是空挂招牌,无教育计划、无教学制度、无教材、无具体教学内容安排、无考勤、无效果检验、无经费保障。[6]在活动内容上,缺乏具体细致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沟通,也不注意发挥家长作用,把向家长通报学生成绩表现、提出学校要求权且作为家校协同的主要内容;家长学校一般每学期安排1 到2 次活动,“老师在上面讲,家长在下面听”,缺乏实质性的沟通交流。
家长学校这样单一的居高临下的漫灌式组织形式,缺乏教育的针对性、特殊性和艺术性。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和倾向性问题,要么家长不知道,要么学校老师不了解,家庭和学校沟通不畅,这种模式很难实现家长和学校之间知行统一、相互配合。两个教育阵地各演各的戏、各吹各的调,一些问题和隐患,得不到及时预防和控制,学生一旦出了诸如自闭、厌学、暴力、轻生等等问题,家校双方常常相互推责。目前,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突出问题。近日,又因为一则吐槽老师的“家长退群”视频,引发大家的关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再次被放大。
2012 年,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把家长委员会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一些地方的中小学通过家长委员会对实现家校协同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更多的家长委员会未能履行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职责。
二、我国家校协同育人的堵点
(一)缺乏理论研究和思想认同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是对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破除认识迷雾的思想灯塔,是引领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家校协同流于形式,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对家校协同相关理论研究不到位,教育部门、教育机构负责人、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不少教师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占据完全主导地位,家长只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督促孩子学习,不需要过多发挥家长的主动性,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干扰;还有很多学校把家校协同置于学校事务的边缘,认为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和安全,与家长的沟通、合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这么多根本顾不过来,耗费大量精力得不偿失;一些教育工作者虽然认识到家校协同的重要性,但一直把这项工作归为“重要非紧急”,摆不到日程上,缺乏与家庭配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样,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只需管好孩子的后勤保障;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问题自己看到了也不能跟老师说,“家丑不可外扬”,不能丢了孩子的“面子”。正是这种心态,致使孩子身上的“小错”没得到家长、学校的合力纠偏,有的还酿成大问题。思想上失之毫厘,行动上就会偏差千里。正是由于学校和家长在思想上对家校协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行动上才会缺乏主动自觉,导致家校协同在具体实施中流于形式。
(二)政策法规支撑不力
家校协同教育,涉及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等众多因素,应当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或者明确授权。目前,我国家校协同的政策法规依据比较薄弱,缺少明晰的法律规定和足够的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从法律条文规定来看,现行法律对家校协同的规定比较宏观,对于学校、家长、教师等相关责任主体,在家校协同的法律地位、性质、关系都未做具体表述和明确说明。因为缺乏促进家校协同、家庭教育相关立法,我国一直尝试用“指导意见”推进家校协同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于1998 年、2004 年、2011年先后下发《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长学校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幼儿园、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中,纳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纳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纳入研究与督导评估中。但《指导意见》不是行政法规,属于行政指导行为,不产生法律后果,没有法律强制力。《指导意见》虽然已下发了多年,仍有大部分学校未按要求执行。
(三)逐利机构的负面影响
2018 年两会期间,全国妇联报告了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7]众多家长迫切需要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却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市场对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的反应是敏锐而迅速的,一些追求经济利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与服务机构应运而生。有一些社会服务机构,按照商品直销、发展下线的商业模式运营,把管理学的内容或者西方家庭教育方法直接植入,简单迎合家长的应试心理,丝毫不考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达不到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水平。逐利者大行其道,所谓的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对孩子强行塑造、急功近利,忽视孩子品德的培养;教育方式不恰当,多训斥、少疏导;重教子轻自修,不能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甚至有时还会反向引导,给孩子带来难以逆转的不良影响。千百万家长渴求科学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亿万孩子呼唤学校家长的共同关爱和健康成长的科学抚育。青少年儿童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国家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根据这个精神,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工作也应该坚持以公益性为主。[8]
(四)缺少切实推进主体
家校协同流于形式的成因非常复杂,既受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影响,也受意识和能力的制约,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切实推进家校协同的主体。学校推进家校协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结合学校教育给予家长需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组织者,需要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然而,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中,与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的课程很少,造成了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短缺。尽管相关专家一再呼吁,要加强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但到目前为止,设立家庭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依然屈指可数。而且数量原本就很有限的家庭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真正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少之又少。一些学校教师兼做家庭教育指导,多是凭着自己的情怀或者兴趣爱好;从社会上招聘热衷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人士,大多没有专业背景或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还有,有少数人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合格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家校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班主任作为家校协同教育推进主体的可行性研究
改变家校协同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我国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配备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协调人,作为家校协同的主体,把家长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使双方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从我国制度基础、现实基础、专业基础角度分析,班主任是成为家校协同教育推进主体的最佳人选。
(一)班主任成为家校协同推进主体的制度基础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引导和助推家庭教育的责任。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讲话中,第一次把教育部门放在了妇联之前,强化了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指导责任。[9]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这意味着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指出,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10]这些制度确定了学校在家校协同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奠定了班主任成为推进家校协同主体的制度基础。
(二)班主任成为家校协同推进主体的客观基础
分析家校协同涉及学校、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个因素,不难发现,在其中发挥重要纽带作用的正是班主任。
首先,我国教育管理的一大特点是,中小学里一律设置班主任,学校教育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跟班主任有关系。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要进行班集体的有效管理,保证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团队会以及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其次,长期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校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发挥班主任独特作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促进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实工作中,不少班主任也深刻认识到,做好家校协同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全国各地评选的优秀班主任,无一不重视家庭教育,无一不重视家长工作,而且都与家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保持了密切的联系。[11]他们不仅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组织的培训,还自费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技能培训,并把学习到的科学家庭教育原理、技能、方法介绍给家长。
最后,班主任和家长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追求目标也是一致的。家长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材,与班主任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班主任和家长紧密相连,相互配合意愿度非常高。不管是了解孩子状况,还是寻求解决办法,家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班主任,而班主任在寻求教育合作者时,往往也首先想到家长。
(三)班主任成为家校协同教育推进主体的专业基础
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切实有效推进家校协同,班主任有相应的专业基础。首先,班主任拥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基础。目前,我国班主任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他们经过系统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对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等知识有一定掌握。与社会短期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相比,班主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可以保障其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其次,班主任还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班主任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日常工作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构筑桥梁、传递信息,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
四、以班主任为家校协同教育推进主体对策研究
以班主任为主体,提升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推进家校协同教育有效实施,是推动家校协同教育、进而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因此,亟需从法律制度建设、培训体系建设等层面研究,明确班主任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量,使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这项工作;提高班主任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从事这项工作;保证班主任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从事这项工作;强调班主任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班主任有更强的责任心来从事这项工作。建议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完善家校协同教育法律基础
法律法规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家校协同教育得以持续有效开展的根本。从20 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便开始重视家校合作中法律法规的作用。美国的《开端计划》《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法》《目标2000》,法国的《关于学校组织和国立中学工作人员的责任》法令、《教师指导法》,都为家校合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审查修订《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法律条款,就家校协同教育的性质、主体、内容等基本问题作出适当的法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正在牵头制定《家庭教育法》,要以此为契机,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相关责任,从源头保障班主任推动家校协同教育、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法律地位。同时,还应该辅以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部门规章制度,明确班主任作为推进家校协同教育有效开展的主体应享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
(二)以协同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家校协同教育
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更新观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协同对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主动承担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才会为班主任成为家校协同教育推进主体创造条件。“协同”是习近平的重要方法论。近几年,习近平主持召开40 次中央深改组会议、15 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多次强调“协同”,以协同发力破局、向协同要动力、用协同聚合力,始终是习近平谋划和部署改革工作的重要思路。[12]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明晰肩负的推进家校协同的重要责任,做好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和评价工作;学校要认识到,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主体,理应在家校协同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国家赋予学校的责任。班主任要增强推进家校协同教育主体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科学意识,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落实素质教育的角度,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做到科学性与主动性相统一,帮助家长提升科学教子素养。
(三)着力打造高素质家校协同教育人才队伍
要将班主任推进家校协同教育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应将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定期交流工作经验,组织考察学习,提高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及研究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指通过多种学科的教育理念、手段、技术和方法,对家长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素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能力。明确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至少应该包括沟通能力、情感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认知能力五大能力。[13]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围绕家庭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关法律文件、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原则和内容进行系统的强化学习、能力训练,着力打造高素质家校协同教育人才队伍。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行长期的双向交流机制,定期进行集中研讨,转变由上而下的单一交流方式,对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培养班主任成为高素质家校协同教育人才,要尊重、信任、关心、支持从事家校协同教育的班主任,搭建成长平台,完善成长机制,加大薪酬激励力度,鼓励班主任开展家校协同教育原创性研究,研究真问题,提出新思路。
(四)以需求热点和难点为主攻方向
以需求的热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家校协同教育研究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家校协同教育面临的情况复杂多样。没有对家长需求的了解,不可能做好家校协同;没有与家长的共振,不是真正的家校协同教育。目标任务明确,行动才能坚定有力;把握基本要求,工作才能科学有序。班主任必须牢牢把握家校协同目标任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要求,紧盯家校协同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在推进家校协同工作中,班主任要摒弃机械的学习方法,杜绝简单的方法移植和照搬照抄,在解决自己面临的实践问题中多下功夫,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家校协同教育理论,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凝练本学校本班级独特的家校协同教育方案,为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家校协同教育贡献实践经验和发展样本。作为推进家校协同教育主体,班主任时刻面临新情况、新任务、新矛盾,工作压力很大,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要因人而异,见缝插针,灵活机动,不能采取大水漫灌、填鸭式的做法,要实现精准滴灌,增强实效。
(五)完善制度努力实现家校协同教育跨越式发展
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制是保障班主任作为主体,推进家校协同教育高效有序开展的基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家校协同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建立评价体系,实现“从对班主任从事家校协同教育的评价”转化为“为了班主任从事家校协同教育的评价”,评价不应是高高地站在终端上裁决,也不是简单的奖优罚劣,而是站在发展的立场上,对班主任进行专业化的指导。第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从班主任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能力是否足够、指导方法是否有效、指导效果是否良好等多个角度评价,从而督促班主任不断提升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家校协同工作的有效性。第二,应完善评价奖励机制,学校应建立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档案,定期组织对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班主任倾斜;对长期坚持从事家校协同工作、家庭教育指导的班主任,或在家校协同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班主任,定期予以表彰奖励;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优秀班主任。第三,健全监督通报机制,通过监督、检查等方式,发现典型做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定量分析,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家校协同教育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需要新办法、新理念,要坚持吸收借鉴和创新结合的方式,完善各种制度,为实现家校协同教育跨越式发展做好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