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质量水平持续提高期待更快融入城市生活
——上海“十三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分析报告

2021-04-15王林波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十三五比例农民工

□ 王林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上海调查总队于2015年起,每年开展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本文引用的全国农民工数据均源于此报告。。“十三五”时期,累计共访问7456户农民工家庭(含建筑工地720 户,工业园区1500 户),涉及全市13 个区、66 个街镇和工业园区,主要反映“十三五”期间来沪农民工在就业收入、劳动权益保障、城市融合、业余生活以及定居意愿等市民化特征变化情况。

|上海市“十三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基本特征

(一)性别比例略有变化,年龄呈现老化趋势

在受访的来沪农民工中,2020年,男性占比59.1%,女性占比40.9%,与2015年相比,女性比重提高了3.2 个百分点。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看,男性占比55.4%,女性占 比44.6%,与2015年(55.7%,44.3%)基本持平。

农民工年龄呈现老化趋势。据调查,2020年,农民工家庭人员平均年龄36 岁,比2015年增长4 岁。其中,受访农民工35 岁以下占比为41.8%,与2015年相比,下降12.9个百分点。50 岁以上占两成,与2015年相比,占比上升11.3个百分点。

(二)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据调查,2020年,农民工家庭中(含随迁家属),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比为19.2%,比2015年提高4 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民工家庭高出8 个百分点。从受访农民工本人来看,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达24%,占比比2015年提高3.3 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55.2%,比2015年减少2.6 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比例较低,仅为9%,占比比2015年还略微下降0.7 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超五成来源于长三角地区

据调查,2020年,从受访农民工来源地看,超过五成来源于长三角地区,占比比2015年提高5 个百分点。分省看,前五名依次是安徽、江苏、河南、浙江、湖北,占比分别 为26.6%、20.5%、9.5%、5.5%、4.7%。同2015年相比,人数最多的安徽占比下降了2.5 个百分点,江苏和浙江则是人数上升最快的2 个省,占比分别提高了5.5 个和2 个百分点。这也凸显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务工人员更加均衡的流动特征。(图1)

图1 2015年和2020年上海农民工来源情况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参加医疗保险情况看,据调查,2020年,受访农民工参加上海市统筹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超过五成(复选),达54.7%,比2015年提高11.5 个百分点;其后依次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3.6%)、其他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1%)、其他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5%)、商业医疗保险(2.5%);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占3.8%,比2015年下降3.7 个百分点。

从参加养老保险来看,受访农民工参加上海市统筹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达52.6%,比2015年提高10 个百分点;其后依次是其他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8.6%)、其他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1%)、其他养老保险(6.8%)、商业养老保险(3.7%)。

|“十三五”时期农民工就业收入情况

(一)从事生活服务相关行业比例有所增加

据调查,2020年,从目前就业状况来看,受访农民工中的工资性就业(雇员)占八成,自我经营占比为12.7%,未从业占比为7.2%。目前从事的主要行业列前5 位的依次是制造业(32.5%)、建筑业(15.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3.1%)、批发和零售业(9.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3%)。同2015年相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者比例提高了4.3 个百分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者比例提高了3.1 个百分点。从事制造业的从业者比例保持稳定,仅比2015年提高0.2 个百分点。

图2 2015年和2020年上海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

(二)职业岗位更加多元化

据调查,2020年,工资性就业的受访农民工主要职业岗位依次是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4.3%)、商业服务业人员(21.2%)、专业技术人员(12.3%)、其他从业人员(6.6%)。同2015年相比,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群体比例上升较快,比2015年提高了7.7 个百分点;自由职业及直播行业等新业态的其他从业人员比例比2015年提高5 个百分点,这与网络经济发展形势下,新行业和岗位兴起有一定关联。

(三)劳动权益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签订劳动合同方面看,据调查,2020年,与单位或雇主签订各类劳动合同的受雇农民工占比为84.8%,比2015年上升5.4 个百分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占比为13.9%,比2015年降低0.9 个百分点。另有1.3%是试用期/实习期未签合同、或者是仅有劳务派遣合同等情况。

(四)对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据调查,2020年,工资性就业的受访农民工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达到67.6%,比2015年上升16.5个百分点;满意度一般的占比接近三成;不满意的仅占2.3%,比2015年下降3.5 个百分点。

(五)打工收入水平居全国首位

据调查,2020年,受访农民工税后月均收入②指当前工作的月均收入水平,包括现金形式的工资、奖金、津贴等。为6041 元,比2015年增长26.1%,“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7%。与全国和其他地区比较来看,在沪农民工收入水平居全国首位,2020年,在沪农民工月均收入比全国农民工高出1969 元,比东部地区农民工高出1690 元。

从收入分组来看,有工资性就业的受访农民工中,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比达71%,比2015年增加近四成。月均收入在4000-5000元之间的占比为20.5%,比2015年减少3.3 个百分点。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仅占8.5%,比例比2015年减少34.8 个百分点。

(六)半数以上农民工对目前收入感到满意

从对收入的满意度看,受访农民工对自己收入水平满意的超过五成,占比为51.2%,比2015年提高16 个百分点;对收入水平觉得一般的占比为42.3%;对收入水平不满意的占比为6.5%,比2015年减少7.8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农民工城市融合情况

(一)农民工享受上海市公共服务比例上升

据调查,2020年,四分之一的农民工接受过公共就业服务。在接受过就业服务的农民工中,占比最高的依然是就业训练,达到87.6%;接受过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比2015年大幅上升24.8 个百分点,达到32.7%。说明在就业服务中,上海市社区的职能在提升。

另外,90.8%的受访农民工认为“在找工作时没有遇到户籍限制”,比例比2015年提高4.2 个百分点。反映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注重岗位本身的技能要求,择业中的户籍影响因素在逐渐降低。

(二)接受社区健康服务比例大幅提高

据调查,2020年,有38.1%的农民工在“过去12 个月中接受过健康服务”,比例比2015年高出15.1个百分点。健康服务的提供方依次是工作单位(39.4%)、居(村)委会(30.1%)、社区医院(18.6%)、卫生部门(4.9%)、公益组织(4.1%)等,同2015年相比,变化较大的是居(村)委会服务,占比提高了18.6个百分点,而工作单位服务占比下降了18.1 个百分点。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导致受访农民工享受到的健康服务内容发生较大变化。2020年,第一主要健康服务中传染病防控的比例达43.7%,同2015年相比上升三成。

(三)参与社区事务增多,逐渐融入市民身份

据调查,2020年,有39.3%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外出后参加过人大代表选举,比例比2015年提高了18.9 个百分点。同时,有23.1%的农民工表示,自己和家人参加过所住社区组织的活动,比例比2015年提高了2.9 个百分点。

(四)交友圈扩充,本地朋友帮忙增多

据调查,2020年,当农民工在生活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时,第一求助对象依次是家人亲戚(49.4%)、老乡(16.7%)、本地的朋友(11.8%)、单位领导同事(11.1%)、谁都不找(5.4%)、政府部门(3.3%)。同2015年相比,“求助本地的朋友”占比增加最为明显,提高 4.3 个百分点,说明农民工的本地社交水平有所提升。

(五)业余生活进一步趋同本地居民

据调查,2020年,农民工的第一业余活动前5 项依次是上网、休憩、朋友聚会、看电视、做家务。同2015年相比,看电视从第一位下降到第四位,上网成为业余活动第一选项。

从全部业余活动看,上网占到近七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明显,农民工的上网便利性增加,网络生活更加丰富。此外,休憩的比重占到57%,比2015年上升18.7 百分点;看电视只占了四成,比2015年下降27.5 个百分点。说明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影响下,农民工的休闲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1)。

表1 农民工业余时间(工作、睡觉之外的时间)的主要活动 单位:%

|“十三五”时期农民工在沪定居意愿

(一)在沪生活满意度大幅提高

据调查,2020年,受访农民工对目前生活状况满意度达61.5%,比2015年上升16.5 个百分点。其中,觉得非常满意的占9.5%,比较满意的占52%,而不满意的仅3.9%,比2015年下降4.3 个百分点。

超过八成的受访农民工表示适应本地生活,达82%,比2015年上升9.2 个百分点。而表示不太适应的仅有0.3%,比2015年下降2.1个百分点。其余17.7% 的人觉得“一般”。

(二)在沪生活门槛高,定居意愿有所下降

据调查,2020年,受访农民工中有56.7%打算定居在上海或已经定居,这一比例比2015年下降8.3个百分点;有四成选择定居老家的城镇地区,比2015年上升10.1 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农民工在沪生活满意度虽有所提高,但留沪定居意愿却有所下降,或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上海市用工、用地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将生产基地搬迁至其他省份,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二是上海的生活成本高,落户、购房等门槛更高,致使难以留沪定居;三是受访农民工的老家城市发展有后发优势,相关城市配套日渐完善,家乡文化更有归属感,返乡生活相对舒适。

(三)住房、落户、收入、升学等难题成为留沪的主要障碍

据调查,2020年,影响农民工在沪定居的主要障碍为住房贵、落户难和收入低(复选)。超过九成的农民工认为是住房贵,比2015年增加11.2 个百分点,受访农民工中,住房为自购商品房的比例仅为9.5%,基本为租赁私房或者由雇主提供宿舍;其次是落户难,占比为62.7%;第三是收入低,占比为59.4%。受访农民工认为子女入学升学难的比例为34.9%,认为不能均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比例为12.1%,感觉没有归宿感、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比例有6.3%。

|促进上海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一)以新城建设带动农民工多元化就业创业

作为上海“十四五”重大战略任务,至2025年,5 个新城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5 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 万左右,新城所在区的GDP 总量达到1.1 万亿元。应以“五大新城”建设为契机,落实上海市疫情后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各新城的创业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信息咨询、开业指导、创业孵化、跟踪辅导、创业担保贷款等相关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畅通就业信息和求职渠道,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让就业服务在“五大新城”的社区落地生根。

(二)多渠道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在上海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将农民工作为重点群体,组织农民工积极参加技能提升活动。妇联组织对女性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实施巾帼家政培训专项工程,重点对女性家政服务员进行职业培训。据调查,2020年,受访农民工就业单位有工会的仅为32%,建议各级总工会加大力度,一是促使各用人单位的工会组织畅通职工表达技能学习诉求的渠道,二是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方向,提供学习机会。

(三)继续完善来沪农民工社会保障网络

一是加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参保征缴力度,尽快实现在沪农民工以及来自农村的高校、职业学校毕业生等应保尽保。二是做好安全生产、预防工伤和职业病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已受工伤、已患职业病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大高中及以下教育阶段投入,实现农民工群体的子女享受公平教育机会。

(四)来沪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十三五”期间,来沪农民工的朋友圈有所扩大,城市融合度也有所提高,但受访农民工表示最主要社交对象还是老乡为主(42.4%)。建议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在沪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健全“政府主导、单位共建、社区参与”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关怀工作机制,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全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让务工人员的精神世界不只是在网络上,努力推进农民工本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城市。

猜你喜欢

十三五比例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人体比例知多少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组成比例三法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