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侧管理统计指标体系探索

2021-04-15高顺岳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供给消费

□ 高顺岳

需求侧管理是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循环中,生产决定其他环节,其他环节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和消费的互动最为关键。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我们要充分发挥统计部门职能,理解需求侧管理的深刻内涵以及管理目标,研究反映需求侧管理统计指标体系,为新时期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关于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源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思想,认为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具有刚性,短期内无法充分调整,会出现需求不足的现象。因此,需要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以恢复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使实际产出水平回归潜在产出水平,从而达到供需状态的平衡。需求侧和供给侧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生产端入手,通过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这“四大引擎”推动经济的增长;需求侧主要通过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增长。总体而言,供给侧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经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获得总产出或者总收入,而需求侧管理通过总收入转化的总支出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支出促进经济的增长,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提高有效需求提供动力,需求侧管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二者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一)需求侧管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延伸

2016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方向,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地、持续性推进,并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自2020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变动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导致我国外需递减,国内边际消费倾向逐年递减,社会总消费边际贡献有所下滑。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主线,还首次提到需求侧管理,说明协调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适配性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需求侧管理的提出,是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对以往路径的延续和当前发展战略的整合提升,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二)需求侧管理是新发展格局下的重要政策布局

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低增长、高风险的态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深度衰退,国际贸易萎缩明显。在此背景下,为了摆脱技术封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的战略格局,即必须建立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中国人口众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潜力市场,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推动经济内部良性循环,为全球市场提供巨大的供给能力,以带动“双循环”共同发展。要成功构建国内大市场,需要依赖国内消费能力及结构变化,提升国内市场的有效性,需求侧管理是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消费潜力的最优选择。推进需求侧改革,有利于构建和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匹配,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需求侧管理有效推动供给与需求协同并进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仅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方面,还表现在需求侧的有效需求不足,这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下坚定的战略抉择。当前,需求侧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结构性错配等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不足,投资需求过于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解决需求侧方面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需求侧管理的统计研究目标

本文建立的需求侧管理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旨在及时反映畅通“双循环”进程,探究需求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为政府深化需求侧改革、优化政策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一)反映需求拉动经济水平的成效

需求侧管理的出发点是需求端,主要通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在我国促进有效需求的背景下,亟需通过消费体制扩容、有效投资和高水平开放来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发展格局。

(二)反映需求结构与经济的适配度

一方面,正确处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2011-2019年我国消费率平均为53.4%,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 比重仍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 个百分点,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国内和国际市场关系,保证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开放中更好地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减少国内贸易壁垒,实现区域内循环,健全统一的现代市场,同时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范围,布局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外商投资新高地,增加外商投资的溢出效应,带动内需体系升级。

(三)反映需求升级和质量提升效率

在消费方面,大力促进传统消费转型升级,积极挖掘、培育和引领新兴消费。围绕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加速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在投资方面,提升投资质量和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向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领域。加大对围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产业体系配套的“新基建”的投资,增加对生产与消费关联性强的产业投资,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四)反映需求保障情况

实施需求侧管理,当务之急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解决后顾之忧。通过优化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民众收入预期,通过促进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居民劳动收入,从而积极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为消费扩容提质提供根本保障。同时,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有效保障需求。

|需求侧管理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思路

(一)设计原则

按照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科学、系统、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准确、客观地描述和反映新发展理念背景下的需求侧管理统计指标体系。所以,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反映需求侧管理的基本特征。要充分考虑需求侧管理的过程和结果,指标的选取应该符合统计规范,根据重要性程度尽量选择核心指标,减少同质性指标,指标体系应较为客观和真实地反映需求侧管理的状态。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定义准确、符合规范、层次清楚,评价指标所涉及的数据来源要可靠,指标权重确定要科学。

2.系统性原则。需求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涉及范围广,设置指标体系要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出发,能够体现需求侧管理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尽可能全面反映需求侧管理的各方面因素,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统筹兼顾,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使评价结果准确、客观。

3.权威性原则。作为反映需求侧管理的评价指标,其内涵必须要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要求。评价结果要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检验,作为党政领导的决策依据,在评价中所使用的基础数据均应取自各级政府的统计年鉴,以及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数据,有利于社会各界监督和检查。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设置应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够反映需求侧管理的新变化。要根据综合评价的需要,选取有数据支撑的评价指标。数据应易于从国内外权威统计资料中取得,或能够用现成的统计资料加工计算后取得,避免采用无法统计或难于取得数据的指标。因此,需求侧管理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选择可获得、易计算、数据质量较高的指标。

5.可比性原则。需求侧管理的评价指标是对地区经济进行定量描述、评价和比较分析,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地区不同时期统计口径的变化所导致的指标差异性,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尽可能考虑选取各地区的共性指标。

6.典型代表性原则。由于地区需求侧管理包含属性各异的因素,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各个子系统中的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

(二)构建思路

1.围绕需求侧管理的内涵特征,要体现“需求拉动”目标要求。在宏观经济学领域,需求范围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侧管理,既要涉及微观层面,又要涉及宏观层面。从宏观上讲,我们需要紧紧围绕依据社会再生产循环规律进行需求侧管理。从统计角度看,关键是对需求侧的宏观管理,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情况。

2.围绕需求侧的结构优化,要体现“需求结构”目标要求。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提振需求的两大抓手一直是房地产和基建,居民消费相对偏弱,需求侧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改善需求结构、纠偏不合理需求结构,是需求侧管理的主攻方向,供需畅通是需求侧管理中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

3.围绕需求侧的质量提升,要体现“需求质量”目标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叠加的困难和挑战,要畅通国内、国际循环,迫切需要提高需求质量。

4.围绕为需求侧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要体现“需求保障”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以“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深化需求侧管理的保障提出了新要求。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要通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重视财政金融保障,优化需求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目标要求。

|需求侧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目标导向、基本原则和构建思路,通过文献综合、专家论证和实证检验,设计的需求侧管理指标体系包括需求拉动、需求结构、需求质量、需求保障四大模块,共35 个指标。(表1)

表1 需求侧管理统计指标体系

1.需求拉动。聚焦扩大有效需求,把握需求侧管理的关键。从需求端发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总量。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环节,结合三大需求的相关指标,选取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等8 个指标。

2.需求结构。聚焦优化需求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是需求侧管理的基础,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入手,选取了消费支出占GDP 比重等8 个指标。

3.需求质量。聚焦我国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全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相适应,尤其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前提条件,选取了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10 个指标。

4.需求保障。聚焦提升需求体系,加快构建以“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需求环节上的痛点,扩大需求的资金保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良好需求环境。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需求保障,选取财政债务率等9 个指标。

|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问题

1.量化衡量需求侧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需求侧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之中,因此目前理论界定性研究比较多,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定量研究方面,通过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衡量的可参考资料较少。本研究仅是从现有统计指标视角,对需求侧管理指标进行“画像”,还存在不少缺陷。

2.现有的统计制度方法不能全面反映需求侧管理的新要求。需求侧管理是最新宏观管理政策的要求,但是从我国统计制度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不能全面反映需求侧管理的政策要求,在统计报表中使用这些指标,其指标的涵义已经不能全面反映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必须对统计报表中现有的统计指标进行完善和调整。

3.统计评价方法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的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统计评价方法,如各项指标的权重,各指标、维度的测算方法等,但是本课题研究尚未深入涉及,有待后续继续研究。

(二)建议

1.指标体系设计需要坚持政策性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需求侧管理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现有的统计制度方法要适应政策要求并体现在指标体系中。同时,要结合当前需求侧管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指标体系予以反映。

2.建立需求侧管理统计制度。根据需求侧管理的要求,要明确需求侧管理的内涵和统计划分标准,界定清楚需求侧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的概念。同时,根据需要在现有的统计报表中增设反映需求侧管理的统计指标,做到操作简便易行。由于需求侧管理具有动态性,在指标设置方面要采取动态管理。

3.统一的监测标准要兼顾各地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区域辽阔,不同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展定位、政策体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各地发展和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需求侧管理指标体系要兼顾各地区的差异性。在指标体系中,建议要分区域(如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等)确定不同的指标权重和考核目标,同时在指标计算中尽可能采取无量纲化的方式,避免评价结果的不准确。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供给消费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40年消费流变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