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聚新兴动能 打造万亿产业
——对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展望(二)

2021-04-15安徽省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2期
关键词:集成电路信息技术企业

□ 安徽省统计局课题组

|打造安徽十四五“万亿级”产业的实证研究

(一)关于“过万亿”的基本判断

1.从年均增速看。2020年,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接近6000 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如果要实现在“十四五”末营业收入达到1 万亿元,则“十四五”期间需要年均增长11.1%。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至今(2013-2020年),该行业年均增速为10.6%,有一定差距。分段看,“三经普”到“四经普”时期(2013-2018年),年均增速为9.8%;2018-2020年,年均增速为12.8%,呈加速增长态势。必须努力保持这个态势,才有可能在“十四五”末实现“过万亿”目标,发展机遇不容错失。

2.从投入产出模型看。从2017年全省投入产出模型结果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高,1 单位的投入可以带动产业约1.21 单位的成长。从行业贡献看,142 个行业中,20 个行业对其的投入贡献率超1%,合计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贡献率达88.5%。具体看,电子信息类投入对行业增长的带动最强,贡献率达40.6%,其中电子元器件贡献率高达31.8%。基础原材料类的带动居第2 位,贡献率达31.9%,其中有色金属压延加工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两个行业贡献率分别为11.6%、9.2%;零售、商务服务等要素类投入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支撑,贡献率达16%。因此,要实现“过万亿”目标,不仅要盯紧相关子行业的发展,有色、塑料等相关传统行业也必须发力,强化技术改造,加快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同时销售、金融、商务服务等终端服务也需跟上,加速信息产业向消费终端演进。(表1)

表1 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入贡献率超1%的行业 单位:%

3.从先发地区万亿级产业发展轨迹看。江苏省电子信息业2006年营业收入为6374 亿元,2009年扩张至10243 亿元,用时3年,年均增速达17.1%。浙江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7年营业收入为5787 亿元,2020年扩张至10043 亿元,用时3年,年均增速达20.2%。目前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尚不足6000 亿,“三经普”到“四经普”期间的年均增速仅为10.6%,要在5年内实现产业过万亿,必须拉升标杆、向“苏浙速度”靠近。苏浙两省能在短短三年间完成万亿级产业提升,与时机的把握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密切相关,当前这两点安徽都已经初步具备。机遇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信息技术的市场需求急剧扩张,全球供给格局亦在深刻变化,安徽同时享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叠加的政策红利,有条件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高端生产要素配置。龙头企业方面,安徽已有京东方、联宝、科大讯飞、鑫晟光电、惠科光电、长鑫存储、合肥晶合等领军企业,要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发挥其带动作用,高标准、高规格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二)实现万亿跨越的路径选择

1.行业发展要多点发力。目前,计算机整机制造、显示器件制造、电线电缆制造等行业是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三经普以来的发展趋势看,以电线电缆为代表的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占比大幅下滑。依此推断,未来以组装为主的计算机整机制造占比也可能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应用场景多、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的集成电路制造、人工智能等行业。目前,这两个行业规模较小,占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比重仅为10%左右。提高以集成电路制造和人工智能行业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占比,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集成电路方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预计,到2025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1734 亿-2445亿美元之间,占全球市场比重约为43.35%-45.64%。届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达851 亿-1837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比重约21.3%-34.2%。市场需求之大、发展空间之广,足以使其成为“弯道超车”的机遇产业。目前安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规模为120 亿元,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规模仅为20 亿元。按照业内集成电路行业1 元产出可带动信息产业10元产出的比例计算,“十四五”末,信息产业要过万亿,集成电路行业规模需突破1000 亿,即需年均增长48%。而“三经普”至今,该行业年均增速仅为25.2%,这对安徽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十四五”期间,要聚力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条,引进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龙头企业。中游的集成电路制造方面,要继续推动高密度、高深宽比、高精度的芯片先进生产线建设,最大限度释放生产线产能,加快立体工艺开发,大力提升DRAM 市场占有率;加强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关键芯片和云操作系统等的基础软件开发。封装测试行业作为下游行业,要提升对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工艺节点升级需求的适应性,开展芯片级封装、圆片级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和测试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

人工智能方面,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5 万亿元。这是安徽又一优势领域。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TOP10 榜单上,中国与美国各占5 家,其中安徽科大讯飞位列第8,其智能语音技术应用领域宽,与谷歌、百度等企业同列为综合性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安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足600 亿元,作为集成电路的下游应用行业,体量小需求不足也制约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壮大。建议大幅提升人工智能行业比重至20%,将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目标定为2000 亿元,即“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27.6%。目前,安徽人工智能集中于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和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发,基于算法、算力的深度学习、智适应学习鲜见,基础底层系统中的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也未有涉足。“十四五”期间,既要扩大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市场优势,强化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的国内领先地位,又要深入推进构建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基础设施及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发展,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创造扎实基础条件和广泛应用场景。同时,要引进、培育聚焦算力算法的企业,构建开源算法平台,促进重点领域创新。

服务业方面,应用软件开发规模最大,营业收入在170 亿元左右,但用于操作系统方面的基础软件开发发展滞后,仅25.7 亿元。工业互联网及支持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规模仅47 亿元,物联网技术服务仅4.1 亿元。各类互联网平台服务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规模最大,营业收入达54 亿元;生产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均在15 亿-25 亿元之间。显然,这些行业规模远远无法满足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要求。目前,全省新兴软件和新型技术服务以及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两个行业规模合计占比不足10%,如果“十四五”末占比能提升至15%,即实现1500亿元规模,需年均增长10.3%。要进一步推动服务业与工业信息化、社会治理、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扩大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

2.地区依托要多极支撑。各地要找准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促进规模行业做大做强,潜力领域精准突破。合肥要全面发展,既要做强制造业,巩固和扩大计算机整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制造等行业领先优势,又要补齐服务业短板,做大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各类互联网平台以及物联网技术服务等行业。滁州要继续做好显示器件制造、电线电缆制造,还要在初级形态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等领域力求突破。芜湖除继续保持电线电缆制造优势外,还要充分发挥在应用软件开发、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以及各类互联网平台等行业方面的比较优势。蚌埠要加快射频技术研究,尽快实现产业化。铜陵、六安要继续做好电线电缆、计算机零部件制造相关配套。淮南、宿州要依托自身大数据战新产业基地、云计算战新产业基地,在全省大数据、云计算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从测算看,合肥在其相关行业规划中已提出,“十四五”末信息产业实现规模5000 亿目标,需年均增长11.9%。芜湖、滁州占比如分别维持在目前的20%、10%左右,需年均分别增长11.4%、10%。蚌埠需要强化大企业培育,目前新一代信息产业企业数占全省比重为6.3%,但仅创造了全省4.5%的营业收入。蚌埠研发基础较强,其重点研发的新型显示和射频技术前景好、空间大,应该努力提升行业规模占全省的比重,“十四五”末至少提升至其当前企业数所占比重,则需年均增长18.9%。

3.要素投入要蓄势发展。根据前文计算,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要破万亿,该产业“十四五”期间需要有3400 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随机抽取的参与问卷调查的497家企业中,2 家企业在“十四五”期间有50 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计划,占比为0.4%;109 家企业有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计划,占比为22%;169家企业有亿元以下投资项目计划,占比为34%;无任何投资计划的企业达217 家,占比高达43.6%。如果按较低投资量推算,500 家企业投资计划不足500 亿,按平均投资量推算,则不足千亿。2020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2167 家,按照企业抽取比例估算,全省该产业投资计划约在2000 亿元-4000 亿元之间,投资规模大体可以支撑产业规模过万亿。但是考虑到投资计划未必能在投资期内全部完成,能够实现产值的部分可能更少,因此不宜盲目乐观。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加快信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既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又能撬动更多民间产业投资。另一方面要强化产业“双招双引”,尤其是大项目、大平台的招引,扩大投资增量,积蓄增长后劲。

|全力打造安徽首位产业的对策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跨越赶超期。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是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峰”、占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原”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对做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聚焦优势领域,布局优势资源,壮大产业能级。

(一)强化政策支持,在产业整体规划中布局

按照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安徽发展实际,加强省级统筹,制定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绘制“产业地图”,既注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又引导各地差异化布局,形成省市县联动的“一盘棋”格局。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优势领域,布局优势资源,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关键环节等,细化工作举措,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如合肥市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通过重大项目牵引,试点示范带动,引导特色发展,形成“一核引领,多极联动”的产业布局,“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实施2833 工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两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来重点打造。二是坚持链长带动。安徽省创新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如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链,方能绽放璀璨光彩、发挥集体合力。“链长”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链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三是出台扶持政策。出台鼓励企业落户政策,大力吸引国内外重点发展和特色发展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创新性中小企业落户安徽。完善创新创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联合创新,尤其是加大对优势企业、特色技术企业的资助与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投融资政策,政府牵头组织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主体参与贷款风险补偿。扶持企业发展,重点助力处在初创期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

(二)强化承接转移,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扩容

一是精准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认真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与沪苏浙以及中部等省市的交流对接,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强化平台招商思维,紧盯重点目标企业,做好产业承接转移工作。加强与电子企业协会等战略合作,尽量促成集群式产业引进承接模式推动该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5G 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三是强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开展上下游龙头企业研究跟进、招商引资,做好“延链、补链、强链、稳链”工作。以构建双循环为契机,抢抓产业链供应链国产化替代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支撑条件,依托省内骨干企业,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有机衔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高质量产业生态体系。

(三)强化龙头带动,在“双招双引”中突破

一是引进大型龙头企业。依托现有基础较好的开发园区,继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性发展态势,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实行差异化布局、集群化发展,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开展补链、延链精准招商。做强存储、驱动及射频、微机电系统等专用/通用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提升集成电路领域核心竞争力。布局微显示、量子点、全息、激光等显示技术,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在三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中,加快引进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链长”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的京东方、柔性显示技术全国领先的维信诺、国内动态随机存储实现“从0到1”突破的长鑫存储、国内驱动芯片最大代工企业晶合集成、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全球领先企业科大讯飞等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中优势创新资源,攻关领域内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推进长三角产业布局协同配套,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扶持郑蒲港新区进一步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等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产业。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科研团队,完善重点产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做好人才安居保障,深入实施好重点产业吸引优秀人才、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等政策,对标对表沪苏浙,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加强关键领域人才储备。

(四)强化要素支撑,在产业创新发展中助力

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微电子研究院、集成电路“芯火”平台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谋划建设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链主”“群主”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卡脖子”技术研发。二是持续投资高级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配的最根本依据,要成功跨越“比较优势陷阱”,完成价值链突破,需要加大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持续投资,主要包括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进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与规则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夯实基础。三是推进产业研发平台建设。联合高校和企业,以应用型人才培育为核心,着力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训并行等模式,培养工程应用型紧缺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院企合作、访问交流、异地孵化等形式,培养高端创新人才。

(五)优化营商环境,在产业健康发展中护航

持续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多渠道收集信息技术企业问题,完善建立企业服务台账,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结合信息技术产业实际,研究出台新一轮用工支持、科技创新、上市融资等政策,进一步降低生产要素、经营税负、创新创业成本。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产供销体系,帮助企业推广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场景。优化提升现有政策,加快制定重点产业链专项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链建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服务企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集成电路信息技术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集成电路测试领域的关键技术
塑封集成电路扫描声学显微镜分析